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学习 > 正文

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时间:2017-05-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题 目: 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

高校是知识的乐土,文明的殿堂。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在人群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这表明我国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尤其以暴力为手段的犯罪增幅明显。大学生犯罪率的持续上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法律问题、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大学生暴力犯罪呈现出犯罪数量逐渐增加,犯罪主体特定化、年龄低龄化,犯罪手段的多样化、凶残化、智能化、成熟化等特点。造成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原因有主观自身的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外界的不良干预。针对其特点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提出对策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暴力犯罪现象。

关键词:暴力犯罪;犯罪;大学生

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

大学阶段是人生奋发有为的黄金阶段。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员,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兴旺。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的发展,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日趋增多。大学生犯罪问题也已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等院校学生中的违法犯罪的人数已占高校总人数的1.26%,其中杀人、伤害、绑架、强奸等暴力犯罪占了相当的比例,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故意用硫酸泼洒熊事件、天津某高校学生杀亲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及长沙某高校学生因恋爱问题杀害女友事件等等,社会影响非常恶劣。①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特点、成因,寻觅预防大学生犯罪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行动。

对于大学生暴力犯罪我国刑法未有给出明确的规定。但在实践中一般认为大 学生暴力犯罪是指大学生以暴力的手段、方法或以暴力为胁迫手段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犯罪。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概念体现出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特征:第一,犯罪的主体是大学生;第二,犯罪的手段是使用暴力或以暴力胁迫;第三,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特现在严重危害国家、① 康树华.大学生犯罪的智能性与大学法制教育的改善.载于<<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3:48-49

公共安全、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凡犯罪行为符合上述三个特征即为大学生暴力犯罪。

一、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特点

研究、剖析大学生暴力犯罪首先要充分认清其主要的特点。近年来大学生暴力犯罪时有发生,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研究、剖析大学生暴力犯罪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其特点如下:

(一)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数量逐渐增加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其中以暴力胁迫而发生的杀人、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案件增幅明显。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了54.5%,2005年较2004年又增加了97%。①

(二)犯罪主体的特定化、年龄的低龄化

大学生暴力犯罪顾明思议,犯罪主体是指在校的大学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生理成熟期普遍提前。据公安部门提供的有关资料,我国青少年发育成熟期比20世纪50年代提前了2-3年。加之我国严重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青少年在小学、中学阶段接受的教育不全面。学校、家庭围绕中、高考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忽视了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造成了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着生理上的“早熟”与心理上相对“晚熟”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中、小学期间因为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家长的约束并不明显。但一旦进入大学,远离了父母的监管,没有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加上大学教育是相对自由的管理,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媒体、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和诱惑时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使得许多大学生暴力犯罪主 要集中在大一、大二时期,年龄多在17—20岁之间。

(三)犯罪手段呈现多样化、凶残化

大学生暴力犯罪中基本包括了杀人、伤害、强奸、抢劫、放火、爆炸、绑架等一般暴力犯罪的全部内容。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鼎盛时期,接受能力强,对一切新鲜事务都较为敏感,往往不顾一切地去尝试、体验。这种特点反映在犯罪的大学生身上那就是手段残忍、不计后果。据报道,某大学18岁的大一学生,由于上网而负债,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持刀抢劫杀人三起,每次抢劫都因害怕被害人报案而将其杀死。因相信公安机关能从死人眼珠上提取有关信息 资料而将其眼珠挖① 张黎蕊.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102,2-6.

掉。某大学大二学生四人绑架女青年至出租房内,将其轮奸后用刀割掉受害人的乳头,并将轮奸过程录像、拍照。再有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碎尸案以及清华大学生硫酸伤熊案等等。这些都说明大学生虽然具有高学历但在暴力犯罪方面其残暴野蛮,令人发指的行径充分说明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手段及其残忍且不计后果。

(四)大学生暴力犯罪具有突发性且多数有其引发因素。

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发生往往没任何前兆,被害人难以防备,一旦发生诸如马加爵杀人碎尸等恶心案件,社会往往的第一反应就是惊讶和难以想像。很多的犯罪是由于生活中的琐事引起的,这些小事看其来不起眼但积攒起来往往却成为了导致大学生暴力犯罪的诱因。

(五)犯罪行为实施的成熟化、智能化

大学生是具有高知识的特殊群体,今年来的大学生暴力显示出在犯罪后一般会做出破坏现场、伪造现场,被捕后编造谎言拒不承认其犯罪事实。且具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给公安机关侦破案件带了很大的难度,如用化学药剂杀人、麻醉抢劫等。

二、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成因

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发生是很多方面共同的结果,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主观方面

1、不正确的价值观。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发展,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必然大量涌入,人们的道德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接受新鲜事物快。但由于没有完善的自制力和辨别能力,抵抗能力差导致他们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在新旧体制逐渐转换、新旧观念频繁交错和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冲击影响下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偏离。这种偏离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很容易使大学生走上歪路甚至是犯罪的道路。如北京某大学学生周某,为了满足其讲排场、摆阔气、吃喝挥霍的个人主义需求,在短短的16天里,先后4次在本学校宿舍楼溜窃作案,盗窃财物价值人民币1500元。再如陕西渭南某高校的女大学生董某,原本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就因为过于追求个人享受而萌发了从

绑架幼女来勒索钱财的念头结果啷当入狱。①

2、不健康的心理。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依赖到独立发展的过过渡阶段。据了解,当前高校中大学生出现心理缺陷、心理误差或心理障碍的情况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导致这些学生随时都有可能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严重时可能引发犯罪。

(二)客观方面

1、家庭学校的教育失调。现在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但分数在很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命运。当前,很多的家长和学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思想道教育和法律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高分数成了无数学生的挡箭牌。他们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很多人在家里娇生惯养,形成了狭隘、唯我独尊的扭曲性格,自我控制力弱,有时甚至是是非不分。当他们进入开放性更大,自由度更高的大学学习时,便会在光怪陆离的社会和各种错误思潮下,做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可悲事情。特别是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校管理水平下降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加剧。

2、社会转型期文化、经济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这一时间,由于旧的模式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又尚未真正完善起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结构性的变迁,打破了原来相对静止、相对封闭、有序的社会生活状态,走向了变动、开放和相对无序,它深刻的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开了国门,外国许许多多先进的技术、思想涌入中国。它们为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西方社会的非正当致富、奢华糜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夹带而来,对当今的大学生毒害不浅,这些消极意识引发了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使得少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轨和倾斜。他们趋乐避苦、追求享受,当正当途径不能达到目的时,其中以部分大学生就会采取违法的手段,走上犯罪的道路。

3、社会防范功能的薄弱。大学生作为一代骄子,很少会有人把他们与犯罪联系起来。一件件大学生暴力犯罪发生后,社会首先的反应是惊叹和难以置信。这说明社会对大学生暴力犯罪缺少足够的防范。另一方面社会上对制止和打击贪污受贿、拉关系、走后门、乱罚款、吃拿卡要等腐败现象不力也对大学生暴力犯罪产生了消极影响。 ① 马周年.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分析.。https://www.cnki.net/index.htm

篇二: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剖析及其预防

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剖析及其预防

高教班2005级蔡世鄂

[摘 要] 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给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危害。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和特点着手,较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生犯罪的成因,从而探寻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 犯罪现象 犯罪特点 犯罪原因 犯罪预防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技术的进步、信息交流的频繁、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不良思想随之入侵,侵蚀扭曲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产生一些导致大学生走向犯罪的隐患。大学生属于高智群体,思维活跃、敏捷、年龄一般在18到23岁,处于青春后期,生理趋向成熟,心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价值观、世界观飞速发展,拥有自己的见解,但仍存稚气。目前大学生犯罪的比率越来越高,犯罪形式复杂化、多样化、智能化、残忍化。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拥有丰富的知识,超群的技术,他们的犯罪行为将给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分析他们犯罪的原因对社会秩序和祖国繁荣富强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犯罪现象回顾

从北京市大学生服务中心组织的一次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讲座中获知,当今社会中,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17%,其中盗窃约占7成。这一数字来自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

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到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值得重视的是,在大学生犯罪中,盗窃案约占70%。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上海市大学生“校园犯罪”案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根据检察机关的最新统计,在2000年至2002年两年中,由公安机关提请、经市检察院第一、第二分院审查批准逮捕的大学生共有48人,另有3人因自首等原因不捕。而1997年到1999年的时候,批准逮捕的大学生不过14人。

2001年8月14日《中国教育报》报道:杭州西湖法院在1至7月份受理的14件大学生犯罪案件中,盗窃案就有13件,竟比去年收案数增加160%。另有报道:1991年1月1日,一位刚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美学生卢刚因竞争压力和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精神崩溃,竟开枪打死5人,重伤1人,最后自杀。2004年2月,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大学同窗四载的同学,还有广州的一个大学生效仿马加爵把自己的同学杀害,这样的案件不胜枚举,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大学生刑事案件摆在我们的面前,除了让别人致死的刑事案件, 还有不计其数的盗窃案,诈骗案,抢劫案,强奸案,这些案件背后值得人们深思,大学生为什么“前赴后继”的触犯法律?现在大学生犯罪人群低年龄化、性质严重化、形式团伙化、手段现代化,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人们的安全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广泛性

大学生犯罪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广泛,二是类型广泛。主体广泛是指实施犯罪的大学生具有受教育层次复杂化,性别、年龄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当前,在各个层次的大学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犯罪现象;类型广泛是指大学生犯罪的类型表现出形式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除我国刑法分则规定只能是特殊主体犯罪外,大学生犯罪几乎涉及其他各大类罪,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权利罪等。罪名主要有盗窃、故意杀人、抢劫、强奸、赌博、放火、流氓淫乱等。

(二)、突发性

犯罪的突发性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以前犯意不明显,犯罪动机形成带有明显的情景性,往往是在遇到外界事物刺激、理智失去控制、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实施犯罪。大学生犯罪,特别是犯暴力伤害罪,往往事先并无预谋,一般是在受到某一事态的强烈刺激后实施的突发性、短暂性、难以抑制的行为。其犯罪的动机和主观目的都比较单一、盲目,有的甚至只因一两句话不和就有可能实施犯罪。

(三)、团伙性

所谓团伙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人有组织、有目的地纠合在一起,共同实施犯罪的行为。团伙犯罪的精神纽带主要是哥们义气和犯罪意识、犯罪利益的相联性。少数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哥们义气

较重,加之远离父母以及对自我保护的错误认识,在寻找依赖的过程中,很容易拉帮结派,促成团伙犯罪的形成。团伙犯罪已是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作案次数多,涉及人员广,社会危害性大,具有相当大的腐蚀性。这类犯罪特别体现在盗窃、赌博、打群架、故意伤害等罪行中。

(四)、智能性

智能性犯罪是我国违法犯罪活动中呈现出的一个新特点。其表现为:犯罪行为人利用高科技犯罪,注重案前策划以提高反侦察手段,因而往往能达到犯罪目的而不易被侦破。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智商水平较高,知识面较广。部分大学生在犯罪中十分注意对自己科技优势、智能优势的发挥,作案手段狡猾、隐蔽,妄图达到天衣无缝、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如计算机犯罪、伪造证件罪及诈骗罪中高科技性、智能性的特点就十分明显。

四、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是包括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等其它家庭成员之间各种关系而形成的家庭关系网。家庭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摇篮,是社会的细胞,父母在孩子的成熟历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孩子最善于从家庭关系网中找空子寻求保护。孩子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长,从小就会乐观、自信、宽容。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形成健康的人格;如果孩子从小就面对父母之间的

争吵、冷漠甚至是离异,那么孩子的性格绝对是不完整的,他将会孤僻、自闭,不愿与人交往。父母不能过分的纵容孩子,放任孩子,更不能在金钱上无限度的满足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家庭生活条件改善,父母疏忽对孩子的教育,忽略与孩子心灵沟通,不能及时的给孩子心理的援助,使孩子处于青春期焦虑,孤立无援,很容易受社会他人不良思想的影响,与他们共伍,最后触犯法律,父母才追悔莫及,故不同的家庭状况和大学生犯罪有很大的关联。

1、单亲家庭和大学生犯罪

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因为缺乏父爱或者是母爱,求学过程中遭受同伴的讥讽、排斥,养成自尊心强、抗挫能力弱、爱面子、逃避、好强、心胸狭隘、嫉妒心强的个性。在内心里他们渴望和正常家庭一样享受父母的关爱,外表却装作冷酷无情,让人难以接近。他们的心理年龄比一般同龄伙伴要偏大,在他们求学过程中,最害怕的就是别人的嘲笑和同情,一旦被同学当作取笑的对象,或者他人不小心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报复对方,触犯法律。

2、再婚家庭和矛盾家庭与大学生犯罪

再婚家庭指父亲再娶或者母亲再嫁组成的新家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很多孩子像一个包袱被父母抛来抛去,认为孩子是阻碍自己幸福的因素,谁也不愿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和关怀。家庭的破裂本来就让未成熟的孩子心理受伤,父母相互推诿更使孩子的心理雪上加霜,孩子对于这样的经历刻骨铭心,不愉快的因素时刻伴随孩子的成长,

篇三: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预防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预防

姓 名张彬

专 业2014年春季法学本科

学 号 1434001212895

入学时间 2014年3月

指导老师 吴成鹏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池州分校

目 录

[内容摘要][关键词] ???????????????(2)

一、目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3)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3)

(一)大学生犯罪具有多样性?????????? (4)

(二)大学生犯罪具有规律性??????????

(三)大学生犯罪具有突发性??????????

(四)大学生犯罪具有智能性??????????

三、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三)大学生本身存在的个人因素????????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四、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

(一)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三)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结束语??????????????????参考文献 ????????????????????

4) 4) 5) (5) 5) 5) 5) 6) (6) 6) 7) 7) 8) 8) 9) (((((((((((((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预防

姓名:张彬

学号:1434001212895

【内容摘要】在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下,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取得极大进步的同时,一个不得不令全社会反思的问题出现了——大学生的犯罪。当代社会中,大学生犯罪趋势有所增长,而且大学生犯罪向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以及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犯罪情况多样复杂,因此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出发,所以本文从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其犯罪的原因、特点分析,从而寻求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措施以及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多样化;智能化;预防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预防

改革开放30多来,我国经济发展取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各种新思潮出现,冲击并重塑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无法正确辨别新文化思潮的好坏,导致其价值观沦陷,使一些大学生偏离了正常的人生轨迹,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研究与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犯罪问题,是全社会的职责,它不仅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如何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剖析入手,谈谈自己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目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大学生作为国家高文化素质的特殊群体,肩负着传播现代文明的使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多数学生的情绪都是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是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的有志青年。然而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有少数学生因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扭曲而涉足违法犯罪,有些甚至演变成影响社会局部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主流的思想状态积极向上。然而,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调查,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重不断上涨,从1965年的1%、文革期间的2.5%到近几年的17%,在校大学生犯罪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 1.26%。仅2003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平均每年上升 120%。而青少年犯罪又占社会刑事犯罪中的80%左右。最近几年大学生暴力 恶性犯罪出 现在媒体上的频率也有趋高之势,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杭州大学生胡“飙车案”、李启铭的“校园撞人案”、药家鑫的“撞人杀人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这些数据和案例让人触目惊心,大学生犯罪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防控大学生犯罪,已成为摆在社会各方面前的新课题。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 大学生犯罪具有多样性

随着大学生犯罪数量的增加,其犯罪类型也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生犯罪涉及几乎全部犯罪种类,包括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放火罪、交通肇事罪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如金融诈骗罪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等)、侵犯财产罪(盗窃罪、抢劫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如扰乱公共秩序罪)等[1]。无论从性别、学历、是否重点高校,还是从犯罪原因、犯罪目标上看,当代大学生犯罪案件是多样的。

(二)大学生犯罪具有规律性

虽然大学生犯罪具有多样性,但在时间、地点和对象上有一定规律性。首先,时间规律性,学生在每个学期期末和开学初针对考试、奖学金评定、就业问题可能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各种节日前后,感情问题;毕业或者临近假期各种吃喝风等造成的财力负担、酗酒闹事;夏季女大学生穿着暴露易引发性侵害行为、高温人躁易出现打架斗殴,等等。另外,地点规律性,大学生犯罪主要集中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区域,以及大学生生活周边经常触及的地域范围。再者,对象规律性,大学生犯罪的对象集中在身边同学、教室、亲人等,因为其人际关系相对单纯,常常因为一点矛盾产生心理问题,如报复、嫉妒等,因此容易给身边的人造成身心的伤害,而引发犯罪。

(三) 大学生犯罪具有突发性

突发性犯罪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某些特定的事件所引起的突然的具有短促而强烈的情绪支配,超出了人的自我控制的范围而引起的犯罪行为[2]。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5岁之间,心理发育水平参差不齐,人生经验不够丰富,容易冲动走极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日常交往中常会因琐事争执,在不能很好解决矛盾时,矛盾方可能因一时失去理智而突然发作,引发悲剧。

(四) 大学生犯罪具有智能性

智能性犯罪是指大学生运用高科技或者高科技产品进行的犯罪活动,使犯罪

标签:犯罪 预防 大学生 预防青少年犯罪 预防职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