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学习 > 正文

工科院校与科研单位共同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工科院校排名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工科院校与科研单位的共同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方案的研究和分析,从学院自身的条件出发,分析和研究了硕士生培养方案的问题所在,随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问题的方案,这使得硕士生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上有了突破的进展。
  【关键词】工程硕士;大学;科研单位;共同培养
  
  引言
  由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主要是定位在教学和科技研究方向上,导致当今的研究生对理论掌握的牢固,而实际的动手能力欠缺,在就业的潮流中倍受冷落。在改革开开放的这几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学校对研究生扩招现象,我们对研究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个事业单位都把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作为录取的对象,这样给研究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硕士研究生就业已经由学术型慢慢地转向应用型,企事业单位更看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这就预示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会转变,即由学术型转向应用型。针对以上这些情况下,学校为了适应这一变革,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的投资,学校建成了大量创新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这些实验室的设立,给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使学生能在理论知识上得到提高,在实践的技能上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好平台,同时表明学校对工程硕士培养方面的重视。但是由于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实验设备的局限,而学生选题的多样性和比较前沿种,使我们的实验设备上在一定程度上显的有些欠缺。于是提出了与科研单位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方案,使研究生能在更好的实验条件下学习,这个方案的提出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1.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
  1.1 学术界对培养模式的认识
  模式是一种软科学的概念:是人们对研究事物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对事物具有构造能力、解释功能及预测的功能。这种模式就是社会化的模式,它超越了实物的形态,行成了某种事物的规定的形式,或使人能够模仿标准模式去做。
  1.2 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包含许多环节,可以说是由多种因数交互作用的效果。培养研究生包括如下几个环节:入学过程、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等多个阶段。在这些环节和因素中,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指标在于如何去选择,并利用它来形成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把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普通系统加以分解,可分解出三个主要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管理。由此得出:研究生这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对研究生的需要,为研究生构建出总体运行方式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其与人沟通的技能。它所讨论的是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多种因素(其中包括课程、科研、导师、培养机构、学制等)的最佳构成与结合。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受培养模式直接制约。研究生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最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作为一种“形式”的存在,不管如何变迁,它都是为研究生的教育目标服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确立的主要依据是研究生教育目标,也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的归宿点。
  1.3 对研究生培养的理解
  如何定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呢?这是我们始终关注的问题,从社会经济的需求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将来主要是从事教学和科研等学术活动的人;而应用型人才将来主要是从事技术方面的活动和各种非学术型活动,包括管理岗位和企业岗位的工作。具体分析如下。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前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刚改革开放时期,主要是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因为那时博士教育还不成熟,而现在博士生连年的扩招,实际十年前的数十倍,从而成为研究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从这些年的就业情况来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落后于博士生和本科生,主要原因是“高不成、低不就”这种形态:首先从事学术研究远不如博士生的能力,而在实践技能的方面又远不如本科生熟练,从多方面考虑用人单位首选的不会是研究生,就业成了研究生一大难题。
  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对于上述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向的偏差,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行专业型研究生的教育,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在硕士层次上,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重点是要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使其毕业后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2.应对当今的形式提出研究生培养的方案
  慢慢的人们开始对研究生教育转型有了相当深的理解和认识,但是真正的要变成一种操作方案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明确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我国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模式,只能说理论上已经形成,真正的实践层面上的操作则不是很完美。首先我国国情限制,研究生培养单位培养观念相对落后,其方式陈旧,尤其是实际过程中基本都是用传统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来培养硕士和博士等各类人才,这就突出我国对人才培养方向上理解的不够深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体现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实践层面抓紧管理,以课程学习过程为出发点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
  2.1 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提出
  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工程学院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我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如何才能更好的为工程硕士研究生服务,如何提高他们的能力,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学习“高校与科研、生产部门联合培养研究生之路的探索”,顾郁翘(青岛海洋大学研究生部)何东昌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硕士研究生将来培养方案的改革:“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在大力发展博士生教育的同时,在硕士生层次上,在一定范围内,可施行多种规格、类型的培养,如加强侧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种需要。”他针对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弊端及其这些年来对于研究生就业的压力,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教育的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近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发现,高校与科技、生产部门共同培养研究生、共同管理、教育是实现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一、改革的必要性: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行学位制度以来,我国培养出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已充实到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这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科研队伍的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基层单位、厂矿企业急需大量的高级专门型的人才来解决人才不足、知识结构老化和年龄老化的问题,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就是如何加速培养出主要能从事应用型的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应用型人才,这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近些年来,随着各大学相继开展国际合作,其方式不断多样化,与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共同培养优秀研究生,已成为一项发展应用型研究生的重要的突破口,对于我国硕士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我校研究生院提出与有关专业的科研单位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方案,此方案的提出得到各专业带头人的关注。通过这一模式实施、引导,带动着各学科以及各个专业方向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积极修订,以达到加快教学节奏、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程结构、转换教学模式。我们的共同培养研究生的项目,强调科技创新与研究生培养的有机结合。课程学习之外,共同培养研究生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我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2.2 共同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工作的目的、意义及工作原则
  (1)共同培养的目的。共同培养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高层次拔尖创新型的人才培养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单纯的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并不是目的,通过学生交流,从而带动,促进导师,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则是更为重要的。合作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人员交流作为基础,合作模式自然会水到渠成;否则所谓的合作就是无稽之谈。充分的利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高功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实现战略合作,着力造就能够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承担起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通过科教这方面的结合,尽量促进双方进行的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的科学技术方面研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搭建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重大战略课题的研究,创造出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
  (2)共同培养的意义。共同培养工作是促进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实现方式,是促进高层次拔尖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推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事业科学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地发展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需要,加快创新型体系的建设,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对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共同培养的工作原则。共同培养工作坚持突出创新,强强联合,互利共赢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的原则。着力于理念的形成、体制机制构造、培养模式的发展、教育内容的新颖和方法手段的先进等方面,不拘一格地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瞄准国内国际一流教育水平,推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强势学科上进行高、精、尖的重大战略科学研究,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服务国家大局、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共同目标、加强科教结合、实现协作互惠、共同发展。致力于最大限度的挖掘研究生的潜力,激发首创的精神,提升创新的能力,把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导师责任制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为最终目的。
  2.3 培养质量的管理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是培养资量的管理,它的实质是运用一定的手段贯穿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目标及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培养的目标是否经济、科学:即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和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规律的形成;培养的过程是否合理:即课程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时间是否分配恰当、导师的指导是否有度、学位论文的编写是否体现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都需要通过质量管理的调控才能相互调整,以达到各环节的最佳组合,以保证培养的质量。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和评价包括内部和外部质量观。内部质量观高低是由研究生培养单位自己进行评价和审核的;而外部质量观的高低是由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外的组织和个人来评价的。在未来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管理和评价中,从培养单位内部的自我评价为主慢慢转向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有机结合。
  3.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前景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建设庞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形成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队伍。应用型人才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技术操作领域或服务行业了,已经扩展到所有需要具有较强理论基础的专业实践领域。工程学院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可以以科研单位完备的实验设备为平台,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实验为验证手段,来验证理论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自从1999年以来在“深化改革,积极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中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招生规模从1997年的9.2万人迅速增到2004年的32.6万人,6年增长了近三倍。因此急需探索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育才又要育人,其主要的任务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是大学本科毕业后的延续,但存在着许多本质性的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工程研究生的教育是一种突出个性化的教育。研究生培养既不同于本科生靠传授方式获取知识,又不同于科研人员主要依靠工作实践获得实践知识,而是要通过研究生阶段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论文的实践工作,最终培养独立获取知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本领。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这是比较是关键的一点。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指科研能力和品德方面的素质,还包括基本素质培养。如研究的方向的积极性和科研工作素质、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学风训练等等,这些都需要导师进行引导,通过研究生本身进行积极参与和导师进行言传身教来培养。
  工程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核心内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原始的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引导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将会植根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是导师和科研单位培养研究生及管理的首要、根本的任务。研究型大学都是以创新为主要使命的社会组织,其首要社会职能是培养具有高水平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我们创新教育,完善和改进研究生培养方案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新时期下,科研单位相对学院的项目比较多,实践机会及其现场模拟的机会相对比较多,我们可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联系实际理解知识,对创新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21世纪初期,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工程学院为了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出要大力发展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创新,这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形式下,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着眼于未来,以学生的出路为学校的出路,以学生的利益为学校的利益。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造就一批顶尖科技人才,为社会和科研单位做出突出的贡献。
  4.结束语
  对于本文提出的与科研单位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方案,经过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不但实践能力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且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深刻的了解自己的所长、爱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对将来的就业有相对的优势。此方案的前景是非常的乐观,但是在实施上可能会出现点问题,比如在工程研究生管理上、以及对他们的要求上可能会出现点偏差,这就需要我们与科研单位的协调,为研究生营造一个学习的平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问题的问题是方方面面的,包括研究生招生办法的改革,研究生奖助办法的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薪酬制度的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改革等一系列重要内容。尽管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是由于此项工作的复杂性,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此项改革。

标签:科研单位 工科 硕士研究生 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