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心得体会 > 正文

风雨赵州桥:赵州桥

时间:2019-02-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我国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为赵州桥写的一篇文章:河北省赵县的浚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我来到赵州桥的时候,正值元宵节第二天,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已经一百多天没有下雨,也没有下雪。干旱使大地失去了生气。赵州桥的四周景色,显得有些干枯,但这座古老的石桥,仍然让我生发出思古的幽情。
  当地人一直亲切地将赵州桥称为“大石桥”。宋朝元佑年间,宋哲宗赵煦北巡,经过大石桥时,大约是被它屡经风霜而坚不可摧的历史所感动,于是给它赐名“安济桥”。这御赐的桥名咬文嚼字,因此它只能存在于线装书中,而不能活在老百姓的口头上。
  因为河流,大地有了流动的诗意,也因为有了河流,陆地被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碎片。船的诞生使陆地有了交通,而桥的诞生,则使许许多多的碎片重新连为一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修建桥梁的国家之一。从木桥到石桥,中国人花去了数百年,才将造桥的艺术朝前推进了一步。而石拱桥的诞生,是桥梁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它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亚于埃及的金字塔。
  我国的石拱桥最晚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已经出现。由于这种新的桥型坚固、耐用,又方便通航,从东汉到隋朝的四百多年里,很多地方都涌现出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石拱桥。它们在造法和样式上大多沿袭着固有的传统。
  如果说文明的延续在于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那么人类的进步就在于不断地将想象变为现实。在公元五九五至六○五年的隋代开皇年间,修建在浚河上的赵州桥,第一次大胆地在主拱的两肩上分别添加两个小拱,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石拱桥。
  这四个加设在主拱之上的小拱,就叫敞肩。正是这个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得赵州桥不仅大大节省了建筑材料,减轻了桥身的自重,更可以有效地增加泄洪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个创新一举将中国石拱桥的建造技术提高到超一流的世界水平。
  在欧洲,直到公元十四世纪,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了类似敞肩式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七百多年,而且早在一八○九年这座桥就毁坏了。西方学者认为,“赵州桥创造的敞肩拱学派,对古今世界的桥梁工程界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是现代许多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祖先。”赵州桥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桥梁的鼻祖”。
  一九九一年九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认定为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与赵州桥同样获得认定的,还有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伦敦铁桥等世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土木工程。而在中国,虽然同时申报的还有都江堰和长城,但惟有赵州桥获得这项殊荣。
  
  二
  
  “赵州桥,鲁班爷修,
  玉石栏杆儿圣人留,
  张果老骑驴桥上走,
  柴王爷推车碾了一道沟……”
  这是一首在河北人人都会唱的民间小调《小放牛》。它为我们阐述的是赵州桥的民间记忆。由于赵州桥巧夺天工,老百姓便认为它是神仙所造。所以自宋元以来,浚河两岸便广泛流传着鲁班一夜造桥的浪漫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浚河洪水滔天,使两岸的百姓无法往来。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得知了这件事,于是施展仙术,一夜之间便造起了一座石拱桥。这座桥雄伟壮观,不想惊动了天上的张果老和柴王爷,于是他们相邀一同下凡来试桥。张果老骑着毛驴,驴背褡裢里装着日月星辰;柴王爷推着小车,车上载的是五岳名山。两人刚走到桥中心,就将石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一看情况不妙,就纵身跳入水中,用手将桥托住,这才保住了这座石桥。从此,桥上便留下了清晰的“驴蹄印”、“车道沟”和“手掌印”,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仙迹”。
  我欣赏鲁班造桥的神话,但是,我更关注神话产生的背景。翻开历史的典籍,关于造桥工匠的最早记载见于赵州桥建成的一百多年后。一个名叫张嘉贞的中书令,于唐代开元十三年即公元七二五年撰写了《赵州大石桥铭》,铭文中说:“赵郡浚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不知其所以为。”
  遗憾的是,张嘉贞只给我们留下了“李春”这个名字。李春是谁?家住何地?师从何处?生卒何时?至今仍然是个解不开的谜团。
  
  三
  
  昙花一现的隋代,在中国历史上仅仅存在了三十七年,却给世界留下了两个不朽的奇观,一是大运河,二是赵州桥。
  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炀帝杨广即位第一年,就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开凿大运河。他除了要将江南充裕的物资运往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供给朝廷之需外;还有一个隐秘的目的,就是要将北中国的幽燕之地作为攻打高丽的大后方。从北方涿郡到南方余杭的运河一经开通,便形成了一条畅通无阻的水路运输大动脉。这或许是隋炀帝开发大运河的主要动机。
  为了同时提高陆路运输的效率,但凡运河所经之处的重镇要津,便需要在河流上架设桥梁。而赵州桥的营建,极有可能是大运河的重要配套工程之一。
  历史上的赵县,古称赵州,位于中原地区通往燕京的官道之上。自南北朝以后,赵州的小麦和棉花产量丰富,商埠兴盛,交通发达。而浚河之上,更是“日过千帆,商贾云集”。到了隋代,赵州不仅是河北的政治、经济重镇,更是一个联结南北的交通枢纽。
  如果在这里建造一座大型石拱桥,向南可以直达洛阳,向北则可贯穿涿郡,直通燕京。不仅打通了南北交通的新干道,还能实现将南方物资通过水路和陆路,同时大规模向北方调运的战略目标。
  这样一来,这座预备建造在浚河上的桥,就不可能是一座一般规模的石拱桥了。它必须具备超强的荷载能力,以满足运输辎重的需要;也必须平坦宽阔,以利于车马通行。
  现有的资料说,赵州桥为民间集资建造,我认为这么一项伟大的国家工程,绝非民间的财力可以承担。就如同今天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一样,作为耗资巨大的国家形象工程,它必须由国家作为主导。如果我的猜测是对的,那么下一个问题是,作为这项国家工程的设计建造者,李春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他是来自民间的海选?还是皇上钦点的御用工匠呢?因为史料的缺乏,我们已不得而知。
  但是经过一千四百多年的检验,李春负责建造的赵州桥,可以当之无愧地获得“世界第一”的称号。
  在赵县,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记得,一九六六年邢台发生了七点六级地震,赵州桥距震中仅四十多公里,震感很强烈,最后这座桥竟然毫发无损。一九六三年遭遇水灾,大水淹至桥拱龙嘴处,人站在桥上都能感觉到桥身晃动得厉害,但它依然安全地挺了过来。经历了八次地震和五十四次洪水的赵州桥,至今屹立在浚河之上。有人说,一座古桥能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且不论它的科技价值,单从质量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四
  
  建造如此庞大的一座石桥,首先需要采集大量巨型的石料。由于赵州紧邻太行山,故而造桥的石料采用的都是太行山上的大青石。这些青石必须先按照统一的标准,加工成重约一吨、方正平直的长方体,才能作为造桥之用。为了在安装的时候让石构件互相咬合紧扣,工匠们还在每一面石块上凿出细密的斜纹。
  在没有起重机和吊车的条件下,工匠们是如何运送这些巨大的石块呢?有人猜测李春采用的是传统的滚木法,也有人说是冰运法。由于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我们已无从考证。
  破土动工之后,李春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由于浚河是一条夏涨冬枯的季节性河流,如果采取传统的横向联式砌筑法,工程进行到一半,遇上洪水,木架和已经砌成的部分就可能被冲毁。于是,李春便大胆采用了纵向并列砌筑法。先由一道拱砌起,砌完之后,这道拱券便可以独立站稳,依次再砌下一道。整体看来,这二十八道拱券就如同我们合在一起的手指。由于每道拱券都是独立的,一旦其中一道发生损坏,对其他拱券和桥身都没有直接影响,也便于单独维修。
  但是,采用这种砌筑方法的拱券横向联结能力较差,为了加强各个拱券之间的连接,李春又用九根带圆帽头的铁拉杆横穿拱背,再用双银锭形的腰铁嵌联在拱石之间,使这座桥更加牢固。
  赵州桥建成之后,既连通了陆路,桥下的浚河也可以水运。一时间桥上桥下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让人不禁发出“车马千人过,乾坤独此桥”的赞叹!
  赵州桥之所以至今屹立不倒,除了有赖于地基良好,桥位适宜,设计合理,施工质量优良外,还得益于历代的维修和养护。
  自这座大桥竣工通车之后,它就日夜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从隋朝到明朝的九百多年间,赵州桥只进行过两次大的修缮,这不能不说是中外桥梁史上的又一奇迹。
  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修缮是在大桥落成两百余年后的唐代。由于大水冲坏了赵州桥北端的金刚墙,致使桥台下沉,小拱倾斜崩裂,因而进行了修缮,同时还“补栏植柱”,还原了桥的原貌。
  第二次修缮在宋代治平三年,即一○六六年。这次修缮相传与一个名叫怀丙的和尚有关。离赵州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始建于东汉的柏林禅寺。在唐代,寺中出了一位人称赵州和尚的著名禅师。我们不知道,这位怀丙是否是他的衣钵传人。据说怀丙学识渊博,天资聪颖,有着超乎常人的才能。由于桥边乡民偷偷盗凿桥上铁块,导致桥身发生倾斜,情况十分危急。就在所有人束手无策的时候,怀丙没有差遣一个工匠,就将这座桥恢复了原样。他是怎样做到的呢?翻阅史籍,我们只找到了四个字,“以术正之”。这个“术”究竟是什么“术”?恐怕没有人能够解开这个谜。怀丙若活在今天,一定有资格当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后人推敲,宋代的这次修缮直接导致了桥上“仙迹”的产生。
  由于赵州桥采取了纵向并列砌筑法,拱券之间的横向联结力较差。如果重载的车辆从两边通过,拱券就容易变形外倾。所以,宋代的工匠便在桥面上凿下了一些行车标记,提醒过往车辆,尽量在标志以内的地方通行。这些标记后来便被附会成了传说中的“驴蹄印”和“车道沟”。
  明代之后,赵州桥的修缮频繁了起来。从明嘉靖年间到清朝道光年间,赵州桥就进行了五次大的修缮。前些年,文物部门清理赵州桥下的浚河时,还从淤泥中挖出历代修缮桥梁的构件。从这些构件中,我们看到历代热心人对赵州桥的精心呵护。
  新中国成立后,赵州桥由于年久失修,残坏倒塌十分严重。一九五三年,国家文物局邀请梁思成等专家制定出实施维修的方案。随后,赵州桥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大修。这次修缮工程之浩大,修缮之彻底前所未有。焕然一新的赵州桥坚固如初,仍然作为交通桥使用。随着赵县现代化路桥事业的迅速发展,这条曾经繁忙的古官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悄然淡出,而赵州桥也终于卸下了一千多年的交通重负。
  
  五
  
  有河流的地方才有桥。中国的北方,自古就有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几大流域,如同今天的江南一样,有着十分充裕的水源。中世纪之前,北方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它的文明程度高于南方。所以,那时的华北平原上诞生了中国古桥最初的辉煌。而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段辉煌历史的证明。
  北京的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惊世之作。它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即一一八九年,桥长二百六十五米,由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这座横跨在永定河上的联拱石桥,工程宏伟,艺术精巧,是华北现存最长的一座古桥。桥上五百零二个雕刻精美的石狮子,个个神态活现,惟妙惟肖,每一件都是无法复制的艺术珍宝。早在十三世纪,卢沟桥就已经通过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而闻名世界。
  不过,说到对中国古桥的影响,即使是这精美绝伦的卢沟桥,也无法与赵州桥相提并论。作为中国古桥的经典范本,在河北、山西一带,曾经涌现出很多仿效赵州桥的作品。
  在赵县城内,有一座离赵州桥不远的石拱桥,叫永通桥,俗称小石桥。它横跨在赵州城西门口的清水河上,桥的结构、造型,甚至栏板、望柱的形式,都和赵州桥非常相似,因此当地人常常称这两座桥为姊妹桥。这座始建于唐代永泰初年(七六五年)的敞肩式石拱桥,就是后世众多模仿赵州桥的作品之一。
  在河北邢台,还有一座充满沧桑感的弘济桥,始建于隋朝,重修于明代。这座桥长四十八点九米,宽六点八二米,在建筑规模上略小于赵州桥。与现代大修过的赵州桥相比,它可谓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古桥。走近这座同样诞生于隋代的敞肩石拱桥,我们仿佛看到了赵州桥的历史原貌。走在凸凹不平的桥面上,抚摸着风化的石栏板,虽然我们已经无法清楚地辨认这些精美的图案,但是时光的烙印却让这座古桥更显出奇妙的张力。
  今天,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不少钢筋混泥土的现代桥梁,也仍在借鉴赵州桥的“敞肩”样式。从隋唐到今天,从中国到世界,赵州桥的影响力还将延续下去。
  
  选自2010年1期《海燕?都市美文》
  原刊责编:曲圣文

标签:赵州桥 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