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意向书 > 正文

【散文家这样写评论】著名的散文家,写田园农村的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读惯了韩小蕙散文,乍一捧起她的评论《太阳对着散文微笑》,心中有些许惊诧涌上……不知这位散文成绩斐然的女作家,为何执起评论之笔?   写散文评论难,这是评论界的共识,小蕙也深知其中之艰辛。既然如此,偏又为之的原因何在呢?
  书中自有告白:“那时的批评家都是关注小说而不肯屈身俯就散文。”于是,“我就越俎代庖,自己驱赶着自己艰难上路了。”书中还有一句话,可作为上列文字的注脚:“当你把一件事当作自己分内的事,并上升到‘责任’二字的层面上去理解,这件事的分量就不一样了。”
  这种告白,于坦然承担中,流出丝缕无奈。但当你一篇一篇地读完这部韩小蕙评论集时,你会另有感觉,那就是,这“无奈”只始于动笔写评之初端。再往后,她读了那么多散文作品,并将它们排列成54本的长长队列编辑出版;当她每年都写一篇散文总评述,将尽可能多的散文作品尽收眼底,此刻,她的评论语汇已拥挤于笔端,以至不写不能、不写不快时,她简直对散文评论是乐此不疲了。这就是我读这本论文集后,掂出的这本书的分量。
  把这本书推向读者,我们要寻找它的看点。归纳有三:
  其一,记者的敏锐。
  “发现”这个词,就是为记者创造的。于经意与不经意间,他们都有发现并筛选出事件价值的能力。韩小蕙是位资深记者,多年修炼,已敏锐难当。把这套功夫用到写散文上,其益无比;用到写评论上,更是在“快”和“准”上游刃自如。她的评论,许多都是在记者敏锐的嗅觉“引诱”中,涌起了文思。
  光说那篇最早预言新散文时代来临的《太阳对着散文微笑》吧!事情的缘起,是她走进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发现一本4.3万字容量的《当代散文精华》,印数1万册,竟在一周内销售一空。记者的敏锐,让她心动,觉得“莫非这是读书出版界的新动向”?于是,追踪而下,竟发现各地出版社的各类散文集,都在以上万册的数量,迅疾售罄,并频频加印。于是,她豁然明白:散文的新时代到了!
  而后,社会调查成为她书写评论的前奏。
  又是一年一度的图书市场,向她提供了散文随笔文集的销售量,使她有了《散文观潮》和《随笔的崛起和新随笔现象》的评论问世,评述了1992年和1993年的散文全貌及特征。
  《该怎样回答那个尖锐的声音》,是韩小蕙评论中最有特色的一篇。它的缘起,是冯牧老先生在研讨会上的一句话,说的是“女性散文”。老先生批评说:那是“悲观主义色彩和不健康的畸变心理”,并表示“就是一概不看”。与会者或许对老先生的语出惊人留有印象,但韩小蕙却把老先生的话看作了一个文化现象的引子,并由此展开了女性散文负面评价的调查,思考达3年之久,才落笔写出《该怎样回答那个尖锐的声音》,这篇极富思辨性的评论。使女性散文的全貌展现于众,从此,它以自身的独特性,在散文大家庭中独占一席。
  触动她为《2002年散文六记》动笔的,是报纸上的一个小消息:巴黎上半年,平均每月出版散文随笔集700本!她在这“利好消息”的驱动下,又转而向国内图书市场调查,王安忆的散文随笔集《寻找上海》,以5万册的销量向她证明了“现在仍是散文随笔时代”这个命题的正确性,于是,评论跃然而生。
  《散文大变革时代到来了?》这个带有疑问性的题目的由来,是一位杂志主编对散文“不无批评倾向”的一句话引起的,他说:“散文要是关注到社会生活层面,它的面就会宽阔起来了。”于是,韩小蕙的调查所向是各期刊的主编,这些总能把握文学宏观走向的主编们,说的都很高屋建瓴,于是,韩小蕙大笔落下的题目,就是关于散文大变革时代的大话题。
  我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以上评论产生的缘起,是想说明,在写散文评论的过程中,韩小蕙努力摒弃了立意无当的空洞理论,她像新闻记者永远面向社会一样直面向散文的现实状况,以社会学家“田野调查”的科学精神,为她的评论文章找到社会依据,有的放矢地评而论之,有理有节,把本来难写的散文评论,打理得扎扎实实。
  其二,学者的广博。
  先从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感悟派”说起。被称作“感悟派”的代表之一,是沈从文先生,他以小说等作品会知天下,但时而会有文字漂亮的评论文章,让人眼前一亮。这种评论文章,无上的理论作底,却因作家对作品的特有的感悟而独树一帜。而另一些身兼批评家与作家双重身份的大家,从鲁迅、叶圣陶、茅盾等排起,一直可列到郭沫若、梁实秋、冯雪峰等人,他们的作品传布于世,而同时,他们又以评论推动着文学的风帆。这种文学史上的现象,使我们有理由期望批评家与作家相互交融。理论大家唐?先生,本身就是作家,他提倡:学者要批评作品,就要懂得作家的甘苦。那些大而无当的批评,往往会使人在理论的艰涩面前,望而却步;更有一些理论家,醉心于推销西方理论中的新名词,不看作品,却能侃侃而谈,天花乱坠,使人怀疑:这是他们应对研讨会的不贰法宝。
  韩小蕙的评论,则秉承了她一贯认真踏实的作风,论得有内容,而又深扣作品的内核。她先是写散文,得心应手,行云流水;转而一手散文一手评论时,她已在散文创作上天赋显露,自成一体。这样的创作经历,使她深谙散文作家的甘苦,又深知散文创作之规律。于是,她的评论散文之作,颇有散文“自家人”的色彩:说起散文的优长来,头头是道,理据相彰;而说起劣端来,也是一番“打是疼骂是爱”的情怀,让人对她无“恶意”之疑,顺顺当当地就接受了她的批评。这双重的身份,与她资深记者的资历一样,自然又是她写作评论的优势。
  但,要说她在评论中所显示出的学者的广博,还得看她评论涵盖的内容。
  韩氏评论少有一文一评的,而全是从大处着眼,又从大处入手。这恰是散文评论的一个难度。尽人皆知,散文关于意境、感悟、气韵、文思等,都在精神之中。倘一文一评,还容易触摸到一些精髓,但如果是浩瀚的许多作品的汇集呢,何处下手,就是个难上加难的问题了。
  不要忽视,韩小蕙的首篇成名之评论,就是书写散文大势的《太阳对着散文微笑》。接着,她一篇篇的有影响的散文评论文章,皆不出这“大”的轨道。一个劲儿地写年度述评,写散文创作中的大观点、大问题、大趋势,这正是学者的视角,试想,没有理论的根基,这“大”,岂不是“无当”了?可韩小蕙的评论,总将这“大”,经营得稳稳当当,无丝毫紊乱之象。
  值得认同的是,这种大观点和涉及都很“大”的评论,它的工夫,大半要作在文章之外。要阅读大量作品,将它们有理由有系统地分门别类,再去论说此门此类的特点,从个别篇目,去印证普遍的规律。这样一来,案头工作的繁冗浩大,就可想而知。这正是学者研究学问的态度和过程。
  但是,正是这文章之外的工夫,成就了韩小蕙散文论点:不回避大观点,专门论述作品趋势化的走向。
  读这本评论集,你会看到:她站在高处书写《散文观潮》;她在随笔崛起时,去写《新随笔现象》;她站在女作家的阵营里,有理有据地回答着冯牧老那“尖锐的声音”;她会观点鲜明地写《90年代散文的八个问题》;并回答关于散文的“十五问”;她会及时地呼吁《散文不能离文学越来越远》《散文要高耸于思想的峰巅》;她能着笔探究,游记散文和小说家散文,亦能提出《寻找精神的太阳》和《有了思想才有别的》……
  罗丹曾告诫我们:“从深度上观察现象。”对韩小蕙的散文评论来说,这深度先得建立在广度之上,由此所获得的深度,当是学者科学态度的硕果。
  其三,作家的个性。
  评论的犀利、思辨,当是其文采最极处。读韩小蕙的评论,觉得她在不违背评论的基本原则之前提下,还想跳出这个制式规范,去书写出一种不排斥形象思维的评论来,因为她从写评论开始,就不想为论而论,而是要把好散文推介于世。这样,她的评论就得好读,就得和读者沟通。于是,她运转了一个散文家的文采,将评论写出自己的个性化来。
  比如《太阳对着散文微笑》,这么形象的题目,正透视出一个作家无法排除的形象思维和对散文的情感寄托。
  说起女作家散文,她说那旺盛的景象,是“如火烈烈”。她放开想象,要把她们的代表作品精裱起来,“悬挂于天地间”,她说那是一道多么亮丽的风景。她又说,女作家散文“灿若云锦”,是一幅“撼人心魄的图画”,她又想象,这图画上,大山苍蓝,白雪覆顶,光芒万丈的太阳,极目远眺到的竟是“竭尽怒放的不顾一切燃烧着的花朵”,而“花借风势、婀娜飘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于是整个寰宇之间,响起了天国的歌吟……”。在这一番描绘后,她拍手大快,说那女性散文“真的是好,不让男性。”
  多么精妙的句子,竟这样抛撒在评论之中,实在太奢侈了!但这样散文化的文笔,常见于她的评论之中,把形象、色彩、动态、静态,描绘个够,结论也常是非理性的感情渲染。
  她常在评论中,以“我”而直面读者,坦然地陈述己见,毫不遮掩。比如她说:“我一向是主张大散文的。”“我对90年代以来的大散文热一直持乐观态度。”她表示,于女性散文而言,“我不同意对她全面否定的那几声责难,那多是哗众炒作。”她往往在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后,还毫不示弱地说:“谓予不信,白纸黑字,立此存照!”她点名点姓地说,有些功力深厚的大家,写散文赶不上自己的随笔,比如:张中行、金克木、周汝昌等等;她又指出,有的作家散文一流,随笔却写不过散文,比如:邓友梅、冯骥才、贾平凹等。此类文字,在这本评论集中,绝不少见。一个女作家于评论之中的强势和机锋,就这么形象地透露在字里行间。
  但,读多篇韩氏散文,则另有的发现,是从文中还能读出韩小蕙的另一个样子。比如,有一篇题目就是《顽韧坚守在萧瑟中的红柿子》,开篇就谈大师杨朔写北方冬季的“水瘦山寒”,然后的描绘,是凸现柿树秃秃枝丫上挂着几颗红柿子,像小灯笼,大风刮来,“红柿子在细细的枝上摇啊摇,晃啊晃,像在巨浪里上上下下地颠簸。”你替它们担心地不敢再看,可是大风一停,你会惊喜地大叫:它们还在那里!――这是在评述2004年的散文。洋洋洒洒几千字,全在这摇啊晃啊的几颗红柿子的统领下,让你牢牢记住了这比喻鲜活的散文形势。这又是作家韩小蕙的形象思维,把它放在评论里,去诠释她的理性观点。
  有时,她似乎完全忘记了是在写评论,这样另类的评论句子,如流水般淌出,比如她写:“读!阳光柔柔的、暖气热热的,鲜花和假花竞相盛开,把自己关在一派大好冬光的房间里,集中读今年的散文随笔。”活画出她感觉远离喧嚣的安静,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她还会读出幻觉,觉得是坐在沙滩上,那些载有作品的报刊,“像万点金沙似的,把我拥在中间。”她甚至想象,远处一道万里白练,“呼啸着奔腾而至,捧来一些大大小小的贝壳,像是给我推荐来的作品。”……
  这是一个完整地沉醉于散文的心灵,是一个已被散文浸润了的形象,韩小蕙就用这样的形象,开始评论对话,研讨理论问题。
  综合以上,韩小蕙这本名为《太阳对着散文微笑》的评论集,以27万字的篇幅,把散文的全貌、脉动、激荡的局面、发展的趋势,都一一告知不误。由于作家的缘故,那文字让你读得兴味勃勃,于是,你靠近了散文,亲近了这个文体。你觉得散文也好,关于散文的评论也好,都对着你微笑。这就是韩小蕙的成功――一个女散文家挥开大笔书写评论的成功。

标签:散文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