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英语作文 > 正文

做名师,在涅?中生存_绝代名师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名师,但名师的成功是有规律可循的。名师也是人,名师出"名"之前也跟我们每一位老师一样平凡平淡平和,但绝对不平庸。名师的形成过程很艰难,潜形的,暗藏着无穷的力量。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你在干什么,他又在干什么,细细看来,你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勤奋,当你在打牌时,当你在享受温馨时,当你在交游时,他们伏案工作,勤苦地游离于书山之中,冥想着一个成功的过程就这么来了。
  魏书生是如此,李镇西也是如此,荆州的余映潮王世发也是如此。
  我们先看看"北有魏书生"。魏书生,男,1950年生,1978年任语文教师,20多年不辍。1965年初次接触了对他此后人生发生重大影响的两本哲学书籍《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哲学讲议》,懂得了怎样看待教育。1969年教小学,开始探究教学规律,1972、1973两年撰写了《谈改造世界观》、《谈工作方法》两本书;1978年到辽宁盘锦教语文,次年推出作文教改成果,到1983年渐成名师,陆续出版了《教学要民主化、科学化》、《语文教学探索》、《当代中学生用功书》等。他说:",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快乐,于是,教师收获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纵观魏老师的成长经历,他没有高深的学历,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也没有过人的"背景",全靠他自我创造与勤奋攀登,唯如此,才可以到达别人无法到达的顶峰,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全国劳模、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再看看"南有李镇西"。1958年8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十杰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现任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副校长。他认为从心灵到民主,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的不同。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100封信》、《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家长》等9部。李老师的成长过程要优于魏老师,他出生名牌大学,又读了博士。但他是从基层工作开始干起的。1982年四川师大毕业后,先后在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石室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一干就是十五年。直到2000年才通过自学考上了苏州大学读教育哲学博士。
  揪住离我们近一些的余映潮老师。1968年从武汉下乡,在乡下生活了14年,担任过乡镇中学语文、英语、音乐教师,34岁时走进荆州市教研员岗位,一干就是20个年头。1984年开始写文章,用8年时间写完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50岁时才开始上示范课。他的教学理念是:要让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求知、求智、求趣、求美。
  由此而观之,名师的形成有三个境界:一是抓时间。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时间的积淀以及把时间用在教学的点子上,很难成就一位教坛高手。没有人指望能一夜成名或一战成名。没有踏踏实实地跟时间赛跑,就没有超一流的成就。魏书生成名用了20年;李镇西用了10年;余映潮用了28年,这些人都是时间的主人,忘我工作的人,恐怕我们很难在娱乐场所找到他们的身影。二是求专注。有一句醒世名言,讲的是干一件事要专心致志地去做,不要提什么条件。如果要抛弃一切杂念,就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吧,其他的什么都不重要。做学问就是这样,尤其是成为名师,就要有所取舍,潜下心来做教育学问。余映潮老师对课堂教学的专注,突出表现为"教"与"研"的统一,他认为,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提问",尽可能实用、活用、巧用教材。三是要提炼。做学问实干不能蛮干,苦干离不开巧干。提炼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审视自己和角色定位的过程,魏书生从一名普通语文老师成为全国名师,成为一名教育家、教育局长。他在自己的事业发展进程中不断审视自己,使自己做大做强,令人仰视。再看看刚上任不久的荆州市高中语文教研员王世发老师,论起点学历,也只有中等师范。论基本功,也不在大家之上,但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求教学之得失并概括为理论精华,指导教学实践,终于成为名师。他的成长经历,就是在不断地提炼中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为、有志、有名,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假如我们也有这样的追求,哪怕是朝这方面走一走,也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值得提倡的是,年轻人,应该好好学学,不怕没有路,就怕不愿踩路。
  《游褒禅山记》中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它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你愿意做,能下苦功夫,就可以做成任何一件本职范围内自己想做的事。
  做名师,其实并不难。

标签:名师 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