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异地高考 > 正文

异地高考政策促公平

时间:2017-04-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教育公正视角下 “异地高考”政策分析

教育公正视角下 “异地高考”政策分析

摘 要:教育公正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而是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过

程中,遵循着平等自由原则、效率原则和机会的差别原则。在教育公正视角下,

通过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异地高考政策方案进行文本分析,东部、中

部及西部地区存在差异,这也是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和人口流动等因素息息相关。

现行的异地高考政策是与当前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它的制定与实施首先满足

社会流动对教育的需要,其次既维护了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又增加了新得利益群

体的利益,最后打破了户籍的限制,增加了个体自由选择权利。

关键词:教育公正;异地高考;教育政策

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制度伦理的核心原则。教育能够显

著改善个体的生存在状态和身份标签等,因而教育公正被认定是一种可以为不同

背景的社会成员超越以往生产关系进行个体发展的社会制度的重要准则之一。从

不同学科的视角,对教育公正的认知也会不同,因此教育公正不能只指单一维度

的公平与正义。“异地高考”是社会流动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异地高考”不论它

是正常性的人口流动需要的一个教育政策,还是被异化成为“高考移民”者的投

机机会,在教育公正的视角下,分析当前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异

地高考”方案的内容。

一、教育公正内涵及原则

教育公正是作为教育领域中公平的正义而被提出的。教育公正不是一种单一

型态,而是一种复合型态,不论是教育系统外部的公正还是内部的公正,都需要

以制度及政策制定为表象。

由于公正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自然对于教育公正阐释不同学者也不尽

相同。对于教育公正理解可以从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机会均等的方面分析,也可以

从教育的起点、过程以及结果推断教育是否公正。无论对教育公正从何种视角进

行分析,可以明确的就是教育公正不能等于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较教育公平与

教育平等而言,教育公正更具有复杂的关系。在“异地高考”的政策分析的过程

中,探究教育公正的内涵,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把握教育政策的实质指向与

目标。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自由完善的发展,教育公正也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目

的,使受教育的个体得到应有的发展。[1]教育公正不是一种单一型态,而是一种

复合型态,它不仅是教育系统外部公正与内部公正的复合,而且也是历年层面与

制度层义的复合。教育公正无法以规定式定义加以明确,但是可以肯定是教育

公正是为了实现个体发展的目标至少应当体现两个层面的正义,即教育系统外部

公正和教育系统内部公正。教育公正是对社会矛盾的回应与化解,教育公正是一

种重要的社会公平,在整个社会公正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促进教育公正

的政策也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异地高考”的政策对促进我国教育公正具有重

要的作用。

教育系统的外部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以能力为本位

的社会分工机制中,社会公正的程度往往反映在相应制度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因此,无论是社会公正还是教育系统的外部公正都与相应的制度或政策合理性与

正当性密切相关。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中明确:“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

务、划分由社会或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3]教育正义是在教育领域中

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各群体的合作和利益分配方式。教育系统的外部

公正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受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现阶段我

国对教育公正政策的制定只能停留在入学机会的公正水平上。教育系统内部公正

是从微观层面讨论教育的公正性,以能力为本位的社会中,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

目标,否则教育公正无法真正的实现,而教育资源则成为了一种社会福利进行分

配。

(二)教育公正的原则

教育公正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分配,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制度和政策的

制定,对政策的分析的先决条件就是对教育公正原则的理解。

1、平等自由原(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异地高考政策促公平)则

教育公正中平等自由原则是保证基本受教育权平等自由的原则,非基本的受

教育权逐步平等化,遵循着机会平等的原则。社会制度和政策应保障每个人享有

基本的受教育;非基本受教育权逐步平等化是随着国际和政府对教育系统的投入

的增加,非基本受教育权利的覆盖群体范围和内容逐步扩大,缩小不同群体在非

基本受教育权利之间的差异性,使每个人在非基本受教育权领域享有平等机会。[2]

在非基本受教育权利领域内,国家的在教育领域投入的资源始终无法满足不同群

体的不同需要,只能为个体提供平等进入机会。“异地高考”体现就是非基本受

教育权利的公正,由国家和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为个体提供选择非基本受教育权

利领域的机会。

2、效率原则

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效率与绝对平均无法统一,因而在教育公正原则中不

能缺少效率原则。效率原则暗指一个最佳选择的内容, 如果平等和效率双方都

有其价值,在双方发生冲突矛盾时,应择其最优,所以在个体条件不同的情况下,

教育公正的效率原则,要求我们选择优秀者或者付费者优先。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教育公正不能被教育平均代替,教育发展也需要效率。

3、机会的差别原则

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情景下,教育公正应体现有差别的原则,给最少的受

惠者最大利益。教育制度的社会有助于填平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人群之间的沟壑。

在非基本受教育权利领域,通过制度和政策使得弱势社群得到特殊的补偿或者照

顾。因为在一个社会合作体系中,有利地位的社群对社会资源的应用和占有比例

也多于弱势社群,所以对弱势社会应给予一定的补偿,这样才是公正的。

二、“异地高考”政策内容

利用文本分析对“异地高考”政策文件的内容进行分析。纵观全国3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已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主要包括对学生家庭(父母或者监

护人)的准入条件限制、对学生准入的条件限制以及报考录取的限制三个方面。

对学生家庭及其自身的限制主要规定了可以获得异地高考资格的群体,是属于基

础性准入制度;而报考录取限制实质是表明符合准入条件的群体,能够享有的选

择权利的内容。

(一)学生家庭(父母或者监护人)的准入条件

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异地高考方案分析,对学生家庭的准备入条件一

般包括:家庭住所、父母职业、父母社保、居住证(暂住证)以及户籍等5个方

面。如图1所示,各方案中对家庭的准入条件内容不同,权重也略有所不同,其

中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包括租赁)以及社会保障的缴纳三个准入条件

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异地高考政策制定时考虑的主要方面。从东部、中

部、西部地区分析,家长准入条件还有如下特征。

图1 各省学生家庭准入条件及所占比例

合法稳定职业

合法稳定住所

社会保障缴纳

暂住证(居住证)

户籍①

1、合法稳定的职业与合法稳定的住所(包括租赁房屋)是家庭准入的最基本条件,东部、中部、西部存在差异较小,东部最低,西部最高。

如图2所示,在家庭准入条件中,全国三大地区将学生家长拥有合法稳定职业作为最基本的准入条件,而且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之间差异较小,且分别为54.55%、62.50%、63.64%。这表明各地区将对家长是否有合法稳定职业产生一致认同并将它作为基本准入条件之一。同时,全国三大地区也将家庭合法稳定住所(包括租赁房屋)纳入准入条件之一,且三大地东部相对较低,而西部相对较高。

2、家庭准入条件中家长社会保障缴纳和对暂住证(居住证)的要求中,东、西部地区相对较高,中部最低,呈现中部“塌陷状”。

如图2所示,家庭准入条件中对家长社保的缴纳和暂住证(居住证)的要求三大地区存在差异:其一,东、西部地区更注重对家长社保的缴纳情况,东、西部比例一样,均为36.36%,而中部地区要求相对较低,仅为12.5%;其二,对家长要求持有暂住证(居住证)的情况,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要求比例较高,为36.36%,而中部、西部地区比例分别为12.50%和18.18%。东、西部部地区除了对家长社保是否缴纳和是否持有居住证(暂住证)进行了要求外,还对缴纳社保年限和居住证(暂住证)取得年限有了相应的规定,如北京地区就要求社保缴纳不得少于6年(不含补缴);广东省要求家庭有合法稳定住所(包括租赁)并连续三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同时家长社保缴纳累计三年以上;西部地区的云南和新疆均对家长的职业、社保缴纳以及合法稳定住所有年限要求。

部地区由于人口流入压力较小,对家庭准入条件也相对宽松,如江西、安徽以及湖南对家庭是否有稳定居住以及家长的社保缴纳情况均无要求。

3、对户籍的要求,除了西部地区个别省份外,全国各地对户籍均没有要求。西部地区个别省份对户籍的要求也处于异地高考政策实施的采用分步实施,不断调整对异地高考报名条件的要求,对户籍的限制也在逐步取消中,如甘肃省制定了从2013年至2015异地高考的不同实施方案,最终将取消户籍对异地高考的限制,先前云南省由于自身特殊情况,也限定了户籍的条件,但随后也做出了更改,并放宽对户籍绝对化的约束,改转向对报考学校类型的限制。

图2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家庭准入条件差异一览

(二)学生准入条件

相对于家庭的准入条件而言,异地高考方案中,对学生准入条件要求比重更大如图3所示,突出了以学生为本,打破户籍限制的观念。高中学籍及至少三年的连续学习经历是异地高考学生准入的基本条件。如图4所示,各地区的异地高考方案对学生准入的普遍要求是“取得学籍”和“高中三年连续的学习经历”或者“高中阶段完整的学习经历”。有些省份考虑到自身特殊性,提出了更长年限的学习经历的要求,如新疆地区,要求有小学、初中以及高中十二年完整的学习经历;而内蒙古地区则只要求有学籍和两年的学习经历。

篇二:辩论会材料:异地高考是公平的

各位评委,在座同学,对方辩友:

大家好!

我方认为异地高考是公平的。第一异地高考是指符合一定条件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可在其受教育地接受高考,享受与受教育地户籍学生同样的录取待遇。同样的录取待遇还不能说明这是公平的么?第二点高考凭的是自己学习的能力,不管你是否是这个城市里的孩子还是别的城市里的孩子,只要你在这个城市里认真学习,我相信就能考上好的大学。第三开放异地高考是有助于维护公民基本平等受教育权、维护社会成员之间相对公平。第四一个人出生环境无法改变,有的出生在大城市,有的出生在小村庄,现在有了异地高考,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环境,那些小村庄里的孩子们就可以和大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公平的待遇。第五国家要发展人才,而公平的选拔人才就要从教育开始,就是从异地高考开始。从以上五点充分可以表明,所以我方认为,异地高考是公平的。

各位评委,在座同学,对方辩友:

首先,我们来说说为什么要异地高考?自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到现在,高考制度已经存在了73年,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这30年来,人口的流动是非常巨大的,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45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2000多万。可是现有的高考政策中,由于收到户籍的限制,随迁子女是不可以就地高考的,他们的教育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尊重和满足。而高考分省指标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公正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异地高考关乎教育的公平,是势在必行的。不仅是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都对本地户口有着特别的待遇,也就是特权、地方保护政策,这些大城市拥有的教育资源比其它省市要多出很多倍,对于北、上、广几个城市户籍的高考生考学“更容易”的说法早已议论纷纷,同样是辛苦工作、努力奋斗,同样是为政府纳税,可是一讲到权利的时候却没有份,所以,我方认为异地高考政策解决了上述问题,异地高考就是公平的。

二三辨问题

1.对方辩友,你知道异地高考的含义么?让我来给你解释一下。 异地高考时异地高考是指符合一定条件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可在其受教育地接受高考,享受与受教育地户籍学生同样的录取待遇。同样的录取待遇还不能说明这是公平的么?

2.

异地高考公平的理解

公平,指公正,不偏不倚。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人或者团体)的各项属性(包括投入、获得等)平均。公为公正、合理,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平指平等、平均。 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状态实现的,没有绝对的公平。 现代社会和道德提倡公平,公平也是各项竞技活动开展的基础。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一般靠法律和协约保证,由活动的发起人(主要成员)制定,参与者遵守。

参考

中国的高考导致的压力巨大。农村学生的压力更大,因为他们需要拿到特别高的分数才能被名校录取。因为各地招生名额不同,这些学生必须努力取得更高的分数,以进入一流大学念书。一位律师表示:“这会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学业和未来的前途,所以这绝对是不公平的。”

篇三:应该全面推行异地高考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有2亿2千多万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或生活,在城市化大背景下,他们的事业、家庭、不动产、交际圈均已扎根于输入地,绝大部分城市新移民不会再返回原籍。然而新移民作为输入地繁荣的建设者,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承担市民义务的同时,却无法享受与输入地市民相同的权利,其中一个日益凸显的矛盾便是新移民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由于无法在户籍以外地区高考,很多新移民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乡,而这样就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即便把子女带在身边,大部分随迁子女在输入地读完一部分课程以后,不得不忍痛离开他们熟悉的城市,离开家人,回原籍读书。而回乡以后,又常常不能适应教材和高考模式,而且还要面对远离家人和不适应陌生环境的难题。我们不禁要问,这对这些孩子们是不是太不公平了?而全面推行异地高考,将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 全面推行异地高考将能促进教育公平。一方面,本地考生和异地考生应该享有平等

的受教育和升学权利,异地考生理应拥有与本地考生公平的竞争机会。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区域、城乡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教育质量不平衡,进而出现了高考录取的不公平。而异地高考的的放开能够确保更多教育水平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和高考政策优惠,有利于确保教育质量的公平。

在这里我要再次明确我们今天的辩题。我们讨论的是应不应该,而不是能不能够。我们承认在当今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全面推行异地高考确实存在层层阻碍,也确实可能带来一些暂时性的问题,但这些是都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全面推行异地高考是大势所趋。我们也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异地高考一定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标签:高考 异地 公平 异地高考的最新政策 海南异地高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