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读《论语》心得体会

时间:2017-04-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读《论语》心得体会

从《论语》中感受生活的快乐

----- 读《论语》心得

莱阳市白藤口小学 房师革

电子邮箱:sdlybtk@163.com 联系电话:15853576008

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直以来不断在提醒自己要挤时间看看书,可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牵绊,直到今年暑假,才终于拿起了放在书架上的被搁置多年的《论语》。

读着这些熟悉的文字,一种淡然浮上心头。《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即使是现在,他的很多教育观念和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

1.反思是一种人生智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意思大家都明白。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与西方不同的是,论语里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苏格拉底所说“关心自已的灵魂”,也不是在上帝面前忏悔自己与生俱来的原罪。在儒家的思想中,并没有

一个万知万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谐而美好的,人本身没有罪孽可以忏悔。因而,它所关注的是现实性的,是人与人群之间的纽带,是建立合理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的大视野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君子日参省乎已,刚知明而行无过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为要达到知行合一,说穿了,是一种生存智慧,行动智慧。在教学中我们不也是常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么?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及时学习,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

读《论语》心得体会

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后则奋进,发现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经验就升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你可能在灯光下静静深思,也可能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更还多了一个头脑!

2.自信是一种坦然。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自信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立世的重要意志品质之一。特别是正处在心理生理发育期的学生,更是要从我们这里学习、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时会从教师的言行中去感染和影响他们,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做到了约制。自信是一种内在的东西,需要由你个人来把握和证实,要善于肯定自己、激励自己。与成功一样,强烈的自信并不是一夜之间建立起来的,需要有个过程,要善于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突破和成绩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充

分肯定它,适当奖励一下自己,鼓励自己再加把劲,这样就能得到一点自信。在建立自信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勇气面对别人的讥讽和嘲笑。自我激励的办法之一,是运用临时性的激励办法。学会自我激励,要给自己一个习惯性的思想意念,如果你在内心经常存有失败的念头,你便已经输掉了一大截。相反地,倘若你对自己充满信心,要把每一次进步都看成是一种成功,而每一次成功都会增加信心,都会有助于主宰自我的意志与习惯的形成,那么即使面对逆境,也能泰然自若。换言之,自信是力量增长的源泉,它能助你与成功同步前进。让我们多多肯定自己,多多肯定学生吧,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3、快乐是一种境界

快乐是一种境界。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反观现在社会,做教师这一行,不正是一个清贫的职业么?高尚的职业荣誉感不能改变囊中羞涩的现实,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又使我们对孩子们欲罢不能。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便意味着我们选择了清贫,但不代表我们不能选择快乐。回头看看我们所处的世界,五光十色,诱人心志

的事物实在太多,而身处尘世不动摇,置身名利不追逐的人又有几个?可是这以名利做曲,以声色为水酿造的欲望之酒,能让人得到一时的虚名,却能让人失去更多。倒不如淡然平和让自己心情开朗来的更实在。一个人的“淡泊之守,必须从浓艳场中试来”。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经世事的苍白,而是经历之后不贪浓艳之心的有内涵的淡然。我们可以做的是在清贫的生活中保持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内心依然快乐富足,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由内而外自然流露出自信心。现代教师不正是应该如此吗?

4、启发是一种动力。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

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5、评价是知识的升华。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篇二: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仁礼为本,君子大同

《四书章句集注》在《论语序说》中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在篇末有程颐的一段话:“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这段话用在我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首次接触《论语》是在中学时期,详读才在今年。我曾经以为这本书多只是一些名言警句,理解记忆就可以了;但是在详读这本书之后,我被这本书折服了,关于这本书的理解我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我相信“温故而知新”,相信在往返不断的通读理解后会有更多的感悟。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儒家学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由此我们可以将《论语》看成是君子之学,而《论语》则是对儒家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提出来的一系列要求。

纵观《论语》,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行和思想的集大成作品《论语》一书中,可以总结到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仁”的内涵是“仁者,爱人。”(《中庸》) “仁”的践行是“仁,远乎哉?己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篇第七》)孔子认为人的向善的动力来自于内心的意愿,即道德自觉。“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

也篇第六》)“父子相隐”则是孔子认为“仁”能够由近及远和推己及人的具体体现。在《学而篇第一》中有若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已;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段话的关键句是最后一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程颐有注:“孝弟,顺德也??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孝弟”在这里是对理想人格“君子”提出的基本要求,而后面的“不好犯上”与“不好作乱”则是“孝弟”的延伸和“充大”。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家国一体是统治者乃至全民族的终极目标,儒家学派从常人都能做到的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两个方面来要求人的行为,可见儒家学派“仁”的主张实施不难。《论语》的另一思想核心是“礼”。《说文》:“礼者,履也。”即一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履行的责任。《论语》中的“礼”可以有两层含义:它既是外在的礼仪制度,又是内在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论语》中“仁”是“礼”的基础和出发点,“礼”是“仁”的手段和具体体现。在《学而篇第一》中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儒家对“礼”的最终期望就是“和”。

在本书中,《论语》对君子各方面的行为都做出了要求,包括生活学习、日常礼仪以及为人处事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都是从最基本的人格塑造开始的。

“君子”是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人最完美的人格界定。孔子把君子

概念由对贵族的尊称转变为对有德之人的尊称,这种转变在当时起到了激励新兴阶层自强不息的作用。《论语》中道德人格的等级是“圣人—君子—小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圣人, 但圣人的境界太高, 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因此孔子说: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君子者, 斯可矣”, 所以君子在儒家道德人格中的地位相对而言更重要。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儒家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人即使不能成为圣人, 也应努力成为君子。

儒家思想对君子人格的要求体现在内在树德和外在修身等方面。孔子的这一思想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首先体现在孔子对君子人格塑造的内在树德方面的要求。这包括对“仁义”的理解和应该具有“智”和“勇”等道德素质。君子视“仁义”为生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具备“仁”,不得须臾离“仁”,否则就不成其为君子。“仁”是道德的本体,万善的总根源。君子既然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那么必然也是一个仁人。孔子理想的“君子”人格中,“仁”是基本因素。“义”,简单地说,就是“正确、应当的事情”的意思。因此,正确、应当的行为就称为“义行”,正确、应当的道理就称为“义理”。“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义”是君子做人的根本,是第一原则,“义”对于君子也非常重要。“义”就是合宜,就是符合道德原则,不合原则的

事坚决不做。

其次是孔子对君子人格塑造在“智”和“勇”上的要求。智,指道德认识与实践方面的智慧与才能。君子有了这种智慧,方可不惑于不仁不义的歧途。君子对于道德的本质、实践的条件等有正确的认识,使自己的行动总是符合仁、礼、中庸。该说该做的就去说去做,不该说、做的就不说不做;情况再复杂,他依靠智慧,也能找到最恰当的行为方式。“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体现的是“勇,”勇,即执行道德律令的勇敢精神。它产生于对儒家伦理的坚定信仰。有了这种勇气,就能不顾个人的得失荣辱,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见义勇为,知过必改,将道德法令贯彻下去。

最后是孔子对君子人格要求在外在修身上提出的要求,这其实也就是孔子对君子的文化要求。孔子认为君子子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懂得礼节仪式,会歌舞与演奏乐器,能射箭、驾车、写字、运算。君子必备的基本知识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本知识;此外,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历史、博物、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识,君子也应掌握。

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每个人都应当达到、经过努力也能达到的具有现实性的理想人格。孔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要求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恭”、“敬”、“宽”、“温”和“信”等等。

孔子拥有圣人的情怀,因此他将人格塑造放在一个人成长的首位,君子理想人格的塑造是他在《论语》中各种思想的实践目标,后人也一直以这种君子人格来要求并完善自身。

《论语》是先秦时代儒家的经典之作,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所有的言行、思想,也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在本篇读书心得里,我主要是谈了一下《论语》中的“仁”“礼”思想和儒家的“君子”观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汉以后儒家文化思想对后世的思想影响深远。“君子”是孔子及儒家的理想人格,古人和今人都亟亟实现,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自我人格塑造的标杆和模范。

篇三: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教师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

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

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

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

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

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 “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

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

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

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

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

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

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

《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

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

未来。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教学可以说是课堂教学改革一个全新的尝试。教学的主要思想是:

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能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自主学

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 确定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以人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理念。在本节课中,教师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

能十分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渗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展示,让学

生通过回忆想象、自学教材、学习交流、动手实践等 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2、 着力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

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

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

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

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

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

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

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

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 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索学习氛围 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

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

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

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

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

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论语》学习体会学习《论语》,特别是“学而之道”,我对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对己。

人生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怎样认识自己,怎样对待自己,用什么来要求自己。

1.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省”

就是检讨过去,检讨走过的道路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有哪些失败的地方;有什么经验,有什

么教训。

我们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凡是往前看。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奔波。我们经常忘记

了在前进中停下自己的脚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反省一下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这是弥

足可贵的。“吾日三省乎吾身”,在每天晚上临睡之前,像过电影一样反省一下我今天的所作

所为,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又是远远不够的。这对于成长中的我们,对于我们将来以更

加优秀更加卓越的自我走向社会是非常有用的。

2.古人云:三十而立。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立身处世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呢?《论语》

中有四个字可以解释:君子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是说一个有作为的人,

“务”则可以理解为致力于,“本”就是根本,在这里指的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态度或根本立场。

也就是说,“君子务本”是指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立身处世的根本立场、根本

态度。只有这样,人的思想方面才有了定向,人生的道路才会随之定性。反之,如果一个人

连立身处世的根本立场尚未确定,其行为也就不可琢磨,摇摆不定,因此也就必然难成大事。我们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处事立场,找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然后才能走自己的路。

3.在自我价值实现中,应该怎样提高自我?子曰:“君子不器”。孔子在《易经》中讲,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也就是具体的东西。“君子不器”可以理解成人

不要被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束缚住,不要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眼前的、具体的事物上,放在

一些琐碎的事上,应该学会超越自我,去掉小我,实现大我,高屋建瓴的看待一切。这是一

种生存境界。

人很狭隘,就不能做大事,不能有大贡献。我们大多数人往往还是摆脱不了“器”的束

缚,一味追求晋升、提薪等,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人们其实就是被这些“器”束缚住了,

活不出真实的自我,找不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不要被一些琐事困住,不要

等到暮年才追悔莫及。做洒脱的自我,活真实 的自我,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4.俗话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确实如此,自己往往是最难克服、最难克制的。一个

成功者往往是有很强的自制力的。尤其是一个人的情绪世界,是非常难以自控的。人的成功

与否,幸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情绪的把握,一个人情绪不稳定,行为就不稳

定,事业也就会有波折。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不知道我,

我也不生气。这样的人才能遇事沉得住气,才能担当重任。别人不了解自己、误会自己,甚

至怀疑自己,这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来自外部世界的流言蜚语,这

也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二、对人。

人生态度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问题。《论语》

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1.对待别人首先要了解别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简短的一句话

却是一部人际关系学。这句话是说: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我不了解别人。俗话

说:“知人者智”。要想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了解他人。“知人”,一方面应该了

解别人的优点和确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一方面,了解了他人的脾气、

性格、思想,才能最大限度的寻找共同点,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尽量少的产生摩擦、最大

限度的在一起和睦相处。

2.面对复杂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处世态度,有的人情绪豪爽,表里如一,对

上对下只有一个面孔。另一种人,性格阴险,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对上一个样,对下

一个样。对下态度傲慢,盛气凌人;对上,对自己用得着的人,胁肩谄笑,百般逢迎,甚至

低三下四。孔子用“巧言令色”四个字,勾画出了人的这一现象的扭曲。这种现象在当今社

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无论在官场上,还是商界,甚至教育界,都有这种“巧言令色”

的不良社会风气。在我国转型时期,实现社会公正,打击腐败现象,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

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等,都要消除这种“巧言令色”的现象。孔子说,巧言令色的结果

是:鲜仁矣。就是说,巧言令色的人是没有高尚道德的,是远离“仁性”的。在现实中,我

们所说的这种人大多是圆滑世故的,不可深交的“小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自己对他人

的态度应该是表里如一、不卑不亢,另一方面对待这种“巧言令色”的人,在交友中也要看

清人的真实的一面,不要以貌取人。

三、对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 好学也已矣。”这句话可以说概括了我们对人生活动的整个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很多人理解成:君子吃的不要追求更好,只要吃饱就好;

住的也不要有更高的追求,能安安定定的就行。但是我觉得儒家学说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学说,

所以孔子也不同于老子,不是安逸于现有的生存状况。我认为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君子不应

只满足于吃饱,不应只满足于有住处,除此之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对现实来说就是说,

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就是满足于吃喝上,有吃有喝,日复一日,凑合着过。人们应该不满足于

现实,应该确立更高的目标。孔子在提出了人们要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接着就回答了如何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敏

于事而慎于言”这七个字中讲的是两件事,一个“事”,一个“言”,实质上说的是人的“行

为”和“思想”。孔子把“敏于事”即行为放在前面,把“慎于言”即思想放在了后面。孔子

对一个人的要求,要重视“行”的一面。“敏于行”说的是做事要灵活,有办法,学会变通。

“慎于言”即说话要慎重,不要乱说话,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孔子对人们处事的要求

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要时刻牢记“敏于事而慎于言”。不要做语言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在做事的时候,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切忌眼高手低,妄想一口吃个胖

子。在说话上,更不能口无遮拦,夸夸其谈,这恰恰是没有素质,没有修养的表现。“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我早就听说过,但是一直是半信半疑的。通过这学期学习了

点《论语》的皮毛,,就感悟出了很多道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更加深入的学习《论

语》,跟着孔子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张学福 颜庄工商所2012-6-1篇三: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王凤兰《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

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

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打开《论语》去

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

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

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

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

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

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

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

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

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 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

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

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

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

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

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

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

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

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

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

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

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

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

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

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 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

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德之不

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

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

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

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二 、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敬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

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

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

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

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

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

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

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

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

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

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

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

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

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

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

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

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

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

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

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

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

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 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

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

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

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

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

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

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

《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

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篇

四: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一: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一.教学工作需要谨言、慎行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

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

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

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

“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

标签:论语 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 读《论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