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学生评语 > 正文

[读史六篇] 读史使人明智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徐怀谦1968年生于山东高密,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硕士。现任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曾获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优秀编辑奖等奖项。著有《拍案不再惊奇》、《生命深处的文字》、《智慧的星空--与思想者对话录》、《游与思》等,入选人教版和河北大学版语文读本、《过目难忘?杂文随笔》、《中学生千字议论文读本》和《读者人文读本》等多种书籍。
  
  魏征的家风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一副极为古老的对联,也许是它太司空见惯了,人们往往把它看成吉祥话,对其中的道理不再深思。近读有关魏征的史料,重新想起这句话。
  作为一名谏臣,魏征这一生也算是很风光的了,他从谏议大夫、秘书监、侍中、特进,一直到封为郑国公,备受唐太宗的赏识。可是他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在快死的时候,住的宅院还没有正堂,还需要太宗援助建筑材料,赏赐布被和素色的褥子。魏征下葬时,太宗“命百官九品以上者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可见,魏征的妻子裴氏是一个非常懂得分寸的人,对名利看得很淡、很透。
  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他的态度出现过一些反复。先是怀疑魏征参与了杜正伦、侯君集一伙的谋反,后又痛恨魏征把规谏自己的话抄给起居郎褚遂良,一时龙颜大怒,撤销了把衡山公主下嫁魏征长子的婚约,又把亲笔给魏征撰写的墓碑推倒。直到出征高丽接连失利之后,太宗这才想起魏征,喟然长叹:“魏征如果在的话,一定不会使我有这趟出征的!”立刻命令在少牢内祭祀魏征,又把推倒的墓碑重新立了起来,还把魏征的妻子召到自己的行宫,予以慰劳。在这段反复中,我想最心寒的是魏征的妻子,但由于她懂得分寸、淡泊名利,所以她对这些祸福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
  魏征和裴氏奠定的良好家风能否传承下去呢?能传多久呢?从史书中我们知道,魏征的玄孙魏稠很贫穷,把家里祖传的老房子抵押出去,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建议由个人出钱赎回来。皇上唐宪宗命白居易起草诏书,白居易说:“这种善事须由朝廷出面,希望有关部门拿官钱赎回还给后代。”皇上听从了这个建议,从内库拿出2000缗赎回房子还给魏稠,禁止他再私自出售。这段故事说明魏征的玄孙一代还过着清贫的生活。
  到唐文宗时,李孝本的两个女儿被右军收纳,皇上把她们纳入后宫。魏征的五世孙、时任右拾遗的魏谟上疏说:“陛下不近声色,经常把宫女放出去配鳏夫,可是最近我听说教坊里不停选拔宫女,又把李孝本的两个女儿纳入后宫。臣觉得很遗憾。当年汉光武帝看了一眼列女屏风,大臣宋弘正色抗言,光武帝听了,命令立刻撤走。陛下岂能不思宋弘之言而甘居光武帝之下吗?”皇上立刻把孝本的女儿送出后宫。提拔魏谟为补阙,还厚赏了他。
  后来魏谟担任起居舍人,文宗想看看他记的起居注,魏谟不同意,说:“记注兼书善恶,所以儆戒人君。陛下但力为善,不必观史!”皇上说:“我以前可看过。”魏谟回答说:“这就是以前那个史官的罪了。如果陛下可以私下观看起居注,那么史官一定有所讳避,这样怎么能取信于后人呢?”皇上只好作罢。
  唐宣宗时,户部侍郎魏谟被任命为宰相,兼管户部。这时皇上年纪很大了,还没有立太子,群臣都不敢提这事。“谟入谢,因言:‘今海内无事,惟未建储副,使正人辅民,臣窃以为忧。’且泣。时人重之。”后来魏谟以宰相之职充西川节度使。“谟为相,议事于上前,它相或委曲规讽,谟独正言无所避。上每叹曰:‘谟绰有祖风,我心重之。’然竟以刚直为令狐?所忌而出之。”
  魏谟的身上确有魏征的很多遗风,虽然他最后被罢相,但他的人格是成功的,他的精神是高大的。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间则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都是讲家族富贵的不可延续性,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鲁迅先生从遗传学的角度说过这样的话:历史又偏偏不争气,汉高祖的父亲并非皇帝,李白的儿子也不是诗人。不只如此,还有很多名人的后代都不怎么出息,甚至成了人渣,龚自珍的儿子龚橙是引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之一。与此对比,魏征的家风是怎么称道都不过分的。这其中没有多少高深的道理,只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样的常识而已,可是人就是这么奇怪,越是常识的东西越容易忽略。现代人活得更实在,拼命给后代攒钱留大房子留豪华车,就是不知道最好的传家宝是忠厚、诗书、俭朴这些精神性的东西,所以中国向来多富少贵,很多有名望的家族中走出的只是大款,而不是贵族。仔细想来,家庭走不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和国家走不出由盛而衰的周期律是同样的道理。所谓家风,岂是小事?
  
  杀人与吃人
  
  一个人如果有罪,人人得而诛之,那就是合法地杀人;如果伤及无辜,那就是滥杀,这里说的是后者。历史上滥杀无辜的例子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打败纸上谈兵的赵括,坑杀四十万赵兵。后来白起被秦昭王赐死,一开始他还觉得冤枉,后来一想,叹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也算是对因果报应有了点体会。
  最可怕的杀人是农民起义军。黄巢攻进长安的时候,“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张献忠更残忍,他“黄面长身虎颔,人号黄虎。性狡谲,嗜杀,一天不杀人,辄悒悒不乐。”他曾经以开科取士的名义把天下的举子就聚到青羊宫,全部杀掉,光文人留下的笔墨就堆成了一座大坟丘。占领成都后,他把很多老百姓坑杀在中园内,又杀各卫所在籍的军人九十八万。
  皇帝杀人虽然合法,但很多时候其实也是滥杀。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宰相胡惟庸,杀大将蓝玉,涉案人员有数万人,明初的功臣几乎全被杀光。据吴晗先生统计,朱元璋杀掉的王公大臣、儒士文人等共有十几万人。
  比杀人更酷虐的是吃人。鲁迅先生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深夜睡不着觉,翻开历史书,于满纸的“仁义道德”之外,从字缝里看出两个字是“吃人”。这里的吃人是抽象意义上的吃人,即封建制度对人的压迫与戕害,并不是真的吃人。真的吃人同样不绝于书。
  这段漫长的吃人史大约是从商纣吃起的。当时朝中有三公,即西伯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九侯、鄂侯。其中九侯的女儿嫁给了纣王,这女子不喜欢做淫荡之事,纣王就把她杀了,做成肉脯(就是人肉干)送给九侯吃。鄂侯出面劝止纣王,纣王又把肉脯送给鄂侯品尝。
  到了齐桓公的时候,他对亲信的大臣说:“惟蒸婴儿之未尝”,善于逢迎的易牙听后,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蒸肉给桓公吃。
  隋末战乱,出了个吃人魔王,名字叫朱粲,这家伙专门欺负弱者,常拿妇女、儿童开刀。“粲无可复掠,军中乏食,乃教士卒烹妇人、婴儿啖之,曰:‘肉之美者无过于人,但使他国有人,何忧于馁!’隋著作佐郎陆从典、通事舍人颜愍楚(颜之推之子)谪官在南阳,粲初引为宾客,其后无食,阖家皆为所啖。”除了解腹中之饥,朱粲还经常报复性吃人。“散骑常侍段确,乘醉侮粲曰:‘闻卿好啖人,人作何味?’粲曰:‘啖醉人正如糟藏彘肉。’确怒,骂曰:‘狂贼入朝,为一头奴耳,复得啖人乎?’粲于座收确及从者数十人,悉烹之,以啖左右。”你看,他明明知道醉酒的人味道不好吃,可是因为要报复,不管三七二十一,杀了分给大伙一块吃。
  安史之乱,唐朝大将张巡、许远镇守睢阳城,被困时间太长,城中可吃的越来越少,“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既尽,继以男子老弱。”当时睢阳城内总共只有数万人,张巡、许远的部队就吃掉了二三万。
  唐末黄巢起义的时候,连年战乱,“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就是把人活生生地扔到磨盘上碾碎,然后连骨头带肉一块吃下去,真是把人等同于畜牲了。史书上还有很多“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之类的记载,看多了,就会想起孟子的一句名言:“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
  人性中的兽性不除,人的生命就得不到尊重;没有最基本的人权,何谈什么民主、自由。这是封建社会最可怕的遗毒之一,也是我们今天应该时刻警醒的地方。
  
  阴损的招数
  
   有句名言说:“男人征服世界,女人靠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有时想想,历史上有些女人的权力欲、统治欲真比男人还强烈,而她们使用的招数都有点阴损,不是像刘邦那样真刀真枪地杀韩信,也不是像朱元璋那样大刀阔斧地杀功臣,而是偏好投毒、暗杀、告密等恐怖主义手段,也可以称为女权特色吧。
  仅以吕雉和武则天为例。汉高祖刘邦的元配吕后有子孝惠,是当然的太子。而刘邦宠幸的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被封为赵王。高祖生前一直想让赵王代孝惠为太子,由于大臣的反对,未能落实。等高祖死了,吕后掌权,她先把戚姬给关起来,然后传话叫赵王进宫。赵王知道凶多吉少,到长安后一直不敢进宫。孝惠帝比较仁慈,知道自己的母亲发怒,要加害于赵王,就来到霸上迎接赵王,和他一起进宫,起居饮食都在一块。吕后想杀赵王,可是一直得不到机会。孝惠元年十二月,皇帝早晨出去射猎。赵王年少,不能早起。太后知道他一个人在宫里,就派人拿毒酒毒死了赵王。
  更惨的是戚夫人的遭遇。“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把戚夫人弄成人猪的样子,这已经有点下作,还要自己的儿子前去参观,简直可以称为变态了。结果呢?自己的儿子在抑郁中早死,一度掌权的吕氏集团被杀殆尽,重新还政于刘家。
  武则天的手段比吕后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做昭仪的时候,生了个女儿,王皇后很喜欢她,立刻前来看望。皇后刚一离开,武则天就偷偷地把孩子掐死,然后用被子盖住。过一会儿,皇上来了,武则天假装高兴地与皇上聊天,不经意间掀起被子,发现女儿已经死了,武则天放声大哭。问左右的人,都说:“皇后刚刚来过。”皇上大怒,说:“是皇后杀死了我的女儿!”
  不久,王皇后和萧淑妃都被废为了庶人。两人被关押在一处别院中,皇上有时良心发现,会从一条小道走过去看望一下,这里居室封闭极严,只靠从墙上挖的一个洞来传递食物,皇上看了很伤心,就喊道:“皇后和淑妃在哪里呀?”王皇后边哭泣边说:“皇上快不要再这么称呼,我们现在只是一般的宫女了。如果皇上还念旧情,可怜我们的话,就请把这个院子赐名为回心院。”皇上答应了她的请求。武则天闻听此事,勃然大怒,派人打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各一百棍,断去她们的手脚,投到酒瓮中,说:“让这两个女人骨醉!”可怜这两个女人几天之后才死,死后还被砍了头。这还不算,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义阳、宣城两公主,因受母罪牵连,被武则天关在掖庭,三十多岁了还不让出嫁。在太子的奏请下,才下嫁给两个宫廷侍卫。
   武则天还是一名投毒高手。她的姐姐有个女儿赐号魏国夫人,长得不错,高宗非常喜欢,武则天心生妒嫉。就在自己的堂兄武惟良向皇上献食的时候,把毒秘密地放在肉酱中,魏国夫人吃后暴卒,武则天却把罪责推到武惟良、武怀运身上,两人都被杀头。
   太子李弘是个仁孝谦谨的人,得罪了武则天,不久死于合璧宫,当时的人都认为是被武则天毒死的。
   武则天做了皇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以杀立威,大开告密之门,大兴告密之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太后得告密者,辄令元礼等推之,竞为讯囚酷法,作大枷,有‘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等名号,或以椽关手足而转之,谓之‘凤凰晒翅’;或以物绊其腰,引枷向前,谓之‘驴狗拔橛’;或使跪捧枷,累瓮其上,谓之‘仙人献果’;或使立高木之上,引枷尾向后,谓之‘玉女登梯’;或倒悬石缒其首,或以醋灌鼻,或以铁圈毂其首而加楔,至有脑裂髓出者。”读着这样的记载,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会联想到“文革”中的“戴高帽”、“喷气式”,单从名称上看,远没有盛产诗歌的唐朝那么有诗意。
   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被诬谋反,要杀头。临死的时候,他破口大骂武则天,把她在宫闱内和僧怀义等人的丑事都抖搂出来。武则天让行刑的人把他的尸体肢解了,挖了他的祖坟,然后毁棺焚尸。此后,武则天当政期内,所有被押向刑场的人都要先用木丸塞住他的嘴,免得他胡说八道。
   在古代中国,处于权力顶峰的女人大致有这么两类:一类是杨玉环这样的人,以色诱主,弄得皇帝倦于政事,而她本人并没有亲手杀人;另一类就是吕后、武则天、慈禧这样的人,她们虽然大权在握,但内心非常虚弱,既要妨着后宫中的女人得宠,生出龙子来,又要防着外面的大臣看不起女流之辈,犯上作乱,所以不惜动用一切卑鄙下流的手段翦除异己,消灭祸患。招数是阴损了点,可是想想商纣的炮烙之刑,想想那么多的大臣跪在大明的午门前被打屁股,就觉得这些女流之辈大约只能走恐怖主义的路子,谁让她们是残忍的“弱者”呢?
  
  “高贵”的无知
  
  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在皇帝中是名列前茅的,可是他对太子的教育并不成功。其中的道理他悟得很清楚,可就是无法产生积极的效果,恰恰相反,事物的轨迹总是朝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他先立的太子是李承乾。为了太子的健康成长,太宗可谓煞费苦心――他为儿子挑选了最优秀的老师――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等,都是一时俊彦,对每位老师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贞观七年,太宗对于志宁、杜正伦说:“你们辅导太子,应经常给他讲些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我十八岁的时候还在民间,百姓的艰难困苦知道得一清而楚。后来做了天子,商量或处理事情的时候还经常出现失误,得到别人指正后才明白过来。如果没有忠诚正直的人进谏,事情怎能做好?何况太子生于深宫,对百姓疾苦不曾闻见呢?而且国君是国家安危的关键,更不能骄矜放纵。”他责令两个老师遇到不正当的事情,要严肃恳切地劝谏太子,使他从中受益。
  贞观十年,太宗对房玄龄说:“我历观前代创业的国君,他们都生长在民间,所以深知民间的真实情况,很少会有败亡。到了继位的守成之君,他们生而富贵,不知疾苦,所以很容易导致败亡。我从小就经历过各种磨难,对天下事知道得很清楚,还担心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像我的这些皇子,生于深宫,见识不远,哪里会明白这些道理?我每次吃饭,就想到种地的艰难;每次穿衣,就想到纺织的辛苦。皇子们什么时候能学得像我一样呢?我选择贤良的人辅佐他们,就是希望他们经常接近品德高尚的人,将来能少犯错误。”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句话被唐太宗屡次提及,可以说他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可是太子不能重返民间,爷爷辈、父辈打天下时的艰辛对他来说已经有些隔膜。加之他喜声色和畋猎,生活奢靡,老师的话被当作耳旁风,竟至于干出很多荒唐的事来。比如,他让人铸造大铜炉和一口大锅,雇用逃亡的奴隶偷盗老百姓的马牛,亲自放到大锅里煮,然后跟他宠幸的厮役分而食之。他喜欢把左右侍从官员及卫士分作两队,二人各率一队,大家身披毛毡缝制的铠甲,手拿竹枪竹刀,扎营列阵,冲锋厮杀,枪刺刀砍,把流血受伤当作娱乐。有不听从命令的,就把他绑在树上毒打一阵,不少卫士因此而丧命。李承乾常常叫嚣:“要是我当了皇帝,就在御花园设一个万人营,跟汉王(李元昌)分别指挥,观赏士兵肉搏战斗,岂不快乐!”又说:“我当皇帝,一定要尽情享受所有乐趣,有规谏的立刻杀掉,这样不用杀数百人,那些进谏的人就不敢再说话了。”
  这么一个荒唐太子不说对不起唐太宗,更对不起他早死的仁孝贤慧的母亲长孙皇后。结果后来他被废为平民,在流放地黔州死去。
  接下来,太宗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十八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古代有文王的母亲‘胎教世子’的传说。我没有工夫顾及太子的教育,但最近自从改立太子之后,每遇到一件事,总要向他讲一番道理。见他将要吃饭,问他:‘你知道吃饭的道理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就跟他讲:‘种庄稼很艰难,花费了农民很大气力。国家政策不违背农时,才能有饭吃。’见他骑马,就问他:‘你知道骑马的道理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就对他讲:‘马是替人干苦活,出劳力的,要让它按时休息,不要竭尽它的力气,这样才能常有马骑。’见他乘船,就问他:‘你知道乘船的道理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就对他讲:‘船可以比作国君,水可以比作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要做国君,对这个道理怎能不感到畏惧呢?’见他在一棵弯树下休息,就又问他:‘你知道这棵弯树的道理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就对他讲:‘这棵树虽然弯曲,但用绳墨校正,就可加工成笔直的木材。作为国君,即使道德不高,只要多接纳规谏,也能变得圣明。’”
  这段话中,太宗问了四个问题,李治回答了四个“不知道”,是真不知道还是故意装糊涂?我看前者的成分居多。正是这个优柔寡断的李治最终把大唐江山拱手送给了悍妻武则天。客观地讲,武则天干得比李治出色,这也只能证明“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一个人君的成长来说是先天的营养不良。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语出汉书。原文是――班固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淫失道。何则?沉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大意是说,古人把安享太平看成为毒酒,把没有仁德而身居富贵之位称之为不幸。汉朝建国,直到孝平帝,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横荒淫丧失道德。为什么这样呢?沉溺在放纵恣肆的环境中,他们所处的地位导致他们如此。即使是常人都要深受习俗的影响,何况像鲁哀公之类的人呢!
  后世那个听说百姓没有饭吃,就问大臣“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那个“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陈后主,那个“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李煜,都可以说是吃了“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亏。
  春秋时期的曹刿曾经说过:“肉食者鄙”;我还记得,“文革”时期有句名言:“高贵者最愚蠢,卑下者最聪明。”这两句话过于绝对了,但它们在肯定草根阶层这一点上是十分准确的。其实,贫富贵贱的两极在任何时代都是有隔膜的,贫贱者无法想象富贵人的生活,他所能幻想的富贵就是天天有大油饼吃;而富贵人也永远无法了解贫贱者的疾苦,他们会把老百姓天天吃粗粮称之为吃绿色食品,称之为无比的幸福,这就是两极的隔膜。其中,“高贵”的无知更可怕,更让人寒心,因为他们站在潮头,是时代的引领者。舵手尚且无知,凭谁问:船往何方?
  
  文化的梅岭
  
  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谛听着驿道上??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古木参天,绿意葱茏,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4.5米,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经了解,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的车马北来的船,到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看来,“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早在唐代就已经被认识并付诸实践了。
  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当时的中原人要赴岭南,通常从江西湖口进入鄱阳湖,溯赣江而上,经赣江上游的十八滩(又称惶恐滩),在赣州的八境台下,转入章江,溯章江,经南康、大余,在大余东山大码头下船,乘马、坐轿或步行,翻过40公里长的梅岭古驿道,到广东南雄州,下浈水,转韶关的北江,再到珠江,然后出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在这段丝绸之路上,梅岭是所有去往岭南的人必经的一条旱路。
  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小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蛮荒之地了。小船在漩涡中艰难前行,苏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的。在赣州盘桓数日后,苏东坡来到梅岭,留下一首《过大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洁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数日之间,心境为之一变,说明他在梅岭参拜过寺庙的高僧,心中得到了许多的慰藉。
  七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才奉诏内迁。北归途中,苏东坡又一次登梅岭,穿行在古驿道上。此时正是正月,漫山梅花盛开,苏东坡精神为之一振,诗兴大发,写下一首《庾岭梅花》:“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在山头的一家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随从答:“是苏尚书。”老翁即走上前来,向苏东坡施礼,对苏东坡说:“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苏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为知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诗,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留在了惠州!
  苏东坡回到中原后,选择了定居常州,没过多久病逝,享年65岁。
  《宋史》载,宋代因罪贬岭南的知名官员有144名,多为全家南徙,能活着回老家去的确实不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就是贬雷州后病死的。
  与苏东坡的心境同样苍凉的还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万历十一年二月,54岁的戚继光受张居正牵连,由蓟镇总兵贬为广东总兵。那是一个清秋时节,他登上梅岭时,一弯明月挂在天际,他写下这样一首诗:“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千古去未还。青鞋芒履途中味,白简红缨天上班。姻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戎马一生的他多么希望眼前的梅关是玉门关,他可以出关卫国,战死疆场!然而,这是梅关,南下是无兵可练的广东。在广东,他除经营军务之外,编纂整理了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和文集《止止堂集》,万历十二年十一月,被罢官,几经辗转,回到故乡蓬莱,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在孤独凄凉中溘然长逝,享年60岁。
  历史翻到现代史这一页的时候,我们在梅岭又结识了一位儒将――陈毅。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项英等同志从中央苏区突围,建立以梅岭为中心区域的游击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他被叛徒出卖,敌人放火烧山,眼看大火要烧到眼前,天上突降一场大雨,将火浇灭。陈毅九死一生,写下著名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二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与长征主力相比,陈毅也算是一名贬官,可是由于志向和理想的不同,他的乐观主义情怀显然是戚继光等人无法比拟的。
  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东吴大将陆凯奉命南征,过梅岭时,正值梅花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便折下一枝梅交给驿使,并赋诗一首《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
  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宋代诗人张道洽《梅岭》诗,赞的是梅花的美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何香凝老人1926年和1927年两度到梅岭,咏梅赋诗,写的是梅花的品格:“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
  如今,梅岭保存下来的文物古迹除东坡树、陈毅隐蔽处、陈毅诗碑、何香凝诗碑外,还有“重来梅国”碑,是湘军管带、清军总兵刘胜祥题书,他在梅岭两度与太平军激战,把太平军逼退到广东,自鸣得意,就写下了这四个大字;半山腰有一处状元祖墓,说此地风水好,“日受千人拜,夜观万盏灯”;山顶便是赫赫有名的梅关,此关为宋时所建,当时广盐入赣,为加强管理,增加关税收入,始于宋朝嘉?八年,即公元1063年,南安知军蔡挺在这驿道口建筑关楼,并命名为梅关,这就是“唐凿路、宋立关”一说的由来,关的北面石匾“南粤雄关”,为明朝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题,南面书“岭南第一关”,为明成化年间南安知府张弼所题,两侧的“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门联,则为清光绪年间的李化所题;以及佛教胜景六祖寺、卓锡泉……
  陪同游览的朋友说,梅岭最美的景致在冬天,踏雪寻梅才别有一番情趣。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小小一座梅岭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慢慢体悟,慢慢消化的。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
  
  仙风道骨三清山
  
  人们常常会用一个字来概括一座山的特色,比如,黄山:雄;峨眉山:秀;青城山:幽;华山:险。都很贴切、传神。说到江西名山三清山,只合用一个“仙”字来形容。
  仙在何处?仙在那飘逸的雾,那幻化的云海,那惟妙惟肖的奇峰异石,那超凡脱俗的花草树木。
  上山那天,正赶上大雾弥漫。看眼前的缆车在浓雾里穿来穿去,就如同仙界里出没的神兽。在日上山庄下榻的时候,雾气紧跟着游客在楼道里逛来逛去,使得五米之外人的脸都看不清楚,一个个都变成了凌波仙子或世外高人。
  雾失楼台,雾失大山,雾把许多许多的美景都失了。碰到一个下山的小女孩,问她看到了什么景?她没好气地说:什么都没看到,来三清山就是爬楼梯了。我安慰她说:别生气,虽然都是爬楼梯,可是在城里爬楼梯时,能呼吸到三清山这样洁净的空气吗?女孩没说什么,她还不太懂得失之辨,也不懂人生旅途上原是要领略诸多况味的。
  这不,刚上到少女开怀的景点,陪同游览的朋友说,今天我们运气不好,怕是看不到少女的真面目了。我说,别急,等一下,风一来,就会云开雾散的。果然,几分钟后,一阵风过,大团大团的雾被扯开,状如两粒少女乳峰的山头便袒露在我们眼前,那么清晰,那么逼真,只几秒钟,又一团雾掩过来,就像含羞的少女扯过一袭轻纱,把什么都遮住了。
  这就是雾的妙处。在大太阳底下,一切看得太真,太实,反而会少许多味道。那年我去张家界,就赶上一个大晴天,白花花的阳光一晒,所有的山都毫无层次,韵味全无。所以,爬三清山遇上大雾,我的内心并不失望,反有些窃喜,我隐约觉得会有更奇的风景等在前面。
  这时,雨又来了,不是很大,但妨碍了我们拍照。本指望雨会淋掉一些雾气,没承想这雾气越来越浓,每到一个景点,放眼一望,只有白茫茫一片。走在山路上,前面游客的面目和腿脚都看不真切,只见五颜六色的伞或雨披在雾中越远越淡,如在画中游。
  雾虽浓,却没有掩住三清山的标志性景点――东方女神、巨蟒出山那迷人的身姿。一个像温柔贤慧的东方美女端坐在那里,向人间播洒着无限的爱意;一个像刚刚挣脱羁绊的巨蟒昂然挺立,欲刺破青天而去。一个阴柔,一个阳刚,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法自然”,不正是最本原、最纯真的人间情愫吗?
  当我们来到西海岸的时候,雨停了,太阳只在云层中露了一下它惨白的面孔,就又躲了起来。站到这里,我终于懂得了一座山何以会与海发生联系――那不是真正的海,是云海。这云海,一样的浩淼无边,一样的会有狂风巨浪!眼前就有一条巨龙正缓缓地自西而东游动,吞没了山头,填满了山谷,又向一座更高的山峰咆哮而去。山邀着雾,雾缠着山,氲氲成一幅泼墨山水画,那浓墨处是山,那空白处是雾,或浓或淡,变幻无穷,向游人炫耀着它卓异的构图功夫。
  这云海,分明是龙王吐出的仙气啊!
  赏识完仙风,该说说道骨了。严格地说,仙风道骨是一体的,我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略作区别。所谓道骨,指的是三清山的石和松。三清山的石被称为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它体大、坚硬,而且形状奇特。有像一个小孩背着几棵松树的神童负松石,有像一个老道跪拜明月的老道拜月石,有像一对男女相拥在一起的和合石,还有金龟石、万笏参天、观音送子、海狮吞月、姜太公钓鱼……听到这名字,你的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幅奇异的图案。这些图案也是要在雾天或月夜来玩赏才更有味道的。我们有幸,下榻的当晚就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天气。我走到房间外面的大阳台上,看夜色把一个个山头勾勒出清晰的轮廓,那些轮廓不再是石,有的像一个坐忘的老道,在那里静默着、思索着;有的像几个老道聚会,正为什么问题在激烈地争辩着……虽然看不清他们的眉眼,却可以看到逼真的道冠、舒展的道袍甚至飘逸的长须,线条硬朗,骨架俊逸,确有道家风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道教名山,三清山的宫观道玄,如三清宫、龙虎殿等均为石质建筑,古朴野趣,而没有采伐触手可及的树木作建材,体现了道家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至于三清山的松,或从一块花岗岩上横空出世,或立在山峰之巅迎风斗雨,或光秃了身子,只剩几根虬干还在奋力挣扎;有相依相爱的夫妻树,有同根两杈的兄弟松,都同样是铁骨铮铮,让人想起“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名言。
  接下来,你会问,那为什么叫三清山呢?其实它原叫少华山,因为这里的玉京、玉虚、玉华三座山峰高耸入云,宛如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境界,后人把它改名叫三清山。这三种境界到底是怎样的境界呢?我想起三清宫的一副对联:“入门求道悟真道,玄之又玄;登殿步虚升太虚,上之无上”,大约说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吧?其实,体悟三清境界最简单的方法是不必苦悟,只须践行,就是亲身来到三清山,看看庭前花开花落,望望天空云卷云舒,再听听婉转的鸟鸣、丁冬的泉声,保准你当晚志定神凝,悠然入梦。至于下山后,这种仙气在你身上能存多久,那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
  三清山,江南第一仙山,叫我今生长相忆!

标签:读史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