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协议书 > 正文

【走近百年诺贝尔】走进根宝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索 荻 千 柏 从 云      1895年11月27日,瑞典著名发明家、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在遗嘱中表明,他将捐献全部财产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五等分,其中一份授予“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这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
  一百多年来,从诺贝尔文学奖走来一代一代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诉说着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感、灵魂和真理,世界的历史浓缩在他们的作品里,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彩,激荡着我们的心怀。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
  诺贝尔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母亲以发现淋巴管而成为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他从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那里学习了工程学基础,也像父亲一样具有发明才能。
  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6岁就成为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语言。1850年离开俄国赴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四年。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为止。重返瑞典以后,诺贝尔开始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在这种炸药投产后不久的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于危险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只好在湖面的一只船上进行实验,寻求减小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硝化甘油可以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这种混合物可以安全运输。上述发现使他得以改进黄色炸药和必要的雷管。黄色炸药在英国(1867年)和美国(1868年)取得专利之后,诺贝尔进而实验并研制成一种威力更大的同一类型的炸药爆炸胶,于1876年取得专利。大约十年后,又研制出最早的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弹道炸药。
  诺贝尔对文学有长期的爱好,在青年时代曾用英文写过一些诗。后人还在其遗稿中发现他写的一部小说的开端。他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财产都交付给了信托,设立了后来成为国际最高荣誉的奖金――诺贝尔奖金,即和平、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共五项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两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桑利玛去世,终年63岁。
  诺贝尔的墓碑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尖顶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几个金字和诺贝尔的生卒年月,碑上没有诺贝尔的肖像,没有浮华的雕饰,也没有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每一个知道诺贝尔的人,站在墓前,都会感到这种朴素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诺贝尔对自己个人的评价是――“最大的优点:保持指甲干净,对任何人都从不构成负担。最大的特点:没有家庭,缺乏欢乐精神和良好胃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请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拜财神。生平重要事件:无。”
  诺贝尔一生都在死神的威胁下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动力,在讲述自己的科学技术成就时他只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本文作者生于1833年10月21日,他的学问从家庭教师处得来,从没有进过高等学校。特别致力于应用化学的研究,生平所发明的炸药有:猛炸药、无烟火药、‘巴立斯梯’或称C89号,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学会、伦敦皇家学会和巴黎土木工程师学会。1880年获得瑞典国王颁发的科学勋章,又得到法国大勋章。”
  
  PART?22007年诺贝尔打破“潜规则”
  
  多丽丝?莱辛:英国文学的老祖母
  邹海仑
  
  多丽丝?莱辛(1919年至今)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为五部曲:《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儿女》、《简述下地狱》、《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简?萨默斯日记》等。获奖原因:“这个表现女性经验的诗人,以其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像力,对一个分裂的文化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宣布:本年度文学奖授予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莱辛被人称为“英国文学的老祖母”,在88岁高龄,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最高寿的获奖者,也打破了获奖者不得超过80岁的“潜规则”。一个世纪前,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就曾经被这个无聊的“行规”拒之门外。
  
  58年前首部长篇一炮而红
  我曾经两次见到这位“英国文学的老祖母”,其中在1999年访英期间,我到她家里对她进行采访。莱辛告诉笔者,7岁时她就开始写作了,也就是说她的写作生涯已经长达80多年。而从她出版第一部引起世人关注的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1950)起,也已过去了58年。到今天,她依然在唱着属于自己的歌。
  《野草在歌唱》在国内已经有译本,为许多中国读者所喜爱。这部作品从多个方面代表了莱辛创作的特点和价值取向。作品的故事脉络并不复杂,讲的是在种族隔离偏见占统治地位的南非,一个丈夫不在身边、农场又陷入经营困境的白人女农场主难耐寂寞,受到家里一个高大强壮的黑人男仆的吸引,与之偷情。他们的来往被一个有强烈种族歧视观念的白人男子发现,怒斥了黑人男仆。白人女农场主为了掩饰自己,当着众人的面,也违心地斥责和侮辱了男仆。男仆不堪侮辱,当夜潜入女农场主的房间,将她刺杀,并坦白罪责。
  作品一经出版,立刻在英国和整个西方引起震动,多次再版,被确认为当代英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一部作品要立得住,并有可能成为经典,关键在几个方面:(1)要有好故事。(2)要有好的艺术手法。(3)要有激情。(4)要有社会担当。《野草在歌唱》恰恰满足了这几个基本条件。
  莱辛曾告诉我,在创作的道路上对她影响最大的是俄罗斯文学,是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莱蒙托夫和果戈里。而造成这部小说和莱辛的另外几部小说(如《玛莎?奎斯特》、《金色笔记本》)能够成为现代经典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这些小说都有“社会担当”。《野草在歌唱》写了南非一个破败农场里发生的血腥谋杀案,但它却是当时南非社会中畸形种族关系的一个缩影,甚至成为畸形种族观念的一面镜子。
  
  持续写作八十年
  多丽丝?莱辛在长达八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数量惊人的长篇、短篇、诗歌、散文、评论、纪实文学,作品形式众多,题材涉及两性关系、阶级关系、民族矛盾、女性解放、世界政治、人类历史、自然灾害……凡人类认识的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很多人不解,她能够做到这般数量和涉猎,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她认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要追求真理,要讲真话,要真诚。
  多丽丝?莱辛永远是一个很“入世”的作家,她关注人生,关注世界,她永远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修炼技艺。作为一个白人,她能在南非那样种族歧视盛行的社会环境里,反对白人至上的观念,替黑人说话;在男权、父权至上的社会里,反潮流,发出女性解放的声音,写出《暴力的儿女》这样被许多女权主义者认为是女性解放宣言的长篇小说五部曲。
  多丽丝?莱辛是一个远看上去衰老,近接触起来年轻的人。最令人难忘的是那双永远年轻的像儿童一样纯净而专注的眼睛,在她注视着你对你说话时,你会觉得她的心是向你敞开的,使得你也不得不向她敞开心灵。
  你永远不会预料到她的下一部作品会涉及人类生活的哪个领域,甚至预料不到它是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她能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出反映南非种族悲剧的《野草在歌唱》,在五六十年代写出以玛莎?奎斯特为主人公的歌咏女性解放的《暴力的儿女》五部曲,写出被认为是她代表作的、在结构上完全先锋性与实验性的《金色笔记本》,还在七十年代写出像《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这样的太空系列小说……
  今天,人们提到她作品中次数最多的是《野草在歌唱》和《金色笔记本》,但她告诉笔者,她认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其实是《暴力的儿女》的最后一部――《四门城》。
  在她的小书架上,放满了世界最新的英语出版的文学著作,她始终关注年轻一代的创作,对新作品了若指掌。她认为拉什迪是英国最好的作家,也是世界最好的作家;她说她喜欢石黑一雄、麦克尤恩、奈保尔、德拉布尔,但不喜欢马丁?艾米斯……
  80岁时,莱辛仍然每天上午写作四个小时。在21世纪的头8年里,年过80,她仍然以平均每年一本书的速度写作。
  原载2007年10月30日《中国新闻周刊》
  
  Part?3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选登
  
  上学的第一天
  盖哈特?霍普特曼
  
  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
  19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作品:《群鼠》。
  他是德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多产剧作家和诗人。
  主要作品有剧作《日出之前》、《沉钟》、《织工》等。其中《织工》还被看作是德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由于他融合了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并对印度宗教、《可兰经》以及中国的《老子》有透彻研究,悲剧《群鼠》被认为是象征主义代表作。纪德曾称赞他:“懂得不断更新自己”。
  获奖理由:“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的出色成就。”
  
  随着岁月的流逝,上学第一天的阴影变得越来越浓厚。那是圣诞节后的一天,母亲对我说:等春天来了,你就该上学了。这是必须迈出的严肃的一步。你得学会老老实实坐在那儿。总之你必须学习、学习,因为不然的话你就只能成为一个废物。
  因此你必须得上学!必须!
  自从向我宣布了这件事,我大为震惊。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不已经是个这样的人了吗?对此我真不理解。我的过去可跟我完全是一回事呀,就永远这样生存,活下去,是我过去唯一的,也几乎是本能的愿望,我就安于此,自由,太平,欢乐,独立自主。为什么人就应该想成为另一个样子?父母的各种管教都没打破这种状态。难道他们想要夺去我的这种生活,而代之以“应该”和“必须”吗?难道他们想要我违反一个尽善尽美的、完全适合我的生存形式吗?
  我简直弄不懂这件事。
  用别的方式而不是按照我所常用的有意无意的方法去学习,我既不感兴趣,又不实用。我过去可完全是精力充沛的、生气勃勃的。我掌握市井上的土话,就如我掌握父母所说的标准德语一样。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这当中有着多么了不起的智慧的成果,它是无法估量的,一个孩子更难看到这点。在玩耍中,在没有意识到已经学过什么的时候,我就在使用一部包罗万象的词典中的所有语汇与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想像世界的一切语汇与概念。
  不进学校我是不是真的能成长得更快、更好和更充实呢?
  但最糟糕的也许是我所感受到的灵魂上的痛楚,我父母一定知道他们给我带来了什么。我曾经相信他们那无限的爱,而现在他们把我交到一个陌生的、令我恐惧的地方去。这难道不是像把我驱逐一样吗?他们承认他们有责任把我――一个只能在自由自在的氛围里,在自由的行动中才能生存的人――关在一个房间里。他们承认他们有责任把我交给一个凶老头儿,已经有人跟我讲起这老头儿,并且说以后有我受的:他用手打孩子的脸,用棍子打手心,以致留下红红的印记,或者是扒下裤子打屁股!
  上学的第一天临近了。第一次上学的路,我已记不得是拉着谁的手。我是怀着又害怕又畏缩的心情走过这段路的,当时我觉得那是一条长得无尽头的路。当我半个世纪后去寻访那古老的校舍,只是由于它从古老的“普鲁士皇冠”的窗口一眼就可望及的缘故却反而没找到它时,我确实感到很惊讶。
  途中我曾几度绝望,送我上学的女人说了许多好话。当她在学校门口把我一个人留在集合在那里的孩子们中间之后,昏昏沉沉的顺从就取代了绝望。
  有短短的一段等候时间,在这期间同甘共苦的小伙伴们相互探询着彼此认识了。当我们拥在学校前厅里的时候,一个小东西向我靠近,并且试图增强我的恐惧感而后快,他已经看出了我的害怕心理。这个肮脏的蛆虫和坏蛋选中了我作为他暴虐狂本能的牺牲品,他向我描述了学校里的情况,这一点他知道得并不比我更多。他把老师描绘成一个专门对学生进行处罚的差役,当他看到我充满恐惧的哭丧的脸上流露出相信他的神情时,他高兴了。这个捣蛋鬼说:你说话,他打你。你沉默不语,你打喷嚏,他也打你。你擦鼻涕,他也打你。他大声叫你时,就是要打你了。你要注意,你跨进屋里去,他也打你。
  就这样不知过了多久,他就用老百姓在街头巷尾所说的方言唠叨个不停。
  一个小时以后,我回到家中,高高兴兴地一边和父母一起吃饭,一边吹牛,然后比往日更加高兴地冲向室外,奔向那童年时代无拘无束的、尚未失去的世界。
  不,这所乡村学校,连同那位年老的、脾气总是很不好的老师布伦德尔,都没把我毁坏。我的生活空间没有被夺走,我的自由,我的生活乐趣依然如旧。
  
  自传随笔
  赛珍珠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作品:《大地》。
  她是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著名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爱国者》、《龙种》等。
  《大地的房子》三部曲描写的是19世纪一个中国农夫挣扎求生存的故事,她表示:“我不喜欢那些把中国人写得奇异而荒诞的著作,而我的最大愿望就是要使这个民族在我的书中,如同他们自己原来一样真实正确地出现,倘若我能够做到的话。”(《勃克夫人自传略》)《大地》就是这样一部体现她愿望的作品。
  获奖理由:“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我是美国传教士的女儿,家族世居于弗吉尼亚州和西弗古尼亚州(巴克夫人1892年6月26日诞生于西弗吉尼亚州希尔斯保罗,幼年时随父母去中国。)在家里,我是倒数第二个孩子,幼年生活很艰苦。当时,我的父母住在中国遥远的内地,那里白种人很少,往往只有他们自己。以至在我能够记忆之前,除了一个留在美国家里受教育的哥哥外,比我年长的孩子全部死了。
  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异常孤单地长大的。父母在好多地方生活过,在我童年时迁居到扬子江畔的镇江。在一幢建筑于山顶、可以俯瞰大江和居民稠密、房屋鳞集的城市的小平房里,非常平静地度过我的童年时代。我们屋子的另一边,有矮矮的群山。栽有花木和竹林的美丽山谷。在我们住的那座山脚下,有幢高大而阴森的庙宇,里面住着一个性格孤僻的老和尚。假如我在漫游时走得太近庙门,他总是拿根竹竿把我赶走。我对他畏惧中杂存喜爱,站在童年的我的面前,他像个可怕的怪人。有时当我在夜里醒来,听到穿过黑夜传来的庙里钟声,那深沉、肃穆、孤独、单调的音响,使我感到颤栗恐惧。
  就在这座屋子里,我的妹妹诞生了。也就在这儿,我们一同玩耍。在这儿,母亲教育我,让我准备进大学。她所教授的一切我都理解,她样样事都教我,让我懂得音乐、美术和美。她尤其重视训练我在谈话中的美感和运用辞藻的能力。虽然别的美国儿童有社团、学校和教会这些各式各样的不同环境来丰富生活,而我只要有母亲就什么都不缺了。从孩提时代起,她就教我写下自己所看到和感到的事物,并帮助我去领悟到处存在的美。每周我都要写些作文让她批改,她的批评虽然严厉,但很体贴。她待我的无限慈爱,我真是难以报答!
  不过,我确信,当我课后在山坡和山谷漫步时,和随便哪个人的闲谈,不断聆听到的谈话,以及亲眼看到的许多事物,都是白种人的孩子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个国家的美丽和中国人的感情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五岁时,我被送到上海的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我发现那儿是另一式样的中国。这时候,我已经不再认为自己是个外国人了。真的,我已经有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并养成在任何场合静听别人谈话的习惯。
  我决不会忘记在我童年时代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我的中国老保姆。她照料我们全家,并和我们共同生活长达十八年之久。她给我讲她童年的故事,和她曾生活在那太平天国起义时的极端恐惧。我花了许多长长的但愉快的下午来倾听;而她一边补缀袜子,一边讲她的家和家族遭遇到的意外事件。她也常常给我吃些芝麻糖或是一碗特别美味的点心。
  父亲在他传教的工作中,旅游非常辽阔,他总是带了些冒险经历的故事回家。他和母亲谈起事情来非常详尽,因而我也被他的阅历所充实。
  十七岁时,我被带到欧洲和英国,然后回到故乡美国――尽管我们生活在中国,但母亲总是教导我们称美国是故乡。在那儿,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我完成学业。我的大学生活并不十分愉快,它受到太多的限制。我对女同学们谈得多的生活很陌生,而我自己的生活又与她们相距如此遥远,就好像是在另一个星球上。我学习得很快,尽可能地显示自己,至少在表面上,我能像她们一样。因为如果有任何人听说我是从哪儿来的,她会瞪起眼睛惊叫起来,而这对我是个很大的刺激。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中国的家里,得知母亲病得很重,在看护她的两年中。发现我唯一的消遣便是和中国朋友们漫长的散步和谈心,这就是我仅有的乐趣。
  后来,我和一个年轻的美国人结了婚,母亲也恢复了健康,我们迁居到北方的―个城市,我丈夫在那里工作,我们在那里住了将近五年。
  在我们的一生中,这是最富裕也最困难的五年。这段时间,我们是那城乡中仅有的白种人,而且从来没有比我们一家六口人(编者注:赛氏夫妇二人,女儿二人,王妈妈和家庭教师,共六人)还多。但我总是生活在中国人中间,在群众中从事自己的工作,并且获得他们生活中最秘密、最内在的信息。作为一个已婚妇女,我比过去在她们当中来来去去有更多的自由,而中国妇女也愿意像女人与女人、朋友与朋友那样地和我谈心。在那几年我结识的最好的朋友,至今还和我保持着联系。
  我们的生活外部是够刺激的了。我们有过一次严重的饥荒。我们遇到过土匪攻城的战斗,枪弹像鸟群那样密集地飞越过我们紧靠墙内侧的中式小屋。我们经常到乡下去,有时是步行,,假如路远,有时我就乘轿子,我丈夫就骑他的自行车。我确信,我们去过妇女们从未去过的地方,我还准备了够谈好几个星期的话题。
  后来,我们迁居南京,我丈夫在金陵大学农村经济学和社会系任教。这儿的生活又不同了,我们离开农村和农民,进入学者的生活。在这十年中,我们注视这个在革命中的国家,看到旧时代被摧毁,新时代在斗争,虽然还很嫩弱,但却充满生机,新时代即将诞生。
  我主要的欢乐和兴趣总是在于人民,从我生活在中国人民中间的那时起,他们就是我欢乐和兴趣之所在。当我被问及他们是怎样的人时,我无法回答。他们既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就只是人而已。我谈论他们跟谈论我的亲人一样。我和他们太亲近了,已经以全身心投入了他们的生活。
  因此,我厌恶所有把中国人写成为古怪和粗野的人的作品,而我最大的愿望是尽我所能的把中国如实地写在我的书里。
  在这儿,我生活的一部分是在金陵大学、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教书,后者是政府办的。我教授英国文学,我并不喜欢教书,引起我兴趣的主要是可以通过我的学生给我带来新的消息。
  现在我住在南京的一所旧砖瓦房里,房子四周是一座我喜欢的大花园,在那里我种树栽花,我丈夫培植蔬菜,我们在花园里工作。夏天在这里进餐,朋友们带着孩子同我们一起在这里游憩。我极喜爱我的邻居,他们有些人住的是草房,有些住的是砖屋,有些是住着公馆的政府官员。这都很有趣,有时我们回到美国个把月,但目前我丈夫正忙着写他的下一本书《中国土地的利用》,所以必须留在中国几年。
  我很抱歉,除了我的两个小女儿之外,看起来我不能每样事都谈到了。一个外出上学去了,只有五岁的一个和我们在家。由一位年纪大的中国家庭教师每天教她读写中文,这位教师也曾教我中国文学多年。
  我希望不是本人而是我的作品被人们知道。在这方面,中国人是非常理智的,他们认为,艺术家之所以重要,仅仅是因为他的作品,而对艺术家的个人品格并不感兴趣。
  
  希梅内斯三篇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诗人。
  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作品:《悲哀的咏叹调》。
  主要作品有诗集《诗韵集》、《悲哀的咏叹调》;散文集《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长诗《空间》等。作品《小毛驴与我》(又被译作《小银与我》)是非常优秀的少年读物。
  获奖理由:“由于他的西班牙抒情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
  
  水潭
  等一等,小银……假如你愿意,可以在这嫩绿的草地上吃一会儿草。反正得让我去看看这个美丽的水潭,我有好多年没有来过了……
  你看,太阳是怎样透过那稠稠的潭水把它深处金绿的色彩照亮,苍穹般洁净的百合花在潭边凝视着,也不由地欣喜神往……天鹅绒似的台阶,错综迷离地层层下降;一个个奇幻的洞穴,足以启发画家的内心,产生一种梦幻般神秘的漫天构思;几处美丽的庭园,仿佛一位长着一双绿色大眼睛的疯狂王后,在长年累月的忧郁里造成;一座座残破的远古宫殿,酷似那天下午西方斜阳穿透海水浅滩时所见到的情景……啊,还有很多,很多,很多,仿佛是在一切都不曾存在过的遗忘的花园里,让最使人费解的梦境拉开它那无穷无尽长袍里隐蔽的美,显出痛苦的春天那一小时值得记忆的画面……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很渺小的,可是给你的感觉却非常宏大,就好像我们是从遥远的地方在观看。激情的老魔术师的传家宝,就在于掌握和控制人们各种感觉的秘诀……
  这水潭,小银啊,曾经是我的心灵。我感到被那种积存起来的复杂而奇妙的寂寞之美所蛊惑……当人们的爱情遭到创伤,就应该打开他的心堤,让腐败的血水流去,直至洁净而舒畅。啊,小银,舒畅得就像雅诺斯的溪水,在四月金色的温暖中潺潺地流淌。
  然而,有时候,她那只遥远而雪白的纤手,又将我带回曾经在那儿留下我的迷恋和寂寞的绿色的水潭,回答她的那些远处的清晰的呼唤,就像我曾经给你念过的歇尼尔①的牧歌中伊拉斯“装腔作势”地向阿尔西德斯所说的一样:“为了使你的痛苦变得甜美”。
  
  斗牛
  你是不知道,小银,那些孩子们来这里干什么吧?他们是来要求我让他们今天下午带你一起去斗牛而来讨钥匙的。可是,你不要急,我已经告诉他们,想都不要想……
  真是发疯,小银啊,全镇都因为斗牛在骚动。一个乐队从一大早起就在酒店的门前用走了调的声音各管各地吹打起来。整条新街由上到下,由下到上,车水马龙,来往不息。后街那里,正在为斗牛准备“卡那里奥”,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黄色车子。所有院子里的花,一朵也没剩下,全给那些女主席们拿去了。年轻的小伙子们戴着宽边帽,穿着衬衫,嘴里叼着雪茄,笨拙地在街上走着,散发出马厩和白兰地的气味,看着真叫人遗憾!
  差不多两点钟了,小银,在这寂静的片刻,唯有太阳照耀着大地,这是这一天之中唯一明净的空隙,斗牛士和女主席们还在穿着衣服。你和我跟去年一样,从旁门出去,经过小巷走向田野……
  多么美丽的田野啊,在这几天的节日里,人们却遗忘了它!只有一个老头在花果园的明净的水池上面俯看着酸葡萄……远处,斗牛场上清晰的音乐、掌声和狂叫的喧闹,在村镇上空汇成一顶粗鄙的声冠,可是当我们一旦向着安静的海边走去,这些就都在身后消失了……而灵魂,小银,她是崇高美感的王后,谁向她致以谦卑的崇敬,她就对谁赐予大自然那广漠健康大地上的无穷光辉的壮丽美景。
  
  松子
  卖松子的姑娘,在太阳里沿着新街走来。她带着生的和烤熟了的松子。我去给我们俩买五分钱的烤松子来,小银。
  在那些金光灿烂的湛蓝的白天,十一月将冬季和夏季叠加在一起。刺人的阳光,将血管胀得圆滚滚的像蓝色的蚂蝗……安逸清洁的粉白的街上,走过了拉曼却的卖布郎,肩上背着灰色的包袱;卢塞纳的铜匠,满装的货担全都放着黄光,每一声叮当都闪烁着太阳……阿雷纳来的女孩侧着身子挽着圆篮,靠近墙边慢慢地走着,一面用一块炭屑在粉墙上画着一条长长的黑线,一面用拖长的忧郁声调叫道:“烤松子!”
  一对恋人站在门口一起吃着,在热情的微笑中,为对方挑选出最好的相互交换。孩子们在上学的路上,一路走一路用石头在门槛上砸着……记得我小的时候,冬天下午到阿罗约的马里亚诺的桔子园去,总带上满满一包烤松子。他们全都喜欢我带去的那把砸松子的折刀。那是一把用螺钿镶柄的折刀,上面刻着鱼的模样,一双对称的小眼是两颗红宝石,从那里面可以看到巴黎的艾菲尔铁塔……
  烤松子会在嘴里留下多么好的滋味,小银啊!它可以给你增添活力,带给你快乐,在寒冷季节的阳光里给你一种坦然的感觉,让你自己好像变成了一座永恒的纪念雕像,就那样雄赳赳地走着,冬天的厚衣压在身上似乎也感觉不到份量,甚至还觉得敢跟莱昂或者看车的曼基托去较较手腕呢,小银……
  (摘自:《我与小银》)
  ①安德烈?马里?歇尼尔(1762-1794),法国诗人。
  
  我的祖母
  奥尔罕?帕慕克
  
  奥尔罕?帕慕克(OrhanPamuk)(1952.06.07至今)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作品:《我的名字叫红》。
  他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
  主要作品有历史小说《白色城堡》、《黑书》和《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等。此外,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学习的他还是一位建筑家。通过对中西方文明敏锐的洞察力,巧妙的结构安排,以及珠玉般的文字,他在《我的名字叫红》中展示了对于战争、宗教和人类感情等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
  获奖理由:“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在我祖父发了大财,死于白血病之后,我的祖母成为我们一大家子的“头儿”。这是她的厨子兼莫逆之交贝吉尔每回听厌了她没完没了的命令和抱怨时略带挖苦的用词:“悉听尊便,头儿!”但我祖母的权威并未超出她带着一大串钥匙视察的屋子。当我父亲和伯父断送了年纪轻轻时继承的工厂,当他们参与建筑工程,轻率投资,终告失败,迫使我们的头儿将家产逐一变卖时,我这几乎足不出户的祖母便又潸然泪下,而后跟他们说,下回得谨慎点。
  她上午在床上度过,盖着厚重的被子,靠在一堆羽绒大枕头上。每天早晨,贝吉尔用大托盘给她端上煮得嫩的蛋、羊奶酪和烤面包,小心翼翼地搁在她叠在棉被上方的枕头上(若以实用为主,在绣花枕头和银托盘之间放张旧报纸,那可是大煞风景),我祖母慢条斯理地吃早餐,看报,接见当天的首批客人。(我从她那儿学会享受嘴里含一块羊干酪喝甜茶。)先搂搂祖母才去上班的伯父每天一大早来看望她,我伯母送他上班后也抓着手提包来了。我上学前有短短一段时间,大家认为我该识字,我便照哥哥做的,每天上午拿着笔记本过来,靠在祖母的被子上,跟她学习字母的奥秘。我上学后发现,跟其他人学东西很没意思,我看见一张白纸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写东西,而是在纸上画满黑乎乎的图画。这些读写课程进行到一半时,厨子贝吉尔便进来以同样的话问同样的问题:“今儿个我们招待这些人吃什么?”他问这问题时一本正经,仿如掌管着某大医院或兵营的伙食。我祖母与她的厨子讨论谁从哪间公寓过来吃饭,该做什么菜,然后祖母拿出她了不得的历书,里面有许多神秘资料和时钟图片。他们在“当日菜单”中找灵感,我则看着一只乌鸦从后花园的柏树枝头飞过。
  厨子贝吉尔尽管工作繁重,却从未丧失他的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即幽默感,他为家中每个人取绰号,上至祖母,下至她最小的孙子。我的绰号是“乌鸦”,多年后他对我说,因为我老是看着隔壁屋顶上的乌鸦,也因为我非常瘦小。哥哥跟他的玩具熊很要好,上哪儿都带着它,因此对贝吉尔而言,他是“保姆”。某个眯眯眼的堂兄叫“日本”,另一个很固执的叫“山羊”,某个早产的堂弟叫“六月”。多年来,他就这么叫我们,怜悯之情缓解了温和的嘲弄。
  在祖母的房间里――就像在母亲房间里――有一张双翼镜梳妆桌。我很想打开镜板,迷失在倒影中,但这镜子我不准碰。大半天都呆在床上未曾起身的祖母这么摆桌子,让她能沿着长廊一路看过去,经过厨房通道、玄关,通过客厅,一直到眺望大街的窗户,监督家中发生的一切――进进出出的人,角落的对话,远处斗嘴的儿孙――却用不着下床。因为屋里总是很暗,镜子里某些特定活动经常暗得看不见,因此祖母得喊着问,比方说在客厅那张嵌花桌旁发生了什么事,贝吉尔随即跑进来报告谁做了什么。
  没看报或(偶尔)绣枕头套的下午,我祖母就跟尼尚塔石其他年龄相仿的女士一起抽烟,玩玩比齐克牌。我记得她们有时也玩扑克。她放扑克筹码的柔软鲜红的绒布包里另放有奥斯曼的穿孔古币,边缘呈锯齿状,刻有帝国时期的字母,我喜欢把这些古币拿到角落玩。
  牌桌上有位女士来自苏丹后宫,帝国瓦解后,奥斯曼家族――我不忍用朝代这个词――被迫离开伊斯坦布尔,后宫关闭,这位女士从后宫出来后嫁给我祖父的同事。我哥和我常取笑她的谈吐过分客气:尽管她是祖母的朋友,她俩却互称“夫人”,但当贝吉尔从烤箱给她们端来油腻的牛角面包和奶酪吐司时,她仍会兴高采烈地扑上去。两人都胖,但因为她们所处的时代和文化并不以此为忤,因此处之泰然。假若――像是每四十年发生一次――我的胖祖母必须外出或有人邀她出去,准备工作得持续好几天――直到最后一步,祖母向管家太太卡梅求救,叫她上楼来使出全身力气拉紧她的胸衣系带。绑胸衣的场景在屏风后进行,看得我毛骨悚然――拉啊扯的,叫着:“慢慢来,姑娘,慢慢来!”美甲师同样使我迷惑。这女人早几天来访,坐在那儿几个小时,一盆盆肥皂水和好多种古里古怪的用具聚集在她周围。她为我敬爱的祖母涂上大红色的脚趾甲油时,我站在那里呆若木鸡,见她把棉花球放在我祖母的胖脚趾之间,我既着迷又厌恶。
  二十年后,当我们住进伊斯坦布尔其他地区的房子时,我经常去探望住帕慕克公寓的祖母。上午去的话,我会看见她呆在同一张床上,身边围绕着相同的袋子、报纸、枕头和暗影,室内的味道――由肥皂、古龙水和木头混合而成――也从未改变。我祖母身旁始终带着一本薄页皮面记事本,每天在本子里写些东西。这本她记录账单、回忆、膳食、开销、计划和气象变化的本子像一本奇异特殊的礼节书。或许因为读的是历史,她有时喜欢按照“官方礼仪”行事,但她的语气中始终带着讥讽。她对礼节和奥斯曼礼仪的兴趣有另一个实际结果――她每个孙子都根据某位战胜的苏丹命名。每回见她,我都亲吻她的手,而后她给我钱,我腼腆地(但也欣然地)塞进口袋里,在我对她说我母亲、父亲和哥哥的近况后,祖母有时也把她写在本子里的东西念给我听。
  “我的孙子奥尔罕来访。他很聪明,很乖巧。他在大学读建筑。我给了他十里拉。愿神赐福,有一天他会功成名就,让帕慕克的家族名声再度受到尊重,如同他祖父在世的时候。”
  念完之后,她透过眼镜盯着我看,白内障的眼睛看起来更令人生畏,然后冲我冷淡而嘲弄的一笑,使我怀疑她是否在嘲笑自己,或者因为如今她已明白生命的荒唐,而我也竭力做出相同的笑容。
  
  Part?3 诺贝尔奖轶闻趣事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一生能获一次诺贝尔奖就可谓功成名就,不虚度此生了。能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能说绝无仅有,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凤毛麟角。
  这样的“凤毛麟角”全世界只有数得着的几位:
  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因发现放射性物质和发现并提炼出镭和钋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的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发明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获1956年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化学家鲍林因为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领域并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致力于核武器的国际控制并发起反对核实验运动而荣获1954年的化学奖和1962年的和平奖。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由于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而分获1958年和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获得诺贝尔奖的夫妇
  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
  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
  获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科里夫妇。
  获得诺贝尔奖的父子
  共同荣获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布拉格父子。
  分别荣获1906年和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姆逊父子。
  分别荣获1929年和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奥伊勒父子。
  分别荣获1922年和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玻尔父子。
  分别荣获1924年和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西格巴恩父子。
  资助
  1901年首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法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苏利?普吕多姆。他获悉得奖消息后,在巴黎近郊的住处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当他知道自己所获得的奖金是写了35年诗的总收入的4倍以上时,显得异常惊喜。同时他表示要拿出其中的一部分资助那些苦于出版第一本诗集的青年作者。他的应诺一出,请求资助的信件纷至沓来,以至于使普吕多姆惊叹:“如果我全部答应的话,足可将我的奖金吞得一文不剩。”
  表示谦虚
  1921年,年近八旬的法国法朗士坚持出席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盛大庆典。庆典在富丽堂皇的瑞典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在献辞过程中,法朗士一直坐在自己的桌边“打盹”。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打盹”,他却解释说:
  “没有这回事,那时我没有打瞌睡,只是我听不懂瑞典语,但我知道他们在谈我――为了表示我的谦虚,我就把头垂了下来。”
  遗憾
  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由流亡波多黎各的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获得,祝贺的电报传到波多黎各时,希梅内斯钟爱的妻子正患癌症躺在波多黎各的一家疗养院里。此时各国的记者都纷纷前来祝贺他,希梅内斯强忍住悲痛,只接见了几位来自美国、瑞典和西班牙的记者。他说:
  “我恳求各位转达那些帮助我获奖的人们的最深切的谢意。我的一切成就都应当归功于我的妻子。对于获得这项殊荣我本应感到高兴和自豪。然而,由于她的沉疴不起,我无法体会这种心情。对此,我深深地感到遗憾。”
  猎物
  当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通知电报来到肖洛霍夫身边的时候,他正在郊外的森林里打猎。后来,在他亲赴斯德哥尔摩领奖时,大批记者来采访他。他说瑞典文学院过了二三十年才颁奖给他,实际上他是第一位真正该得此奖项的苏联作家。他还说:“我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天,正好朝天上放了两枪,除了掉下两只大雁之外,还十分意外地掉下了诺贝尔文学奖。”

标签:诺贝尔 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