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学习 > 正文

【从学者生存到学术泡沫】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本文关注当下学者生存、学术运作,以及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下学术泡沫产生的现象与原因。我试图寻找出学者生存与学术泡沫之间的密切关系,结论与建议是:增加教师与学者的基本薪酬待遇,改善其生存状况;让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分流而治;集中有限的学术资源培养和扶持那些真正有志趣、能力和条件进行科研的学者进行严谨创新的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学术泡沫的产生。
  【关键词】学者 生存 学术 泡沫
  
  引言
  学术殿堂本该是一片圣洁的净土,是人类追求真理,分享和传承知识,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理想而切实的途径。但是近年来诸种学术不端行为屡次发生,严重污染和破坏了本该纯净的学术生态系统。究其原因比较复杂,但关键在于学者生存和学术运行环境对其独立性的制约和干预,无法形成良好的学术自治生态。
  一、学者生存:在科研管理体制保护伞下
  学术研究是一项漫长而艰苦的事业,对人类社会影响重大而深远。很多重大课题不能在短期内出成果,不能与社会经济利益直接关联,其运行一般要靠国家的教育机制支持和维系。我国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家科研管理体制的庇护和制约之下。
  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和腐败事件被曝光后,人们批评当前学者们学术良知操守的下滑与败坏。我觉得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仅是学术空气受到污染,学者们的生存与工作环境也受到破坏,科研环境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大陆的学术研究活动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等体制内机构,学者拿国家工资进行教学与科研活动。来自政府的“皇粮”像是一把点缀着漏洞的保护伞,在保证了学者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首先是学者的工资待遇和生存问题。
  目前,大陆学者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福利和课时费等)根据职称的高低有所差异,一般在每月2000-8000元之间,最多的一级教授(院士)也不超过三四万元(不包括学术研究项目的经费)。如此低的工资对生活在城市里的学者而言,虽然无衣食之忧却很难完全满足生活需求,所以,对大多数学者来说,生存问题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心头之患。
  而且,20世纪前半叶虽然我国大地上浓烟滚滚、战火纷飞,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但是大学教员的工资待遇依然很好。“据1927年6月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二十条及《大学教员薪俸表》规定:教授一级月俸国币五百元(约合今天人民币一万七千元);副教授一级月俸三百四十元(约合今天人民币一万二千元);讲师一级月俸二百六十元(约合今天人民币九千元);助教一级月俸一百八十元(约合今天人民币六千多元)。”
  较之今天学者的工资酬劳,当时文人的薪水待遇都很高,如:“著名史学家顾颉刚1935年四十二岁时担任北平研究院史学主任研究员,月薪四百元,同时兼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领取半薪一百六十元。月收入共五百六十元,约合今天人民币两万元。加上他的著述和编辑所得,年收入超过国币一万元(约合今天的人民币三到四十万元)。”
  教授们殷实的收入,宽裕的经济条件是他们在战乱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独立人格的物质基础。学术研究是一项漫长的事业,它要求研究者必须静心尽力投入其中,不能有丝毫焦烦急躁,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个人只有在生活无忧的情况下,才能心无旁骛地潜心学术研究。当前体制下的学者大多处在为稻粱谋的阶段,为了生存需要不得已去社会上走学术穴换取“外快”或其他“灰色收入”。那些不善于或者不屑于“为五斗米折腰”的学者只能坐守清贫或者有的甚至直接走向精神崩溃。
  只有经济和人格独立,才能有学术的独立。改善高校教师和学者的工资待遇与生存现状,让那些真正喜欢学术研究的人能安心从事研究,才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二、研究经费不足:学术运作机制面临的困境
  学术资源有限,科研经费不足,也是导致当前学术界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陆高校多是公办院校,科研经费主要靠政府拨付。但国家科研经费资源有限,对各个学科的资助不平衡,项目申报资助的竞争很激烈,导致了研究机构对项目申报门槛的设置。如:一般科研课题对申报者职称要求是副教授及其以上,此规定对初入学界的年轻学者很不利。年轻的助教和讲师们想要申请到科研项目就只能寄希望于发论文、出著作提职称。同时,研究机构提供的基本工资和薪酬水平太低,不能完全保证他们在城市生活的需要,迫使其去校外兼职补贴家用。从而分散了做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学者们本该平和、自在的研究心境,科研成果质量下降不可避免。
  由于经费不足政府鼓励研究机构自行开源增值,拓宽科研经费来源。高校各级领导们都忙于“找钱”,寻找各种捐助、基金和委托研究项目的经费等。但各个学科的情况不尽相同,理工科由于其实用价值,学者们容易获得资助。而人文学科重在培养基础人文素养,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寻求捐助相对困难。即使有些找到捐助资金,也由于“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容易产生科研媚俗讨好于社会公众和资助机构倾向,很难保持完全独立性。
  我国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普遍缺乏可自主支配的科研经费而使其学术独立性部分丧失。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依靠国家对学术运作机制的调整,对各个学科区别对待,加大经费扶持力度。
  三、分流策略:学术泡沫的解决之道
  由于教学与科研工作处于国家体制保护伞下,致使教师和学者成为招人羡慕的职业。近年来高校扩招,也造成和加速了学者队伍的表面扩大化和科研泛滥。当前体制上并没把教学和科研区分开,它按照论文发表数目和发表刊物“级别”来评定职称和确定岗位津贴,竞争学术经费资源的分配。
  这样的学术评价体系导致学术研究泛滥,好像任何人都能搞科研,不仅政府部门的各级官员来到高校或研究所当挂名学者;而且全国各地上至北大、清华,下到地方师专、技校老师都来搞研究。
  殊不知,学术研究本是一件只有少数人才能干的精细脑力劳动,并不需要那么多质量低劣的研究者泛滥于各个场合。科研的脑力思维活动,对于研究主体个人品性、素质和学养的要求很高,研究者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充裕的时间和独特的个人天资条件,才能做好研究,并非所有人都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真正适合做研究的人只是少数。
  况且,一些地方性师专院校和技术学校根本无条件搞科研,文献资料、实验器材、科研经费和学者间探讨切磋的氛围等条件都不充分。老师们为了评职称不得不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一些低水平的论文,然后找关系、花银子到各种期刊报纸上发表。当学校变成“论文工厂”,教师变成了“论文奴隶”时,学术泡沫就出现了。学术泡沫的出现,让世人丧失了对科研成果的阅读兴趣,因为大量的糟粕让一般读者无从选择与阅读,破坏了学界严谨创新的本真形象,也使一些真正高水平、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淹没在泡沫中,无从辨识和显露,造成了科研成果不被重视和严重浪费,最终导致学术研究渐渐成为自说自话的圈内游戏。
  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教学和科研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工作,因为知识生产和传播所需的素质不同。有的学者可以同时做好两项工作,但是对多数教师而言,发论文评职称的压力太大,被迫造出一些低水平学术泡沫的同时,也因时间和精力分散而影响了正常教学。
  鉴于此,我认为教育体制改革首先要把教学和科研分开,明确区分知识生产和传播各自的特性与职责,并以此制定出教学和科研各自的评价体系。把有限的科研资源优先分配给那些真正有科研兴趣、能力的单位与个人,集中优势资源扶持和培养真正有志于从事研究,想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学者。同时,对于那些不具备学术研究条件和能力的单位个人,则应引导他们把主要时间精力集中在教学上,通过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把优秀学者研究出来的成果传播开来。对于教学和研究能力兼备的学者,鼓励他把二者相结合,并行不悖地为国家育人才,为学术作贡献。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也才能有效统一。
  科研和教学,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分流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当前学术界的所有问题,但是我想至少对缓解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减少学术泡沫,保护学术价值与尊严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顾潮.我的父亲顾颉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标签:泡沫 学者 生存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