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学习 > 正文

硅谷,走在我们前面多远|旧金山到硅谷多远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周 冰 汉族,1966年生,陕西丹风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代表著作有:《中美城市资源利用方式及效率比较研究――以圣何塞市和深圳市为样本》;《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项目效用研究――西安曲江新区文化建设工程的带动效应研究》;《城市发展战略中蕴涵的和谐发展理念分析――对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思考》;《民族文化复兴与文化产业》;《大明宫遗址保护及周边环境改造必须破解的十大难题及对策》等。
  硅谷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交通网,优美的城市景观。栽好每一株树,并确保其活下来,按十年的生长速度计算,我们的差距是十年。
  硅谷和全美的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至今还未建成。以此计算,相差三十年。硅谷的两所大学在全世界前二十名内,我们最著名的清华、北大排在二百名左右。以高校排名一年前进十名计,差距在十八年;按一年前进五名的进步,差距在三十六年;按一年前进二名的进步,差距在九十年。
  美国从事信息产业、电子工业、生产研发的地方也不光硅谷一处,但是硅谷引领了一个时代一知识经济时代。
  硅谷所树立起的榜样的实质是“为什么四五十年间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硅谷会自主地、自发地变成当代经济和科技奇迹,并仍然高速地发展着”。
  
  改进我们的教育
  在硅谷,“专业水平高低看兴趣,项目成败看敬业精神”。
  美国有一个关于大学收费的排名榜,排名榜前十名的没有哈佛,也没有普林斯顿、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这些一流大学收费排名都是二流。
  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费被减免。于是“天才”学生便被名校“一网打尽”。
  “天才”被网进来了,但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有一个华人教授的故事在北美华人网上流传。这位华人教授邀请三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作报告,其中一位开口问候他时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这不得不令人吃惊。
  诺贝尔奖得主自己解开谜:他在斯坦福读大二时,想做远东政治家,于是跑到港澳台学习汉语,一年后,他参加考试,考官告诉他,他的汉语相当于七年级水平。这位仁兄失望了,于是回到美国,重新审视自己,发现他真正热爱的是物理学,于是改学物理,十七八年后,竟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之一。
  现在国内的大学仍然沿用着老办法,学生掏着高昂的学费,用四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浪费着自己的生命。还有比这更可怕、更可惜的事情吗?
  
  科技补课
  
  “人类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成果一定在武器方面”。这是被实践检验了无数次的结论。航天航空技术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欧洲和美国的区别就在这里。
  国家投入发展航天航空,带动科技发展的“内需”,提高整个工业水平,又以提高后的工业向外拓展市场创造“外需”。这才是美国的技术经济路线。
  对于科技基础设施,坚定地补课。信息高速公路对美国生产力的提高是以数量级计算的,它让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受益,而不仅仅是IT业。 用实体高速公路建设做一个比较,按“十一五”计划,到2010年,全国高速公路网形成,我们用了二十年。这虽然比美国晚了八十年,但说明中,国只用二十年就追过了八十年的差距,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不能用十年补上三十年的差距吗?用十年能造就出一个中国的“思科”吗?
  
  原创,生生不息的原创
  
  重大商业价值+重大科技成果使速朽的新技术在强大的主体中获得“长寿”。
  硅谷没有动漫产业,也没有数码影视产业。硅谷执著地在硅电子、互联网的上游产业或基础行业不断获得重大科技进步和商业利益。
  尽管来自硅谷的公司也曾引发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和股市“大熊”。但总的来说:硅谷的产业是健康的。二十年前的权威说法是,芯片是十八个月更新一代,现在十二个月更新一代,芯片技术的进步速度越来越快。然而,intel或者AMD从未因此而生存困难。这些强大企业的强大研发主体支撑了硅谷几十年的迅速发展。
  我们也有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也有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但很少看到过拥有重大原创科技成果,拥有重大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靠扎实的功底。高技术大国的崛起不能赶时髦,互联网兴起时发展互联网,软件外包兴起时搞软件,创意产业刚兴起,又开始搞“动漫广告”。
  提一些“新东西”调动国民的高科技情绪可以,投入巨资去“大而全”,“全而新”,然而最终“全”不过全世界,“新”不过原创者,“多业并举”不是越多越好,是越精、越大、越强越好。
  中国的高科似乎已经形成一个格局,至少有这样一个雏形。深圳发展通讯,上海发展网络游戏,北京发展计算机,西安发展航空航天。这一趋势基本上是由当地高科技资源、地理环境,国家产业布局以及市场引导多种因素形成的。顺势而为,功能互补,事半功倍。
  
  人才,需要怎样的人才?
  
  高科技的发展,胸怀大志,大道的高科技人才是根本。
  我的房东――个退休的美国老师说她临终时会将她的财产捐给社会,她在斯坦福旁的那栋house至少也值二百万美元。
  我问她为什么不留给自己的女儿,她说:“第一,她不会要;第二,有很多的遗产税;第三,来自社会,还于社会。”其实,财产、遗产捐赠社会在美国是许多人的愿望。
  房东的女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极漂亮的美国女孩子,大学毕业跑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边境去做志愿者。她妈妈还要为她的志愿者事业“贴点捐款”。
  作为硅谷生硅谷长的美国孩子,她所表现的是硅谷人的精神,也是美国精神的一部分。崇尚自我奋斗,崇尚当代成功。美国的家长们也不会因为要给孩子积攒多少钱而拼命工作。
  于是,每个美国人成长的时候都会看到身边所有人都先是赤手空拳,而后富足满意。每个人都不因家庭不显赫而忧郁,每个人也不会因为家庭的荣耀而又不思进取。正是有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处于既有外部环境所迫,又有内在成功冲动的情况下去工作,才推动了硅谷整体快速地向前发展。
  关于国内的人才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家公司,有两个国内的员工来硅谷培训,这两位到了硅谷,得出一结论,我们和美国人干一样的工作,美国人每月几千、几万美元,而中国员工却只有几千块人民币,相差八倍、十几倍,心理极不平衡,并且表现了出来。
  美方本来打算再从国内调一批员工,看到作用相反,只好中断了后续培训。
  美方认为写程序仅是一项bannch work(板凳工作),基本相当于流水线作业,中美双方的工程师差距不大,但程序背后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文背景,中国工程师则知之甚少。对世界市场,中国工程师则基本不知。美国人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中国员工的这种心态不是出于自大就是无知。
  许多母语不是英语的科学家说:“我们做科学研究可以,做美国文化不行。”许多时候,一个教室、一部巴士上的一个笑话引起满堂大笑。而车上的非英语母语人士只能是讪讪附和一下。
  见不得别人收入高,这不是面对市场的正常心态,市场不相信眼泪,更不相信牢骚。要么提高自己好好干,要么选择离开。市场经济下,市场之道,才是大道。

标签:硅谷 多远 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