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心理健康与运动

时间:2017-03-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t">论文题目 《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___

所在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09班_______

姓 名 何 海

学 号 200913409148

任课教师 严 静

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身心健康需求显得越来越强烈。然而,现代高科技,一方面给人的身心健康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设施,另一方面它也给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些负性的影响,如运动不足症、亚健康、现代“文明病”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探讨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成了近年来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界的关注焦点。

关键词:体育运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不同,提出的标准也有所差异,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归纳起来主要是认识、情绪、人格的社会适应等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协调、健全的人,才能称为是心理健康的人。

1.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是任何文化活动都不能取代的.K. Bos与F. Grobe(1991)统计73个相关实验的研究结论(其中70%是准实验研究或相关研究,其余是实验研究),发现学者们对于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形成共识,即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水平相辅相承.临床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显示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仅能够有效改善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而且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功能有促进作用.[1]

1. 1 体育运动能促进智能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强化,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

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

1. 2 体育运动改善情绪控制 应激反应是指一种不适宜的紧张表现.通过运动可以降低应激反应,这是因为运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能受律的数目或敏感性,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心理学实验表明,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 Mcinman等人(1993)对锻炼后的被试立即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的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2]。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在已发现的可以降低个体生活中心理应激发生率的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和体育运动是最为突出的两个因素.Roth(1989)关于有氧健身运动与心理应激和紧张的研究显示,有氧运动降低心理应激反应,研究试验组参加持续25分钟的、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而控制组是观看电视.报告结果发现运动后积极情绪增多,消极情绪减少,持续30分钟左右的一次性身体活动可产生如下短期情绪效益:可改善心境状态,可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活动中可产生一些良好情绪体验;研究发现,坚持每周2~4次的运动锻炼,持续8~10周以上,可产生长期情绪效益,主要表现在它与心理自我良好感觉相关,对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有治疗作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常常受到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的刺激.要适应这种环境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多参加各种形式

的体育运动,以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身心张弛适度,始终保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之中.[1]

1. 3 体育锻炼提高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运动能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增强意志品质,培养集体观念,有助于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个体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与其他参加体育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运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个体参加体育运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体育活动的内容,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Wheeler(1982)的研究认为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3]研究发现,体质好的人比体质差的人倾向于具有更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躯体概念.

1. 4 体育运动能够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运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感.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感.有研究显示,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

1. 5 体育运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尤其是住在高楼的老年人群),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

压力和孤独感.体育锻炼者以体育活动为

纽带,不论职务、层次、文化水平,平等地从事体育锻炼,锻炼者胸怀坦荡、心情舒畅,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不带有任何个人隐私目的,这种体育锻炼过程能够促进参加者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产生亲密感,联络与他人的感情.体育锻炼有利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已得到大多数研究的证实。

2.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干预

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等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经开始流行起来.根据Ryan(1983)的调查, 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手段; 8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4]North (1990)等人研究进行运动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结果支持两者间的正相关,特别指出剧烈运动与缓慢运动可以有效地降低临床抑郁;他认为长期的身体锻炼,在减少消极情绪方面,比放松练习或其他,更能够分散注意力,同时更有效地达到运动的愉快感.[5]拉方丹(1992)等人对1985-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关系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氧运动可以降低焦虑、抑郁,对于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运动者参加运动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运动的程度也越大.[6] Petruzzello等的元分析表明,有氧锻炼对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与焦虑相关的心理生理反应(血压、心率、肌肉紧张、皮肤反应、脑电活动等)具有降

低效应.[7]

Bosscher(1993)调查了体育运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实验对象采取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一种运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等体育运动结合放松练习.报告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的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明显减轻,并且自尊感增强.与此相反,剧烈运动(如:踢足球、打排球等)和缓慢运动(如:散步、慢跑)相结合的混合运动方式对患者没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8]最新一期的《哈佛心理健康通讯》在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后得出结论:

体育锻炼对缓解抑郁、焦虑和其他慢性的心理障碍有很好的帮助.“虽然我们还没有明确体育锻炼有益于抑郁症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具体调节作用,但是很多研究都证实了锻炼的良好作用,而且丝毫没有不利的影响.”[9]

国内关于运动对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的干预作用,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长期运动和一次性运动活动效果的比较上,对象大多数是中年男子、中年妇女及一些精神面貌病患者.研究表明,有氧练习(连续性有节奏的运动)和力量、灵活性练习可改善中年健康男子的心理健康水平;长期进行体育运动和长期进行渐进性放松练习(全身各部位依次先紧张再放松的放松方法)均可降低工作压力较大的妇女的焦虑水平并提高她们的自我效能.也有研究表明,进行有氧练习的学生,其心境状态改善的程度比控制组大,特别是那些练习前存在情绪问题的学生,其心境状态改善最为明显,这提示体育运动可能对心理问题大学生具有更明显的效用.然而,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却很少见.[10-13]

3.结束语

近几年,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运动如何促进心理健康这一课题已经成为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引起心理学、体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关注.但是,目前关于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推测和实证出发,很少有明确的结论.此外,生理与心理相互影响的机制仍不清楚.虽然大量研究从运动项目特点、人群等方面作出了尝试性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但到底哪种因素真正发挥了作用,是学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尽管目前这些方面研究缺乏较明确的结论,但是,因为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会更深的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探索出更加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陈佶彧.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时代文学, 2007(3): 246-247.

[2] Mc. Inman, A. D,&Benger, B. G. Self-concept andmood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aerobic danc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3, 45, 134-14.

[3] ROTH D L.Acute, Emotional and psychophy siological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J]. Psychophysiology, 1989(26): 593-602.

[4]RYAN A J.Exercise ismedicine [J].The Psysician and SportMedicine, 1983, 11(10): 226-231.

[5] NORTH T C,MCCULLAGH P,TRAN Z V. 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on [J].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1990, (18): 379- 415.

[6] 黄希庭.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4-36.

[7] PETRUZZELLO S J.Analysis on the anxiety reducing effects ofacute and chronic exercise:Outcomes andmechanisms[J]. SportsMedicine, 1991(14): 8-10.

[8] BOSSCHER RJ. Running and mixed physical exercises with depressed psychiatric patie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Psychology, 1993(24): 170-184.

[9]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8-42.

[10]贺玉强.体育锻炼增进心理健康[J].养生大世界, 2007, 48(10): 12-16.

[11]毛志雄,王则珊.北京城区中老年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情绪维度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6,19(增刊): 122-124.

[12]李响.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8): 132-133.

[13] 祝蓓里,季 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

篇二:运动与心理

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的多,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趋于严重,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恶性的事件,如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投毒案、硫酸泼熊案、学生之间报复凶杀案件、中学生杀母案以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现象等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中小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出现缺陷有直接关系。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很多人简单地把心理分为健康与不健康两种,其实心理状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具有连续性,如潮水起落,一般人总会间歇性出现心理不健康状态。经济压力,情感受挫,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都会引起这种不健康状态。心理状态有时就像人的身体,生大病的次数不多,可小打小闹的感冒头痛总少不了几回。关键是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让小病积成大病。如果让偶尔的烦恼发展成抑郁失眠或狂躁症,那恐怕就比较麻烦了。治疗心

心理健康与运动

理不健康有很多方法,体育运动是其中一种。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1 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

l智力正常。也就是说有敏锐的观察力、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等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l 有安全感。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接纳自己的一切方面,很少受情绪的支配,能承受挫折、恐惧和不幸,不会惶惶不可终日。l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心理健康的人总是快乐的,满意、宁静等积极情绪多于忧伤、痛苦等消极情绪。能够调节控制情绪的变化,不会狂喜狂怒、忽悲忽喜,心情经常是乐观开朗的。l 意志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有理想,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克服人生征途上的种种困难。l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也就是说能够客观地、正确地、全面地认识自己,摆对自身的位置。l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怕到新的环境去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l能够面对现实,正视问题,乐于学习,勤于工作,适度社交,不逃避现实,正确客观地对待和处理所遇到的困难、麻烦等现实问题。1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帮助人,关心人,也能相应地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关心。讲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愉快。l 人格健全完整。不偏执,少疑心,通情达理,友善亲切。l 睡眠正常。不会为一些烦恼纠缠不休,入睡顺利,很少失眠。l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正常,适度运动,不酗酒,不赌博,饮食有规律。l 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适宜,心理年龄比较年轻。人有三种年龄: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日历年龄是不能改的,生理年龄是可以延迟的,心理年龄更可以年轻。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可以靠锻炼延缓。 2、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体有:

2.1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2 体育运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党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2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2.4体育运动能增强人际关系和谐

体育运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入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运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2.5体育运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体育运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6促进行为协调,反应适度。

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反应适度指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每位运动员都会受到规则约束,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2.7.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早己引起人们的注意。体育运动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人们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我认为:

1)要有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在体育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要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2)在体育运动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健身方法等方面上来。

3)要尽力使体育运动轻松。可以在体育运动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健身活动。在活动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钓鱼、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健身活动,尽量使活动与娱乐相结合。

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模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4、结语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活动效果;利用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通过中小学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并进,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篇三:《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

t">杨剑、季浏、陈福亮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已正式启动,运动将作为重要元素融于青少年“健康营养生活方式”之中,运动干预已成为青少年健康科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过程之中,未必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身体活动水平,而为了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体育活动,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运动干预系列研究,开展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本研究沿着理论建构一提出假设一研究论证一理论创新与整合的路线,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所采取的运动干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体育课的课内运动干预;二是课外运动干预,建立了青少年运动干预的方法和规范,逐步完善了我国青少年体育干预实施与评价体系。

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体育科学、生命科学、心理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以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专家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在梳理国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最新理论上,研制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效益测评技术,分析建立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效果的评价模型,以便科学管理和监控青少年的运动干预,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系列干预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分析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以此为基础,获取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数据,为促进全民健身和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及其技术支撑,系列实验对体育教学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3、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3.1 梳理国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最新理论

关于该成果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效果的研究”这一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干预效果中具有关键性和核心意义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审视,主要对国内外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就理论角度而言,开篇系统地阐释了锻炼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诞生及其发展史,介绍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而且扩展交代了相关学科的研究背景,令读者对本研究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具体为体育锻炼的心理前因部分重点解释了体育锻炼的五种理论,并对各种理论的优缺点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可使读者在应用相关理论时有所辨别,基于上述理论接下来对锻炼动机的概念、特征、种类、影响因素、增强锻炼动机的策略以及锻炼行为的干预措施进行解读,重点讨论了体育锻炼与心理效益的关系。首先,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应激性反应;其次,体育锻炼对人格有积极的影响效益;再则,体育锻炼能够提高整体自尊、身体自尊的水平,体育锻炼对身体意向的改善作用,体育锻炼预防和治疗抑郁和焦虑的效果,体育锻炼可影响认知能力,体育锻炼能提升幸福感等。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基本完成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工作,获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是整个研究的理论铺垫,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2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效益测评技术研究

我国常用健康评估工具逐年增加,从单纯引进转向创造性地自编,自编量表的内容从学习与人格向多领域延伸,自编量表的方法从不完全到完全,已编制出一些信效度较高的量表。自编量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编量表有低水平重复现象、测量积极心理的量表少。尽管我国学生体质监测为适应心理健康评价的需要,增加了一些心理测试项目,但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自然适应能力的测量和评价一直都是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尚未涉及的领域。根本原因是国外引进量表的生态效度较低,自编量表的数量较少,信效度较低,

基于我国地域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亟待研制。因此要从应用层面研究运动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测试方法。 本专题研究沿着理论分析→提出假设→样本选择→量表检验→实施测量→验证假设→分析讨论→形成结论的思路来展开研究,介绍了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效益的测评技术研制过程及相关成果,研制测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核心指标体系,研究组分成7个小组,制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核心指标体系指标研制”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赴江苏、湖北、天津、北京、辽宁、广东、福建等7个省市专题调研,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指导,通过实证研究,按照心理学量表的标准研制程序,通过预测、正式施测,修改评价指标、提取相关维度、确定问卷内容,开发评价工具,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青少年自测健康测量问卷、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和谐问卷、中学生运动友谊质量问卷、大学生体育价值观问卷,并完成锻炼承诺量表的检验与修订、体育课中基本需要满足量表的修订与检验、自主支持感问卷的修订与监测等共7套健康方面的测评工具,7个心理测量量表的修订、开发与研制为评定心理健康效益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及其相应的理论支撑,促进了体育科技更有效地服务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监测、反馈、评价与干预,为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因此研究探索上具有视点新、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特色。

3.3 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效应作用机制的数理机制模型研究

本研究积极探索包含运动干预因素的新型青少年健康评估体系,采用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用实验的方法、建模的思维创建运动干预与青少年健康信息的交互模型,确保了评价模式的实施,建立具有心理学特色的评价理论模型,课题组成员测试完成3万人次的调研测试工作,与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合作,完成12万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召开8次研讨会,完成数理模型构建,建立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的主客观指标作用机制模型探讨、基于运动承诺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学生体育课自主支持感、身体自尊及生活满意感的关系等13个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效应作用机制的数理机制模型,将定量调查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借鉴评价模型的优点,建立了具有心理学特色的理论模型,实现了多主体、多维度、分阶段的测试过程,探索青少年健康促进理论模型和运行机制,构建成熟、规范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框架体系,探索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多元影响因素,突破了锻炼心理学领域的定性研究范畴,拓展定量、定性相结合研究的崭新视角,以便科学管理和监控青少年的运动干预,研究成果具有高水平和创新性,课题组开发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效应作用机制的数理模型,实现了多主体、多维度、分阶段的测试过程,探索青少年健康促进理论模型和运行机制,构建成熟、规范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框架体系,揭示运动干预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及身心交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对国内外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索了适合青少年体育促进心理健康机制模型,从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出发构建运动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整合模型,为开展体育健康促进实证研究,建立了青少年运动干预的方法,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与评价体系评价提供有益的支持,调查数据非常丰富,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3.4 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效果的评价

体育课堂是学校实施健康教育、青少年获得运动干预技能的最主要途径,学校体育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护航?体育课堂教学到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多大作用?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是否应该完全归咎于学校体育?这是教育决策部门制定健康干预政策时理应考虑的关键问题,要加强在学校教育环境中,通过体育课堂干预行为分析探索并建立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体育运动干预方案,目前,学校体育对该问题的回答缺乏科学数据的支撑。

研究采用设计的干预模式对不同身心发展类型及其水平的青少年进行锻炼干预考察各种干

预模式的干预效果,以此为基础,获取更为确凿的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证据,研发运动干预青少年健康的关键技术以及评估体系,为促进全民健身和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及其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研究主要在上海、徐州、广州、南京、天津、南昌、沈阳、南通等12个省市建立14个运动干预实验试点学校,采用设计的10种干预模式对不同身心发展类型及其水平的青少年进行锻炼干预考察各种干预模式的干预效果,每个实验学校都有课题组成员负责实施,对确保课题研究正常运行起到保障作用,以此为基础,获取更为确凿的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证据,研发青少年健康的关键运动干预技术以及评估体系,如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效益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同干预方法和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影响,身体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应激、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青少年儿童休闲运动认知、参与行为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现状与运动干预的效果,健身处方锻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实验研究等干预模式实验研究,实验数据证明运动干预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具有新视角、新观点、新实践,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和可复制性,为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及其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4、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和取得的社会效益

本课题是体育锻炼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性课题,对于丰富和发展体育锻炼心理学、加强体育锻炼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拓展体育锻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课题中的部分成果引起学校体育界的关注,课题组研究成员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篇,出版65万字专著一本, 10人次参加世界运动心理学国际学术会议、亚太地区国际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等专业学术会议宣读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受到了同行专家和学者的肯定和重视,在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及相关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获得良好评价,还指导研究生完成4篇硕士论文,均通过专家评议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通过该项课题的实施还锻炼了科研队伍,提高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为高校科研服务于社会创造了条件。经过四年的合作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研究团队与实验学校,为后续的学术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与基础。

5、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之处

认知神经科学仍是心理健康需加强的研究领域,诸多问题的缘由仍在探索中,把握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课题以后应加强运动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神经心理机制,运动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内容, 补强运用生理生化指标来强化运动干预,为揭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以及改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标签:心理健康 运动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