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

时间:2017-04-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议论文阅读之论点练习题(带答案)

议论文阅读之论点练习题

(一)学知识与学做人

(1)当今社会,知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也被越“炒”越高。“学知识”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学做人”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似乎它是件无足轻重的事。其实不然。“学知识”与“学做人”是紧密相联的,两者....

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2)首先,“学做人”是“学知道”的前提与基础。当你还是一个幼童的时候,你已经从父母的潜移默化或幼儿园老师的启蒙中开始学做人了。上了小学,在各种课本中,你会发现一本《思想品德》课本,这正是在为你今后的道路做铺垫,让你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

(3)其次,“学知识”是“学做人”的进一步发展。当你知道要尊敬老师,要诚实……之后,你会感到不满足,这时知识填补了这个空白。你便开始了“学知识的漫长历程。这个使你充实,令你更加聪明。但你应该知道,光有知识,不会做人,是无法立足于当今社会的。

(4)由此,可以引出第三点“学做人”与“学知识”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学做人”的同时需要“学知识”,在“学知识”中也别忘了“学做人”,光会做人,没有知识不是“完人”;而光有知识 ,不会做人,同样也不是“完人”。厚此薄彼是不明智的。看看我们的同龄人,不少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阶段的问题还不是很多,但将来碰壁之时是不会少的。反之你将受益匪浅。“学知识”和“学做人”就如同你的左右臂膀,断了哪个都是残废。

(5)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你既重视“左臂”也重视“右臂”。好好地保...

护这左右“臂膀”吧,它们会伴随着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地走下去。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第(1)段“其实不然”的作用是

答案:

1.学知识与学做人是紧密相联的,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2.表示转折,引出中心论点。

(二)说“巧”

(1)文章有“精巧的构思”,工作有“巧妙的安排”,就是学生学习也要有一个巧劲,巧学生就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然而,巧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勤学苦练得来的。

(2)古今中外著名的能工巧匠,有许多当初并不怎么“巧”,而是后来下了许多“笨拙”的功夫,才逐渐聪明起来的。俗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我国古代有个木匠叫鲁班,刚学艺时边斧子都拿不好,可为了练好基本功,他硬是在一株巨大的圆木上凿出五百个圆孔,五百个方孔,五百个三角孔,正是在他自己的苦练下,成为一代木匠祖师。我国当今梅派艺术创始人梅兰芳在回忆自己的舞台生涯时说:“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他八岁从师学艺,几句老腔,学了多时还不能上口。教师嫌他太笨,然而他不灰心,几十年如一日,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勤学苦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艺术技巧终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可算得上人类美术史上罕见的“巧匠”了,可是他高超的绘画“技巧”的获得,实在是经过长年累月地画圆圈-一个模样的鸡蛋。

(3)还是俗话说得对:“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乡花针”。这里,“功夫”就是“苦练”。如果想练就一双灵巧的手,却不肯下“笨拙”的功夫,希图偷懒取巧,那只能弄拙罢了。

1.文中“笨拙的功夫”是指

2.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1、.勤学苦练 3.巧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勤学苦练得来的。用连词“然而”转折,引出中心论点。

(三)让幸福长留人间

(1)又是一年新春到,贴“福”字、挂灯笼,无论到银行存取、商场购物,还是去菜市米店或集贸大棚,常能幸运地得到一副春联,得到几个“福”字,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喜上眉梢、福星高照……处处洋溢送福、纳福、祝福的喜庆景象。

(2)中国人喜欢“福”字,尤其是到了春节,“福”字便洋洋洒洒、铺天盖地。去塞北的蔚县看看剪纸,去冀中平原看看藁城的灯笼,或者去延安窑洞看看一家一户的窗花,琳琅满目的传统文化表达出人们祈福、盼福的美好心愿。

(3)福是什么?《尚书?洪范》有云:“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而当代爱尔兰著名学者巴克莱则认为,幸福的生活有三层要义: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4)人们对福的理解各不相同,幸福的标准也就因人而宜。有人将锦衣玉食、香车宝马、高官显位视为幸福;也有人将粗茶淡饭、家庭和睦、平平安安视为幸福。其实,幸福的标准由人的欲望决定,欲望越高,离幸福越远,知足常乐就会知道幸福其实就在身边。农家有一句俗语叫做“猪往前拱,鸡向后刨”,农民用它寓意求生存过日子的门路有千条万条,也表明他们所推崇的幸福之路是劳动

和创造,靠劳动换取的福是心安理得的福,堂堂正正的福;不劳而获的福,是靠不住的福,是海市蜃楼。

(5)幸福是一种感觉,有人认为平凡而一般的事,在另外一些人那里就是天大的福:亲人的关爱、友人的情谊、宽容的胸怀、独立的人格、自由的发展、美好的心灵、健康的体魄,看似平常,却是真切而又珍贵。被人信任是幸福,拥有希望是幸福,扫去功名利禄后的淡定是福,争脱浮躁纷扰的沉稳是福,而能够坦然应对每一天的阴晴圆缺,勇于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更是福。

(6)有一首歌唱得好:幸福它不在柳荫下,它不在睡梦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劳动的汗水里,它在为儿女日夜不停的操劳中,它在为生计冬夏春秋的奔波里。享受是福,但在真实且并不完美的生活中努力创造,却是获得真正幸福的根本途径。当前社会上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对此也不必太多的抱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幸福,告别土坯房住上砖瓦屋是不是幸福?能获得资助送儿女上大学是不是幸福?单位领导和同事百忙中登门拜访算不算幸福?幸福的内含其实就这么简单,身边的一缕清风,窗外的一弯明月,路旁的一段牧歌,只要我们收拾好心境,珍惜幸福,把握幸福,品味幸福,幸福就一定能长留人间。

1、本文的中心论点什么?

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2、在文中的什么位置。

(四)

(1)“您为父母洗过脚吗?”面对这样的提问,恐怕( )的人会或羞愧、或茫然、或不经意地回答:没有。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个母亲都为自己的儿女洗过无数次脚,而做儿女的却很少想到为母亲洗一洗脚。

(3)为了使长大成人的儿女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日本一家公司招聘员工时提出独特的要求:应聘青年须为母亲洗一次脚。一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青年面对老板的提问羞愧万分,当晚回家后执意要为母亲洗一次脚。当他为母亲洗脚时才发现,母亲的双脚像木头一样僵硬。回想着母亲的万般艰辛和无限关爱,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双脚潸然泪下。第二天,这个青年深有体会地对老板说:“现在我才知道一个母亲为她的儿女付出的实在太多。您使我懂得了在学校无法学到的道理。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也不让她受苦了。”于是,这位为母亲洗了一次脚并有所感悟的青年被招聘录用。

(4)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起,(a),(b),(c),做母亲的实在付出甚多,且从不要求回报,这正是母爱的伟大之处。为了报答情深似海的母爱,愿我们做儿女的都能为母亲洗一次脚。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在第一段的括号里应填入()。

A个别 B一些(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 C相当数量D所有

2.在文章最后一段的三个空里,依次填入正确的是a( )b( )c( )。

(1)从冷暖到饥饿 (2)从成家到立业 (3)从学步到学语

3.本文的论点是

答案:

1.C 2.(1)(3)(2)5.文章的最后 一句话。

(五)善待挫折

(1)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2)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3)“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4)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5)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第2段是一个设问句,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1分)

2、第5段中,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的“绊脚石”、“垫脚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1、引出下文,提醒读者注意。

2、前进路上的障碍;前进的基础。

3、要自觉的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做生活的强者。

(六)厚道

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②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③“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④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⑤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⑥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

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⑦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报,但厚道之为厚道就在于不图回报,随他去。急功近利的入远离厚道。

⑧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也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⑨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⑩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糊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11)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论点。(2分)

做人要厚道。

(七)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篇二: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没有围绕画线句论述的一句是(2分) ( )

学习要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A.古语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B.水滴和绳锯的力量可谓小矣,但是经常不断地朝着一个目标去滴,去锯,最终会收到石穿木断的效果。我们学习上要打好基础,也必须有这种精神。

C.满招损,谦受益,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

D.只要坚持不懈地下功夫,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基础是一定可以打得坚实的。

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今天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隆重开幕。

B.打开报纸,满纸界面友好、功能强大云云,让人恨不得马上就掏钱。

C.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微风和煦:真是难得的好天气。

D.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2分)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李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④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泪水,坦言 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⑤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⑥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而提升文明素养,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加塞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示之光,提醒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⑦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⑧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反思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

(选自2013.5.27《人民日报》)

3.作者在文中针对到此一游这类不文明现象,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3分)

4.第③段中作者说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特殊含义应该怎么理解?(4分)

5.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

6.阅读第段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再补写两个事例,反思我们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并以此

为镜,自戒自省。(2分)

花开半时偏妍(8分)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7.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

8.第⑤段是如何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请简要回答。(4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句中的虚实相生在这里的意思是眼前景色和想象的美景相互交融。

B.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中撩拨一词在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了激发、引起的意思,突出了留白的妙处。

C.夏洛克冷酷无情,坚持索要一磅肉,落得人财两空。这一事例证明了第⑥段中说的不把事情做得太过这一句话。

D.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所以不必追求事物发展的圆满。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8 分)三种诸葛亮邓拓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

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1962年3 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10.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D.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11.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12.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4 分)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13.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 分)14.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 分)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小题(4分)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考场作文)

①孟鸿寿,自幼患了软骨病,身长腿短,投特别大,脚小而纤细,走起路来很艰难。但他下定决心苦学三年,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丑。是挫折与艰辛使他功垂名就。

②电灯的发明,是发明大师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失败才发明成功的。上千次失败充满了他对广明的渴望,也促使他将失败转化为动力,从而将光明带给人类。

③袁隆平,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便对权威发起了挑战,他不再迷信权威,他要为广大的农民兄弟干出自己的一番伟业。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他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成为了救饥救贫的人间天使。

④我不能说挫折就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条件,但我要说,如果没有挫折作为动力,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⑤江淹才思敏捷,妙笔生花,但终究还是江朗才尽;方仲永智慧过人,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但最终却泯然众人矣。

⑥绚丽的彩虹,成功的果实,决不会青睐那些整日碌碌无为的人。

⑦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夜以继日的研究就没有镭的发现;如果没有阿炳的苦心拉奏,就没有那如泣如诉,哀婉动人的《二泉映月》;如果没有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就没有神

七、神八的升天、祖国的辉煌。我们要以勤劳为色彩,绘出我们人生美丽的彩虹。经历了风

篇三:中考议论文阅读训练

中考议论文阅读训练

8.【2013年·湖北省黄石市】

【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15——18题。(10分)

换个角度看问题

?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甲 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乙 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16.请仔细阅读第?段,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两个空白处分别填上相应的词语。(2分) 甲乙

17.请指出本文(2)、(3)、(4)三段的论证方法。(3分)

18.本文与初三年级学习过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2分)

【答案】15. 中心论点: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作用:用一个事例引出论题。(中心论点2分,作用1分,共3分)

16. 甲:直线(式) 乙:习惯(性)(2分)

17.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答出一点给1分,共3分)

18.这是一道开放型性试题。

可以举生活上的事例,示例一:有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愁于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示例二:大人切苹果一直习惯于纵切,而孩子却通过横切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漂亮的五角星。

也可以举科学发明方面的事例,如声音引起振动,反过来可以把振动还原成声音,这就是留声机的发明原理。(2分)

19.【2013年·江苏省扬州市】

【试题】(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6分)

房间里的大象 刘瑜

① “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②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有些时候,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眼前的利益,于是沉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

③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比如,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为了逃避责任和不安,还是不谈这些为好。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而消失,全球还会继续变暖┄┄

④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梦。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中越长越大。

⑤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

⑥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

14.将《房间里的大象》与《皇帝的新装》联系起来思考,回答问题。(4分)

(1)“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自己。我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件事。难道我不称职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老大臣”为什么有这种心态?在《房间里的大象》摘录一句话解答。(2分)

(2)“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 概括出《皇帝的新装》中能证明这句话的情节 。(2分)

15.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本段内容简要说明这种方法的作用。(4分)

16.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测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3分)

17.生活中“房间里的大象”并不少见,请你举一个例子,并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80-100字,5分)

【答案】

14.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

(2)孩子喊出了皇帝什么也没有穿。

15.运用“人们面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态度”的事例,论证“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的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增强文章说服力及权威性。

16.拒绝沉默,敢于发声。

17.自习课上有人随意讲话,无人制止,事后老师调查自己情况,班上的同学选择沉默。因为他们信奉“沉默是金”,害怕被同伴批评和指责,甚至“孤立和仇视”。实际上是他们缺乏勇气,不敢承担。我们应该有勇气打破沉默。

20.【2013年·上海市】

【试题】(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1分)

①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舍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实际意思偏向于“舍”。贾平凹的话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舍。

②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③现实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常常面临着舍的考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当无法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时,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们就一定要舍,该舍就舍,是智慧的体现。2007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面对旗下淘宝网是否收费问题时,他的分析是:“阿里巴巴”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规模;同一时间___想做大规模,___想赚大钱,现有能力还做不到。因此,马云最终决定不收费。马云是睿智的,他的舍是为了更大的发展,是为了走得更远.如今,“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

④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

⑤列夫·托尔斯泰在《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面对“用脚丈量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土地”的诱惑,帕霍姆长时间不停地用脚丈量土地,最终吐血而死。帕霍姆的贪得无厌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

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混浊的官场,回归田园。他舍去对名利的追求,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品德,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⑦学会舍,我们能拥有人生的智慧 ,获得成功;学会舍,我们能不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就能活得高尚,活得坦荡。

⑧请记住泰戈尔的名言:“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

16.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 还是B.既 又 C.不仅 还 D.不是 而是

17.第⑦段中的“左右”在文中的意思是___。(2分)

18 .概括第③段的具体事例___,这—事例证明的观点是___。(4分)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论证结构是___。(6分)

20.下面这段文字能与文中哪一段形成对比论证?请具体阐明理由。(6分)

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后,民众依然希望他担任第三届总统,但为了推动美国的民主进程,无论民众再怎么拥戴,大公无私的他还是毅然做出了谁也无法更改的决定:不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他舍弃权利的举动是美丽的,他转身离去的背影亦是人间最动人的。

【答案】16.B

17.支配、操纵

18.马云为做大“阿里巴巴”的规模,决定淘宝网不收费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19.要学会舍 总分

20.第⑤段 这段文字写的是华盛顿拒绝参加第三届总统竟选,和帕霍姆的贪得无厌形成对比,与该段论述的“贪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的观点一致。

21.【2013年·四川省凉山市】

【试题】(二)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加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6.请简要概括本文中心论点,并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的文字框内。(不超过10个字)(2分)

17.全文围绕中心论点,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的?(4分)

18.第②段“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 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说理?(3分)

【答案】16.我们都是成功者。

17.每点微小的进步都是成功。遭受了挫折后提高了认识也是一种成功。

18.把自己的每点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举例论证。

22.【2013年·内蒙古省包头市】

【试题】 (四)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22-26题。(12分)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③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选自《格言·2013增刊》作者:孙亮 略有改动)

22.阅读文章①一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3分)

23.文章第⑤段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起到哪些作用?(3分)

24.请为第⑥段划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2分)

25.你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寻章摘句”一词?(2分)

26.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请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

22.首先指出“百无一用是书生”观点的错误;接着举例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最后论证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顺理推出自己的观点:百无一用非书生。

23.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1分)把上文论述书生在历史上的作用,引到论述书生在现今的作用上。(1分)在内容上,把论证引向深入,强调书生在知识时代的作用更加巨大。

24.略。(论据举外国科学家的,扣1分)

25. “寻章摘句”原指读书只会摘记一些词句,不做深入研究。(1分)这里是批评那些只知道死扣书本,脱离社会实践,无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26.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3.【2013年·重庆市】[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

【试题】(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一22题。(19分)

标签:议论文 专项 训练 议论文经典阅读训练 高考议论文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