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学生评语 > 正文

[“他们”之中谁入题?]曲笔入题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高考作文,既然是高中阶段最后一篇作文,它理应是中学作文教学战略过程中具有总结意义的成果。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大家一定越来越具体而深刻地体会到:作文就是用自己的生活――写作的源泉――来写,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写作的关键――来写,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写作的基础――来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过,写自己,是包括高考作文在内的一切作文的最近的路。
  这里所说的“一切作文”,首先是指一切作文题目。哪怕上海今年高考以“他们”命题,明明要你写“他们”,也毫无例外地要写你自己――写你自己对他们理解的广度与深度,写你自己对他们的共性与个性把握的程度与速度,这样,透过卷面,你就会让阅卷老师看到你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对问题的深刻的剖析力,看到你在表达方式上质朴的张力,在语言运用上扎实的功力,总之,你就会让阅卷老师看到一个活脱脱的你,从而得到高分。所以,说是最近的路,其实就是最好的路。
  当然,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特别是在选材组材的过程中,上述理性认识既会得到被印证的机遇,又会受到被丢弃的挑战。有人说,“五?一二”汶川地震后全国共哀悼,八方齐支援,感人事迹层出不穷,“他们”形象历历在目,真是写不完哪!――这固然是事实,但是,究竟写什么,写出一个什么样的发人深思的主题来,却是当务之急。而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又全靠这些天来自己独特的思考与发现,以便在有限的篇幅里写出超时空的精神来。
  有一位考生,他把视线投向紧临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县的桑枣中学。这所学校在校长叶志平的带领下,这三年来每学期要组织一次全校师生紧急疏散的演习,每个人对从哪扇门、哪条通道撤离到操场,十分明确。这次地震发生后,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8栋教学楼和实验大楼撤离到操场,只花时1分36秒。另外,叶校长平时注重学校校舍的维修和加固,实验大楼建筑时花了17万元,后来加固就花了40多万元。地震时有700多名师生在里面上课,安然无恙。――所以,要说救死扶伤的英勇事迹,这所学校由于“娃娃连汗毛也没有伤一根”,是无从汇报的。但是,不死不伤,难道不是真正的英雄吗?这样的校长,防患于未然,把平时当成战时,在战时把学生完整无损地带到家长面前,难道不是真正的英雄吗?
  这个例子说明,当写作材料似乎俯拾皆是时,我们尤其需要精心选材,使文章达到精深的意境。我们作为考生,正是应该在这方面长期刻苦磨练,让人家认识自己。而且只有熟练为文,才能巧思独出。
  同样是写汶川地震,有的人注目人民子弟兵在公路被滑坡所阻时翻山越岭、徒步奔向灾区施救的情景;有的人仰视失去所有亲人、却忙于组织抢救群众、自己还来不及悲痛的党政干部;有的人凝视着一张照片――踏自行车的丈夫身后捆绑着已经失去生命的妻子回家去,内心涌动着一股悲剧的力量;有的人仿佛跟从着一批在上海念大学的本地学生的足迹,来到一片废墟的老家门前,跪拜父母的亡灵,聆听他们的心声――将来学成归来,建设一个新北川!……所有这些“他们”,在特大的灾难面前经受心灵的洗礼,焕发人性的光辉,重铸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力争新家园新事业的实现,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但是,文章毕竟不能为一个镜头所限制,不能为一个模式所套住。对生动细节的捕捉,对思想容量的设定,对思路脉络的勾划,对表达方式的综合,可以而且应该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既可以宏观思考,大处着眼,也可以微观启动,小处着手。
  有一篇文章写了新闻媒体上见到地震区的各种各样的手:瓦砾堆里伸出来的求生的手,紧握住它的、鼓励挺住的救援的手,抢救成功、抬举担架的手,躺在担架上、向解放军叔叔敬礼的小朗铮的手,废墟里撑地护婴的母亲的手,马路边捋袖献血的同胞的手,高举盐水瓶、给身陷困境的同学补液的手,紧握铅笔却已经冰凉了的小手,班级集体高呼“我要腾飞”、用力托起重任的双手,从监狱窗口伸出来的、把钱放进墙外捐款箱的赎罪的手,为走进帐篷看望大家复课的总书记系红领巾的手,总书记转身向着保护学生安全的老师行队礼的手,总理在北川中学教室里板书“多难兴邦”的手,绘制新城蓝图的手,全国哀悼日天安门广场上如森林般声援的手!……一下子,人们的距离拉得这么近,全中国,只有救人的人和被救的人。――显然,这样写,克服了时空的限制,使我们感受自然灾害的威慑与肆虐的同时,在人际关系上增强了亲和力和凝聚力,在抗震救灾上迸发出战斗力和创造力,在思想境界上提升了自信力和公信力。而且,这样写,更有利于通过简洁的白描手法,通过一个句子一种手、长句短句的错综排列,突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主题,并且典型地体现了作者观察生活和驾驭语言的功力。
  诚然,在这样一个不会写错、不易写好的题目面前,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写那些投身其中、深受感染和教育、激发起自己生命原动力的大事、要事中的“他们”;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提倡题材多样化,启发学生写那些经过多年观察、积累,自己确实已经从中学习到不少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即被实践证明了正确的“他们”。应该说,中小学12年,我们是在学习生活、读书生活中成长的,我们之中有不少“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方法科学,值得总结与借鉴。
  不过,就文体说,需要稍作变通。“他们”这个题目,一般以记叙文为宜,如果要通过“他们”的学习态度、方法来提倡一种学风,纠正一种时弊,那么,记叙无疑须向评述倾斜,而评述又自当恪守记叙的规范。写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有一位考生,写了几位以“学习是一种慢的艺术”为共识的同学的典型事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记述具体做法,评议学习效果。很有见解,很有说服力。
  一般地说,我们的认识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第一位同学却要在解决问题以后建构知识网络,例如把一字多义归纳起来,以便持续对号入座,借以加强语感。第二位同学不时复习旧课文,意在重组单元,例如把描写雪景的诗词散文小说归为一组,分析其不同作用,既温故知新,又知新温故,突破既定框框,提高思辨能力,不无创新意义。文章进了一层。第三位同学却在提出问题上下功夫。一般学生视提出问题为教师之专利,自己只能步其后尘,分析问题以后解决了事。殊不知提出问题虽从怀疑成说开始,实为深思熟虑的结果,或者说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此,重视提出问题,不断提高质疑能力、组织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形成新见解、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一个学生这样做,一个考生这样写,我认为是难能可贵的。
  而且,这样写在结构上也是完整的。文章开头,针对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提倡“慢慢来,不着急”的良好心态,这样就为“他们”立言。文章中间的层层深入的介绍,无不说明慢工出细活、得高效,这实际上已否定了那种以“快”自诩、“快即高效”的做法和想法。文章最后以局部与整体、慢与快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他们”的学习态度、方法之于未来学习的拨乱反正的意义,十分中肯。
  这样的文章,从阅读和写作的角度,反映了“他们”的读书生涯,渗透了作者对“他们”的理解,展示了读书有用的情境,寄托了读书前途的理想。所以,我觉得这样的题材是可以写,应该写,而且是能够写得很好的。
  我在这篇关于高考作文的评论中,之所以选择这几篇取材与众不同的文章做例子,是因为要说明越似可以随便应付的题目,越是需要严格把关,精选材料。首先是放出敏锐的眼光,选择自己不但深入理解、深受感染,而且深作分析、深挖思想的“他们”来写;其次是构成广阔的背景,使“他们”具有时代的意义,或成为特殊的时期中的生活主流,或成为特殊的领域中的最活跃的因素;第三是练就过硬的基本功,它与前两点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的,它是题目中“深造”即进入精深的境界的原动力,我曾经说过的“写自己,是作文最近的路”一句中的“自己”,主要是指这种基本功,这种苦练了十二年的基本功。千万不要以为早知写“他们”,我何须练功。
  
  张大文国内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第一个总结者。1981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人民教师,199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并被授予国家级“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现为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著有《语文创造性学习》、《文体沟通导论》、《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体系建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新探――在积累中实践》(列入国家特级教师文库)等理论著作和《第一课堂》、《文如泥土画似景》(获2005年全国大中小学教师文学创作最高荣誉奖)等文学作品约1000万字。

标签:谁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