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员工手册 > 正文

【“青盐”如许的诗歌力量】 青盐铁路

时间:2019-02-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刁家乐的诗歌写作真正处于“聚光灯”之外,“如此的顽强/复沉于黑暗的幸福向往/以呼唤的速度,带着澎湃的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鲁芒沟岩画》)。一是其诗歌写作还不为诗坛广为熟知,二是他在漫漫的时间河流上坚持了长久的诗歌写作的努力。我想这对于一个执著于诗歌写作者而言已经足够了,很大程度上诗歌的真正的读者就是诗人自己。
  刁家乐近期的诗作不断将散落在各处的地理空间以诗化的意义,不断在日常化景观中呈现一个当代诗人的微观地理学图景。那些宏大的、虚假的、卑劣的、龌龊的政治文化、乡土文化、城市文化以及三流诗人的自大、自闭传统所一起构筑起的广场谄媚学和纪念碑早已在无比令人惊悸的黑暗与痛苦中烟消云散。正是在真实地域和想象空间的交织中,一个诗人在语言的空间和自身生命履历的轨迹上呈现出波诡云谲的气象与心像,梦呓与白日梦,现实与寓言:“迅疾。勇猛。马蹄奔成――/喝彩声声,诗意了“那达慕”的笑容/所有的目光,追逐着心中的闪电/随着欢呼,让草原有了阳光的感动//马蹄叩开闪电,打马而过/启喻一个强悍的民族,鹰击长空/从骑上马背的日子,历史就不再步行/呼啸的马群,泻尽粗犷和烈性”(《赛马:为明天的草原重新命名》)。近年来刁家乐退休之后不断的出游、采风、寻访使得他的诗思在神秘广阔的地理空间和客观对应物中得到不断的激发、碰撞和拓殖。这与浮泛意义上的“旅游诗”、“纪游诗”和“见闻诗”有一定的区别,因为诗人在“自然的艺术形象”之中表现了对时代精神的理解以及人生哲理和美学趣味。海德格尔强调的地理学者不会从诗歌里的山谷中去探询河流的源头,而刁家乐近年来因为出游的经历使得其在山谷、河流和地理学中不断探询精神、生命、历史“河流”的若隐若现的源头。刁家乐对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诗歌地理的同时探询在当下的时代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和启示性。圣神的雪山和山脚下流淌的雪水以及神奇而伟大的诵经声、祷词依然不能洗净工业时代一个个铜臭的欲望的恶俗的灵魂,在寺庙的香火中,山脚下有人会肆无忌惮地野合。一条条河流之下是痛苦的亡灵,而诗人内心的闪电成为唯一能够照彻这里的亮光,而这些亮光则由一个个针尖组成。在后社会主义时代和新移民和城市化时代,去地方化、去差异化的经济一体化体制使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遮蔽和挑战。而近年来刁家乐更多地将视野投注到山川、河流、丛林、寺庙、教堂、村庄等带有原生态和文化遗存的重新复活的灵魂般的景物和场景之中去。刁家乐的热情、知性、自由和执著一起构成了这个时代启示录意义上的诗歌点燃与照亮,他的身后是无尽的历史烟尘和深不见底的地理文化沟壑深处个人履历、历史记忆和生命想象的闪烁斑点。在繁复和不断变化的地理的盆地、雪山、河流、戈壁、草原、冰川和峡谷中,刁家乐不断发现和创设着自己的诗歌地理学,不断寻溯一条属于历史、文化、生命和理想的诗歌的莽莽河流,“冰湖融成一滴圣水,用今世的灵魂叩成无言的沧桑/赶着雪白的羊,在会跳的阳光里行走/一年一岁,换景不换场/顶天立地,一颗察尔汗青盐拱破冰雪的力量”(《一颗察尔汗青盐的力量》)。在冰湖、雪山、羊群的圣洁的光晕中,诗人和词语都经受了一次伟大的洗礼和照耀。而这在后工业时代全面推荐的城市化和移民化的进程中显然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当诗歌更多成为被主流诗学“征用”的血泪型写作或者成为“私人”呓语的时候,闪耀着人性和亘古情怀的诗篇显然更为重要。
  刁家乐近年来的诗歌写作不断呈现出宁静、自足、沉思的质素,他不断地试图通过诗歌这种特殊的话语方式来倾听、回溯、发现和创设的可能。刁家乐诗歌的安静质素又是特殊的,这生发于隐秘的内心深处的“教堂”与“圣地”,当然这种内心的呼应也同时指向了当下性和“永恒性”,关涉了个体、生存、时间、“现场”、“社会”和历史共同形成的复杂场域。在我看来,安静代表了更为持久和顽健的精神力量。读刁家乐近期的诗作,我不断获得的是安静和感怀,一定程度上安静成了诗人的“获救之舌”。刁家乐的诗歌方式更像是相当耐心和细心的抽丝剥茧的过程,不毛糙,不矫饰。平静、开阔、自然的叙说中诗人不断显现出灰色背景下的波澜,不断擦拭被灰尘蒙垢的生存纹理和已经被惯性和经验磨损的生动细节。尽管刁家乐的诗歌中有时候因为喧叙和直陈的因素使得想象力和美学的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其诗歌写作的努力、热忱显然更值得尊敬。刁家乐的诗歌既具有个性化的“现实”感,又同时有着强烈的“超现实“的冥想、独语和“虚构”的成分。刁家乐的诗歌是沉静的,沉静的个体呈现的却是诗歌和生存以及历史和传统深处无处不在的各种声音的回旋和深入。刁家乐和他的诗歌就像是不断压低了自我声响的河流。他在前进或回旋的途中,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感受、倾听、回应了河流两岸、河底和上空的各种事物所焕发出的最为本源、最为自然也最为撼人心魄的声响。在这条不断压低声响的河流中,在不断的躬身向下探询和精神头颅的仰望中,我们不断听到真正的导源自有万物以及生命骨骼自身的各种各样的响声。在这些压低声响的河流上你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景象?听到了什么久违的令人动心或厌弃的声响?刁家乐的诗歌在维持着内心的尊严和发现的快乐,而其诗歌中闪现出的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和宗教性的情怀显然值得关注。诗歌写作作为一个人的内心“宗教”和乌托邦确实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清洁”和对社会进行矫正的功能,尽管我们看到的仍旧是无边无际的龌龊、喧嚣、混乱和荒诞,“现在青盐活着,这么多生命安排在一起/如果一颗青盐记住另一颗青盐的面容/也许这就是爱情,热烈而无声/这就是我认识并爱上巴里登拉木女神/我是陨落的一颗星,与一粒沙盐相依为命//女神的眼神,射出一条天路/那一串串珍珠的青盐,捧湖作为神明/五月的祭海,用七色虹的普照/远山近水的感动,让雪莲花开满天空”(《亮出财富的透明》)。而1990年以来,一些诗人普遍放弃了集体或个人的乌托邦“仪式”而加入到了对日常经验和身边事物的旋涡之中。当我们普遍注意到上世纪90年代诗歌的叙事性和日常经验的呈现时,为诗人和研究者所津津乐道的诗歌的“个人化”(私人化)风格却恰恰在这一点上获得了共生性和集体性。在一定程度上随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社会语境和相应的诗歌写作语境的巨大转换,诗歌写作对以往时间神话、乌托邦幻想以及“伪抒情”、“伪乡土写作”的反拨意义是相当明显的,但是这种反拨的后果是产生了新一轮的话语权力,即对“日常经验”的崇拜。确实“日常经验”在使诗歌写作拥有强大的“胃”成为容留的诗歌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巨大的旋涡,一种泛滥的无深度的影像仿写开始弥漫。刁家乐近年来的诗歌写作呈现的是既带有个人沉思又带有强烈的与现实的血肉关系的质地。无论是与诗人的生存直接相关的往事记忆、生活细节还是想象和经验中的更为驳杂的历史性、民族性和宗教性的场景、事件,这一切都在融合与勘问中呈现出当下诗人少有的整体感知、历史意识、人文情怀――“在时光的伤口上,飘出远古的一缕香气/草根的中心,画出一种弧的温馨/扩大的芳心吐露怀抱的消息/探索的赞美,打开折扇的虞美人/延伸的辽阔,日月无声的暗度”。刁家乐的诗歌写作在张扬出个体对自我、生存、历史、民族、宗教的经验和想象性认知的同时,也以介入和知冷知热的方式呈现出工业和城市化语境之下传统的飘忽与现实的艰难,尤其是急速前进的时代之下驳杂甚至荒芜的人性与灵魂。对于在诗路仍苦苦跋涉的诗人而言,在黑夜的明灭闪烁的火光中揭开诗歌漂流瓶,在物欲、金钱、权利和疯狂幻象围拢、挤迫的黑暗中沉潜下来,倾听来自语言、民族、宗教以及遥远而本真的灵魂独语或对话的神秘召唤是一种不能放弃的责任与担当情怀。这一切无疑是良知的体现,正如布罗茨基所说“诗歌是对人类记忆的表达”,而从“诗”的造字含义上就含有有记忆和“怀抱”以及宗教的精神维度。正是在此意义上,刁家乐制造的诗歌漂流瓶盛满了集体的记忆积淀,而那明灭闪烁的火光中本真的宁静与自足就值得不断去关注和倾听――“这是阴暗或潮湿的岩层/刻露出殉葬的骨骼,灰烬的残经/历史散去的热情,套住了思想的野马/不再回头,嘶鸣成血迹的疼痛/筑成权力的祭坛,安静等待/我隐隐地看见一群面孔,夜一样安静/闪现在岩层的纹理中,一盏盏灯”(《闪现在岩层的纹理中》)。诚如巴什拉尔说“哪里有烛火,哪里就有回忆”,是的,哪里有倾听,哪里就有回忆。

标签:如许 诗歌 力量 青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