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异地高考 > 正文

北京反对异地高考

时间:2017-03-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公共政策案例5:异地高考

异地高考”的阻碍

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难度,因为既得利益的阻碍,不适当地被夸大了。这与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时,对其定位过低,没有具体放到国家层面来做有关。

作者:本刊记者石勇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12-12-13 浏览:1944

在无数人经历了苦苦等待以后,9月初,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出来了。

这是一个进步。但《意见》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离公众的普遍期待还有不少距离。同时,教育部让各地在今年年底前拿出办法,以及关于异地高考的“三个条件”,也留下了一系列的疑问:

各地会不会设置可能比想象中更高的门槛?异地高考会眷顾到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吗?即使年底前,京、沪等地关于异地高考的办法出来,那么,随迁子女可以在当地高考、录取的那一天,是在什么时候?

在缺乏教育部统筹改革的情况下,异地高考迈出了象征性的第一步,但能走多远?这些疑问,与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时,对其定位过低,没有具体地放到国家层面来做有关。但事实上,它也是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容之一,其重要性需进一步认识。

社会结构的重构

2012年中国经济放缓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催生了一个普遍的焦虑:在“崛起”而奔向富强、文明的过程中,中国如何避免被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问题绊倒?

这个问题,构成了对中国的巨大考验。而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正是其中的一个内容。从表象上看,异地高考是“随迁子女”在读书、高考上遇到了问题,因此要麻烦教育部、各地方政府来关心。但本质上,它是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因为既定的制度设计,人们的社会经济角色和公民权利、国民福利被剥离的后遗症。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确立。这一制度设计隔离了两个处于不同的经济—社会结构的人群。也就是说,户籍制度在理论上,如果可以承诺一个人的公民权利和国民福利,前提是一个社会没有流动性。

改革开放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召唤出了巨大的人口流动。这意味着户籍制度在理论上已经跟不上了,因为很多人已不在原籍,而且以他们的社会经济角色也回不去了,它无法再兑现对一个人分配公民权利和国民福利的承诺。

改革开放是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一种重构,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运动。一个地方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某种经济结构,自然地有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结构。

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对各种资源,以及人口在整个社会中的重新划分。它必然改变原来和户籍捆绑在一起的人口分布。

如果要保持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或至少要维持某种经济水平的话,那么,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这意味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人口分布的变化,应该反映在关于公民权利、国民福利分配的制度设计上,从而导致对原有户籍制度的改革。否则,在政治、社会和经济上都会产生深远的后果。

第一,在一个城市或已经城市化的地区里,很多非户籍人口在公民权利的行使和国民福利的获得上遭到体制排斥,而只为“市场”所庇护,意味着其在既定体制下难以体验到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公民。

第二,以歧视性的国民不平等待遇,强化了“本地人”、“外地人”的心理对峙。这实际上为群体性的社会冲突埋下隐患。

第三,出于“降低成本”、发挥“比较优势”的考虑,30多年来,“异地务工人员”被视为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廉价劳动力,用完一批,马上又可以换一批年轻的,而没有在形成了某种规模的经济结构时,把他们也产业工人化、市民化。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因之整体上处于一个低端的水平,而且很脆弱。

反映改革决心

据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的描述,当前,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流动人口流量、流向、结构和流动人口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2.3亿的流动人口,已经占全国总人口的17%,而他们在流入地生活、就业更加趋于稳定,在流入地的平均家庭规模达到2.5人。

这么一个庞大的人口数字,因为户籍制度的原因,而溢出了国家所承诺的公民权利、国民福利的保障体系,成为被排斥的一群人,包括他们的子女无法在当地参加高考,这是现代国家建构的一个大遗憾。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同时也是建构现代国家,以“权利”来调整、规范政府和公民关系的过程。现代国家承诺公民的迁徙自由,而中国的发展,恰恰在人口流动的基础上构造了新的社会经济结构。这就要求根据公民身份,而不是户籍来确立公民与国家彼此的权利义务。现代国家建构所要获取的政治认同,离不开这一点。

异地高考问题的产生,说明我们在这方面的改革已经严重滞后。

改革,意味着要冲破既得利益格局。异地高考背后是公民权利如何在国家层面兑现,其阻碍一是既定高考体制中的既得利益,二是户籍制度。因此,某种意义上,异地高考的推进是否艰难,反映出了改革的决心。

夸大的阻碍

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因为诉诸于公民的平等教育权,而这一权利对应的是国家的义务,首先当然是中央政府的责任。

因此,尽管现阶段解决的思路是由教育部推动各地来做,但由中央各部委来统筹规划,并改革高考体制、户籍制度等,这扇大门仍不应关闭。就是说,在国家层面上,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一揽子方案”,仍可在未来某个时候取代现在的思路。

当然,即使异地高考的解决办法不幸地已经是这种样子,在现阶段,也并不意味着就作为不大。

从各地的反应看,到年底前制订办法背后最大的两个担心,第一是城市资源承载力有限,突然有那么多张嘴来“吃”,要在本地读初中、高中,得投入多少钱来建学校、聘请教师?而在以前,“随迁子女”更多地是在民办学校就读,而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已经回原籍了。第二个担心,则是经典的说辞,非户籍人口在当地参加高考、录取,会影响本地学生的利益。第一个担心,大致对应教育部所说的“城市条件”。作为对地方的一种妥协,《意见》把它表述为“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而在9月6日,更进一步解释为“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等于完全把要不要某些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决定权交给了地方—而地方基于利益驱动,为随迁子女的教育承担成本,是要求有回报的。

但这是一个多余的担心。放开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并不意味着要当地拿出一堆钱来修学校、聘请教师。这类事情,只要放开教育管制,完全可以由市场解决。在现阶段,很多“异地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就基本上是民办学校在解决。而放开异地高考,存在着很多人读高中的需求,一样会有民办学校来做。

第二个担心已经被《意见》考虑到。它的表述是:“对符合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净流入数量较大的省份,教育部、发展改革委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保障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

那就很简单了,放开了异地高考,根据每省实际参加高考人数来招生、录取即可。而在此之前,教育部门还可以根据每省高中阶段的学生数量来预测并给各省分配招生指标。这样,高考人数多的省市,录取名额就多,高考人数少的省份,录取名额就少。这既解决了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录取问题,也没有影响本地利益。

很清楚,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难度,因为既得利益的阻碍,不适当地被夸大了。但只要认识到它对于中国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意义,迈开的步子,就可以加快很多。

“异地高考”,谁的胜利?

2012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全国各省市关于“异地高考”的方案或思路赶在“大限”之前出台。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排斥”、“限制”的思维,贯彻于各地“方案”始终。

作者:本刊记者张墨宁发自北京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13-01-18 浏览:4516

对很多随迁子女家长来说,这是一个经过无数日夜,辗转呼吁等来的结果—只不过,等来的,是沉重的一击。

新年的第一天,一位非京籍家长给《南风窗》记者发来短信:“被抛弃了,绝望之极,像行尸走肉,心被掏空,漫无目的。”

她说,这是随迁子女家长们的普遍感受。

这能体会到。

“特权”胜利了

随迁子女家长们注意到:北上广选择了同一天发布政策,在过渡期和门槛设置上也极为相似,就像约好了一样。

北京的方案规定从2013年开始,符合住所、职业、社保以及子女学籍条件的,可参加中职学校考试录取;2014年开始可以参加高职考试录取,大学本科部分的录取则尚未公布放开的时间表。

虽然北京市教委一直在强调接下来的3年仅为“过渡期”,但仅就这份方案而言,其实质无疑是考试权与录取权的割裂,有限度的“开放”只不过是将原有的户籍栅栏异形移位—外来者只能在教育资源的末端寻找机会。

而上海与居住证挂钩的办法早在正式公布之前,就已经被多方预料到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就曾向《南风窗》记者表达了担忧:“与居住证挂钩,则意味着异地高考最终会成为拼爹游戏。”最后的方案规定,从2014年持有上海居住证A证的来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上海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可在当地报考。而A证的准入条件之高将大多数人挡在了门外。

广东则是“三步走”:2013年起,在广东积分入户的人,其子女“零门槛”参加高考;符合条件的2014年起可参加中高职的考试;2016年起,则可参加高考,并与广东籍考生同等录取。

与北京的未知状态相比,上海和广东看起来都为外来家庭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要享受平等,必须以跻身一个特定的阶层为前提,用财富和地位为子女的教育权缴纳 “保证金”。可以想见,2016年之后,完成过渡期的北京也会走向这一逻辑。

北京的随迁子女家长们反应很激烈。方案公布第二天,非京籍家长即在网络上发出了《致北京市教委的公开抗议信》,表达自己的愤怒:“教育公平不是考中职、高职的施舍,这是对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侮辱,是对国务院及四部委意见的亵渎。”

他们认为,“与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状况相适应,要考虑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考虑的事,“有效平衡京籍学生和非京籍学生的升学利益”只是一句空话,毫无诚意。

同以往一样,非京籍家长对北京市教委和教育部的质询都没有得到回应。北京市教委仅在微博上回复了网友提问,重述了方案的部分内容。

与官方对社会情绪的漠然相比,网络世界中,本地人与外地人的争吵则更加激烈。方案的出台,让反对异地高考者似乎更有底气攻击对方,大有北京市教委总算替自己出了一口恶气的阵势。

去年9月以来,非京籍家长到北京市教委约访姜沛民主任,一些本地人士便也加入了陈情队伍,只不过他们的诉求是反对放开,担心最终的政策会倒向另一方。而现在尘埃落定,他们“胜利”了。

“乡愁”碰到“权利”

争吵仍在继续。

2013年1月3日下午,对方眼中的“既得利益者”和“异闹”代表终于见面了,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交锋,但是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谈还从未有过。某网站邀请了持续为异地高考发声的学者张千帆和自称阿庆的北京本地人进行对话。当天,《南风窗》记者旁听了他们的辩论。

尽管张千帆并不把这次访谈看作 “约辩”,认为自己没有资格代表非京籍家长,因为他的孩子不仅有北京户口,而且在让本地人都羡慕嫉妒恨的北大附小读书。阿庆也一再申明从未使用过“异闹”这个歧视性词汇,并且也不完全反对异地高考。但是在各自所属的阵营看来,这就是一次“战斗”。

观点和主张已经没有什么新意。北京是不是高考特区、外来者有没有权利享受教育公平、一个城市的开放应不应该设置边界,在两年多的反复申述中,非京籍家长诉求的宪法依据早已被熟知。高考和户籍制度叠加所造成的社会不公也不是新近产生的问题。

而本地人维护自身生存空间的立足点也是基于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城市在人口、资源和发展上的现实危机。当权利诉求遇到身份认同和城市定位,注定不可能在同一个概念和层面上对话。

张千帆对于这份方案相当失望:“这根本不是方案,只是一个标题。”他认为,“过渡方案”只解决中高职录取,不提异地高考。所谓的“借考”对两边的学生都不公平,名额占

篇二:异地高考有三大条件,你晓得了吗?(教育部公布)

据介绍,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 子女约有47.8万人,创历史新高。目前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约33.9万人,占总数的70%。2015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比2010年同 期增长了4.4万人,比2000年同期增长了39.3万人。 ●家长:有稳定工作、稳定住所、稳定收入,缴纳各种保险,系常住人口

●学生:要在迁入所在地就读

●城市:发展需这个行业群体

“随迁子女‘当地’高考须满足三项条件。”近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做出上述表示。

“异地高考”有准入条件

袁贵仁介绍,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9.4%在公办学校就读,初步解决了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 题。“2003年出台文件,允许随迁子女在当地进行义务教育。现在,当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开始要考高中、考大学,这是一个客观的、不能回避的现实问 题。”袁贵仁说。

为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的升学问题,教育部会同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经过深入调研,起草了一个文件。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该意见通知。 袁贵仁说,文件主要精神有三点:一要积极解决。文件规定各地在年底前要出台解决办法。

二是要有条件准入。首先家长要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家长基本条件是,你在地方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 住所,有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你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尽管你不是户籍人口。学生本人条件是,这个学生有可能在这里学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 能只是高中才来,也可能高中三年都在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因此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什么样的学生跟我的本地学生是一样的。还有一个是城市条件, 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我这个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不是说城市越大越好,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

三要因地制宜。各地根据人口流动的具体状况,制定具体的办法,提出具体的条件。 奥数热因优质资源不足

针对社会热议的奥数培训与小升初利益链挂钩问题,袁贵仁近日表示,“奥数热”涉及中小学择校问题,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预计4%的目标能实现

袁贵仁表示,2012年预计我国教育总经费投入将达2.2万亿,比2014年增加约6000亿,4%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 进展

教育部:尽快明确“异地高考”时间表

确保年底前出台;制定政策要把握三原则

教育部6日召开座谈会,邀请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湖北、黑龙江、安徽、云南等9个省(市)有关方面负责同志研讨“异地高考

北京反对异地高考

”政策。

合法稳定住所包括租赁

会议指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要把握三大原则: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来抓。二要统筹考虑,多方协调,积极稳妥推进。三要以地方为主实施,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解决。

会议强调,要尽快明确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好实施方案。一要进一步摸 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为

方案制订提供可靠依据。二要按“三个根据”要求,即: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 承载能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根据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进一 步细化准入条件,确定操作办法。三要严格落实文件要求,确保各地实施方案2012年底前出台。 京沪介绍了工作打算

会议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制订方案,流入地和流出地要积极配合,做好政策衔接,保障考生回流出地顺利参加升学考试。

座谈会上,福建、山东、湖北等已公布初步方案的省市代表,交流了他们的思路和做法;北京、上海、广东等人口流入集中的省市代表,重点介绍了初步考虑和工作打算;黑龙江、安徽、云南等省市代表,重点汇报了做好政策衔接的思路和举措。

■ 北京情况

北京“异地高考”方案正在研究

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约47.8万人,创历史新高 近日,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的“异地高考”方案正在研究中。

对于教育部提出的将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确保流入地入学率的意见,这位负责人表示,增加招生计划可以解决录取率的问题,却难以解决城市面临的其他困难。 据介绍,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约有47.8万人,创历史新高。目前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约33.9万人,占总数的70%。今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4.4万人,比2000年同期增长了39.3万人。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随迁子女数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北京市坚持以“流入地政府、公立学校为主”的方针,目前在全市公办学校就读的约33.9万人,占总数的70%。 ■ 个案

“绿卡族”最关注实施时间

住房、工作、保险、学籍一应俱全,小学、初中、高中一路绿灯,却翻不过高考这道坎。这是很多在北京打拼的“北京绿卡族”家长心中的痛楚,金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金女士2000年开始到北京打拼,并在2005年买房,同时把在哈尔滨的女儿接到北京,女儿当时上五年级。作 为一名外企财务人员,金女士的单位为她办理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俗称“北京绿卡”)。持卡人员的子女就读小学、初中、高中,都与北京市民享受同等政 策,但就是高考没有放开。

2010年,金女士的女儿升入朝阳区一所重点高中。不过,无法在京高考,一直困扰着金女士。事实上,初中毕业时,她曾与女儿讨论过回乡读高中的问题,不过女儿坚决反对,甚至以死相逼。“老家没有任何亲人,让一个女孩子孤零零地回去,我也下不了狠心。” 今年3月,金女士回老家帮孩子联系高中,不过由于两地教材差异,孩子回乡考试的成绩很不理想,在毕业年级中垫 底。学校以接收孩子会影响升学率为由,拒绝为其办理学籍。目前,对于孩子而言,最有可能以社会人员身份参加高考,但这个身份又会使孩子在报考高校时受到一 定限制。

近日,听到教育部公布的异地高考准入条件后,金女士说,目前她和女儿已满足了条件。至于是否符合城市需要,她 认为自己持有“北京绿卡”,这就证明自己是城市发展需要而引进的人才。但就算一切符合,北京市的政策究竟何时出台、何时实施,自己的子女究竟能否享受,这 才是她最关心的问题。

■ 对话

“条件设置不能过于苛刻”

记者:教育部公布随迁子女当地高考三项条件,多少孩子会受益?

张千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曾就解决“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问题向国务院递交建

议书):教育部刚公布的数 据显示,去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达1260.97万人,2010年为1167.17万人。因为各地制定时间表和条件,可能很多孩子无法受益,如果能有 一半孩子受益就不错了。同时,留守儿童可能会转换为随迁子女,这个规模也在不断变化。

记者:把制定时间表的权限交给各地,是否会有一批随迁子女仍要掉在不同时间表的夹缝里?

张千帆:普遍有这个担心,怕地方设定的条件过高,过于苛刻。社会各界尤其是随迁子女的父母要盯着当地政府,不 能在年限设置上搞得太长。山东的方案比较好,2014年实施这一政策,绝大多数省份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即便京沪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 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但我认为不应延迟太久。

记者:对父母、孩子设置诸多条件,这些设定是否苛刻?

张千帆:这本来是对随迁子女的一项政策,不能对家长要求过于苛刻,不能在这些问题上要求年限过长。如果父母不在当地工作,小孩很难在当地就读。父母工作的性质不是那么重要。对学籍也不能要求年限太长,否则会导致相当一部分随迁子女享受不到这个政策。 欢迎大家加入高考家长

篇三:浅析异地高考现象和原因分析 2

txt">作者:思念淡然若水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致使城乡结构二元化的出现和东西部两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的人口流动趋势随之也在日益攀升,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人口不断地往城市和东部涌去,这本无可厚非,甚至还应鼓励和支持。但是正是因为农村大量的人口往城市或发达地区流动,它仿佛亚马逊的一只蝴蝶轻轻一扇动翅膀便引起全球海啸一样,也引发了国内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无人看管、无人教育、遭人拐卖或谋杀便是这众多的社会问题之一,因此人们不得不开始考虑关于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于是便出现了全国民众是否该推行异地高考政策的热议现象。

关键词:异地高考 ;背景;方案历程;原因分析;社会反响一、提议背景

在2010年12月启动的国家教改试点中,人们发现,解决异地高考列入了试点,但遗憾的是,进行试点的地区,却不是大家期待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是山东、湖南、重庆三个地区。不少人由此质疑,选择这些本地高考竞争就十分激烈,人口流入并不密集的地区做试点,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异地高考的突出矛盾,集中在流入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换言之,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无法绕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这些大城市正是异地学生聚焦的场所,异地人口聚集的城市。

在北京,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8-2009学年度,30073名非北京市户籍小学毕业生中,最多只有24685名学生在北京继续读初中;

12599名非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中,最多只有5484名在北京继续读普通高中。大量孩子在北京读完一部分课程后,不得不忍痛离开北京、离开家人,回原籍读书。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非本地学生在北京难以升学,尤其是难以参加高考。

而在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已有4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他们很快就面临中考问题,如果中高考问题不解决,这些孩子将有很大部分回原籍所在地求学,产生新的留守儿童问题。(1)

二、方案历程

从2008年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问题,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再到《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异地高考”这个议论了两年多的问题,在2011年两会上颇有“拨云见日”的迹象。同时,这个极具统筹性质的改革之举也让教育改革有了新的契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关于“异地高考”方案进展的几件大事记:

(1)2008年代表提议:2008年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问题;

(2)2010年12月 启动试点:国家教改试点中,解决异地高考列入了试点,进行试点的地区却不是大家期待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是山东、湖南、重庆三个地区;

(3)2011年03月 逐步推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表示,教育部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

(4)2012年03月方案冲刺:袁贵仁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会上透露,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在10个月内出台;

(5)2012年07月 方案审批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称,异地高考方案获国务院同意,将适时发布。 透露,这个意见肯定会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连续就学的年限来确定具体方案...

(6)2012年07月19日 发改委推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祖才19日说,流动人口的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接收地)为主予以提供,必须要保证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异地高考相关政策仍在研究...

(7)2012年07月22日 推动制定方案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

(8)2012年09月1日 “异地高考”终获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对于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异地高考”政策提出了明确规定,给各地订出最晚时间线...

(9)2012年09月6日 “异地高考”设置三项苛刻门槛随迁子女?当地?高考须满足三项条件,家长:有稳定工作、稳定住所、稳定收入,缴纳各种保险,系常住人口;学生:要在迁入所在地就读;城市:发展需这个行业群体 ...

三、社会反响

异地高考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范围触动城乡不同利益人群的一个两难命题。支持者认为,突破户籍制度的桎梏,推行高考同城待遇,将实现更公平、更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是“有教无类”的理想写照。

反对者担忧,异地高考的政策松动,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譬如大城市人口进一步膨胀、本地与外来生源利益失衡等。

“异地高考虽然只是一项教育方面的政策,但其影响无疑是广泛而深远的,甚至可能造成现有社会流动的再次全面性调整。对于不少家长来说,进城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赚钱能让孩子读一个好大学,而现在既然出台了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原则,那么作为家长来说,则必定会想方设法地争取到大城市的异地高考资格,以求能让孩子以较低的竞争来考入大学,因而不少孩子年龄尚小的家长就会选择尽早地转移到大城市里去工作,即使工作竞争再激烈、生活成本再高,但也会提早数年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布局,这就会极大地影响到当前的劳动产业人员的迁移和分布,从而深远地影响到整个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格局。对此,最为关键的显然就要看各省市如何根据教育部的原则来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省市的方案应于年底前出台,北京、上海等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要进一步摸清底数,防止“高考移民”。

既要实现异地高考,又要防止高考移民,显然是一件非常难以兼顾平衡的工作,所以年底出台的大城市方案很有可能会让不少家长感到失望,甚至会引来一些人对于地方保护主义的质疑。但客观来说,正因为异地高考所撬动的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育行业而是可能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所以各地在制定具体政策的时候或许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小步伐前进,或许当下只能由少部分的外来务工者子女获得异地高考资格,而这种基于现实下的无奈的小步伐改革显然需要部分的家长与社会的理解。”(2)

四、出现异地高考现象的原因分析

导致异地高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有许多许多,不过由于个人能力的有

限和社会阅历的浅薄,我仅列以下几条我所能认识到的原因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异地高考现象出现的最为重要的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发展好教育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当然我们国家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的发展明显出现多极化的趋势,这就直接导致了区域教育和城乡教育出现极不平衡的状况。显然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向发达地区或城市地区流动,以便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也让自己的子女接收到更加良好的教育,于是便出现了异地高考的现象。

(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地区教育的畸形发展是导致异地高考现象出现的第二个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也有所差别,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或城市,教育资金的投入也必然会比落后地区投入的要明显多得多;此外,国家教育资金的分配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的教育投入高于乡村地区。这就进一步拉大了地区或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出现或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三)教育制度(高考制度)的不完善也是推动异地高考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国高考制度还不够完善,各地高考的题目难易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些考生为了取得更好的高考成绩便移民到其他地区或省份参加高考;此外,各地高考招生的尺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考生便抓住制度的漏洞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从以上异地高考方案的历程、发展变化以及异地高考现象引起的社会反响和出现的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国家教育部对异地

标签:高考 异地 北京 北京异地高考政策 北京异地高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