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错觉心理学

时间:2017-04-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育才中学七(2)班 童靖怡 指导老师 龚晓锋

世界上,有许多现象我们不能看它表面,而是要分析它内在的实质。其实这往往是一种科学自然现象,我们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来分析它,这样就能够解开谜题。

那是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和妈妈从朋友家回来。半路上,我突然尖叫起来:“救命啊,救命啊!有鬼啊——”“哎呀,”妈妈从容地说,“傻妞,不过是一只小猫啦!”我提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真是虚惊一场,刚才还吓得半死。走着走着,心中突然冒出疑问:为什么我会把小猫看成鬼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为了解开谜题,我进行了一次“艰难”的调查。晚上,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我趴在床上,看看我会不会有看错东西。不出我所料,我将衣架看成了一个人,还以为是小偷,拼命大喊“抓小偷”。结果,灯开起来一瞧,原来是我的衣架,害得爸爸遭邻居一顿骂。我想搞清楚到底为什么,去问了爸爸,原来一切都是因为我产生了错觉。 查找了许多资料后,我恍然大悟: 错觉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感觉或知觉。最常见的是视觉方面的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除来自客观刺激本身特点的影响外,还有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其机制现在尚未完全弄清。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是与我们感觉器官的机构和特性有关;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是和我们生存的条件以及生活的经验有关。

原来,视觉的形成需要有完整的视觉分析器,包括眼球和大脑皮层枕叶,以及两者之间视觉错觉的视路系统。由于光线的特性,人眼对光线的刺激可以产生相当复杂的反应,表现有多种功能。当人们看 1

东西时,物体的影像经过瞳孔和晶状体,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在受到光刺激后,将光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再根据人的经验、记忆、分析、判断、识别等极为复杂的过程而构成视觉,在大脑中形成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概念。人的眼睛不仅可以区分物体的形状、明暗及颜色,而且在视觉分析器与运动分析器的协调作用下,产生更多的视觉功能,同时各功能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使视觉更精美、完善。因此视觉为多功能名称,我们常说的视力仅为其内容之一,广义的视功能应由视觉感觉、量子吸收、特定的空间时间构图及心理神经一致性四个连续阶段组成。

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得到的知觉与事实不相符合,那是因为这种知觉是在特定的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并非错觉。如将筷子斜插在有水的水杯里,看上去筷子变得不直了,在水中的部分向下错开了。这是因为插入水中的部分进入与空气不同的介质,而产生的折射现象所引起的。把筷子看成曲折的是正常的、合理的现象。又如海市蜃楼、汽车上凸面的倒车镜以及哈哈镜,这些幻影或所产生变形的图像,都不能看成是错觉。

就错觉而言,除去“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以及“风摇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等等这些和主观情境相关联的不算外,诸如基于我们生理基础的那些现象所造成的错觉也不在少数。

例如,看电影时银幕上人物的动作是跳动的而图像又是明暗交替的,但我们看起来,人物的动作是连续的,同时也没有明暗变化。这是利用了眼睛视觉存留的特性。电影画面每秒钟以24个的速度变换,这样“跳动”的画面就被看成连续动作,同时因眼睛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住作用于它的光效应,人们看到的不是一系列闪动的图画,而是稳定的画面。

2

汽车司机夜间行车时,走在高压水银灯照明的道路上,自己的车灯灯光显橙黄色;而走在钠灯照明的道路上,自己的车灯显蓝(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错觉心理学)色。这个例子说明感觉和知觉都会受背景的条件影响而有所改变。这种差异也不能不算作错觉。

在图片上由于明暗和阴影的影响,使我们得到凸出或凹入的知觉。同一张图片中的物体明亮部分在上方,阴影部分在下方,看上去这个物体是凸出的。把这张图片上下倒置过来,便会得到凹进去的知觉。这是我们长时间的生活经验造成的,在生活中光源总是位于上方,这就自然形成凸出来的物体的明亮部分位于该物的上方,阴影在下方。凹下去的东西相反,这已是无例外的现象了。所以把同一张图片倒置就会得到相反的图像知觉。

在没有更多参照物的条件下,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时,我们往往会把它们中任何一个看成运动的。例如,“云遮月”的时候,可以把月亮看成在云后移动,也可以把云看成在月亮前移动。如在暗室中用幻灯在面对被试者的幕布上呈现一个方框子,在框子中央有一个小方形,向左右移动框子时,被试者则感到方形在移动。这是因为人们一般的经验是,运动的对象总是在较大的静止的环境中移动,而且这种联系相当巩固,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觉。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乘火车时在列车里通过车窗看临近火车开动时,总是觉得自己所在的列车在开动。这是因为当乘车时,由于车的运行形成外物移动的知觉,这个经验牢固地印在脑海里,因而在列车里对临近列车的移动总是不假思索地认为是自己所在的列车在开动。但是,由于缺乏振动的感觉与推动的感觉,便会很快地意识到自己所乘的列车并未向前移动。

我们对错觉的了解使我们在观察上能摆脱它而不致将错觉认为是正确的。错觉在艺术上、技术上以及军事上都有积极作用。如电影 3

摄制中用移动布景的方法造成交通工具的运行,又如汽车、飞机以至宇宙航行等等供训练驾驶员的模拟装置,军事上的各种伪装以及按形体的服装的设计,花色的匹配等等和错觉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错觉产生的原因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我们要防止因错觉而造成认识上的错误,但也可利用错觉为我们服务。

这次调查不仅让我掌握了一些科学小知识,更让我明白了: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要自己去探索发现,结果会超出你的想象。

4

篇二:奇妙的错觉

秀场上除了时装设计本身之外,很多时候精彩的配饰也会成为亮点。这些配饰有时由时装设计师亲自设计,有时也会出自志同道合的配饰设计师之手。在国外,一些拥有成熟商业模式的服装品牌,配饰设计甚至有可能成为最赚钱的部分。然而那些特质鲜明的独立设计师品牌相对自由的氛围,让设计师之间的合作变得更为默契而有趣。

首饰设计师沈懿最近的一组作品,就是与时装设计师于惋宁合作,为她2014年春夏季服装设计做配饰设计。在国内年轻的设计师中,于惋宁一直是沈懿最欣赏的。“她有自己的坚持,虽不是特别强硬,但她的设计一直力图保持一种危险的平衡。你很难说她的衣服适合某一类人,但同时又有她的独特性和严谨。她不像任何别人,但又很像她自己。这也是我一直希望做到的。”正因如此,合作的想法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当于惋宁正在筹备2014年春夏季设计发布秀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沈懿的工作室,看到了她用于首饰材料试验的小样,觉得和自己新设计的气质很符合,两人一拍即合。

这次配饰设计的材质,主要来自工业上的橡塑材质,沈懿对这种材质的尝试和试验,已有两年的时间。让沈懿感兴趣的是,这些经常被用作导管、电线保护外套的工业材质,它们所起到的保护、引流、填充等作用,就如同工业制品的皮肤、脂肪和血管。更有趣的是,这些橡胶的触感,其实也有像真实皮肤一样的张力和弹性。这种视觉上的工业感和触觉上与生物极为相似的错位感,正是沈懿探索的起点。

在设计过程中,沈懿还发现,对于橡胶有恋物癖的一类人,这种触感的体验更为强烈。“橡胶的弹性是他们得到被物化体验最重要的道具。体验的快感来自于一个人被橡胶尼龙包裹后,那种被剥夺的感官体验,就像是‘回到母亲的子宫’。 而我希望扩大这种视觉和感触上的错觉,把橡胶做得更有生物的质感。同时在视觉上尽可能保留材料原本的样子。”于是就有了《Rubber Zoo》这个系列的作品。其中每一件都有一个和动物有关的名字,但在视觉上,又差之千里,完全是工业材料的特性,依靠捆绑和彼此的弹性支撑结构。

于惋宁在自己的设计里,涉及了关于“错觉”的主题。其中就提到了人在下楼梯时,反反复复的眩晕感。而恰巧沈懿也认为,这种“人被人造物包围在城市中,造成人感受上的异化”,正是她们设计相通的地方。“我觉得合作是两种完全独立思考的默契,通过交流,彼此都有收获。我们没有刻意要求同一个主题,而是更看重气质和细节的相通之处。”

“配饰设计”这个词,多少会让人误解,总觉得它是一个依附和从属设计的地位。实际上,合作的双方,都是自我相通的。沈懿觉得与弹性材质有关的首饰设计并没有完成,还有很大可以深入的空间,她还会继续尝试。2011年,沈懿结束了在瑞典国立艺术与设计大学的硕士学习,她决定要和大学同学贺晶重新做起她们本科毕业时建立的工作室“Goo.垢”。虽然期间工作室因两人各自去不同国家留学而停滞。但留学结束后的她觉得,对于设计师来说,很多时候坚持自己要比设计本身来的更重要。

篇三:错觉图片

这个人到底存不存在?

这是个少女还是老妇?

这个我试了下,果然可以。

标签:错觉 心理学 视觉错觉心理学报告 心理学错觉图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