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移民 > 正文

移民台湾政策

时间:2017-05-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海外投资移民政策大比拼:日韩港台

海外投资移民政策大比拼:日韩港台

近年来由于中国大陆政坛动荡、经济下滑和无处不在的有毒食品及环境污染,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富人以及精英阶层为了寻求安全之地,纷纷移民海外,使中国第三波移民潮愈演愈烈。

据分析,中国第三波移民潮的特点是,中国富人以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的方式,带着大量财富移居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往小的国家和地区移民的“小国移民”潮。从中突显了他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已经失去了信心。

在亚洲的香港、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民主自由的制度,也成了不少中国人向往的移民之地。这些地区的投资移民政策也各有特色。

中国人投资移民香港的好处

对于中国大陆居民来说,投资移民香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1、可拥有双重身份,可保留内地身份和户籍;

2、香港无生育限制,在香港出生的小孩即可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3、一人申请,可全家受惠,配偶及18岁以下子女可跟随主要申请人一起移民到香港;

4、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后,至少前往149个国家时可以免签证,出国非常方便。

香港投资移民的条件

只要没有犯罪记录,而且在过去两年期间,申请人名下的资产超过港币1,000万元(约合129万美元),即可申请香港投资移民。具体步骤如下:

A. 先协助符合条件的内地居民取得第三国籍;

B. 向香港入境处申请,来港开立户口并存入港币1,000万元现金,锁定七年投资于政府指定投资项目;

C. 在开立户口资金到位后,申请人最快于半年内可取得香港居民身份证。住满七年可申请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日本投资移民的优势

1、审批时间快、资金安全

日本投资移民申请人一般只需2-3个月即可获得日本入管局核准,3个月即可拿到准移民签证。不过随着申请人数的快速增长,这一审理速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另外,申请人的投资金额不是投资在政府指定某个帐户上,而是存在申请人自己在日本开设新公司的帐户里,所以资金也相对安全。

2、不坐移民监 活动方便

申请日本投资移民,申请人并不需要坐移民监。另一方面如要定居日本,也可选择日本的任何一个城市居住。同时,持有日本投资签证,可以申请到世界上众多国家的长期多次往返签证。

3、子女读书条件优越

在日本,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费全免,持有投资类签证的子女在就读日本大学时,其学费只是国外留学生的1/3至1/5。特别是移民日本可以使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因为日本拥有众多世界著名的大学,而且不受留学生配额的限制,因此进入世界名牌大学的机会远远超过国际留学生。

4、享受日本政府规定的福利

移民日本后能够立即享有的社会福利包括:紧急医疗救护;短期,非现金的紧急救济;传染病的免疫和测试;社会安全法案规定下的特定的抚养和收养补助;高等教育和公共健康

服务法案规定的学生补助;初、高等教育下所享有的项目;工作培训等等。

移居日本五年后能够享有的联邦社会福利包括:粮食券、贫困医疗援助、社会薪资补助、贫困家庭临时援助等。

日本投资移民的条件

日本不是移民国,只有技术签证,没有技术移民,中国人移民日本的方式多数是通过留学,然后移居日本。不过随着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力不足,因此日本政府对投资移民方面的政策逐渐放宽。

根据日本国入管局移民法规定,外国人在日本投资时,有权取得永久居留权。根据此方案,外国人只要在日本投资1000万日元(约合84,303美元)以上,设立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商业性企业,并创造2个全职的日本工人就业机会,即可获发一年期居留签证。一年届满前90天,若这种投资行为仍然存在,可申请一个3年期的居留签证,3年后即可申请成为永久居民。

韩国投资移民的方式

韩国原有的投资移民是指,投资5亿韩元在韩国创业,这些钱需要用在自己的公司事务上,一年内韩国方面会调查。只要不把钱取空,有实体经营的店面,一般一年内可以获得相当于投资移民的资格,拿到韩国永住权,且不需要通过韩国语考试。

韩国近几年又推出了“房地产投资移民”和“公益事业投资移民”,前者是指外国人在韩国指定地区投资5~7亿韩元房地产后,给予居留签证(F2),5年后变更为永住权(F5)。“房地产投资移民”最初是在2010年从济州岛开始实行,之后发展到江原道平昌、全罗南道丽水和仁川经济自由区等地。

“公益事业投资移民”是韩国政府2013年5月推出的最新投资移民政策,是指在韩国法务部指定的公益事业投资项目当中,投资5亿韩元以上(55周岁以上者,投资额可为3亿韩元),即可获得享有自由经济活动权益的F-2签证(每五年延期一次的居住签证)。投资5年以上者,可获得韩国永久居住权。

“公益事业投资移民”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本金保障型,这种投资的好处是可以在五年以后全额收回,但是没有额外红利,风险低。相当于在韩国无息存款五年后,收回成本,并获得绿卡。另一种是损益型投资,这种投资根据所投资项目而定,有可能获得额外红利,也有可能亏损。

韩国投资移民的优势

中国人到韩国投资移民的优势是,无需资金证明,无需坐移民监(移民监指为了保留移民身份而不得不在要移民的国家长期居住。部份欧美国家存在移民监),无居住时间限制,无年龄、教育程度、管理经验及语言能力的限制,只需每年回韩国登陆一次即可。

另外,只要一人申请投资移民,配偶及未婚子女都能享有在韩国的居住权,5年后即可申请永住权。

由于韩、中两国文化相通、气候适宜、距离较近,仅仅不到两小时的航空路程,这也是吸引中国人移民的主要原因。因此,相比较一些欧美发达国家,韩国的移民条件对中国人来说,具有独特的优势。

台湾限制大陆移民

目前为止,台湾只开放外国人投资移民,而没有对中国大陆人开放投资移民,只允许大陆投资人、经理人及技术人员赴台,发给1年期入出境许可,这些陆籍人士拥有停留权而非居留权。这与投资移民可取得的居留证完全不同。且从第2年起,公司实际营业额须达到新台币1000万元,才可重新申请换证。一旦陆籍主管或专业技术人员遭解聘即须离台,不能在台湾停留找其他工作。

陆资企业若需申请主管或技术人员(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移民台湾政策)(白领)赴台,须符合一定资格条件,包括具学士或硕士学位2年以上工作经验,或具有专业技术持有证明文件,并具5年相关工作经验。

而且大陆人赴台购买不动产也有总量管制。依据台湾内政部“大陆地区人民在台湾地区取得设定或移转不动产物权许可办法”规定,在台湾经核准取得不动产的大陆人士,每年在台停留时间以4个月为限。

大陆人要想在台湾长期居留,基本上有两种方式:和台湾人结婚在台湾住满6年;或者有台湾直系亲属办理赴台团聚而且住满1年。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渠道可以在台湾长期居留。

对于大陆以外的外籍人士来说,如果申请赴台投资移民,符合以下两项条件之一者即可获得批准:一是投资金额1500万元新台币以上的营利事业,并创造5人以上的台湾人就业机会满3年;二是投资台湾当局“中央政府”公债面额3000万元新台币以上满3年。

篇二: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台湾问题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台湾问题

姓名:***

学号:******

班级:*******

**大学**学院

2013年11月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及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6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清政府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

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有关。1945年解放战争(中国内战)国民党败给共产党,蒋介石败退到台湾,毛泽东在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台湾一直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一直没有和大陆统一。造成今日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三、台湾问题的现状 虽然在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后,台海两岸关系出现了有利局面,但两岸关系依然严峻。两岸长期处于敌对隔膜状态。造成这种局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部因素:“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其中以李登辉和陈水扁为代表。2005年5月14日台湾“任务型国大”选举结束后,围绕“修宪”问题,陈水扁更是全力动员,以确保包括“公投制宪”内容在内的“修宪”方案得以通过。从而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制造阴影。而台湾当局媒体对大陆的报道,无论是平面的还是数字的,多是敌对和嘲讽的内容。很少涉及正面报道。电视频道以欧美和日本为主。从而,台湾对大陆的信息封锁和欧美日等对大陆的歪曲报道使不少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甚少,甚至误解。

除了内部因素,还有就是美国等国家对台湾的干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本可以解放台湾,但美国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收复台湾。再后来,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这个《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做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

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现在的台湾也是因为美国等国家的撑腰,想一方面享受大陆给予的优惠,另一方面又不和大陆统一。

四、大陆为全国统一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争取和平统一,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积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

1995年1月30日,江 泽 民总书记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后被称为“江八点”)。

2005年3月4日,胡 锦 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胡四点”):

第一,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4、5月间,国民党主席连 战、亲民党主席宋 楚 瑜等相继对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新的党际交流平台——“国共论坛”建立;面对“台/独”的猖狂挑衅,中共采取了“促美遏独”、“联蓝反独”的正确策略,建立起了国际国内“反独遏独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一次次成功地挫败了陈水扁的“台/独”冒险,终于通过2008年3月“大选”,把顽固坚持“台/独”的民进党赶下了台,实现了台湾政坛的再次政党轮替,“台/独”势力遭受重创。

2008年3月,胡 锦 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民革、台盟、

台联委员时再次发表了重要讲话,呼吁“两岸同胞团结起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次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高到了“主题”的高度。

五、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大学生是祖国的新兴力量,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强大的力量。我认为大学生首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坚决反对一切危害“祖国统一”的言论行为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加强祖国统一意识和宣扬祖国统一思想。

六、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的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门课程是对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能力。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

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还培养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肩负国家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坚定了我的信念,使我在大学生活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篇三:清代福建移民对台湾的影响

清代福建移民对台湾的影响

大陆汉人移民台湾岛定居开发始于明代中后期,清代统一台湾后,设置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管辖,闽粤沿海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移民入台垦殖热潮,台湾由烟瘴之地一跃而成为清代的米糖生产基地。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后,必然会和分布在岛内各地的土著居民发生交流与冲突。移民一开始在台湾的锐意垦拓受到了土著居民的抵抗,汉番矛盾比较尖锐,后来在汉族移民的不断强力开垦下,原先居住于西部沿海平地的平埔族最先逐渐汉化,一部分“生番”逐渐汉化转变为熟番,另一部分则退守内山,仍保持原有生活习惯。汉族移民与台湾少数民族的关系说明,清代边疆国土资源的开发是各民族在长期交流往来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移民与少数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

一、台湾地处东南沿海,是祖国边疆地区最重要的海岛,自明代开始,大陆与台湾的往来已十分密切,此时文献称台湾为“东番”。清代对台湾土著居民的称谓除沿用明代“东番”名称外,在官私文献中还有“番族”、“土番”的称谓。对居住于平地并已逐渐汉化者的土著居民称为“熟番”、“化番”或“平埔番”,即平埔族,对居住于山区尚未汉化者的土著居民则称为“生番”、“野番”或“高山番”,即高山族。

生番与熟番只名称已成为清代官府对台湾土著居民共通使用的一种行政性用语。对其划分问题,主要以归化为依据,雍正六年(1728)九月,台湾总兵王郡奏称:“台湾自我朝开辟以来,则有生、熟二番。其向西一带山脚服役纳课者为熟番;而分散居山不入教化者为生番。??各种生番,其每社多则百余人,少则数十人,性虽嗜杀俱皆不识不知,而所怯者惟枪与炮耳。”王郡奏折说明,清代对生番、熟番的界定颇为明显,生番是指不服从官府统治、不服役纳课者,而熟番则是指服役纳课、服从官府统治之人。随着汉人移民与熟番的垦殖不断深入,生番与汉人及熟番的矛盾愈益激烈,生番杀害汉人的“番害”、“番乱”事件层出不穷,雍正年间最为频繁。正因为生番不断杀害汉民,清朝改行生番隔离政策,对之采取的措施就是“惟枪与炮耳”的武力镇压。与此同时,为了减少番汉间的冲突,清朝划定汉番界线,阻止汉人与生番的接触,在番界上设立界石,派兵驻守。事实上,汉番界线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更,也就是说,随着汉人对生番土地的不断越界侵垦,政府往往都承认其垦殖事实,番汉界线就不得不重新划定。自清初至日据时代,汉番界线一直在变动之中,汉人垦殖的区域越来越大,而生番的生活区域反而愈加窄小,汉族移民与土著居民之间发生冲突势成必然。

台湾移民与土著居民关系的紧张引起了官府的高度注意,乾隆中期以前,台湾西部海岸平原的平埔族原有土地在汉族不断垦殖下,已几乎流失殆尽,随后清廷重新配置平埔族土地于西部平原东侧沿山附近生番边界一带,加以保护,并利用平埔族“熟番”防守“生番”的出草杀人及镇压汉人在台湾的动乱;对高山族的“生番”则实行消极的隔离封禁政策,直到晚清才对番地进行积极的保护开发。清代对台湾土著居民的管理,往往根据其教化程度,对熟番设官管理,“台湾僻处海外,向为土番聚居。自归版图后,遂有生、熟之别。生番远住内山,近亦渐服教化,熟番则纳粮应差,等于齐民。凡社中皆择公所为舍,环堵编竹蔽其前,曰公廨(即社寮),通事居之,以办差遣。土官之设,系众番公举,大社四、五人,小社二、三人,给以牌照,各为约束。”所谓“内山”大约是指汉人绝少进入之地,“凡山之绵缈阻绝、人迹不到者,统称内山”。而这些内山大多居住着“生番”,他们与汉人接触不多。史实表明,台湾土著居民的汉化并非由清朝官府直接推动汉番融合的结果,主要是汉族移民一开始不断向熟番占垦租赁土地耕种,与平埔族发生冲突、交流到逐渐融合,然后又逐步与“生番”发生往来,从而导致台湾土著居民的汉化出现多个层面的现象,形成熟番、半熟生番和生番的格局。熟番已基本汉化,半熟生番则处于向汉化转变的阶段,生番则基本保持原有的生存状态。半生熟番正是一部分生番在与汉人和熟番的不断交流往来中,一步一步地向熟番

转化,他们开始改变原先以“捕鱼猎兽而食”及“不知耕作”的游牧生活逐渐向半生熟番“亦知耕种”的农耕生活转变,但又不时发生杀人行为。还有一部分生番则仍然固守着原有的生活传统,保持着“凶悍”的习性。官府在早期是尽量阻止汉番来往,即使后来容许汉人开垦番地,也更多的是对汉人已开发的既成事实之肯定。

清代台湾在移民社会形成之前,理论上讲,台湾的土地均属于当地土著居民所有。汉族移民入台实际上是分享与占有了土著居民的土地和生活资源。随着移民数量不断增加,土著居民土地被汉族侵垦不断增加,汉番冲突日趋激烈。清代移民在台湾土地开发基本上是循着从台湾西部海岸的南部地区,不断向北部和中部地区挺进,因此,早期汉人与台湾土著居民的接触与冲突主要是平埔族。清前期,平埔族约有150余社,分布在台湾西部平原及丘陵地域,在汉族入台之前,凡海拔在500米以下的土地,均可视为平埔族的原居地。至道光初年,在移民不断占垦土地压力下,平埔族被迫放弃故居地,举族迁移,向埔里盆地、宜兰平原迁徙,并将原居住的“埔眉番”(泰雅人与布农人)逐进山中。而平埔族因与汉人长期的杂居共处,其社会经济已过渡到以农耕为主、狩猎为辅的状态,其种植的旱稻颇有名气,光绪《台阳见闻录》卷下《番部·饮食》记载:“熟番种植,多于园地。所种悉旱稻、白豆、绿豆、番薯。又有香米,形倍长大,味甘气馥,每岁所种止供自食,价虽数倍不售也。”是书《番部·香米》又载:“熟番多于园中旱地种稻,粒圆而味香,名曰香米,又名大头婆,甚为珍重”。土著对稻作农耕十分重视,乾隆时巡台给事中六十七著《番社采风图考》记载:“郡邑附近番社,亦三、四月插秧。先日猎生酹酒祝空中,占鸟音吉,然后男女偕往插种,亲党饟黍往馌焉”。平埔族农耕种植业的普及,与汉族移民不无关系,乾隆十年(1745)范咸纂修的《重修台湾府志》卷22《艺文·记》载有陈梦林的“游北香湖记”称,此时汉番已联合修建水利工程,发展灌溉农业,北香湖“自台斗坑凡数折,而汇县治之众流,黛蓄膏渟,广可三、四亩,修如其广数十倍,汉人与土番合筑为陂。其下,西出北社尾,灌田凡数百顷。”汉番的交流,也逐渐改变了土著居民的某些习俗,康熙《诸罗县志》卷8《风俗志·番俗·服饰》记载:“土番初以鹿皮为衣,夏月结麻枲缕缕挂于下体,后乃渐易幅布。”数年来,新港、萧垄、麻豆、目加溜湾“诸番衣裤,半如汉人”。

台湾移民开垦土地,除了自然环境恶劣外,移民还要面对与汉人交往过少的土著居民挑战。清代台湾“生番”主要以狩猎为主,狩猎又叫“出草”,狩猎武器较简单,主要是标枪和弓箭,因此,狩猎时需集体围捕猎物,康雍时的《台海使槎录》卷8《番俗杂记·捕鹿》载:“鹿场多荒草,高丈余,一望不知其极。逐鹿因风所向,三面纵火焚烧,前留一面,各番负弓矢、持镖槊,俟其奔逸,围绕擒杀。”随着汉人向山区的不断进发,“出草”习俗发展为猎人首,据光绪《新竹县志初稿》卷5《风俗考·番俗》载:“内山生番或数十家为一社,或百十家为一社;各社皆有土官、有壮丁。除妇女而外,其壮丁皆备鸟铳,听土官呼召,兼习强弩短刀。凡有出草(杀人曰出草) 及战斗,长于埋伏掩袭,不知步伐止齐之法,出没茂林丰树中。”这则史料出处较晚,但却明白说明“杀人曰出草”的事实。而生番杀人由来已久,乾隆时范咸纂《重修台湾府志》卷16《风俗·番社通考》记载:“生番素喜为乱??其俗尚杀人,以为武勇。所屠人头,挖去皮肉、煮去脂膏,涂以金色,藏诸高阁,以多较胜,称为豪杰”。蓝鼎元在《东征集》卷4《复吕抚军论生番书》也谓:“生番杀人,台中常事”。而移民遭生番杀害的增多,恰恰是由移民开垦的深入逼近生番造成,“内山生番野性难驯,焚庐杀人,视为故常。其实启衅多由汉人,如业主、管事辈利在开垦,不论生番、熟番越界侵占,不夺不餍;复勾引伙党入山搭寮,见番弋取鹿麂,往往窃为己有,以故多遭杀戮。又或小民深入内山抽藤锯板,为其所害者亦有之。”客家人《渡台悲歌》也对此有记录,“抽藤做料当壮民,自家头颅送入山,遇到生番铳一响,燃时死在树林边;走前来到头斩去,无头鬼魅落阴间”。一些地方因接近生番,即使已初有开发,但在生番的抵抗进攻下,汉人只

好撤退,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1《封域》载,罗汉门附近“沃衍平畴,极目数十里”,汉人在此建立了外埔、中埔、内埔三个村庄,汉番杂处,“继以远社生番乘间杀人,委而去之。今则茀草不可除矣。”雍正时期,生番杀人不断增多,官府不得不出面干涉,史载:“水沙连,旧为输饷熟番。朱逆乱后,遂不供赋。其番目骨宗等自恃山溪险阻,屡出杀人。逮雍正四年,复潜踪出没,恣杀无忌”。官方出动军队进行镇压,“擒获骨宗父子三人,搜出藏贮头颅八十五颗”。直到光绪年间,恒春县的尖山、水坑一带,“仍有凶番屡出杀人,割去头颅无虑数十,并杀高仕佛汛官林武兴及防兵一名,焚毁汛房”。需要说明的是,一些生番杀人,有时又与汉人中的“番割”引导有关,据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140《宦绩》载:“番割者,汉人通番语,窜内山娶番妇,时引生番劫掠平民”。

清前期,台湾的民番之争大多因移民垦拓土地而起,而台湾的垦殖往往是大户出资向官府申请垦照,然后招佃开垦。所以,乾隆九年(1744),朝廷下令禁止赴台文武官员乘机设立庄田招佃开垦,“朕闻台湾地方,从前地广人稀、土泉丰足,彼处镇将大员无不创立庄产,召佃开垦以为己业,且有客民侵占番地,彼此争竞,遂投献武员,因而据为己有者。??是以民番互控之案,络绎不休。若非彻底清查,严行禁绝,终非宁辑番民之道。”他下令严查且永行禁止。实际上,这一禁令并没有被认真贯彻执行,地方官上报朝廷时对侵界垦殖多有意回避,乾隆十七年(1752)彰化县发生“生番骚扰村庄、杀死兵民”事件,乾隆下令调查原因,结论为:“细察此次凶番残杀兵民,其为因奸民占种番地,熟番逞凶焚杀,已无疑义”。但此前“该郡文武禀报犹以事出生番为言,与提臣查覆情形迥异;始终欲以生番焚杀掩其致衅之由,且听信通事张达京诡言嫁祸,粉饰欺朦。参请严办,以重海疆”。而文武官员禀报的内容,之所以与提臣调查事实不符,极有可能官员本身就设有庄田。

随着清代汉人移民的不断入台,土著居民由原来的主体族群,逐渐在大规模的移民压力下,成为非主流群体,汉人则上升为台湾主体民族。土著居民身份地位的变化,尤其是汉人的土地开发日益接近“生番”境界,汉番之间矛盾更为突出,雍正年间,浙闽总督高其倬上奏称:“番人焚杀一节,此事情节中有数种:一则开垦之民侵入番界及抽藤吊鹿,故为番人所杀;一则番社俱有通事,通事刻剥,番人愤怨之极,遂肆杀害,波及邻住之人;一则社番杀人数次,遂自恃强梁,频行此事,杀人取首,夸耀逞雄。”汉人强入番界以及通事的刻剥引发了“生番”对汉人的仇杀,以致汉人有“自来番性嗜杀”之印象。由于移民渡台源源不断,汉番的居住地已呈犬牙交错地交合在一起,康熙三十三年(1694)纂修的《台湾府志》卷1《封域志·疆界》载,南路“矶以内诸社,汉、番杂处,耕种是事”。这类记载在台湾地方文献中俯拾即是。汉人的不断进取直接危及土著居民的生活范围,双方仇杀不可避免。官府曾一度计划将民番分离,乾隆十年(1745)户部议奏:“台郡民番错壤,经福建布政使高山会同巡台给事中六十七彻底清查,断以民地归民、番地归番,各相允服”,得到皇帝批准。但从移民的开垦来看,这一政策收效甚微。直到晚清,番人与汉人冲突仍不时发生,刘铭传云:“今刘朝带所开之地,仅老狗社与加九岸番毘连,加九岸仇杀居民,缉凶未获”。

面对台湾土著居民的仇杀,汉人在开发过程中也不断加强自卫能力,这在噶玛兰的开发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道光《噶玛兰厅志续补》卷下《艺文》记载了姚莹的《噶玛兰原始》称:“噶玛兰本名蛤仔难,在淡水东北三貂、金笼大山之后,社番地也。??其始番居不知开辟,杂处深林水窟之中,捕鱼打鹿而已”。康熙时已有汉人与之零星市易,乾隆三十三年(1768)民人林汉生始召众入垦,但“为番所杀。后或再往,皆无成功”。直到嘉庆元年(1796)才有漳浦人吴沙率乡勇200余人作后盾,招漳、泉、粤三籍流民入垦噶玛兰,“初入,与番日斗,彼此杀伤日众”。可见,吴沙对噶玛兰开发是在“乡勇”保卫下,通过与土著居民斗争而逐步展开。移民对噶玛兰开垦的深入,造成土著居民不断减少,顺治年间噶玛兰族有9770人,嘉庆十五年(1810)仅为5540人(包括彰化徙来流番990人),道光元年(1821)为5569人。土著的减少,既有可能是被不断汉化的结果,也有可能迫于汉人压力而向外迁

徙。但无论是那种情况,土著居民都受到了移民的侵欺,曾任噶玛兰通判的柯培元作《熟番歌》对此描述:“人畏生番猛如虎,人欺熟番贱如土。强者畏之弱者欺,毋乃人心太不古。熟番归化勤躬耕,荒埔将垦唐人争。唐人争去饿且死,翻悔不如从前生。传闻城中贤父母,走向城中崩厥首,啁啾鸟语无人通,言不分明划以手。诉未终,官若聋,窃窥堂,有怒容。堂上怒,呼杖具,杖毕垂首听官谕。”移民对番地的侵垦及其官府对汉人的袒护,都使得土著居民生活区域和人数规模在不断缩小,番人尽管想通过官方途径去解决纠纷,但遇到的汉人官员又往往多袒护汉人,番人因此败下阵来,最终增加了他们对汉人的仇视心理。噶玛兰开发过程中盛行的结首制,就是移民遭遇土著居民竭力反抗的结果。所谓结者,是指具结于官、通力合作、维持秩序的一种开垦组织,既是一种拓垦组织单位,也是一个具有界址的空间单位,结首制与武装联在一起,“全台虽各有生番之害,惟兰地实逼处此,其害尤甚”。正因如此,移民才组成结以自卫,道光《噶玛兰志略》卷1《建置志》载:“时以十数丁为一结,数十结为一围,凡五围二十三结”。可见开发之迅速。

清代官府对台湾移民与少数民族的往来,并没有听之任之,而是积极加以干预。清政府解决台湾汉番之间的矛盾,先是设立土牛,后又设立隘,以此来保护汉番各自利益。

为了防止移民对番地的过分侵垦,从而引起台湾地方社会的动荡,清廷对番地基本采取保护措施,严禁汉人侵垦,其标志性的措施就是设立土牛与隘。据学者研究,“台湾设隘,仿于郑氏。??(明郑时)屯田之制,以开拓番地,而人民之私垦者亦日进,每遭番害,乃筑土牛以界之,禁出入。土牛者,造土如牛,置要害,戍兵防守。至今尚留其迹。或曰红线,则以土筑短垣,上砌红砖以为识,耕者不得越。归清以后,仍沿其制。而垦田愈广,渐入内山,官不能护。乃为自卫之计,设隘寮,募隘丁,以资捍御。”也就是说,清初仍沿明郑实施“土牛”的办法,防止汉番冲突。而土牛随着移民垦拓的深入却不断发生位移,乾隆五十五年(1790)闽浙总督伍拉纳的一份奏折显示,土牛之界在乾隆时已多次变动,“台湾地土膏腴,易于谋食,无藉民人,愈聚愈多,往往深入内山,垦越滋事。虽于乾隆十五(1750)及二十五等年两次立碑,并于淡、彰二厅设立土牛以分界限,因阅年既久,日渐废弛。自应遵奉部行,划定界址,庶可束边境而杜争端。兹据台湾镇、道等请以此次清查归屯地段为准,或抵山根,或傍坑崁,令地方官拣用坚厚石料,竖立碑界,详开年月地方,大书深刻。并称存檔原图,从前以红、蓝、紫色画线为界,今即添画绿线,以别新旧。”可见,不同时间段的土牛线是以不同的颜色表示的。其实,土牛之设,并没有能够阻止移民的积极进取,越界占垦屡屡发生,当然,有些越界是通过先佃番人土地,最后据为已有,“从前因淡水、彰化二处,垦辟日增,另行划定界限,设立土牛,禁止奸民越界占垦,免滋事端。乃因生聚日繁,民人私向生熟番黎佃地耕种。??熟番等归化日久,渐谙耕作,祇以业经典卖,无由取赎。”正因如此,乾隆后期,移民越界占垦番地现象相当普遍,“不特嘉义以南多有侵越,即淡水等处续定土牛界,亦□虚设。此时若不将埔地彻底清厘,事过境迁,界址必仍混淆”。而且越是与番人接近之地,私垦土地就越多,“其集集埔、虎仔坑、三貂、琅峤等处,接壤生番,私垦田亩甚多,此等偷越民人,本应逐加惩治,惟念开垦以来,生番日久相安,并无事故,一经驱逐,沃土既须拋荒,而游民又无归宿,应请照新定民买番地之例,一概升科,免其查究。”这种由移民先行越界开发,待成熟后,官府认可的现象在台湾垦拓过程中几乎成为一种模式。而且官方在书面文字中,每次都强调划界巡查,但实际上也只是具文而已,“清查之后,即以所垦地方为界,拣用坚厚石料,竖立界石,列开立界年月地方,大书深刻,俾人一望而知”。

正因如此,所以土牛之设到乾隆末年已成故事。以埔里六社而言,乾隆末年汉人进入尚少,林爽文曾“谋据险要”于此,“彼时私入之人无几、生番之势尚强,不为所据”。嘉道年间,“私入之人较多,生番之势极弱,今昔异形”。其实,汉人侵界开垦一直未曾中断,

乾隆初年福建巡抚周学健上奏,强调越界之禁,“凤山县民邱子刚等因越界筑坝引水灌田,俱被生番戕害。查向来内地民人或侵入番境致被残害,生番罕有无故逸入内地、戕害民人者。是欲保全内地民人,惟有严越界之禁”。乾隆十一年(1746)五月,户部重申:“民垦番地虽久经禁止,但不分别定罪,小民不知畏惧。请嗣后番地,均听各番自行耕种”。对私自侵界垦荒则处以重罪,“若奸民潜入生番界内私垦者,照越渡缘边关塞律治罪”。为了消除汉番间的矛盾,勘界划线势在必行,“番社地界,从前地方官原各查禁;而奸民不顾戕杀,每觊侵越,仅委佐杂微员,不足弹压。应令地方官于农隙亲勘,传同土目、通事、乡保、业户立表定界,统限一年内,造册报竣。”官府同时要求迫近生番的移民应集中生活,并成立非军事组织保护自己,“至生番乘秋穿越林莽,出界戕杀,其迫近番地零星散处之庄民,该督等议令于秋冬移附近大庄居住,恐民情不便。应饬地方官善为劝谕,毋庸立定章程。其设法堤防之处,应如所议,令贴近生番庄社各设望楼一,悬挂铜锣,每楼分拨五人昼夜巡逻,近社者派番、近庄者派民,十日一轮,各自保护。邻庄有警,互相救援,倘有坐视不救者,即行究治。”这里的“界”,其实就是土牛,移民不断侵界,土牛也就不断重新界定,乾隆指出,“内外山地界,从前设立土牛,未为周密,应重加勘定,务令界限分明,勿使日久偷越,以致滋生事端。”这一情况的逐步发展,最终使土牛形同虚设,所以福康安奏称:“从前设立土牛,禁民占垦;因生齿日繁,私佃耕种,土牛之界,竟成虚设。良田弥望,多在界外,旧设土牛,早无遗址可寻。民人开垦,与生番日久相安,并无事故。”据此,则土牛之界,“在乾隆年间业已全无,私垦升科,早已深入番地之内。埔、水六社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协讨林逆以后,支领口粮,时常出入,不但番众在集集等处交易,即民人亦时常进内。”

总而言之,汉人与台湾土著居民的真正交流接触,大约开始于明代中后期,全面正式接触应在清代,而这种接触是以汉人的攫取土地等为先决条件。面对清代源源不断的移民浪潮,台湾土著居民进行了本能的反抗,但最终却在汉移民的占夺、先进农耕文明的示范下,熟番逐渐汉化,生番则退居深山,继续保留土著居民原有的社会特色。这表明不同民族间长期的交流会密切其感性与理性认识,而长期的生产与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先进的文化与耕作技术对相对落后的民族会有一定的吸引力,清代移民在台湾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走向即是证明。

标签:台湾 移民 政策 美国移民政策 泰国移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