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技巧 > 正文

长恨歌白居易写作技巧分析

时间:2017-03-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t">【关键字】白居易 长恨歌 主题 伤感 情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对白居易的《长恨歌》都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既有浪漫的爱情说,又有批判性的讽喻说,还有就是双重主题说,从三个方法上去分析,可以看出白居易写的不像陈鸿《长恨歌传》那样带有批判性,而是以“情”为重点去展开,去描写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巨大成功。

到底哪种主题是白居易所要表达的呢?综合来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喻说” (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大致人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实际,而作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写的是一段悲惨的爱情。说它写的是爱情是有依据的,纵观全诗,可以将诗歌分为四层: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

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1]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2]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是人便以“长恨”表现

了爱情的长存,亦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所以,《长恨歌》并非一首讽喻诗,而是一首歌颂爱情的诗篇。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2]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我们说这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现。可以说这样处理不是必然的生活逻辑,不是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只是诗人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情节,不是客观化的。它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的。读者、观众都不希望“好人“死绝”,更不愿哭着离开剧场。这大团圆结局,与中国古典美学追求有关,是民族传统、哲学基础所决定了的。《长恨歌》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局,这反映出了诗人对他所认识所描绘的那部分社会生活的基本评

价和基本态度,而且这爱情悲剧是能够统帅全诗灵魂的;至于纵欲失政等政治因素可作为背景、典型环境来考虑。这爱情悲剧作为主要线索来分析、评价。那《长恨歌》的爱情主题也就好解释了。

《长恨歌》,一篇流传千古的诗歌,其魅力在于诗人用抒情的笔调、同情的心理,讲述了一则发生在帝王与妃子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充分表现了爱情的欢乐、痛苦、悲伤;还在于诗人用极为优美的笔调赋予了人物以饱满的感情,杨贵妃死后复生对唐明皇的深情尤为感人。缠绵悱恻的感情,曲折婉转的故事,优美流转的语言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幻想,也正因为作者饱含深情的爱情观,吸引了历代读者,也使它成了享有世界声誉的名作,得以世代流传。

【参考文献】黄德仁. 《长恨歌》主题之我见[J]. 兰州学刊

华世欣. 一篇长恨有风情——读《长恨歌》管见[J]. 固原师专学报 周啸天. 一篇长恨有风情—

—谈《长恨歌》[J]. 西华大学学报

1陈鸿《长恨歌传》 2白居易《长恨歌》

1 张中宇;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J];文学评论;2004年04期

张中宇;“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兼及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2

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篇二: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t">《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佳作,内容丰富,视野广阔。诗中包含有唐宪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又有统治者昏庸奢华的生活写照,时局动乱、压抑黑暗的社会现实。 两者兼顾又相互交错,互相影响。交织成一篇千古佳作

《长恨歌》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会比较的复杂,完全有可能会不止突出一个主题

因此,我们认为它在慨叹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有对当时统治阶级生活的荒淫糜烂和政治道德上的腐败堕落的讽刺。

下面,我们将从作者、写作背景、文中的典型诗句和整体的分析来说明,《长恨歌》的主题包含有个方面。

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关于作者

白居易,中唐代大诗人。自幼聪慧,刻苦读书,立志应进士举。曾授秘书省校书郎、翰林院学士。作品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在诗坛上极富盛名,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

其作品重写实,语言通俗又含强烈的讽喻倾向。后期作品多为讽喻诗。后被腐败的官僚势力攻击而遭贬谪。本诗作于白居易任县尉时。

因此可以看出,本诗中包含有讽喻的意味不无道理。时局的动荡,社会黑暗,个人仕途上的不顺都可成为诗人下笔的动机。

关于写作背景

《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当时任县蔚的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谈起50年前的天宝遗事,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话及此事,相与感叹当时,王质夫提议以文学作品连记叙这段故事。后来白居易写了这首《长恨歌》。 由此看来,《长恨歌》中的主题中一定包含有爱情的元素。

关于典型诗句,两方面的主题

讽喻典型:

“汉皇重色思倾国。”

第一句上来点名玄宗对美貌女子的喜爱与看重,暗讽皇帝重色而奢侈的生活。“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描写皇帝迷恋杨贵妃而因此荒废国事,从而为之后政治动荡,兵变事件的引起埋下了伏笔。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只因杨贵妃一人受宠而使一家门户尽生光彩,不可一世。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迷恋而蒙蔽双眼,任人唯亲,昏庸之态暴露无遗。也可看出诗人对其作为的反对、讽刺与批判。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这四句和前文“从此君王不早朝”相呼应。进一步描写奢华靡乱的帝王生活。讽刺和

批判的一位尤其明显,同时也为后来的斩乱打下伏笔。

以上为前段中关于“讽喻”主题的典型描写。从第一部分中大量的对君王豪华奢侈的宫廷生活和对杨贵妃这一美丽女子严重迷恋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其沉湎娱乐不理朝政的批判。虽没有直接描写,但爱情悲剧与国家倾覆的原因不言而喻,讽喻意味极强。其他部分也有很多此类描写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爱情典型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长恨歌白居易写作技巧分析)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描写杨贵妃的受宠程度,从而体现出唐玄宗对杨的迷恋之深之重已经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月光的清冷颜色带着感伤,夜里雨中的铃声也是痛心断肠的绝响。此处通过对意象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哀伤的氛围,玄宗独自一人默默悼念自己的心爱之人。那份情,那份爱,自然而然的在飘着雨的深夜中弥漫。诉说着一个不寻常的爱情悲剧,哀叹着一段难以忘怀的恋请。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归来曾经的那宫阙,面对芙蓉、柳叶,如她似花般的娇颜,见之更深思念之情,怎梦不叫人掩面泪流呢?面对繁花嫩柳的灿烂与婀娜,唏嘘那段李杨之间的千古爱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夜晚殿前飞过流萤,一人守着孤灯辗转未眠。宫中钟鼓声声的响。现在的夜对此时的帝王来说,好长,好长。

诗中的李杨二人爱情生活的描写极多。生前的朝夕相伴,歌舞作乐。贵妃惨死后唐明皇的痛心以及后来重回就地却物是人非而朝思暮想的深情在诗人的笔下真实的提子按出来,对二人之间的爱情悲剧的感叹于遗恨也很突出。

因此,爱情必然是诗中要表达的又一主题。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是其中广为传颂的名篇,诗句宛转动人,缠绵悠长。现今多用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与歌颂爱情的美好。

七月七日这天夜半,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山盟海誓:在天上愿做比翼齐飞的比翼鸟,在地上愿为枝干相接的连理枝,永永世世作恩爱夫妻。

全诗结尾处的这首短诗再次印证了本文爱情这一重要的主题。

关于题目中“恨”的理解

我们认为本诗的主题分为两个方面,因此,对“恨”的理解也有两层涵义。 “恨”指遗憾、遗恨。

这其中既有对李扬二人爱情悲剧的惋惜,爱情悲剧的遗憾,相爱的两人却天人两相隔,无法再见,幽远的深情又向谁倾诉?

也有对帝王因沉迷于女色还费国事而至的“误国”的遗恨。批判和鉴戒之情也暗含其中。爱情造成的政治悲剧从而波及到爱情造成的爱情悲剧,孰是孰非呦该从何计较?

既“恨”两情无法长久,又“恨”国家倾覆的无情与深刻的悔。

篇三:试分析白居易

,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许多人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这里,本人将针对作品的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传奇性爱情悲剧故事,是历代诗歌、小说、戏剧中经常描写的一个传统题材。白居易根据这个题材写出了著名的叙事诗——《长恨歌》,在当时特别是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长恨歌》的广泛探讨,特别是在作品的主题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具有了丰富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作者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李杨爱情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已久,基本定型。作者以这个传说故事为基础并结合历史材料,在加工、改造、提高中表现了作者态度的丰富复杂性。从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看: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试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同时,从整部作品来看,安史之乱尽管与李杨贪恋欢爱有关,但主要责任并不能完全推到杨贵妃的身上,她只是一个得恩受宠的妃子,却“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在致词中,杨贵妃又是一个情谊深重、忠于诺言、忠于爱情的痴心女子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她的同情和歌颂。整部作品,既有作者对李杨的批判和讽刺,也有作者对李杨的同情和歌颂。还体现了当时的爱情理想。

其次,李杨爱情这一事件本身,同时代的人和后人对其又有不同的看法。同时代的人由于深受安史之乱之苦,他们大多数会把这一社会动乱归结到统治者身上。杜甫在他一系列揭示统治阶级罪恶的诗篇中就隐含这一思想。如《丽人行》一首,就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的面目。因而对这一事件持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后人对这一事件,则可能会因他们社会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民对李杨的爱情的看法和态度大致可能与同时代的人基本一致,归为“乱由上作”,而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处于社会中上层的人物,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和文人,他们对这一事件,从政治的角度来看, 他们认识到唐明皇荒淫误国,导致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因而会采取批判和讽刺的态度。如果单从这一事件本身来看,李杨这种坚贞专一、生死不渝的爱情。可以说是“人间至情”,又会对其进行歌颂。这种爱情,正是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所向往的。体现了当时一种爱情理想。而这种“人间至情”遭到无情的毁灭和破坏,他们对此又会感到遗憾,从而对李杨特别是杨贵妃寄以同情。作者生活在中唐时期,属于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对李杨爱情这一事件,也同样包含这几个方面的思想。因而在作品中,他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看法自然会体现出来。第三、作品主题的这种丰富性的特点又与作者自身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属于社会中层。他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由于战乱,经历了一段贫困生活,接近了人民。因而对李杨爱情的看法同人民有相同之处。而且,作者在35岁时写这首叙事诗,此时,他还处于他一生中的“志在兼济”时期,“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这些多少会影响他对李杨爱情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在作品中采取批判和讽刺的态度。白居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又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士大夫阶层,与平民布衣又有不同,这又决定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的过失不会采取尖锐的批判,“为王者讳。”而采取含蓄曲折的委婉讽刺。即使在开头讽意明显之处,也是说“汉皇”,借以说唐来表现这种讽意。另外作者有一首《戏题新栽蔷薇》诗云:“少府(作者自称)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次诗作于元和三年,可知本年作者尚未婚。又据元和三年戊子八月二十九日《祭杨夫人(白妻之姊)文》“近接嘉姻。”可知白氏成婚当在元和三年春季之后,即作者37岁之时。(《白居易诗选》顾肇仓、周汝昌选注,作家出版社中的《白居易年谱》) 而他写作此诗正处于未婚之时,那么李杨之间这种坚贞专

一、生死不渝的爱情又很可能是他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的爱情。从而在作品中极力地倾注全部感情描绘李杨爱情来表现他一个未婚的文人的爱情理想。另外,他的士大夫文人身份又决定了他仅从李杨爱情本身来看时,又会对其悲

剧结局予以同情。

总之,作者的思想和世界观及地位、身份、写作的时代背景、人们对李杨爱情不同的看法、事件本身丰富性内涵等等。这多方面的因素对作品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具有丰富性特点。

标签:长恨歌 白居易 写作技巧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 长恨歌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