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移民 > 正文

三次移民潮

时间:2017-03-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三次移民潮

 

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便是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早在秦汉时期,即有海商进入东南亚的记载。唐宋时期,中国海商遍布东南亚沿海地区,人口往来频繁。15世纪初,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出现华人聚居区。明中后期,政府多次发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前往东南亚的人口依然有增无减。然而,真正形成规模并影响至今的移民活动,则是近代以来称为“下南洋”的移民潮。

 

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11国。在中国文献中,这一地区先后被称为“南海”、“西南海”、“东西洋”,清代泛称“南洋”,后沿用至20世纪中期。

 

近代之所以出现“下南洋”移民浪潮,有深刻的历史原因。17世纪以降,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进入远东地区,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先后在东南亚开辟商埠,将远东地区纳入世界殖民贸易体系。开发东南亚急需大量劳动力,而非洲黑奴贸易在18-19世纪之交已经衰落,西方殖民国家开始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华人前往东南亚。就国内而言,闽粤自古以来便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鸦片战争前,“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当时东南亚华人已有150万之多。“下南洋”的两次浪潮

晚清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包括允许西方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名为“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当苦力”。由此,“下南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60年代至20世纪初,出现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即苦力贸易阶段。1860年代,在经历太平天国、两广洪兵起义和广东土客大械斗之后,东南地区满目疮痍,时值美洲发现金矿、东南亚种植园经济发展,各国纷纷设立招工公所,饱经战乱的闽粤人民引颈以望。洋行、公所通过雇佣“客头”(猪仔头),将贫民诱至“猪仔馆”,签订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当时甚至还有使用欺骗、绑架手段掠卖华工的现象。数十年间,仅东南亚地区就有大约200万华工前往,主要集中于中南半岛的种植园和印尼等国矿山。契约华工深受“猪仔馆”和船主的非人待遇,招致华工反抗与各界舆论质疑,迫于内外压力,各殖民国家相继出台改善华工状况的条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贩运“猪仔”与保护华侨的法令,苦力贸易终结。这一时期也有部分华人以自由劳工的身份前往东南亚从事商业、手工业与农业活动。

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50年代初,是“下南洋”的高峰时期。20世纪前期,中国国内兵连祸结,战火不断,而东南亚则得到殖民宗主国的扶持,除了传统的种植园、采矿业外,铁路、航运、金融、制造等新产业也获得空前发展,急需熟练劳工,仅1922年-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日军侵入东南亚后,打压华人社会,大量华人回迁国内。二战后,迁往东南亚的华人大幅减少。新中国建立后,持续数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停止。

“下南洋”自明代中叶开始,在1950年代戛然而止,持续近300年。俗话说“海水到处,就有华人”。海外华人华侨的总数,目前比较认可的数字是3500万,80%分布在东南亚,其中印尼华人数量最多,约有600万;马来西亚次之,有500万左右;华人占多数的唯一国家是新加坡,约占总人口的75%以上。

“下南洋”的血泪史

清代发生的著名移民浪潮,如“湖广填四川”、“渡台海”、“闯关东”、“走西口”、“客家南迁”,属于国内移民,而“下南洋”、“金山梦”(到美洲开矿筑路)则是中国人走出国门的移民潮,长路漫漫,充满了血泪辛酸。

首先是“违法”。移居海外在很长时期内是不允许的,在朝廷看来,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不仅禁止,而且对回国者严加制裁。直到晚清,清政府才意识到海外华侨的经济实力与商埠的重要性,于光绪三年(1877)任命当地华侨领袖胡璇泽为新加坡首任领事。1893年,清政府才正式解除“华侨海禁”。

其次是旅途艰险。早期移民偷渡出洋,整日担心官军稽查与海盗行劫,海上风信难测,帆船时时有倾覆之险。近代出洋华工则几乎与奴隶无异,饱受“猪仔头”与“猪仔馆”的虐待,华工被封禁在船舱内,条件恶劣,死亡率极高,贩运华工的船只被称为“移动地狱”。

再就是落地后的艰难。落地移民一是要克服难以适应自然环境的问题,一是受到当地各种势力的多重压力。殖民者急需华人参与开发,但又对华人迅速扩张的经济实力充满担忧,因而有意抑制华人权益,迫害、屠杀华人的事件多有发生,尤以印尼多次屠杀华人的事件最为惨烈。殖民势力消退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一旦政局动荡,华人往往成为发泄不满的对象。

大量华人移居东南亚,不仅缓解了中国国内的人口压力,也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可以说,东南亚的近现代历史是土著族群与华人共同书写的。目前,华人作为东南亚各国本地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所在国的认可与认同,但历史与现实纠葛的阴影并未消失殆尽,华人问题的彻底解决仍需时日,这就需要华人社会自身的努力,同时,中国实力之强弱也与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下南洋,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根据其特点和意思主要指的是明朝到清末。主要历史原因下南洋在福建、广东、台湾一带也称“过番”,属于闽粤方言,指的是到南洋一带谋生。

1.在明末到清末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 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2.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3.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 )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

4.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历史现状如今,中国人的脚步已经遍及全世界。而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几百年前那些在南洋披荆斩棘的开拓者的后代。据不完全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五百万人,华人约占75%,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总数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编辑本段地理位置南洋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地理原因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来自全国大部省份,但福建、广东人占巨大多数(95%以上),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老百姓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选择性”。编辑本段历史前后历史迁徒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大规模迁徙: 1.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 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 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

5.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今泰国 ),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历史影响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这些人也多为当地政府所倚重,暹罗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没有华侨,宫廷什么买卖也做不成”。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烤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银匠、雕刻师、锁匠、画家、泥水匠、织工,几乎无所不包。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东南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矿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印尼加里曼丹,华人是当地金矿的唯一经营者。矿工人数最多时曾超过9万,每年生产的金矿砂一般都在百万盎司(1盎司等于 28.35克)以上。19世纪以前,马来西亚的锡矿也几乎全部是由华侨开发。现在当地许多被称作“锡湖”的大型锡矿区,都是华侨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正是由于华侨的辛勤开采,马来西亚的锡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世界锡总产量的一大半。

“下南洋”的中国人,就这样成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勤奋与努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就连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努力之结果,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马来政府及其人民,对于如此勤奋耐劳守法之华侨之谢意,非言语所可表达。” 华人在改变所在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东南亚华人,先后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与此同时,东南亚华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丈夫是华裔,泰国前总理他信是华人。在泰国议会,三分之二的议员也是华裔。在马来西亚,华人从政并取得成功,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下南洋”成为堪与“闯关东”、“走西口”相媲美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样有“推-拉”合力的驱动。推力方面,“经济压迫”是最具有能量的“激素”。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拉力方面,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中,劳动力的需求量旺,供不应求,就业机会正多。而且,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甚至采取了“最吸引人的条件”,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了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植者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植者;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这对无业失业的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少流民“甚或自鬻以求至其地”了。对流入地来说,华工一直是南洋开发的生力军,他们是廉价的用之不竭的劳动力资源。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说,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作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继续努力之结果,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成今日之马来半岛马来政府及其人民,对于此勤奋耐劳守法之华侨之谢意,非言语所可表达。”(李长傅:《中国殖民史》) “下南洋”的流民运动,对流出地同样发生深刻影响,它对缓解“经济压迫”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葛剑雄等先生所著《简明中国移民史》中,有一个简单的计算:从1840年到1930年的九十年中,由闽、粤两省输出的流民每年平均十万以上,足以抵消每年的自然增长,缓解当地的人口压力,至少可以减弱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振荡。华工通过艰苦创业,积累了大量资本。他们把资金投向近代工商业,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如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就是侨商陈启沅创办的。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巧明火柴厂,由侨商卫省轩创设。据统计,从1862到1949年,华侨仅在广东、福建、上海三省市的投资企业数即达25510家。新世纪机遇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人下南洋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但原因和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槟城街头,有一位小伙子,今年只有20岁,来马来西亚已经一年多。“是伯父让我来的”,小伙子对我们说,他来马来西亚的原因很简单,国内高考竞争太激烈,他的成绩不能保证上好一点的学校,于是追随上个世纪90年代来到马来西亚的伯父的脚步,到马来西亚“闯世界”。不过,马来西亚的路也不是很好走。小伙子先后到过新加坡、泰国,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校。现在只好一边学习语言,一边帮伯父看看铺子。今后的事,只好“看看再说”了。近年“下南洋”并取得成功的,在吉隆坡也大有人在。广之旅是中国著名的旅行社,早在 2001年就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它旗下的马来西亚公司的最大股东,就是华人李钟平。公司的客源非常稳定,业务量逐步上升,收入也越来越可观。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下南洋”的中国人还会越来越多。而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紧推进,随着“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构想的实施,中国人的南洋之路,会越走越宽。

三次移民潮

 加拿大政府近日宣布准备终止已实施了28年的投资移民计划。除了加拿大,多国移民政策从2012年就开始“变脸”并抬高门槛,这给中国人海外移民增加变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长期没有产生过移居他国的移民潮,仅出现过小批次向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派遣留学生的情况。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形成初具规模的移民,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次比较明显的移民潮。

 改革开放初,“洋插队”成主体 

 改革开放之初,国门渐开,中国政府开始有目的放开知识青年出国留学的渠道。留学生成为政策的受益者,新中国的第一批对外移民也从他们之中产生。 

 这其中,赴日留学生规模较大,这得益于当时中日友好的氛围。1984年,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接收10万名留学生的宏大计划,使得中国留日学生出现高速增长。但是留学日本易,移民日本难,真正由留学生增长而带动的移民潮,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1985年后几年间,加拿大接纳了约7万中国大陆新移民。1970年侨居美国的中国移民不过44万人,1988年则达到108万人,增长迅速。 

 除了留学外,跨国婚姻也是一个途径。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有了一些人实现了海外婚姻,到了1979年,已经有8000多人通过海外婚姻实现了移民。默多克的前妻邓文迪1988年2月获得学生签证,进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学习,两年之后通过和美国人结婚才获得美国绿卡。 

 当时,移民不仅吸引知识分子、明星,也同样吸引着普通百姓。移民海外意味着可能有优厚的收入前景,1990年,中国城镇居民月收入约为200元人民币,同期很多美籍华人的人均收入约为1850美元,相当于国内收入的五六十倍。在这种巨额薪资差别的诱惑下,东南沿海很多地区甚至出现一村的村民一起移民海外的现象。以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为例,1987年的媒体报道称,北京首都机场附近的几家旅馆,以及飞往西欧的几个航班,几乎全体被文成县人占据。 

 移民在当地落地生根并不容易,以美国为例,当时美国华人的生存环境并不太佳,一个突出问题是种族歧视。1982年爆发的“陈果仁”案,就是华人在美受到歧视的典型案例。当年,27岁的华裔青年陈果仁在底特律的一间酒吧与一对白人父子产生口角,竟然被这对父子用棒球棍殴打致死,而这两名凶手最后却被轻判,引起全美亚裔社区长达数年的大示威。 

 在这样的氛围中,留学被戏称为“洋插队”,如同真正的插队生活一样,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在国外经历过艰难的历程。而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移民,他们更多扮演的是开拓者的角色,无论大小人物都为了扎根异国,付出了不为人知的辛酸。1988年,已经在国内崭露头角的功夫明星李连杰,由于语言障碍和风俗习惯不同等原因,虽然在美国开设拳馆努力打拼,但仍然无法获得绿卡。

  1    1  

三次移民潮

  加拿大政府近日宣布准备终止已实施了28年的投资计划。除了加拿大,多国从2012年就开始 变脸 并抬高门槛,这给中国人海外移民增加变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长期没有产生过移居他国的移民潮,仅出现过小批次向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派遣生的情况。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形成初具规模的移民,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次比较明显的移民潮。

(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三次移民潮)

 

  改革开放初, 洋插队 成主体

 

  改革开放之初,国门渐开,中国政府开始有目的放开知识青年的渠道。留学生成为政策的受益者,新中国的第一批对外移民也从他们之中产生。

 

  这其中,赴日留学生规模较大,这得益于当时中日友好的氛围。1984年,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接收10万名留学生的宏大计划,使得中国留日学生出现高速增长。但是易,移民日本难,真正由留学生增长而带动的移民潮,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1985年后几年间,加拿大接纳了约7万中国大陆新移民。1970年侨居美国的中国移民不过44万人,1988年则达到108万人,增长迅速。

 

  除了留学外,跨国婚姻也是一个途径。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有了一些人实现了海外婚姻,到了1979年,已经有8000多人通过海外婚姻实现了移民。默多克的前妻邓文迪1988年2月获得学生签证,进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学习,两年之后通过和美国人结婚才获得美国绿卡。

 

  当时,移民不仅吸引知识分子、明星,也同样吸引着普通百姓。移民海外意味着可能有优厚的收入前景,1990年,中国城镇居民月收入约为200元人民币,同期很多美籍华人的人均收入约为1850美元,相当于国内收入的五六十倍。在这种巨额薪资差别的诱惑下,东南沿海很多地区甚至出现一村的村民一起移民海外的现象。以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为例,1987年的媒体报道称,北京首都机场附近的几家旅馆,以及飞往西欧的几个航班,几乎全体被文成县人占据。

 

  移民在当地落地生根并不容易,以美国为例,当时美国华人的生存环境并不太佳,一个突出问题是种族歧视。1982年爆发的 陈果仁 案,就是华人在美受到歧视的典型案例。当年,27岁的华裔青年陈果仁在底特律的一间酒吧与一对白人父子产生口角,竟然被这对父子用棒球棍殴打致死,而这两名凶手最后却被轻判,引起全美亚裔社区长达数年的大示威。

 

  在这样的氛围中,留学被戏称为 洋插队 ,如同真正的插队生活一样,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在国外经历过艰难的历程。而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移民,他们更多扮演的是开拓者的角色,无论大小人物都为了扎根异国,付出了不为人知的辛酸。1988年,已经在国内崭露头角的功夫明星李连杰,由于语言障碍和风俗习惯不同等原因,虽然在美国开设拳馆努力打拼,但仍然无法获得绿卡。

 

  90年代, 闯东欧 成时髦

 

  1991年,已经的曹桂林发表中篇小说《北京人在纽约》,随后小说又被拍成同名电视剧,再现华人移民但是难圆 移民梦 的艰辛经历。出乎曹桂林的意料,这部电视剧在国内播放引起轰动。这一事件背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留学生、移民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移民潮。

 

  这一时期,留学生的规模不断增长。有些国家不仅接纳留学生,还欢迎留学生及其家属移民。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学生保护法》,使得中国留学生及其亲属共约7万多人获得美国永久居民身份。整个90年代,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逐渐放宽技术移民的入境条件,敞开大门吸收中国的技术移民,以弥补国内技术人才的缺乏。

 

  除了技术移民,对于劳动力匮乏的国家来说,中国移民也受到一定的欢迎。1994年,中国向海外劳务输出的人数已经达到16万人左右。这一时期,欧洲也开始成为中国移民重要目的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另一个移民机会。

闯东欧 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甚至有说法称 买卖太好做了,倒腾点什么都发大财。这边弄点日用品送上去,那边伏尔加车就顺着乌苏里江漂下来 。懂俄语而又被冷落了几十年的知识分子,一时间成了抢手的人才。

 

  有统计表明,1979至2000年间,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同胞移居欧洲8国的人数累计达到64.5万人。

 

  当然,移民梦也不都是以圆满结尾,很多移民梦沾染了血色。合法途径走不出国门的普通中国人,为移民甚至不惜铤而走险,选择偷渡这一危险的方式。1993年,美国发生震惊世界的 金色冒险号 偷渡惨剧。

金色冒险号 原本是货船,后被蛇头李鹏飞专门用作向美国组织偷渡。1993年5月, 金色冒险号 从国内和东南亚装载了286名中国大陆偷渡者,到达纽约市附近海域,准备伺机乘快艇登陆。但是最为关键的岸上接头人在华人黑帮仇杀中刚刚毙命,导致 金色冒险号 无人过问达两周之久。蛇头情急之下在6月6日凌晨2时许,驾驶 金色冒险号 抢滩海边,让偷渡者自行游泳上岸。但是因为有的偷渡者不会游泳,体质虚弱,水温又寒冷,当时就溺死了10人,最后仅有6人登陆潜逃,其他人全部被捕。这一事件在美国引起很大轰动,后来还被拍成电影。

 

  在中国国内此事同样引起巨大震动,1994年中国政府出台相关法律,对非法移民实施严厉打击。

 

  2000年后,富人移民受欢迎

 

  进入2000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前后楼市升温、股市大涨,一部分积聚了相当财富的中国富人,开始以投资的方式移民。而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中国企业也加大了海外投资进程,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也开始大规模走出国门。经历金融危机重创的欧美国家,为了吸引外部资金,一度将限额放宽,吸引中国富人。此时,也有一些富有的移民从这些国家撤出,李连杰2009年承认已经移民到新加坡。有分析认为,美国的高赋税,让李连杰这样的高收入者也设法逃离。对于很多投资移民来说,早先艳羡的高福利、完善的医疗教育体系和养老体系,相对于自身财富所受的威胁,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标签:中国三大移民潮 富人移民潮 三次移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