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手法 > 正文

马说文中写作手法

时间:2017-04-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马说》习题

《马说》2003—2011年中考真题阅读试题

1(安徽省·2011)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见 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4)安求其能千里安:

(5)执策而临之 执: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3分)

1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分)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B.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或王命急宣

C.①才美不外见②胡不见我于王 D.①执策而临之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骈死于槽枥之间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①马之千里者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其马得胡骏马而归

11.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

做法。(2分)

2(内蒙古呼伦贝尔市·20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

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④。”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

十倍。

【注】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贾:价钱。 ⑤一旦:一天。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才美不外见见:

⑵去而顾之 顾: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策之不以其道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D.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怅恨久之其如土石何

10.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1.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做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乙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

“名人效应”的利和弊。(3分)

12、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

哪一句话?(1分)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埋没) B.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

C.执策而临之(面对) D.策之不以其道(鞭子)

26.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以 策之不以其道 (2)之 虽有千里之能

属予作文以记之渔人甚异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2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8.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22.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20.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2分)

① “_________” 通 “_________”,意义:_________(1分)

② “_________” 通 “_________”,意义:_________(1分)

2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2分)

答:

2013山西省中考语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11题。(12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1“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

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

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

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7.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 ..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10.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

寓。 (2分)

11.《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

5、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6、"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8、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 。

9、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作者借此表达了 的心情。

10、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②③①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10、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1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12、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13、第三段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14、第三段中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15、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7、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1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19、“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2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15. (5分)(1)或:有时 (2)见:显现(3)等:等同 (4)安:怎么,怎能(5)执:拿着,举着

16. (4分)(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1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分)

18.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3分)

答案:(一)(共8分)8.B(2分)9.C(2分)10.想要跟着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意思对1分,语句通顺1分,共2分)11.努力使自己更完美:善于推销自己。

答案:7.⑴见,通“现”,表现。⑵顾,回头看(每题1分,共2分)8.B(2分)9.⑴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⑵连续三天(或多日)在集市上卖马,没一个识马的。(每题2分,共4分)

10.同情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批判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1.联系乙文内容得1分,谈“名人效应”的利与弊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共3分 )

1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5.D 26.A 27.C 28.A

22、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20.① “食” 通 “饲”,意义:通喂养(1分) ② “见” 通 “现”,意义:表现(1分)

24. 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分)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1分)(言之成理可给分)

7.(1)pián (2)sù (2分)8.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2) 同“返”(返回)(2分)

9.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10.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分)

11.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2分)

5、①喂养吃 ②表转折 表承接 ③鞭打 记 6、A7、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 而 食 也8、食马者 千里马 圣明的君主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10、B11、学生能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翻译,只起到了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 (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 (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 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篇二:23 马说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马说文中写作手法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马”的照片,今年也是马年,请学生有关“马”字的成语和诗句。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解题

1、简介作者(多媒体资料显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注: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多媒体资料显示)

①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②关于“说”(多媒体资料显示)

请选择与“马说”的“说”相同的选项。

A.《说说我自己》→不同

B.《爱莲说》→相同

C.《捕蛇者说》→相同

D.《说勤》→不同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多媒体展出标号重点字音、停顿的原文)

2、学生朗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得流畅 语速适当 节奏准确

3,结合注释,理清文意。 (多媒体显示)

逐段翻译,先让学生解决重点字词的解释,进而翻译整段。

(1)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3)、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决 定 明确:千里马<─────────伯乐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3、教师点评、归纳

五、 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作者想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既不识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被赏识、重用的心理。

3、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注:托物寓意法”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

运用此种写法,需要注意寻找托事与寓意之间的某些共同点,以显示出

两者之间的一致性。

注意:托物言志不是托物寓意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4、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延伸拓展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

七、课堂小结

八、课堂练习

九、布置作业

十、板书

千里马<──——伯乐

千里马→人才决 定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托物寓意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篇三: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洄水镇初级中学孙先梅

【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1.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2.读熟课文,并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解题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多媒体资料显示)

2、指名背诵《爱莲说》,回忆“说”这种文体。

(多媒体资料显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注意重点词句的解释

(多媒体显示)

⑴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体显示) 倒装句:

⑴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 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5.、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 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课堂小结

标签:文中 手法 写作 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 马说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