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心得体会 > 正文

三峡水乡生态旅游景区【三峡库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制约瓶颈及突破性路径选择】

时间:2019-03-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本文从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与三峡库区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阐明了三峡库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必然性。通过对制约三峡库区现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问题的分析,阐释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为三峡库区农业生态旅游下阶段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业生态旅游 制约瓶颈 路径
  
  一、发展三峡库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必然性
  
  1.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推进。2005年12月29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的第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发银行250亿元、农业发展银行100亿元、农村信用社50亿元贷款将用于建设重庆新农村。这些巨额资金的投资项目包括支持修农家乐、建无公害绿色食品批发市场等。巨额资金的投入,有利于农村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为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2.自然禀赋的要求
  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川东、川鄂湘三大褶皱带交汇处,土地结构复杂,垂直差异明显,库区重庆丘陵、山地、平坝面积分别占总幅员面积的21.7%、74%和4.3%。适宜农业耕种的平坝集中分布在山间河谷的低海拔区地带,多数为三峡水库淹没区。除此之外,库区境内山地灾害、气象灾害频繁。频繁的自然灾害加上过度的砍伐、垦殖,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如移民最多的开县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四大高强度区之一。大规模的水土流失,以及随着人口增长,退耕还林的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建设的发展,耕地以平均每年0.42万km2的速度在减少,土地资源匮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而在现有条件下,发展旅游业无疑可以解决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按照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1∶5的比例。则旅游业能为移民提供约20万个就业岗位,占库区移民安置的五分之一。
  3.农村移民安置的要求
  库区移民问题主要是农村移民问题。安置库区百万移民,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移民安置和发展经济。2004年库区总人口1578.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40.38万人,占总人口数84.9%,人均耕地仅有0.074km2。库区人口密度高达271.5人/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10人/平方公里一倍多,现有耕地中80%以上是坡地,其中坡度在25度到40度的坡耕地占30%,水土流失严重,从目前的耕地生产力看,即使三峡工程不淹没土地,库区现有耕地也难以容纳库区现有人口。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振兴库区经济和农村移民安置较理想的出路。同时,旅游资源开发投资相对较少,资金投向灵活、回收期较短,既能解决移民就业安置,也是库区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
  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库区农业总产值中,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占60%以上,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占25%,其他各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农村从业人员813.19万人,农村第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人员527.06万。库区县级单位的市、区、县2004年农业生产中居前两位的是:粮食总产量623.3万吨,肉类总产量95.3万吨,是一种粮猪型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既不符合山区的自然条件的特点,也不利于发挥山区自然资源优势,不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投资小,见效快,有利于库区农业从传统的粮猪型的产业结构中转变过来,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有利于乡风村容的建设。
  
  二、制约三峡库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
  
  1.认识上的偏差
  对农业生态旅游本身认识上的不足。农业旅游同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更能凸显旅游追求休闲、娱乐、放松的本质。传统大众旅游,特别是包价旅游因为日程紧而与旅游休闲意味相去甚远,这是促使农业生态旅游大发展的一个客观因素。而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促使其发展的因素,在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仍然因袭传统的大众旅游模式。不能针对市场上游客的需求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对策,产品也不能完全符合旅游者的需求,往往只有其形,而无其质。在三峡库区,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以及基层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的理解与乡村旅游理论的差距太大,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集中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附加值低,开发模式粗放,乡村风貌破坏,环境质量退化,经验型的经营管理,只看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等方面。这既不利于三峡库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又不利于库区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2.投入上的不足
  制约三峡库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第二个主要因素在于投入上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在农业生态旅游投入方面的不足,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必须要提高在旅游基础设施上的投入,而现在三峡库区的县、乡一级的公路等级普遍较低,乡道1.47万公里,2003年实现了全市乡乡通公路,但还有2330个行政村不通公路,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3.3%。不能满足游客进得来,散得开,离得去的要求。这需要政府加大对公路设施,涉及乡容乡貌等设施的投入。第二方面,三峡库区的农业生态旅游接待上除开少数的农业科技园以外,一般仍然以自发的乡村旅游接待为主,这种自发的经营和管理,导致乡村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无规划和随意性,同时,自有资金匮乏,导致对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后继乏力。
  3.经营上的问题
  由于三峡库区的农业生态旅游绝大多数是在农户自发的基础上开展,故政府在对其监管和服务方面还没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不利于库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加强对农户的管理,为库区农业生态旅游提供服务:一是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来监管农户,比如说就农业生态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接待户的规模,接待户的环境卫生质量,污染指标体系等方面加以规定,凡是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整改不过关的则取消其接待资格。二是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上给予协调。第一是协调好村与村、村与经营户之间的关系,通过协调,使他们能在相互竞争中持续发展;第二是协调好外来经营者与村或者经营户的关系,总体上应该以保护当地居民户的利益为前提。三是应该加强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做好服务工作,能从政策,财力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和帮助。
  4.管理上的缺失
  三峡库区农业生态旅游是在政府提倡,农户自发经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规模,但迄今为止,政府并无相关管理条例和服务标准来规范各经营主体。另外一方面也没相关的机构或部门来协调经营户与经营户,村与村在开展农业生态旅游过程中的关系,导致无序竞争,资源浪费,产品趋同等现象。
  
  三、三峡库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
  
  1.优化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结构
  作为三峡库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还处在发展初期,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服务质量不高。在旅游服务产品中,主要提供的还是餐饮、农业土特产、垂钓、采摘、散步、户外观光等传统的并且比较雷同的旅游产品,并且一般是不过夜的一日游。针对这种状况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精髓,保留乡村传统建筑模式,比如吊脚楼等,避免建筑采用现代材料装饰。要保护好乡村遗留下来的牌坊,风水塔等并加以妥善的修葺。二是组织并开展乡村节庆活动,开发传统音乐、舞蹈,如竹枝词,摆手舞等。三是发掘民间工艺品,让游客可体验乡间传统的手工制作活动,如从事木工,织染,田间农事活动等。四是增加乡村活动,除开垂钓,还可开发骑马观光或者骑自行车观光,以及可凭借依傍库区的有利地位开展水上活动等。五是要增加晚间的娱乐活动,在增加娱乐项目的基础上,改善住宿条件和卫生条件,满足人们住宿农家屋这方面的需求,亦相应延长了游客停留的时间,增加了农户收入。
  2.转变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理念
  三峡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保持乡土性,维护好乡村的原有风貌,在经营上就要注意“大”与“小”的有机结合。“大”是指要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而“小”则是指农户经营规模要小;“大”与“小”的有机结合,则是指乡村旅游规划与经营中,要做大一村一品,村村有特色,各村之间既竞争又可以相互联合推出产品。同时经营户应主要为当地人所有,各家经营规模小而又有自身特色,以特色吸引游客,以服务留住游客。
  3.加强政府服务监督管理职能
  由于三峡库区的农业生态旅游绝大多数是在农户自发的基础上开展,故政府在对其监管和服务方面还没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不利于库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加强对农户的管理,为库区农业生态旅游提供服务:一是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来监管农户,比如说就农业生态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接待户的规模,接待户的环境卫生质量,污染指标体系等方面加以规定,凡是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整改不过关的则取消其接待资格。二是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上给予协调。第一是协调好村与村、村与经营户之间的关系,通过协调,使他们能在相互竞争中持续发展;第二是协调好外来经营者与村或者经营户的关系,总体上应该以保护当地居民户的利益为前提。三是应该加强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做好服务工作,能从政策,财力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和帮助。
  4.提高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素质
  三峡库区农民的经济基础、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等仍然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其观念、意识的变化不能跟上旅游发展的需求,对农业生态旅游市场需求不敏感。要发展三峡库区农业生态旅游就要培养经营农户,提高他们的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都需要人才,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该以培养本土人才为基础。夏普利(Sharpley,2003)指出,未来农业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本地化,只有保持着本地的特色,才能在追新逐异的旅游市场上吸引游客,一旦其特色消失,其吸引力也将消失。而要实现本土化,本地的人才是其基本保证。培养本地人才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政府通过和当地高等院校接洽,系统地有组织地让村干部或者村民进入当地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接受旅游理论,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尽快培养一批具有领导才能的带头人。二是对经营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旅游经营的技术培训,比如说卫生、烹饪、礼仪等方面的专项培训。三是加强库区各大院校、职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力度,特别是复合型人才,要让培养出的人才既是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人才,又是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援新农村建设[J].旅游学刊,2006,(3)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库区 突破性 瓶颈 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