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优美的句子 > 正文

曹靖华女儿的一封信: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小平:   你好。   接到你寄来的文章①,一口气读了三遍,很感谢你让关心你父亲的朋友们知道他离开这个世界前最后一段时日的情况,不然,他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我们还一无所知。
  你的文笔很好,文章充满感情,不落俗套,你父亲在字里行间栩栩如生,仿佛回到了我们中间。他1956年来出版社后,和我父亲的交往很多,之后他一直很关心我父亲。我父亲的11卷《文集》、2卷《纪念文集》、《书信集》和画册,虽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却自始至终浸透了你父亲的心血。我写的有关后记和怀念我父亲的文章,甚至为苏联杂志写的有关文字,篇篇都经他过目修改。正如你和他人的怀念文章中所说,大到《文集》的编排,小到一个字,一个标点,他都曾认真过目,仔细斟酌修改。尤其让我敬重的是,每次他都再三叮嘱不要提到他做的工作,更不要署他的名字。
  “文革”期间,我家住在北河沿南口,你们家住在南河沿,听他说离得很近,但我一次没有去过。“文革”初期中央文革在向许广平先生索要鲁迅书信时,也派“联络员”白联艺等二人身着军装,气势汹汹地闯入我家,索要鲁迅给我父亲的书信。鲁迅先生给我父亲的书信,据《鲁迅日记》记载有292封,但几经战乱,最后仅存85封。考虑到书信的安全,父亲除暂时保留写在彩色信笺上的10封外,其余75封已于1965年夏交许广平先生,捐赠给北京鲁迅博物馆了。白某二人未必知道这一情况,当时在我父亲搪塞下,他们说过两天再来取。白走后,我们都忧心如焚,不知该如何对付,你父亲听说后,主动提出由他将保留的10封信取走保存在你们家里,才躲过这一劫,使这些鲁迅书信得以保存下来。稍后揪特务时,我父亲又被打成苏修和国民党双料特务,聂元梓组织的专案组在一个雪天的深夜里闯入我家,父亲被蒙上双眼捆绑而去,下落不明。母亲情急之下,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原想请做过董老秘书的一位同志转给总理,但送到红霞公寓他的住处时,才知道他也被揪出,已无法转信了。你父亲得知这一情况后,又主动提出将信交他转给邓妈妈。信交出后不到十天,我父亲就重获自由,如果不是你父亲转信,后果不堪设想。在那样疯狂的年代,遇到这种事,更多的人是避之犹恐不及,能像你父亲那样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挺身相助,需要怎样的勇气,要承担怎样的风险啊!我父亲生前提到他时总说,“是好同志啊,这样的好人难得啊。”你父亲为人处世低调,待人恳挚、热诚,做事认真,从不争名誉、地位、待遇,对出版事业真可说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没能在你父亲临终见上一面,我是怎样的心情,我想你是可以理解的。
  你父亲还做过一件值得称道的事,那就是协助二外汉语教研组(即童怀周)选编《天安门诗抄》,在初编时是承担着政治风险的,是极需要勇气和正义感的。你父亲曾在电话中说,他们还有计划再编一本书,现在这个愿望是无法实现了,其实他还有许许多多的愿望都随他而去,留下了遗憾。
  你父亲在编《巴金译文全集》时凡遇人名、地名、书名或引文的外文原文,都要逐字校对,常在电话中要求我帮他查找,凡俄文、英文的,我勉强可以解决,遇德文、法文乃至拉丁文的,我就只能打电话问编辑部的老同事。我的文稿遇到问题,也常用电话向他请教,所以我们平时这方面的电话联系较多。今年3月我在编我父亲的《年谱》,你父亲知道后,要我编完寄给他看看,我知道他已重病缠身,而且视力极差,不忍再增加他的负担,他却说“还是寄来看看吧,不然我不放心”。我于3月4日给他寄去,21日接他电话说视力进一步恶化,实在难于完成,寄回稿时附了一张字条:“后面的二三页我没把握在二三日内看完,于是一并寄上,请谅。因时间急迫,不容我把这事做完,实在歉疚。已改动过的,最好尽可能请人看一遍,我还没看第二遍。”足见他的认真,我没想到他当时已病入膏肓,现在读来,痛悔不已。我最后一次接他的电话是5月16日午后,他说他离电话很远,走路又寸步难移,勉强打最后一次电话,以后可能不能再打了,有告别之意。我听后感到震惊,再一次劝他住院,他还是那句话:“已经八十多岁了,住院意义不大,胃口很坏,什么也不想吃,只能坐以待毙。”说完就挂断了电话。我随即给老干部处去电话,也告知小曼②,让她也与老干部处联系。我因去年腰椎骨折过,膝关节又做过两次手术,外出需有人陪同,约好28日和小曼一道去看他;27日晚突接北大电话说,我父亲的朋友魏先生情况不好,只好临时决定先请人陪我去看魏先生(他已年近90),也约好了下周请张柏年③陪我去看王仰(我们都这样称呼他),谁知6月1日接张电话说,王仰已进重症监护室拒绝探视。我想只好等他从监护室出来再去探望,就这样错过了见面的机会,而且是永远地错过了。
  也许说得太多了,有些唐突,请你原谅。你的文笔很好,我觉得你应该为你父亲写一本书。值得写的很多很多,他曾对我讲过,他的家庭在某些方面很像陶承《我的一家》(即电影《革命家庭》原著),他的童年、青少年,在桂林的情况,在重庆与八路军办事处的关系等等。我希望你能先抽出时间走访一些老同志,抓紧了解一些情况,搜集一些材料,趁一些人还健在,一旦错过就什么都来不及了。
  匆匆祝好。
  再一次感谢你寄来的文章。
  苏玲
  051101
  ①指《爸爸是扇门》,后刊于《美文》2005年11月上半月刊。
  ②陈小曼,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编辑部离休干部。
  ③张柏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部退休干部。
  
  曹靖华(1897-1987),是著名翻译家和作家;王仰晨(1921-2005),原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这是在王仰晨去世后,曹苏玲(曹靖华的女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部编辑)写给王仰晨家属的一封信,里面回顾了王仰晨与曹靖华的友谊,也披露了若干“文革”期间的旧事。发表前略有删改。

标签:封信 女儿 曹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