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英语作文 > 正文

三年级上册英语跟读 浅谈三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面对新课程、新理念,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导”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拓宽视野,形成能力,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面对任何评价内容都能自我调节,应对自如,更新发展,达到真正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下面仅以三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导些什么、如何导这两个方面,谈谈一些设想。
  一、 课前导读,走近文本
  1.在培养预习习惯中导读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每次讲授新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并以“四看(看课题、看课文、看插图、看课后练习)三查(、查词典、查有关数据)二标(标文中不懂的地方、标自己感兴趣和最受感动的地方)一议(议主要内容)”这样的提示引导学生落实预习的全过程。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预习性表格,让学生依表预习自学,再慢慢放手。如:
  2.根据“导读”导读
  教材的每单元前都安排了“导读”内容,它包含内容提示、学习目标、学法指引等,其语言极具趣味性和亲和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有目的地、有方法地阅读课文,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它。比如,在学习《赵州桥》前,让学生读读第三组的“导读”,就能对这一课乃至整个单元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并知道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是读懂书的好方法,这无形中就给了学生读书的拐棍。
  3.依照课后“思考、练习”导读
  课后“思考、练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如《风筝》一课后的“思考、练习”的三道练习,学生都能在自学中初步解决,并在看图、读书、找句、思考、抄写、说话等实践中培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在每次授新课之前,教师如果能抓住上述的三点导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课前训练中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将能逐步提高,达到自能阅读的目的。
  二、课中导学,走入文本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虽然学生课前经过自学,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还需教师进一步的“导”,可从“导情趣”“导质疑”“导学法”三方面落实。
  1.导情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爱学
  不少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美文。这些文章正是拨动学生情与趣的导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导体引导学生理解美、欣赏美、体味美。教师要努力创造美的情境、美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去体会、感悟。无论是教师的语言,还是其他教学手段的设计,都力求突出美感与情趣,并通过范读启情、释义悟情、评读促情、拓展留情,使学生处处关情,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如在学生动情地读、赏《荷花》后,可以设计一些拓展题推他们一把,让他们在放飞想象中留住文中的情、作者的情。如:“如果你也变成一朵荷花,想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呢?现在你已漫步在这迷人的荷花池边,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读了课文,你能想象出这一幅荷花图吗?请把它画出来,看谁画的最真最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吝啬情与趣,不荒废课文的情与境,引导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是不难的,到了这时,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乐此不疲。
  2.导质疑,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让他们在读书中独立提出有一定水平的问题,还需要教师适当的“导”。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并引导学生质疑。我们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①在思考练习中质疑;②从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质疑,如《爬天都峰》一类的课文;③从反常的现象或语序中质疑,如《纸奶奶的生日》中的“今天是纸奶奶的1898岁生日”;④从布局谋篇上质疑,如《赵州桥》一课;⑤从遣词造句上质疑;⑥从标点符号上质疑,如《我和企鹅》中的双引号、叹号等等,并及时鼓励学生别出心裁的质疑。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并以此组织教学,逐渐让他们在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宽思维空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导学法,让学生在领悟、体会中学会学习
  (1)从单元整体入手的学法指导
  课本里的课文,不外乎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精读课文,它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重点读写知识,揭示规律的主要载体,教学重点是渗透学习方法;第二类是略读课文,它是让学生试用学习方法,复习巩固重点读写知识,理解语文规律的载体。教学这一类课文时,重在让学生在生生互动氛围下运用方法自读自悟。如《可贵的沉默》,它处于单元之首,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然后带一课略读课文《妈妈的账单》。《她是我的朋友》也是这个单元的精读课文,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句子,它又带一课阅读课文《七颗钻石》。这样一来,教学过程中我们便可以教一课放一课、读一带一,让学生在“了解方法――运用方法”中学,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2)在课文内容学习中的学法指导
  在学习精读课文时,包含着许多的学习方法,有读的方法、想象的方法、提问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等。其中,理解词句是三年级的重中之重,教师必须在抓好其他学法指导的同时,加大力度突破这重中之重。
  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重点词句。其次,要教给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①查字词典;②联系句子和上下文等。比如,对《画杨桃》中“想当然”这个词语的教学,学生不易理解“想当然”,但对“不要想当然”的理解,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领悟。教师先引导学生读读:“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然后,提示学生:“看下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从文中悟出,意思就是“不要想当然”。到这时,教师继续点评: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实事求是,也就是――学生自然脱口而出“不要想当然”,反过来,就是“想当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领悟“想当然”的意思,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个选择词语填空的练习:(想当然 不要想当然)①事物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这就要求 。②自己想象中事物是怎样的就断定它是什么样的,这叫 。最后,教师继续导思:“哪种情况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学生在这具体的语境中,又体会了“老老实实”在本文中的含义。
  学生在这一系列实践、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中,对怎样理解重点词语已在脑海里形成了一种朦胧的东西,思维上正处于“愤”“悱”状态。这时,教师再“引一引”:“你们刚才是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通过讨论、点拨,学生对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就清晰了。这一导而勿牵的过程,既扎实地落实了语言训练,达成了《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的要求,又有效地指导了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用。
  三、课后导行,走出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并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想方设法搭建各种展示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收获、个人特长,使他们在自我展示中真正动起来,在亲身实践和展示活动中学会阅读,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学完《秋天的雨》一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秋天的 ”,并用笔把自己的发现、想象写下来;学完《赵州桥》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出赵州桥的设计图或写一座自己熟悉的桥,这样一来,学生就必须去了解这桥的历史、观察桥的样子和构造、思考有关问题等;学完《海底世界》后,可让学生去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海底世界的内容,然后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中拓宽知识面……这些正无形中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有关“积累优美词语,在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的目的。
  (责编 陈剑平)

标签:浅谈 教师 教学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