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行为的心理

时间:2017-03-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行为的心理

行为心理学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 信他说的话; 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 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 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 ,因 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 安心; 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 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 抗 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 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 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 19.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20.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 在想好说什么谎后 会眼神肯定 如果你冷静的反驳 说 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 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 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第一集: 1、倒叙法:先说正叙,后说倒叙。测试说谎 2、眼睛法:看着你有可能是在说谎,想看看你是否相信这个谎言。看左边,回忆,真 话。

3、要三个人保持秘密的方法就是,其中两个人死了。

4、心生恐惧,典型的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他的手部 首先冰凉。

5、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

这样生硬的重复是典型的谎言。

6、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7、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身体和语言的不一致,表明在说谎。

8、如果吃惊的表情维持超过 1 秒,那就是在装,说明他在说谎。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 即逝。

补充: 9、眨眼睛就是真情 10、瞳孔放大代表有性欲 哈哈 11、男人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 12、手放在眉骨附近代表羞愧 13、如果眉毛向下紧,那是真惊讶,如果眉毛上抬,表示其实知道而且在说谎 第二集: 1、说话时倒退一步,代表对自己所说的观点没有信心。

2、人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

3、纵火和强奸有非常大的相关性,它们都是为了自我证明而出现的犯罪行为。

4、对人说话时向前伸下巴,代表生气或者愤怒。

5、语速快,将物体放在胸前,使自己与人竖起一道屏障,这是焦虑的表现。

6、如果可以,选择观察,让别人来问问题,这样能更好地观察而避免分心。

7、没有预谋、只有一次、并且无其他暴力行为的强奸行为,一般都是罪犯为了证明自 己力量的男性主义崇尚者。

8、叙述者做出撇嘴的动作(嘴角两边向下,成一个凸行的弧度) ,这是一个经典的泄露 内心的表情,就是对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信心,或者有撒谎的嫌疑。mouth shrug\hands shrug 9、不要让事实妨碍真相。

(这句话同第一集的那句“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一样,太精辟 了) 补充: 10、说话时手掌向外一翻一翻的,代表没有信心或者编造故事。

11、吃安定可以减少情绪起伏额 12、女性如果看到同胞说自己被强奸而无动于衷的话,那说明她们知道这是在说谎, 这 个根本没有发生。 第三集: 1、话语重复,并且声音上扬——撒谎 2、在学校里,越受欢迎的孩子,越会撒谎,他们能说会道,隐藏自己的感情。研究 by 福斯特 3、当人的脸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表现出来的感情是装出来的。

4、对自己描述的情况,会出现某些细节遗忘,但能进行及时纠正,很有可能不是在撒 谎。如:回忆高度时把 100000 英尺改为 100500 英尺。

5、说话缓慢轻柔表明内心极度的悲伤和焦虑。

6、 如果没有合适的问题, 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同上一集的不要让事实妨碍真相, 呵呵。

)其实还有一句,既是在说假话,又不是在撒谎,那就是当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假话。

7、摩挲自己的双手——自我安慰的状态,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出现 这个动作来使自己安心。

8、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时间差。

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

9、在刑事案件中,只有清白的人才敢承认自己和死者有过争执。罪犯是不会承认任何 事情的,并且表面上会装得很无辜。

10、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但绝对不 会是吃惊。 第四集: 1、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 起,眼周绷紧。

2、 (微)表情是无意识的,不是通过选择而做出的,因此是控制不了的。并且和国籍没 有关系。

3、几乎所有的婚礼上,都交织着香槟和怨恨。

4、眉毛上扬并挤在一起,那是害怕担忧和恐惧。

5、说话时眨眼睛——隐瞒了什么。

6、说话犹豫且重复,没有办法组织好自己该说的话,所以明显是在说谎。

7、手指指向一边,眼睛却朝另一边看,说谎的时候就会这样,绞尽脑汁编造事实,肢 体则完全跟不上。

8、亮出中指(fuck 的手势) ,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满敌意。 第五集: 1、被询问时,咬嘴唇、抓耳朵,这是在提高自己的控制感——焦虑的表现。

2、如果事先已经准备好了谎言,会强烈希望快点把谎话说完。也就是反应时差(提问 和回答之间的停顿时间)很短很短,甚至不足一秒。

3、在痛苦的尽头,总是有欢笑。——拉蒙 德 卡波莫 4、鼻孔扩大、嘴唇绷紧——发火了,但还在控制当中。

5、叙述时低着头并且抚摸自己的额头,这是羞愧的表现。

6、脸颊升高,嘴角下撇,这是悔恨的表现。

7、适不适合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适应改变的能力。达尔文 8、轻微的摇头表示“不”,当我们在说“yes”的时候却言不由衷,就会不小心做这个动作。9、眉毛挑起、皱到一起——害怕。 第六集: 1、问最关键的问题,而且是在当事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往往可以得出毫无粉饰的表 情,我叫它原生态表情,hoho~ 2、试探一个人是不是说谎,最简单并且最邪恶的办法就是也扯个谎让他往里跳。

3、咧嘴并且嘴角向下:这下玩儿完了。

4、说话之后手紧握椅子扶手,对自己的表述不认可。

5、抿嘴,试图掩盖。

6、自我阉割的恋童癖者说实话......(这条实用性不大) 7、吞咽表示强烈的情感。

8、摸自己的脸颊靠近耳根部位,紧张。第七集: 1、在进行类似指纹调查时,只有罪犯,才会知道指纹不是他们自己的。

2、在中东,出场顺序是很讲究的。最重要的人往往最后一个入场。

3、“......,我只会说一次!”——经典的强势表述,如果说的是真话,就不需要这样。

4、显然,科学和商业无法融合。

5、“To my knowledge…”,“就我所知......”——这样的开头,也许意味着事实上知道些什 么,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许坦白一切了已经。

6、回答问题时咬紧嘴唇,这是焦虑的体现。

7、侦破谎言的关键在于,问对问题。

行为的心理

2016 Vol. 14 (6): 729-734 []

行为的心理

心理导读:平常被认为怪异的行为或许恰恰就是最有用的心理技巧,人的心理十分复杂,具有特性又有共性,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神奇的心理奥秘。下面我们将介绍10个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又最有用的行为心理现象,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旁人的行为。——xinli001.com

 

1、行为心理(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行为的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2、行为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3、行为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4、行为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行为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6、行为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7、行为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8、行为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一个细小的行为,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9、行为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10、行为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心理延伸

专业测试:

心理FM:

上传你最爱的照片!》》》

现实中不敢发出的声音,留在这里!》》》

 

标签:心理与行为研究 心理行为训练 行为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