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协议书 > 正文

【天文历法与文艺百家】 文艺圈百家号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孙悟空、贾宝玉的身世,都关乎天文历法。如果没有天文历法常识,看《红楼梦》、《西游记》,连第一页也过不去。   孙悟空的出身关乎一块仙石,贾宝玉的出身关乎一块顽石,与孙悟空、贾宝玉相关的两块石头,在数据上有相似性。贾宝玉这块顽石高12丈、周24丈;孙悟空这块仙石高3.65丈,围2.4丈。两块石头的四个数据,源于历法中的一年12个月、365天与24节气。
  贾宝玉这块顽石,为何补天时抛之不用?因为其在天数之外。女娲炼石补天,制就的石头数量是36501块。365,天之大数也。一年365,十年3650,百年36500,36501减36500余1。以天数论石头数,多余的一天本来就在天数之外,所以这块顽石根本用不上。无才补天,是曹雪芹的牢骚。曹雪芹发牢骚,也有文化底蕴。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抬头一望星空,马上得出结论:“月内必有大雨淋漓”。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抬头一望星空,马上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月内必有大雨”。以天文论天气,是诸葛亮、司马懿共同掌握的方法。没有天文历法常识看《三国》,往往会把文化大道理解为神秘法术。如果罗贯中不懂天文常识,肯定刻画不出如此神奇的司马懿、诸葛亮。
  以天文论历法,以天文论天气,是中华先贤所创造出独特方法。这一方法,被文学家所接受,被军事家所接受,被医学家所接受,被广大的农民所运用。中华先贤在几千年前所创立的阴阳合历、所创立的24节气,一用就是几千年。伟大的成果背后必有伟大哲学,伟大的成果背后必有具有长青意义的方法。一忘记了祖先创造出的伟大成果,二忘记了伟大成果背后的智慧与方法,这是后世子孙的悲哀之处。关于天文,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过这样伤感的话:“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无知者。”现在,天文历法已经被称之为“绝学”。
  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第一学,历法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法。不了解天文历法,医生无法看病,农民无法种庄稼,作家也无法成为一流文学家。不了解天文历法,即使著作等身,也不能说认识了中华文化。
  这些看法,笔者曾与一位著名评论家、作家交谈过,这位先生认为很有意义,命笔者尽快把上述见解“写出来”。
  笔者的天文历法常识,源于贵州大学张闻玉教授大作《古代天文历法讲座》的内部版。现在,张教授的大作刚刚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把这本书推荐给读者,并把我读书的体会奉献给读者,此处的目的有三:一是希望读者了解天文历法的基本常识;二是希望读者了解创造中华文明的中华先贤是那样的伟大;三是希望读者去探寻中华文明背后的奇特智慧与超越时空的奇妙方法,如果后人继承了先贤的智慧与方法,肯定可以创造出利用自然而不危害自然的新文明。
  ――题记
  
  一
  
  与缠缠绵绵的言情小说相比,《古代天文历法讲座》这本书显得枯燥;与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相比,这本书仍然显得枯燥;但是,这本传承“绝学”的书,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着迷言情小说,可以使人入邪;着迷武侠小说,同样可以使人入邪;可是,读这本《古代天文历法讲座》,着迷越深,收获越大;除了收获,还是收获。只要你耐心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与昨天相比,你已经长进了许多,在天文上,在历法上,在文化上,在认知自然的能力上,在对先贤的了解上。
  
  二
  
  没有历,就无法安排生产。
  没有历,就无法安排生活。
  所以,世界上凡是文明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
  历,是衡量一个民族是否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历出现的早晚,是衡量一个民族开化早晚的重要标志。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会告诉你,中华先贤创造出了几种历,这几种历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欧美有阳历――太阳历,阿拉伯世界有阴历――太阴历,中华先贤既创造出了太阳历,又创造出太阴历,最终合二而一,形成了阴阳合历。现在很多人认为祖先留下的历是阴历,这是不对的。
  太阳历以太阳从冬至点出发又回归冬至点的周期为依据,太阴历是以月亮圆缺(朔望月)为依据,阴阳合历既考虑到了太阳的运行规律,又考虑到了月亮运行规律。抬头一望圆圆的月亮,就知道今天是十五了。望月知日,这是阴阳合历的优秀之处,纯阳历达不到这一点。
  中华民族的历,在时间上领先于世界。今天世界所采用的太阳历,始于罗马大英雄恺撒。公元前46年,恺撒请埃及天文学家制定出了儒略历(旧太阴历),旧太阴历所确定的太阳回归年长度是365.25天。中华大地上的历,最早是以黄帝名义出现。黄帝历之外,还有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这六种历,无论哪一种都远远早于恺撒的儒略历。这六种历的数据,都是365.25。同样是365.25,不同的是,中华先贤早求出了几千年。
  365.25这个数据,最早出现在《周髀算经》中。在《周髀算经》之前,《尚书?尧典》中出现的数据是366。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尧帝发布出了“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敕令。经典中一岁的天数,应该以《尧典》为最早。
  从《尧典》中的366到《周髀算经》中的365.25,说明中华先贤制历的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365.25这个数据到了元朝的郭守敬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精确。公元1281年,郭守敬将太阳回归年长度精确为365.2425。3百年后的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组织天文学家修正儒略历,所修正出的数据同样是365.2425。同样是365.2425,不同的是,郭守敬早求了300年。一年365.2425天,是今天全世界采用的数据。
  中华民族有历,而且有多种历,如果以历为衡量是否进入文明的标志,多种历可以证明,中华大地上的确出现过真正的、光辉灿烂的文明。
  恺撒的太阳历,是在埃及天文学家帮助下完成的。黄帝历、颛顼历、夏历等六历,是中华先贤独立完成的。如果以历出现的早晚为衡量一个民族开化早晚的依据,那么黄帝历、颛顼历可以证明,中华民族的确早早地进入了文明。
  黄帝历、颛顼历之说可靠吗?可靠!这里有五个依据。
  依据之一:法家代表人物尸子说,八卦中就有历。《尸子》曰:“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八节是什么?八节就是四季中“两分两至四立”的八个节气:“两分”是春分,秋分,“两至”是夏至冬至;“四分”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尸子告诉人们,八卦可以表达天文历法,八卦具体表达的是八个气节。《周易?系辞传》说,八卦为伏羲氏所作。伏羲氏早于黄帝,伏羲氏时代就分别出了四时八节,黄帝时代肯定会有所进步,因为早期的中华大地上的君王制度是贤者为王,如果没有独特的贡献,是不可能被推选为王的。
  依据之二:《帛书周易》说卦中的说有历。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的有与尸子相似的论断。《帛书周易?要》曰:“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天道繁杂,可以归纳为阴阳。地道繁杂,可以归纳为刚柔。人道繁杂,可以归纳为上下。四时变化,可以归纳为八卦。《帛书周易》告诉后人,八卦是可以表达四时变化的。
  依据之三:1987年夏,豫北平原的濮阳出土了公元前四千纪中叶一座古墓。考古学家认为墓主人是颛顼。在墓主人东西南北四方出现用蚌壳组成龙虎四象,考古学家称蚌壳龙为“中华第一龙”,称龙虎四象为天文四象,即二十八宿中的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考古、天文、文化各界共同认为,龙虎四象表达的是天文,表达的是春夏秋冬四时。据《史记》记载,颛顼是黄帝的孙子。爷爷时代就有了历,那么,孙子时代有历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依据之四:《史记?历书?索引》说黄帝组织人创造了“六术”,最终综合“六术”而成历:“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鬼区臾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术,容成综六术而著调历。”占日、占月、占星气,这是天文之占。造律吕、作甲子、作算术,这是人文创造。人文创造的落脚点是调历。历是六术的综合体。
  依据之五:《文心雕龙?书记》:“占,觇也。星辰飞伏,伺候乃见。登观书云,故曰占也。”《文心雕龙》指出,日月星辰时隐时现,只有守候才能看到。所以,中华先贤建观星台,用书写的方法记录日月星辰变化与正常气候、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文心雕龙》告诉后人,原始之占,占的是天文。原始之占,天文观测也。黄帝时代的占日、占月、占星气之占,实际上就是日月星辰与气候关系的观测与研究。
  在人类的早期,西方几个民族合力才能解答的问题,我中华先贤独立就能解答,而且在时间上往往领先。西方几个民族才能解答的问题,我中华先贤完全可以独自解答,而且在时间上往往领先。
  善于提出、善于解答世界前沿的大问题,仅从这一点上论,中华先贤称“优秀”是当之无愧的。
  
  三
  
  历产生于天文观测。
  中华民族天文观测起于何时呢?据《周易》记载,起于伏羲氏。
  《周易?系辞传》:“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又:“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包羲氏即伏羲氏。《周易?系辞传》告诉后人,天文观测是从伏羲氏开始的。
  天文属于自然之文,历属于人文。人文之历源于天文。观测天文,中华先贤划分出了春夏秋冬四时,划分出了十二月,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
  《尚书?尧典》告诉后人,以二十八宿中的四颗标志星为依据,可以确定春夏秋冬四季。
  《周髀算经》告诉后人,以太阳的影子变化为依据,可以确定冬至点、夏至点与二十四节气,可以确定大年与小年――大年366天,小年365天,四年之中三小一大,平均下来一年365.25天。
  《?冠子》告诉后人,以北斗星斗柄一年之中东西南北四个指向为依据,可以划分出了春夏秋冬四时――“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黄帝内经?灵枢》以太一变化为依据,划分出了八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太一者,北斗星也。
  太阳历的依据只有一个,这就是太阳;太阴历的依据只有一个,这就是月亮;而中华大地上的四时八节二十四气,其依据可以是太阳,可以是月亮,可以是北斗星,还可以是二十八宿。求证一个问题,中华先贤竟会找出如此众多的依据。
  观天文以制历,这是人类先贤的共同点。中华先贤特别的是,在制历过程中又派生出了众多的重大成果:例如发现了直角三角形,发现了勾股定理,发现了三角形可以形成成圆,发现了历与阴阳十二律相融通。
  毕达哥拉斯的直角三角形,是纸上划出来的。《周髀算经》中的直角三角形,是在空间中发现的。立杆测影的杆一立起来,直角三角形马上形成――杆为股,杆影为勾,杆影端点相连为弦。直角三角形成立,勾三股四弦五之定理也随之成立。这些是周代商高发现的,所以称之为商高定理。
  毕达哥拉斯的直角三角形,人工划一个是一个。商高的直角三角形,太阳稍微一移动,一个新的三角形就诞生了。一日之内,随着太阳生落,会形成无数个三角形。无数个三角形还会组成了一个大椭圆。
  立杆测影之影,其长其短与太阳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视运动有关。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空间位置的变化,大地上随之发生变化的是十二个月的变化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同的月份,不同的节气。不同的节气,不同的天籁、地籁之音。《周髀算经》对此的介绍是:“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目前世界所采用音律标准十二平均率,是中华先贤的贡献。有人说,十二平均率首创于朱载育,这一说法是不对的。准确地说,十二平均律是朱载育整理出来的。中华民族的音律,不是起于朱载育,而是起于阴阳,成熟于六十四卦。《汉书?律历上》说:“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后汉书?律历上》说:“夫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卦也。”音律之根,根于阴阳,变化于八卦、六十四卦。朱载育作《历律融通》。《历律融通》将音律的起源归结于阴阳,将音律的成熟归结于六十四卦。
  同样是天文观测,同样是制历,中华先贤特别之处在于,在制历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项又一项领先于世界的伟大成果。方法之外还有方法,中华先贤的创造方法是别具一格的、不同于西方的方法。
  四
  
  天文学,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基础之学。在《周易》开始,中华元典没有一部不谈天文的。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没有一家不谈天文的。
  《周易》谈天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周易?贲?彖传》留下的一句至理名言。这句名言告诉后人,天文与人文,实际上是源流关系。以天文论人文,以天理论人理,以天德论大人之德,以天行论君子之行,以天地变化论圣人变化,这是一部《周易》的基本思路。不论天文,就无法论人文,同理,也无法认识《周易》。
  《尚书》谈天文。“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这是《尚书?尧典》留下的一句至理名言。这句名言告诉后人,“敬授民时”之时,源于“历象日月星辰”。 “历象”就是天文的观察与计算,天文就是“日月星辰”的空间布局以及会合周期。这里的“日月星辰”之“辰”,指的是日月星会合的瞬间。中华先贤特别重视这一瞬间,认为这一瞬间对于生命的起源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天上天文不同,地面四时不同。四时不同,政令也不同。以天文为基础论治理天下之政令,这是尧的为政特征,是舜的为政特征,也是禹的为政特征。
  《诗经》谈天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是《豳风?七月》留下的一句诗。“流火”之火,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心星。从地球上观测,心星一直处于运动状态:春天心星在东,夏天心星在南,秋天心星在西,冬天心星在北。《诗经》时代的农夫,一旦发现心星西移,就知道应该准备御寒的衣服了。“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这是《小雅?渐渐之石》留下的一句诗。这句诗出于一位戍边战士之口。月即月球,毕即毕星。离有靠近之意。当月球靠近毕星时,地球上对应区内就会出现大雨滂沱的天气。以天文变化言天气变化,这是《诗经》所记载的天气预报方法。《诗经》中的农夫可以观天文预报天气,《诗经》中的战士同样可以观天文预报天气。
  《周礼》谈日月星辰,《周髀算经》谈日月星辰,《黄帝内经》谈日月谈金木水火土五星,孔子谈天文,管子谈天文,孙子谈天文,庄子谈天文,?冠子谈北斗……离开了天文,早期的中华大地就不可能产生一部部流传百世的经典。
  《黄帝四经》谈人文与天文的关系。考古学家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整理出了《黄帝四经》一书。《黄帝四经?经法?四度》谈到了“人文”的来源:“动静参于天地谓之文。”中华大地上的人文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是参照天文地文创造出来的。希伯来先贤以神为坐标创造出了人文,中华先贤以天文地文为坐标造出了人文,神是人格神,天文地文是自然之文。要认识了中华大地上的人文,首先应该了解天文,了解自然之文。
  《孙子?火攻》:“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火攻,是兵法所重视一种方法。火攻攻在何时?攻在天气干燥之时。天气何时干燥?仰观天文就可以知道。不知天文,不足为将为帅,这是兵家论将论帅的基本标准。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工者,医也。不懂历法,不懂天气,不懂天气的周期性运转,不可以为医,这是《黄帝内经》的基本标准。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四大名著里所出现的数据大都关乎天文历法。诸葛亮写信给魏军统帅曹真,说“预知天文之旱涝”是为将为帅的基本条件,并以此羞辱曹真是不合格的将帅。
  天文,在中华大地上,尤其是早期的中华大地上,绝对不是一个学术术语,而是生活生产、学术研究等方方面面、实实在在的内容。
  研究天文的目的,就是力图使人的一切活动合于天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讲究的是人序合于自然之序。只有人序合于自然之序,天才能予其时,地才能生其财。天人合一,在中华先贤这里,不是高深的哲学概念,而是一种真实而自觉的生活方式。
  历史与现实证明,中华先贤的生活方式并没有错,天人合一的哲学并没有错。近300年来,西方以及东方出现了征服自然、战天斗地的错误哲学。在这种错误哲学指导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肆意危害自然,肆意危害天地。危害自然,危害天地,结果会怎么样呢?最终必然危及到人类本身。
  
  五
  
  笔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黄帝内经》,从90年代开始研究《周易》,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不懂天文历法根本无法真正理解这两部经典。请看下面两句话:
  其一,“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这是《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的一段话。“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日行与月行,显然是在讲天文。“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365天这个数据以及“积气余而盈闰”这显然是在讲历。不懂天文历法,怎么会懂这段话?不懂这段话,又怎么弄懂《黄帝内经》? “日行一度,而月后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这句话出于《黄帝内经》,而解释这句话的却是《周髀算经》。《周髀算经》是集天文历法、数学、几何学、哲学、音律学为一身的特殊经典。《周髀算经》告诉后人,太阳沿黄道一日行一度,周天365.25度,恰恰是一年的365.25天。太阳沿黄道运行76周天,与月亮会合在同一出发点,这时月亮在天球上恰恰运行了1016周天,1016÷76=13 。这就是“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的来历。历算,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知此年何年,此时何时,此节何节,此气何气,此地何地,然后才会有资格论此病何病。天文历法、地理气候是《黄帝内经》论病的基本依据。试想,不懂天文历法,能进入《黄帝内经》吗?
  其二,“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捋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捋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其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这是《周易?系辞传》中的一段话。一个“闰”字,两次出现在这段话中。“五岁再闰”之论断也出现再这句话中。“闰”是怎么回事?“五岁再闰”又是怎么回事?《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会告诉你,太阳历一年的数据与实际中的太阳回归年周期并不完全吻合,而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必须设立闰日加以调整。阳历闰的是日。恺撒所创建的阳历,一开始实行的是4年1闰,后来北格里高利改为400年100闰为400年97闰。而中华民族所实行的阴阳合历,阴阳二历之间每年相差11天有奇――太阳回归年一岁的时间是365.25天,而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天,3年下来就盈余33天有余,所以必须设立闰月加以平衡。阴阳合历从一开始实行的是3年1闰,5年再闰,19年7闰。阴阳合历闰的是月。据《史记》记载,闰是从黄帝开始的。《周易?系辞传》谈卦又谈闰。这就指出了一个相关关系:卦中有历,历中有闰。唐一行和尚制“大衍历”,其“大衍”之名就出于此处。这里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同样是“大衍之数”,在一行和尚这里演化出的是历,在算卦先生那里演化出的是算命术。――试想,不懂天文历法,会认识卦,会真正进入《周易》吗?
  笔者的天文历法基础,就得益于张闻玉先生的这本《古代天文历法讲座》的内部版。笔者的天文历法知识,是从这本《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出发的。古代天文历法,号称“绝学”,台湾学人美曰“国宝”,张教授所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且即将遗失的瑰宝。继绝学,传国宝,张教授功莫大焉。
  中华民族有文化。如果说中华文化从根本上就有问题,那么,中华民族会创造出领先于世界文明吗?笔者认为,百年来的文化批判与文化批判者,对源流的中华文化的演变并没有真正认识。所以,既没有找出中华民族文明先进的原因,也没有找出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原因。而张教授却从天文历法这一角度指出,源头的中华文化是优秀的。仅从此处看,张教授的研究,在百年来的文化批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里介绍张教授的一件雅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的重点工程,这一工程由众多一流学者所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公布之后,张教授对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界定提出来质疑。张教授撰文指出:不是“XX年”,应该是“XX年”,前后错了60年。学术争论,笔者无意介入。笔者佩服的是,张教授的勇气、骨气与底气。以一人之力挑战一国学者下出的重大结论,第一需要勇气,第二需要骨气,更重要的还需要底气。没有文化底蕴,这样的争论是争不起来的。
  
  六
  
  最后,谈一下“如何对待先贤”的粗浅认识,做为本文的结束。研究先贤的成果,落脚点不能落在“我们祖先真伟大”的赞叹上,而应该落在“祖先为什么会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辉煌,我们如何才能像祖先那样重新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辉煌”的思考上。中华先贤特别能提出问题,特别能够解答问题,如果后世子孙能够找出中华先贤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思路并延续之,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不会在祖先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辉煌呢?仍以天文历法为例。在源头中华文化里,天文与气象,其关系犹如树根与枝叶的关系一样,是一体关系;而在现在西方,天文学与气象学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分之学,天文与气象毫无关系。以天文论气象,中华先贤论出的24节气具有几千年的生命力,而且易知易用,连普通农民都会用。以低压槽论气象,连一星期之外的气象也论不出来。再者,这种方法除了专家以外,老百姓谁也掌握不了。对比之下,是不是说明了中华先贤所创立的方法更为优秀い病在人体之中,病因可能在人体之外,这是中医文化中的普通常识。病在地球之中,病因可能在天文之中,这是中华文化的普通常识。
  天文与天气,是源流关系。如果我们延续了祖先以天文言天气的思路,再加上今天的现代化仪器,是否能够在天文气象上为自己、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呢?如果在祖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以天文论天灾,将天文地理、时间空间四种因素考虑在一起,会不会在找出地震、海啸、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规律性?

标签:历法 百家 天文 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