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阳光高考 > 正文

【永远的凤凰】 永远的凤凰 彭学明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凤凰,这座曾经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的古城,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在湘西特有的风韵中长养着,凤凰显得宁静而美丽。2005年夏日的一个清晨,我们漫步在这梦一般的水墨画卷上,敞开心扉,去聆听她最真实的歌声,品味她那古色古香的魅力……
  
  一
  
  凤凰的古建筑永远带给我们这样的感觉:古朴、自然,有一种精致而青涩的美。踏着青石板路漫步在小巷子里,两旁层层叠叠的双层平房沐浴在晨曦中,用羞涩的笑脸欢迎着八方来客。这些房子青砖黛瓦,不施粉黛,挨挨挤挤地凑成一排,繁复而有条不紊。每一栋小房子都是精心搭建的尤物,厚实的砖壁,稳稳的底座,还有它们身上古色古乡的老匾――它们是有着湘西特色的店铺。此时,一些店铺的门缓缓打开,昭示着凤凰新的一天。
  街上的游人陆续多了起来,没有叫卖,没有喧哗,却有一种不一样的生机勃勃。阳光渐渐强烈起来,毫无保留地照射在小楼翘角檐上,抖动着它们敏感的神经。这时小楼宛如奔放的土家姑娘,唱着动听的民歌,额角上渗出一层亮晶晶的汗珠。这些古老的小楼,有着历史沉积的外表,却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行走在它们的身边,往日的古朴与隆重,今日的繁华与热烈历历在目,许久不肯退去。
  一直往前走,便来到了虹桥。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沱江之上。虹桥既是桥又是楼,一座长长宽宽的三层石楼安祥地卧在宽阔的桥身上,一层一层别具匠心。古老厚实的青砖被岁月随意打磨过的檐角显得精致又不失大气,而桥身用朱红色的岩石造成,简简单单,没有过多的雕饰。桥与楼完美的结合,带给人一种和谐高雅的享受。这时,你不得不赞叹古代建筑师的超凡智慧!
  关于虹桥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明洪武初年,有一位阴阳先生告诉当时的皇帝朱元璋,说凤凰有屏立南郊气势非凡的南华山和与之一脉相承一头扎入沱江的奇峰,就是它要寻找龙头。并推断总有一天这地方会有人问鼎中原,真命天子将出现。朱元璋岂能允许凤凰有他潜在的对头?于是,大笔一挥,龙颈被斩,就有了这座虹桥。
  站在桥头眺望远方,脚下悠悠缓缓的沱江水,两岸鳞次栉比的吊角楼,叙述着古老的传奇。身后,往来不息的游人穿过这座桥,奔向四方……虹桥心平气和地望着这一切,仿佛一位穿越历史的老者。
  离开虹桥,穿过一古城门,一道古城墙静静地伫立着,等待着我们的来访。古城墙的建筑材料与虹桥差不多,不同的是古城墙多了一份肃穆。我登上城墙,望着不远处的江水,抚摸着凸凹的城壁,想从中找出已被凤凰遗失的痕迹。我漫步在城墙上寻觅《边城》中的情景:河中涨了春水,到水脚逐渐进街后,河街上的人家便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自己的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们争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去,等待水退时,方从城门口出城……如今,城墙的根基部似乎还残留着潮水的斑驳印迹。在城墙上我碰到了面色黝黑的土家族小孩在卖自己编的蝴蝶,一元钱买了一只,拎在手上,新鲜的竹叶上还闪动着露水,栩栩如生,好似精灵。
  位于北边街的杨家祠堂又是另一种风格。杨家祠堂第一眼望去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其实并非如此,它的精髓须细细揣摩。站在祠堂的入口,看见高大的门楼,宽敞的戏台,顿时给人一种雄伟豪迈的气势,仅管它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再往里走,就看到两层阁楼环绕着简洁的天井,围成一个长方形――它们是古代达官贵族看戏的箱房。房屋的门、梁、护栏均由古木建成,上面精雕细刻着各种繁美的花纹,一丝不苟。处处显示出细腻与别致,与大门口的风韵迥然不同。最里面的正殿又透着神秘而不可禅透的意境,它是杨氏家族祭奠祖先的地方。现在一楼各厅房、箱房、都已开放,里面展出的有文房四宝、苗族的饰品、生活用品、自给自足的土产工具等等,我细细地看、慢慢地赏,在这清凉的早晨,像在解读一串串古老的密码。沉静的朝阳零零星星地落在天井里,给这个院落又添了一份动人之美。不知在过去的时光里,这里是怎样的锣鼓喧天, 热闹非凡呢?沐浴在淡淡的木香中,我迷蒙地想。
  
  二
  
  沱江是凤凰古城的命脉,它承载着凤凰人数不清的故事,却仍然以一种舒缓的步伐流淌,从远古直至今天。
  沱江总是那么静,而水面又是那么翠绿,宛如一块刚刚凝固好的翡翠,找不出一处瑕疵。一条条渡船泊在这块翡翠上,细细长长的,也是同样的静,像栖息在此疲惫的水鸟。
  我们坐上一条渡船,船随着老船夫撑篙的节奏,轻轻晃着。船的某些部件也开始“吱吱呀呀”地唱,悠闲地漂向前去。坐在船上,好像一只飞倦的鸟,终于找到了归宿。离沱江水这么近,一种久违的亲切扑面而来。这时你才会发现,沱江并不是停滞的静,它柔情的骨子里流露出的是动荡的生命力。渡船在它身上划开一道裂口,江水便受惊似地迅速朝两旁散开,一层一层流向远方,渐渐消散。有的猛地跃起,再缓缓降落,敲打在江面上,溅起更多细小的水纹。沱江被激活了!一汪江水苏醒了!后面推着前面,有条不紊、荡荡悠悠地流着。阳光仿佛也受了感染,洒下来的也不再猛烈,清柔地抚摸着江面泛起的每一丝波纹,为它点缀上耀眼的光,沱江显得更夺目了!
  沱江两岸,有三三两两的妇女蹲在石板上洗衣,有的用棒槌槌着衣服,槌衣声随着水波淌到很远很远……还有不少学画的孩子,年龄只有十来岁,坐在岸边写生。当然,最有特色的还要数沱江两岸富有浓郁土家族风韵的吊角楼了。有人说,独特的建构是一种生命的呐喊、情感的砥砺、追求的铭誓。我是赞同的。吊角楼挨挨挤挤地拥簇在一起,依山傍水地伫立在清凉的江水中,好似一个生物群落。灰色的屋瓦,斑驳的砖面,古老的木窗,一切浮华都被岁月洗刷一清,只留下自己最真的本色。因此吊角楼的一颦一笑,都流露出天地的灵气,但这种灵气似乎并不飘逸。也许,细脚伶仃的它常年伫立在水中,而肩上又托着沉甸甸的历史记忆,使它多了一份成熟和稳重。凤凰古老的思绪,早已犹如胎记般印在它们每一寸肌肤上……是的,吊角楼在岁月里徘徊,拥有着欢乐和痛苦,也拥有着自然与人生。
  沱江中泊着一对歌船,船上搭着一小小的演出台,上面有热情的土家族女子等着与游客们对歌。有着古铜色皮肤的船工一时兴起,代我们当中“腹中羞涩的男子”对了一首土家族山歌,那悠扬高亢的歌声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神经,把我们的心带入了沱江深处……
  沱江的水很清澈,毛茸茸的水草油油地在水底荡漾。捧一把江水,又是那么的清凉透心,在我的手心渐渐宁静下来,汇成一潭清泉流入心房。微风迎面吹来,混着水草和木材的气息,轻轻拍打着我的脸颊,我醉了。
  
  三
  
  凤凰虽小,但从凤凰走出的名人却不少,似乎它的每一条胡同,每一座房屋,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令人惊叹的成就。所以说,凤凰的风景是文化的。
  说到凤凰,不得不提著名文学家沈从文。正是由于他的一部《边城》,才使许许多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唯美而有些淡淡哀愁的小城。沈从文从小就聪明过人,可由于爱逃学,小学刚毕业就被送去当兵。20岁时他来到陌生的北京,想找一所大学继续学业,可因为他的“小学文化”被拒绝。怀着一肚子气,他一边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一边拼命地读书和写作。后来他的文章先后在报刊上发表,还出版了《边城》、《湘西散记》等不朽之作。沈从文就是这样,靠自己聪明灵气和不服输的个性,成为了了不起的作家,他为凤凰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奇迹。我怀着敬畏的心情,参观了沈从文故居。在这不太大的院落和房间里,挤满了参观的游客。沈从文故居的建筑材料同样是木质的,门、窗上都有镂空的雕花,朴素而又温馨。“沈从文故居”的长匾静穆地悬挂在正厅的门梁上,一代文学巨匠就在这间小屋诞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我们随着讲解员,一一参观了展览馆、资料室、卧式、客厅、还有沈从文的书房。所有的家具、用具、手稿都褪了色,但仍然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魅力。我想,所有来访者应该都冲着这一点吧?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沈从文书房的书桌了。它是1990年同归葬凤凰的沈从文先生一起从北京运回这里的。沈从文大半生的写作与研究都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边城》也是在这张书桌上诞生的。这是张普通的木桌,长方形,没有花纹,只有两个抽屉。就在这普通的桌子上,沈从文却完成了他不朽的著作与研究,真是令人敬佩。站在书桌前,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与这位文学巨匠距离这么近,桌上还似乎残留着他写作时的余温……
  离沈从文故居不远,还有一处文化遗产――熊希龄故居。熊希龄被誉为“湖南神童”和“熊凤凰”,在当地是颇有名气的一个天才人物。他有着超人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胆识。他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二岁中贡士,二十四岁中进士,从此崭露头角。他曾是第一任民国内阁总理及财政总长,但因不满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先后辞去这些职务。熊希龄退出政界后,专心致力于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他修治水利,赈济灾黎,收养灾童,创办香山慈幼院,还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听了熊希龄的事迹,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动。而孕育这位伟人的居所,也是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布局与沈从文故居相似。比较有特点的是院落门厅上那笔力雄健的对联,“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这是熊希龄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他把自己所有的心血都投注给国家及民众。我默默地在这幽静而古朴的院落里徜徉,寻找着“神童”童年的足迹,体会这位赫赫有名的伟人崇高的胸怀。
  这就是凤凰,像有着古老历史的绿色长廊,千姿百态,格调高古,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又有着无穷的韵味和真实的内涵。需要我们在一个梅雨恹恹的日子,撑着油布伞,沿着老街、河畔慢慢地走,细细地读,用心去品味她那曾有的似水年华。
  (指导老师:周娟)

标签:凤凰 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