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细节] 北京的故事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穿过寂静的教堂      穿过寂静的教堂,阳光透过天窗照射进来,墙上有了看似静止的光斑。八月的天气,教堂里面却是一片清凉。   但是,高大的穹顶之下,墙上的花窗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文革中,这些绚丽的彩绘玻璃无一幸免,而当年的花玻璃工艺早已失传。如果从法国订购,需20万元,对此教会不堪负担。窗上只是用彩色的塑料薄膜覆盖,但与宗教的主题却是相去甚远了。二楼上曾经是远东第一的管风琴也已毁于文革之中,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架电子琴。
  在这些遗憾之外,能够让人欣慰的是,细花瓷砖的地面上散落着一些零星的彩色纸屑,这是不久前一次婚礼在这里举行所留下的痕迹。披着婚纱在教堂举行西式女昏礼,是很多人心向往之的事情,不过按教会规定,在教堂举行婚礼的男女两方之中,必须有一方是教徒。
  教堂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寂静的,除了几个重要的节日之外。出人教堂的也大多是老年人。教会的神甫也老龄化了。以前是几个神甫管一个教堂,而现在是一个神甫在几个教堂来回跑。上了年纪的教堂和上了年纪的神甫。
  董家渡天主教堂,另一座同样寂静的教堂。在这里,我遇见了王慎养神甫。这是一位年轻的副神甫,三十多岁。王神甫来自西安,刚从余山神学院毕业,到这里只有十个月。当神甫意味着寂寞和远离世俗生活,也意味着不能娶妻生子。王神甫坦言,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奉献。
  王神甫来到董家渡时间不长,但他已经不仅能听,也能用上海话和教徒们交谈了,虽然上海话不太流利,但他谦恭有加的态度,让教友们总要和他说上几句。看得出来,那些上了年纪的教友都十分喜欢他。
  王神甫所在的董家渡天主教堂曾经在花园和绿茵环绕之中,原来面积很大,教堂的地界一直延伸到中山南路的黄浦江边,堪称上海当时最大的教堂。但现在被工厂占用多年,至今还有三分之一没有归还,教堂的外围还盖了一排二层楼的厂房,教堂被遮蔽在这丑陋的灰色建筑后面。以至于我们从街上根本想不到教堂就在眼前,等到进得门去,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教堂白色的外立面在蓝天之下十分醒目。王神甫说,几年以后,周围的土地才会全部归还给教会。也只有到那时,教堂才有可能彻底改建,并恢复原貌。这也是王慎养神甫在未来的日子里将要承担的艰巨工作。
  
  沉 船
  
  秋天即将到来的时候,总是会着手一些有趣的工作。这一次是拍摄上海的老房子。先将具有价值的建筑从各种资料里选出,输入电脑,按照道路的门牌号码顺序排列,结果,纸上的建筑竟达11页、195幢之多。这是第一页上的内容:
  
  西区
  
  淮海中路
  1082号,法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天花雕壁,彩色玻璃窗饰,木护壁,壁炉,1925年
  1131号,挪威风格屋顶和塔楼的花园建筑
  1154号,淮中大楼(亨利公寓),现代式,平面呈一字形公寓,1939年
  1202号,淮海公寓,装饰艺术风格,1935年(雷安洋行设计)
  1273弄,新康花园,西班牙式公寓花园住宅,1934年(马海洋行设计)
  1285弄,上方花园,单体风格多样的花园住宅,共有西班牙花园住宅74幢
  和摄像师开车去实地看了大部分的房子,注意的是外观、朝向、外立面受光的时间、拍摄的角度;与房子的主人打招呼;将所见在列表上一一作出记号,以便拍摄时取得最佳效果。大部分建筑已经陈旧、外表破损、颜色发乌,在大批新建筑的簇拥和包围之中,就像深海中的沉船。不少上海历史上的豪宅,以前的私家花园,已经成了酒家,或是机关的办公地点。但是这些修缮一新的房子反而给人不真实之感。
  哈密路1115号6号门,位于城郊结合部,这里有建筑师邬达克1925年的作品――焉息堂。哥特式风格教堂已经废弃,破败不堪,灰色的教堂门口挂着铁锁。从门缝里看去,天光从教堂顶部的天窗照射下来,地面堆放着杂物。院落门口的大黑狗不住地狂吠。教堂后面有一排大铁笼子,里面竟养着狐狸!原来这里已经划归上海动物园了。
  复兴中路1330号,两层楼的西欧建筑风格花园住宅,被人承包后改成了饭店,院落里铺上花砖石地面,支起遮阳伞,成了露天咖啡厅。我曾经和远道而来的朋友在这里喝茶、聊天,度过了愉快的夏夜。而当我们按图索骥来到这里时,发现眼前是一片全然陌生的建筑。砖石拱圈、拉毛的浅褐色外墙和造型独特的灯饰,连同老房子一起突然消失了,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门牌还在,但房子已经不翼而飞;有的则整个一片街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石头做成的建筑比建造它们的时代要长久一些,但这些石头也比任何东西更显现出物是入非。拍摄期间随手涂抹的一则笔记透露出的是掩饰不住的沧桑:
  “多云。上午外录。拍摄徐家汇天主教修女院、玫瑰园以及华山路上的枕流公寓。枕流公寓曾是周璇的居住地之一,今天看来其外表依然不凡。这座曲尺形白色建筑的背面空出一大片空地,建成一个极有韵味的花园。在上海的市内建筑中,公寓有如此大的花园还不多见。园内有圆形小石铺就的小径,有草坪,有修竹,有乔木。园子正中有中心镂空的石牌,上书‘枕流园’,石牌下部有1992年重建字样。居民说,原来园中有一口井,现在已经填了。园中的修竹有大半均已被连根拔下,弃置在草坪上。夕阳之中,一片苍凉。”
  
  国际饭店
  
  
  上海的城市标志一直与建筑的高度有关,现在是东方明珠电视塔,而在以前,则是国际饭店。国际饭店垄断上海乃至中国的绝对高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样的纪录既是空前的,应该也是绝后的。国际饭店几乎成了上海一个历史阶段的同义词,它也因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人。
  
  1934年,国际饭店在南京路上破土动工,见惯世面的上海人也纷纷为之吸引,其中就有银行家的公子贝聿铭。少年贝聿铭不相信建筑能够升到人们传说的二十六层楼的高度。贝聿铭在南阳路上的家与国际饭店相距不远,每到周末他就去施工现场观看大楼像变魔术一样慢慢升高。当国际饭店终于落成的时候,贝聿铭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和憧憬:“我沉醉在建设一幢和国际饭店一般高的大楼的设想中,当时这种想法对于我就像登月旅行对于今天的小青年一样令人激动。我断定这就是我想做的工作。”第二年,他就远涉重洋,去美国学习建筑学了。当贝聿铭在五十年后重新回至¨上海滩的时候,已经是世界知名的建筑师了。
  用青岛花岗石作外墙的国际饭店,有着深褐色的建筑外观。这幢被称为美国二十年代摩天楼直接翻版的建筑,出自一位匈牙利建筑师的手笔。仅存的一张照片,告诉我们这位建筑师的模样:戴着金丝边眼镜,鬓发斑白,穿着粗花呢的西服正在全神贯注地阅读。在上海生活多年的邬达克,在东方实现了他的建筑梦想,他为上海设计了多幢有影响的建筑,包括与国际饭店紧邻的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是为他带来最高荣誉的作品。但就是这样一位对上海的城市发展有过重要贡献的建筑师却几乎被遗忘了。
  童年记忆中的一幅照片始终历历在目:国际饭店的倒影映现在人民公园的一潭清水之中。但是这样的景象早巳不复存在。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建筑高度木断被刷新,国际饭店从前台隐退了,高大的杉树沿着南京路齐齐地站立起来,沿街的商店轻而易举地将看向国际饭店的视线完全挡住了,更不要说什么倒影了。
  
  一个冬日的上午,在改建后的国际饭店十五楼面南的咖啡室里,阳光缓缓移动在深色的桌椅上。这里正对人民公园,昔日的跑马厅,六十年前,大亨和阔佬就是在这里俯瞰赛马的情景。前不久,饭店悄悄地将内部整修一新。统一;素净、简洁。饭店客房的墙上装饰的不是风景和山水花鸟,而是一些西方古典和现代建筑的设计草图。这是一个十分棒的创意,而且十分适合国际饭店。一位参与国际饭店改建设计的青年建筑师,将他的婚礼放在刚刚改建完成的国际饭店。他不无自豪地说:还有在哪里比在自己设计的饭店里度过新婚更好的呢?

标签:上海 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