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学习 > 正文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利率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利率风险的成因

时间:2019-03-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不对称性相对较弱、贷款风险程度相对较小,其利率应低于高交易成本的正规金融。然而,众多研究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却显示着高利率的特征,本文从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角度出发,系统、深入地解读农村非正规金融高利率的成因,并由此提出帕雷托改进建议。
  [关键词] 农村非正规金融利率
  在农村金融市场,按照现代信息经济学的观点,农村正规金融必须支付一定成本去搜寻借款人的相关信息或监控借款人的资金使用,以克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当一笔贷款潜在的交易成本超过其潜在收益时,根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正规金融机构最终将会选择信贷配给(即减少贷款数量并对贷款进行分配)。同时,农村非正规金融以本社区或临近社区农户为主,贷款人很容易掌握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和经济能力。因此,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弱、贷款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较小,其利率应低于相对较高的交易成本的正规金融机构。但众多实证研究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却显示出高利率的特征,这似乎不大符合现代信息经济学的逻辑,其中成因值得探讨和深思。
  
  一、概念的界定
  
  1.农村非正规金融
  经济生活中的金融活动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是指由政府批准成立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交易活动。非正规金融则是指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庞杂、产权形式多样、涉及利益主体种类繁多、效用函数各异,而且受千百年来中国历史变迁的影响。按是否受政府的金融管制角度区别,农村正规金融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合作银行和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地方政府兴办的农村合作基金会等;服务于农村的担保机构以及农村政策性和商业性的保险公司等;而农村非正规金融更多地表现为农村居民个人之间、个人(含私营业主)与民间金融组织之间的货币借贷性债权融资。农村非正规金融主要包括:民间借贷、集资、典当、银背、私人钱庄、合会[在国外被称为轮转基金(Rot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 ROSCA)]等形式。
  
  2.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利率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利率通常由借贷双方自由决定,没有任何政府干预,因而这更接近于内生性的市场化利率,是局部金融市场资本稀缺程度和资金价格的真实反映。
  农村非正规金融自动实行了差别定价,因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双利率――即白色借贷和灰黑借贷并存,按利率水平可以将农村非正规金融划分为三种类型:白色借贷(即无息或低息互助借贷)、灰色借贷(中等利息借贷)和黑色借贷(高息贷款)。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利率现状及特征
  
  1.现状描述
  从过去众多的调查中表明,非正规金融在中国农村极其普遍。温铁军对57起农村民间借贷的调查发现,民间借贷中无息借贷8起,月利在1.5%以下的8起,1.5%~2%的9起,2%~4%的8起,超过4%的11起,不清楚的13起。在已知的月利(共44起)中,低于当时一般资金市场利率的,也即月利低于1.5%的借贷,占了36.4%。其余为高利贷款,也就是高于资金市场利率的贷款,占63.6%。在高利贷款中,1.5%~2%的月利占了20.5%;2%~4%的月利占了18.2%,值得注意的是,超过4%的月利也占了近25%,显而易见,超高利借贷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张胜林等对6个乡镇的调查发现,民间借贷除极少部分参考银行贷款利率外,年利率大都在10%~15%,个别乡镇达到18%。
  笔者于2006年8月,对湖北省赤壁市某镇50户居民的民间借贷进行了深入访谈,调查结果显示,90%的居民有民间借贷行为,在近期的45起民间借贷中,未收取利息的有7起,年利率在5.22%以下的有9起,在5.22%至6.12%之间的有3起,在6.12%至10%之间的有4起,高于10%的有22起。在调查的45起民间借贷中,高利贷款比重为57.8%,平均年贷款利率为6.382%。
  中国农村的非正规借贷中,接近50%的贷款利率高于国家同类贷款利率,而其余较大一部分为零利率或低利率。非正规贷款的利率变化很大:亲朋好友间通常为无息贷款,生产和商业目的的贷款利率通常为正规金融的1至2倍(按单利计算),沿海地区非正规金融活跃,其利率通常为月息2%。
  此外,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农民市场经济观念的培养与加深,农户非正规借贷中无息借款的比例不断下降,有息或高息贷款的比例逐渐提高。
  
  2.农村非正规金融利率特征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际上所谓无偿借贷也是有利息的,只是利息支付形式不一定是现金。亲戚朋友间的借贷碍于面子,不收取利息,但要背上因借钱而带来的“人情债”,这就是农户间自由借贷的隐性利息,作为“人情债”的回报,借款者仍会以实物形式予以弥补,张胜林的调查显示,大多农户会为对方提供劳动帮工,或者在可能的条件下向对方提供无偿贷款。按等价折算其利率一般仍高于正常贷款利率。笔者在深入访谈中发现,未收取利息的七起借贷中,双方存在着长期性的互贷情况,而且,在借或者还的时候,借方会携带接近借款金额一成左右的礼物作为回报。其折算价值要远远高于调查统计的平均年贷款利息。
  显性利率与隐性利率的和构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利率。因此,笔者认为,较之正规金融,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利率呈现着高利率的特征。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利率特征成因分析
  
  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利率成因,从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其系统、深入地解读。
  
  1.经济成因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利率,说到底还是一个经济问题,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其成因,是我们认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笔者对农村金融高利率的分析包括下面三个方面:供给需求分析、交易成本分析和经济主体行为分析。
  (1)供需分析。在中国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基本生活用途、季节性的生产用途决定了农户的非正规金融利率弹性很小,因此即使利率提高,贷款需求也不会出现较大降低,从而刺激农村非正规金融自动选择较高利率。
  供给方面,国家的金融抑制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导致农村资金存量减少,再加上正规融资来源的缺乏,导致了非正规金融资金在农村金融中的垄断地位,垄断利润驱使下形成的垄断价格体现在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就是它的高利率。
  (2)交易成本分析。在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他进行了过多的行政干预,且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导致了许多正常交易的功能被严重扭曲。另外,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管理体制差,信用评估制度不完善,呆坏死帐时有发生,抗风险的能力也很低,这决定了其高交易成本。此外,资料显示,非正规金融中的贷款数额小,平均每年每个农户大约借款1020元,其中68.6%来自非正规金融机构(农村固定点观察办公室,2001),但其管理和运作成本与大额贷款相差无几,这使得其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居高不下的高额交易成本决定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
  (3)经济主体行为分析。高利率形成强约束,农户作为理性借款者,将首先偿还利率较高贷款而后偿还利率较低贷款(如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所以,为了规避风险和缩短资金流动周期,非正规金融机构倾向于索取较高利率。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部门的经营方式不同,正规金融部门具有规模经营的优势,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收益,收入主要来自存贷利差;而农村非正规金融部门规模较小,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服务型的组织,不仅要获得利差收入,还要参与投资利益的分享,故利率显得高一些。此外,农村经济主体面临的行业风险、市场风险和制度风险,迫使非正规金融供给者索取较高的风险补偿利率;农村非正规金融不仅追求利息收入,还要追求机会成本的补偿(如其他投资收益),从而制定了包含机会成本在内的较高利率。
  
  2.政治成因
  政府的介入要么推动了金融制度向更为有效率的方向演进,要么阻碍了这一演进。显然,和正规金融机构相比,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受到正规制度的限制,从而诱使非正规金融机构内部不断内生出相应的非正规制度。而高利率,正是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内生出来的非正规制度之一。
  此外,正规金融利率因政府管制而被扭曲,低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也使得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利率要高于正规金融。
  
  3.文化成因
  中国的文化遗留以及中国农村的关系结构决定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这部分主要是对利率中的隐性利率组成部分而言的。因为乡村社会中人口流动性小的特点决定了行为人的活动空间有限,这些行为人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重复博弈,“人情债”便是中国农村社会文化中的一种典型重复博弈,深刻而广泛地影响农村社区和农民生活,这种互助交换或交易大范围地在中国农村发生和发展,其原则与规范得到了人们极大的尊重;这种高额的隐性利率的存在,也可以看作是传统互助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伸。
  
  四、小结
  
  非正规金融的广泛存在是世界性的事实,它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被正规金融所取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率高达95%,IFAD的研究报告又指出,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金融市场的四倍。显然,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庞大,然而其高利率却加重了民间借贷者的负担,此外,由于民间借贷的利率较高,现已出现了专门从事民间借贷的群体,靠高额利息牟利,这进一步增加了民间借贷者的负担。非正规金融的利率由高出正规金融利率水平向与正规金融利率水平一致的转变,是一个次优向最优的演进过程,也是农村金融制度的帕雷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
  要实现这个帕雷托改进,需要对症下药,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的三大成因入手,第一,在经济方面,对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制度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允许其领取执照并开展业务,短期内可限定其利率浮动范围,长期内则可以完全放开利率以自由浮动;第二,在政策方面,积极鼓励正常的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承认其合法性,并将其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从而扩大政府财政税收;第三,在文化方面,广泛宣传和强调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为必须合法、有契约和担保。

标签:成因 利率 非正规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