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音乐高考 > 正文

快乐歌唱【快乐制造】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主持人:高杨   本期嘉宾:彭扬      曾获:   文学奖项第一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大赛“少年美文大奖”;《青年文学》杂志2002年年度小说作品一等奖;日本村上春树文学奖。英国弗吉妮亚?伍尔夫文学基金等20余个国内外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日、法等国文字。
  音乐奖项高中时写出音乐原创专辑《stay in your arms》获得“网络格莱美”五项提名,获年度最佳新人、最佳流行单曲、最佳年度专辑三项大奖;其创作受到《滚石》、《Billboard》等音乐杂志关注。
  绘画奖项中学时举办个人画展“飞吧,威利斯特”;获得法国国际青年画展“金橄榄奖”。
  影像奖项主演电影《小提琴》(2004年)入围法国里昂电影节和韩国短片电影节。
  曾出版独立摄影采访图文集《天黑了,我们去哪?》(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小说集《洞》(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生活笔记《16mm的抚摩》(北京共和联动图书公司策划、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12)。
  曾主演电影《小提琴》(2004年,入围法国里昂电影节和韩国短片电影节);《橙色内裤》(2004年);《请你来到果冻里》(2003年)。
  曾演出广告 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喜之郎果冻;大白兔奶糖。
  曾演出话剧《蓝色大门》
  
  高杨:彭扬你好,多年不见,听说你又有很多作品获奖,祝贺你!
  彭扬:谢谢你,其实没什么,我也只是将自己创作的作品给大家看,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呢。
  高杨:大家都说你是80后作家中的“好孩子”的代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广泛接触各门类的艺术。你是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的呢?
  彭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吧,我上学的时候其实也很头痛理科,当时文科很强,但是理科一般。高中分班的时候就选择了文科。我有一个基本观点,做事情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喜爱什么就去选择什么,不跟自己闹别扭。上了大学后,我的生活就忙碌起来,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我做事情都是顺其自然去做的,如果完成了功课,我便用课余的时间去做我喜欢做的事,例如:写作,画画,摄影等。我完全不是以功利的心态去做,这样才能真正的快乐。
  我认为,各门类的艺术都是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方式,都有它们的独特性,这些艺术方式也都是互相补充的,我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觉得非常快乐。
  高杨:哦,那你的内心世界真是够丰富多彩的。
  彭扬:是啊,其实,我们面前的生活是完全相同的,有的人过得普通沉闷,有的人却可以活出精彩,完全因为大家各有一双不同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我的人生准则是:享受人生,勇于承担。
  每天我们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和社会,你需要选择一种态度去面对你的生活,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被动的。
  每个人都要经历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变化和周围世界的变化,承担成长带给你的苦恼和恐惧。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可以带给你很多快乐。只要快乐,你便会有一颗更丰富柔软的心去感知这个世界。
  高杨:我们知道成名是一把双刃剑,带给你荣誉,满足你虚荣,同时也给你带来无尽的烦恼。自从你出名后,有人指责你的作品无病呻吟,空洞,不贴近生活……甚至有的中学老师直接指出,这样的作品,他们不会推荐给自己的学生看,面对这些你怎么想?
  彭扬:首先要感谢这些批评我的人们,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批评和指责让我不断地进步。被批评是很正常的,现在当我回头再看若干年前的作品,的确空洞,幼稚。那么好吧,我就不断地去努力,直到它不空洞,不幼稚。艺术本身是要接受种种不同的声音的,要有包容的心胸,但是不要轻易改变自己,坚持自己的理解。
  高杨:觉得委屈吗?
  彭扬:不会啊!我的心态是很开放的,这些年,我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所以,就越来越平静。我愿意平视生活,也愿意大家平视我,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男孩,没什么大不了,也没什么特别,没那么高尚,也没那么神秘。只是因为脑子里有些古怪的想法在作祟,所以制造出自己的生活,仅此而已。没有了罩在头顶上的神秘光环,就会生活得轻松和愉快。然后学习和沉淀,就会越来越成熟。在委屈中寻找快乐,本身就是一件好玩的事。
  高杨:写作在你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彭扬:写作是我表达的方式之一,是我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有声音你会去听,有亮光你会去看一样。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受,马上就会去写。有人说我的作品是有声音,有气味,有影像的,其实我没有刻意,但如果说这是我的写作特点的话,我也接受。也许是受了其他门类艺术的影响吧。
  高杨:那以后呢?会做什么?写作还是电影?
  彭扬:不知道。哈,这样说最保险。有很多人这样问过我,但是,谁又能预料以后的生活呢?我的准则就是快乐。做什么快乐,我就会去做什么,让自己每天都快乐。
  
  采访后记:采访彭扬时,他正在超市购物,低声地回答我的问题。采访进行的很愉快,我们时不时爆发出笑声。彭扬一边笑一边提醒我说,超市的人都用怪异的眼光看他,觉得他很奇怪。
  在我的大力邀请下,彭扬答应为我们写专栏,为读者描绘他快乐多采的生活。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彭扬和他美好的生活。
  
  彭扬生于1984年。北京电影学院学生。从高中开始便在《当代》《人民文学》《青年文学》《芙蓉》等杂志发表众多作品。
  
  神游百花深处胡同
  彭扬
  
  神游的为何是百花深处胡同而不是北京烤鸭店或者黑乎乎的古代帝王的陵墓,我自是无法回答,总之我神游了百花深处胡同这个事实确切地发生了。北京的胡同无数,为何单单神游了百花深处胡同我也无法解释,总之清楚地记得我穿过新街口喧嚣的人群,到达一片开阔的地方,那里一朵花也没有,有的只是被挖土机摧残过的无数的荒地。
  说起神游与发呆,我觉得是不可多得的美妙的感受。比起当前人们乐此不疲热衷的瑜伽将自己的身体扭来扭去,我觉得发呆是更容易放松的方法,并且一分钱也不花。我没有练过瑜伽,对这个训练和热潮本身不想做何评价,但是对于发呆,我还是有很多很多的亲身体验的。真正的发呆在我看来就跟爱情一样,是有境界可分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时间就越具有某种挑战性。
  我是一个神游爱好者,或者说是一个经常发呆的人。没事的时候经常做在桌前呆呆的看着前方。目光失神地游离。现在的人越来越忙碌,只要我出现这种状态,身边的人都无不惊讶地像是看着一头发呆的树袋熊一样注视着我,然后又继续做起事来。当我邀请身边的几位与我一起发呆时,他们的表情更为古怪:“我忙都忙死了,哪有时间发呆啊,我又不是小孩,忙啊!”
  发呆如此遭到排斥,我当然很不服气。不过发呆不发呆毕竟是别人的事情,我又何必瞎操心呢。但是我本人可是无比地挚爱发呆。而且我个人觉得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应该是时常能够有时间发呆的。发呆是一种很奇妙的状态,它曾经被我看作衡量生活质量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发呆并不是小孩子的特权,我鼓励成人们继续发扬发呆的精神,并且应该越长越好。没有人规定成年人就没有发呆的时间,只是我们自己没有留下一些这样的时间而已。发呆不发呆总归也还是自己的事情,发呆与否,悉听尊便。
  在我的发呆史中,我觉得发呆要保持几个条件的,惟有都满足了,才可以称为是“上乘的发呆”。下面就怎样发呆最像发呆,或者向《完美发呆指南》杂志(希望能有这样一本杂志,每年可以举行发呆者的聚会和比赛)投稿般地书写几条经验:①一定得找个绝对安静的地方,不能断断续续地有人打扰;②发呆时务必将头脑中的任何事情搁置一边;③让目光渐渐地模糊,视线的焦点开始消失;④选择的姿势个人认为以趴在桌子上与用手拖着下巴比较舒适;⑤如果是在户外,尽量找一片开阔并且空气好的地方眺望远方;⑥千万不要在烧开水的时候或者煮牛奶的时候发呆(这点我本人深有体会)。如此发呆六条不是什么发呆必须这样才能叫发呆的守则,每个人怎样发呆更好应该都有个人的方式。
  以前我收留过一只流浪的小猫。可能是因为我在寓所经常发呆的原因,这只猫也慢慢学会了发呆。它把毛毛的身体蜷缩在我身旁,和我一起在阳台上眺望远方,目光空洞地等待落日沉入地面的那刻。那个时刻,所有的光都比平日更加明亮,所有的事情都比平日更加轻薄。
  遇见多人交谈中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却又无法抽身的时刻,我往往也用发呆来打发时间。所以经常会不自觉地失神起来,然后感觉到有人轻轻地摇动我的胳膊,带着关切的口吻小声说:“你没事吧。”
  最理想的发呆,是去一片心中向往已久的美景当中,坐在开阔的地带,身边最好配备美食与饮料,在清风拂动之间,无忧无虑地发起呆来。
  总之,提及人生中的诸多美事,对我而言,发呆必是其中之一。
  
  我作为小男孩的样子
  彭扬
  
  近日越来越多的朋友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一定要保持现在这个样子啊。”
  这句看似莫名其妙的话在如此高频率的宣传之下不由让我考虑了不少时日。就像突然有一场绿果子的雨水哗啦啦地只往我一个人身上泼洒下来,于是我赶紧原地坐下,心想:这可不行,一定得想个办法让雨停下来,至少也得知道为什么会下雨吧。
  以下把我所谓的“现在的样子”记录下来:
  不抽烟。不喝酒。10点钟必定按时上床。早上与上学的小学生一同起床吃丰盛的早餐。
  鞋子穿的是帆布鞋、球鞋和NIKE,从来没有穿过皮鞋。裤子一年到头大部分是各式各样的牛仔裤。袜子喜欢穿白色运动型的。经常戴一顶棒球帽。西装什么的碰都没碰过。不喜欢去酒吧,更喜欢去游乐园。一周至少得洗一次澡。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外貌性”的描述,至于是否就此可以得出朋友们推断出的“小男孩”的结论,我自然是不得而知。不过我本人对现在的状态是非常地满意。并且我现在认为,即使没有朋友们的叮嘱,我也会永远地保持这个样子的。
  在“我现在的样子”对面,必定还存在一个“他们的样子”。因此他们鼓励我保持的可能是有别于“他们”的“我现在的样子”。而这种区别在一些比较中就可以略知一二。比如我不大去酒吧那类地方是觉得实在没有意思,音乐躁动,灯光昏暗,就连说话也听不太清楚,而且酒吧里的游戏划拳和玩筛子不好玩,我真不知道怎么会有些人在里面津津有味地玩上大半个晚上。另外,酒吧的营业时间与我的作息时间相违背,或者说我的作息时间违反了酒吧营业的规定标准(我休息的时候酒吧动物们正好刚刚开始活动),总之是一拍既不合。在此我绝对没有对“酒吧”这个存在予以否定的意思,也没有觉得全世界的酒吧都应该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走。相反我觉得如果一个城市连酒吧也没有了,无聊的倍数将增加数十倍。
  说到底,这只是每一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问题。生活本身应该是没有形状的。不是说它必须是三角形或者六面体。我想过的生活就是适合我的生活。在灯火迷离的成人们的基地里,我仍然觉得有很多黑乎乎的东西,这种东西像粘粘的蠕动的蚯蚓,钻进了很多人的身体里。大部分的成人在大部分的生活里用大部分的思想一样的微笑和行走。甚至对于某些事情的结论都惊人得相似。对待生活的美学态度也都被规整和统一起来了。有时候即使在酒吧也好,商业中心的十字路口也好,他们都像一个巨大的复制人的军队。这种复制性是一种令人生畏的元素,带着强韧的感染的波动,辐射向四面八方。在这样的辐射中,军队的成员们成为了程序的一个字符,在既定的运算公式下抵达相同的终点,当然很多很多的成员在抵达之前就已经倒在路途上。
  我喜欢这个世界是因为它有太多的未知,对于美的东西也有自己的标准,任何人应该都是这样,全世界的男人不是为了全世界所制定的“男人的标准”才成为男人的。我也不会为了人们心目当中“理想男人”的形象而改变自己。如果成人世界有关男人的美学规定男人一定要具备若干条款(财产,相貌,身高,体重,穿某些牌子的西装,开某些牌子的跑车等等)才能成为优秀的男人,那我在即将踏入的那一刻将停下脚步,我宁愿就像现在这样。生活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事情。我当然还会继续成长和成熟起来,但是它是按照生命本身的意图伸展,而不是虚幻的规则和目标。
  谈起意义其实是一件特别虚空的事情。什么是意义,意义的意义是什么,全世界的意义,整个宇宙的意义,宇宙之前和之后,里面和外面的意义,一切的意义,这么说来,我们好象立即处于一个巨大的虚空中了。我们确立了各种各样的意义,并且为之忙忙碌碌,汗流浃背。也许在一只毛绒绒的小猴子的眼睛里,它会觉得我们很可笑,它给另外的一些小猴子讲故事的时候说:“人类最后发现了意义的意义,后来就没什么事情可以做了,因为意义就是0,也就是说,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0这个数字,所以我们得庆幸我们没有进化成人啊,还是留着一条尾巴当小猴子的好。”如若真是这样,那结局也未免有些太悲凉了。总之我个人认为相比急于在各种幻象性的意义的台阶上人潮汹涌,不如建立起自己生活的意义更加实在。
  我不穿皮鞋不是因为我认为皮鞋乃成人之物所以加以厌恶,而是本人向来对穿皮鞋不动声色,总感觉那是离我极为遥远之物,也许就像0这个奇异的数字吧。但是对于很多穿皮鞋穿得很好看的人,心里完全是十分欣赏的,有些被称为“英俊的男人”的人,穿上皮鞋会增添魅力。
  但是现在的我,21岁,从来不穿西装,领带歪斜地打在学生衬衫的上面,牛仔裤下面是一双NIKE认为在游乐园里开碰碰车相撞的感觉比某种挑逗的眼神相撞的感觉更加刺激。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就是我的样子。
  直到现在,我觉得很多美好的东西都是在幼稚园获得的,比方说: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啦,小朋友不能乱丢果皮纸屑啦,小朋友要热爱学习尊重他人啦,小朋友要身体好多运动啦,还有小朋友们过马路时要看红灯啦等等等等。甚至连那时养成的喜欢恶作剧的习惯也当作美德一并传承下来了。对很熟的朋友,我很喜欢恶作剧,很调皮。某些时候,个别朋友会用很迷惑的眼神望着我,我就站在他的身边,也用同样迷惑的眼神望着他。
  别担心,我的恶作剧都很善良,它只是为了亲近你而想出的小小的噱头。
  
  比远更远的地方
  彭扬
  
  在二十岁之前,我独自旅行去过很多的地方,现在回忆起来,在很多地方要是再生活一段时间就好了。这并不是说二十岁以后我就不能再重返旧地,再次游览,而是即使在那里待上个一年半载,也休想获得与二十岁之前相同的心境。这种状态很难用言语来形容,我只是将它称为是“比远更远的地方”。
  我的童年在乌鲁木齐度过,我在很多本书里都写到过它,这次还得再?嗦一次。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我想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取代它。它的表情,它的呻吟,它的光影,它的言语,也都深深地根植在我的生命里。我想即使我死皮赖脸地向哆啦A梦借来时光机重新回到当年的那座城市,感觉与当年真正的“我”也是有所不同的。感动什么的当然是不在话下,然而除了感动我还能做些什么呢,我能放弃现在的一切就地生活吗?对我来说,“那年的城市”或者说“那年的乌鲁木齐”属于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即使回去,也不是作为当时的“我”所看到的那座城市,也不会有当时的“我”所产生的感觉。
  每个人应该都有过这样子的城市,它们仍然能够感动我们,但是我们却总也到不了那里。然而随着岁月的消逝,在我心里却完好地保存那时的城市,我在自己的心中建立起另外一座与乌鲁木齐城市实体有别的一座“心中之城”。某些时刻,在这个“心中之城”的若干记忆的瓦片中,我甚至能体验到某种感觉,那一瞬间,几乎能够窥视时间流动的锋芒。慢慢地,这座城市越来越坚固,越来越顽强,带着遥远的西域神奇的色彩时常出现在我的身后。在很多时候,它们也会闪现在当前的生活中,以一种隐秘的色彩出现在我们的细节中,这些细节重叠在一起,能够产生一种把握未来的动向的能量。在一些时段,我们就是不知不觉之间被这些能量牵动和指示。
  这座“心中的城市”如此看来,不仅仅来自于过去,好象也存在于未来,它包含着每个“居民”的一生,他的幸福和痛苦,他的脆弱和坚定,他的不置可否,他的迷恋与沉沦。在这个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的地方,我们就像四季的更替般又回到原点。我们闭上眼睛离开世界的那一刻一定跟睁开眼睛来到世界的那一刻一样安静和淡定。它知道我们生与亡的际遇,它是无穷。
  到不了的地方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世界都叫做家乡。
  我一直向往的却是比远更远的地方,也许我是真的没有办法旧地重游,但是我记得不管我们现在是什么样子,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开始不喜欢自己的某些部分之前,我们依然始于纯洁,始于干净,始于无所事事的童年的下午,始于无风的晚夜一场真正甜美的梦境。而我们最终的去处,也应该是这样一个秘密的世界吧。
  在很多个深夜的海底,我躺在洁白的床单上面,感受到“心中之城”的动静,轻轻地在幽暗中伸出手指,就触碰到了海面这座岛屿附近的光点。

标签:制造 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