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学情分析”错误与解决方法 500错误原因解决方法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目前,课程改革中掀起了以研究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为导向的浪潮。在教学设计中,增设了实施素质教育并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学情分析”这一内容。然而,一些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表述无不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赶“时髦”的潮流中,轻率地以望文生义或狭隘经验主义的内容代替了科学研究。
  
  ■ “学情分析”的三种错误表述
  错误表述1:“教育学心理学认为……当代中学生有以下特点:长处+短处=集中表现为……”其错误表述是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或观点来代替“学情分析”。
  错误表述2:“我校属于城市中学或农村中学或完全中学,我校学生的心理:长处+短处=集中表现为……”其错误表述是凭借以往狭隘的主观经验来代替“学情分析”。
  错误表述3:“教育学心理学认为……我校属于城市中学或农村中学或完全中学,学生心理:长处+短处=集中表现为……”其错误表述是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或观点,简单加上以往狭隘的主观经验,来代替客观、真实、开放、具体、有效的“学情分析”。
  
  ■ “学情分析”的内涵与正确表述
  “学情分析”一般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存在的认知水平或程度和需求水平或程度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主体针对所搜集的学前调查信息作出的统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或程度包括两类:一是已有习得的客观知识经过内化或类化所达到的经验状态;二是对即将学习而未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的经验状态。学生的需求水平或程度,是指学生主体对即将学习内容应有的学习兴趣或积极的学习态度动机。
  1.构成“学情分析”的前端是学前调查
  ●侧重对智力因素的调查――学前认知水平或程度
  学生智力因素的调查包括以下两个内容:
  第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一道或一组学生以往学过的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直接或内在联系的调查题目。设计目的是通过调查掌握学生对学习与新知识相关联的旧知识的经验性熟悉度,寻找学生以往学习的旧知识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最佳接近区”,以形成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有效教学策略。
  这一类调查,相当于传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环节中“复习提问”的内容与方法。二者的区别在于:“复习提问”已经流于形式,成为单纯的、机械的由回顾旧知识进入学习新知识的习惯性教学行为,缺乏或已丧失有目的、有意识、有效的、内在的、逻辑的理性关照;“学前调查”的“温故”设计意图直接指向并服务于“知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内在的规定性和因果的联系性。以数学为例,初一的“一元一次方程”――“学前调查”应设计与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旧知识,则应追溯到学生小学学过的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和四则运算的知识。具体方法:设计一道或一组与即将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有内在联系,且能有力支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和四则运算构成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调查。
  第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一道或一组学生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中以重点、难点知识为核心的调查题目。设计目的是通过调查掌握学生对即将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的经验性接触度。由于所调查的内容是学生即将学习而未学习的知识,学生不会或回答不上来是正常的,可以适时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那么,面对已经具备该知识的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办?课堂上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
  以中考科目为例,由于社会功利的思想,尤其是家长中望子成龙对孩子受教育的理想期待与支持,致使有的小学生已经具有“英语三级”的学习经历和资格证书;有的学生通过“奥校”早已学过或已超过即将学习的学科年级的教学内容;或还可能有通过“一对一”的家教方式早已超前学习了教师即将讲授的新的课程知识。在非中考学科中,不排除学生或者家长有此方面的爱好或是家长和亲友在专业上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使某些学生在文体类等相关学科具有特长。在学前调查过程中,如果出现上述情形,教师要依据学情因材施教。正确的做法是表扬并记住这些已超前掌握知识的学生,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出现学困生教师兼顾不暇时,适时发挥学习先行者的良好效用与影响,以形成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和同伴互助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为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
  ●侧重对非智力因素调查――学前需求水平或程度
  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设计一道或一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题目。设计目的就是通过调查摸清学生的学习动机,化静为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生发学习需求,调动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
  2.构成“学情分析”的后端是反馈矫正
  ●第一项内容是针对学前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学前调查的意义与价值之一,就是对这些“答案”进行统计和分析,由此发现或寻求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原有的、真实的、具体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程度。以初一学生“一元一次方程”的“学前调查”为例,教师设计一道或一组与即将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有内在联系,且能有力支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和四则运算构成的题目,进行学前调查之后,学生的回答可以作出如下统计:有多少学生会做上述题目,有多少学生做错或不会上述题目;做错的题目关键或相对集中的问题:是在等量关系上不明晰,还是在计算问题上出错误;是否有学习先行者;有多少学生愿意学习上述涉及的重点难点知识,有多少学生不愿学习上述涉及即将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对上述客观、真实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采用文字图表的方式或柱形图和饼形图的方式表达。
  ●第二项内容是针对学前调查的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统计分析的意义在于引发或支持对原有教学预设进行有效的修改和调整,以形成具有提高学生学习效益与质量的教学策略。通过学前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应该特别关注:做错的题目中出错的知识点、原因和做错题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确定了“做错的题目的知识点、原因和做错题目的学生”之后,力戒“只见事,不见人”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在确定了错题的数量范围、错误点和原因之后,要精选即将学习和检测题目的梯度和数量;精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手段和方式。此外,还要鼓励做错题目的学生振奋精神:抓住今天学习的机会,学会今天应知应会的知识,弥补学习漏洞,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启动学习先行者、发挥学习带头人的工作,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 正确使用“学情分析”的价值与意义
  1.正确使用“学情分析”有利于贯彻“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
  20世纪末,我国掀起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21世纪初,又进入“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和“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课程改革。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课程改革之前突出研究教材,侧重教材分析;课程改革之后突出研究学生,侧重学情分析。随之而来的是教学基本功由传统的教师通过教材教育学生,转变为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上述教学基本功的模式转化,虽然教师与教材的位置发生了简单对换,却表达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前者是单向的研究与传递,教学直接对象是教材,最终对象是学生,研究学生易被研究教材遮蔽。后者是双向的研究,教学直接对象有二:教材+学生,研究学生与研究教材处于同等的地位。突出了对教学基本功主体和客体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的训练和评估。通过“学情分析”的方式研究学生,不仅教学起点突出从学生实际出发的直接性和针对性,而且可以如实发现教学难点,从而制定和调整教学策略。
  2.正确使用“学情分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教育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是教育追求的永恒的主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学情分析源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理论,是研究教学起点、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基本功。学情分析的具体化,是把学情分析的结构设为由学前调查和反馈矫正构成的操作和评估系统,即通过采用“复习提问”的调查方式有效引导学生温故知新;通过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测量发现学习的难点所在,从而制定引导学生有效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对所学知识需求水平或程度的调查有效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由此可见:正确使用“学情分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排除经验性、粗放型的干扰,拒绝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而且可以与时俱进顺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教学方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
  □编辑王宇华

标签:情分 解决方法 常见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