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两千零六年] 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已经过去的2006年在我看来如同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在这短短的一年中,我却体验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自然也是收获多多,感悟多多。对于我来说,这是有故事的一年。   
  保研的路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正值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开考的日子。当我发短信给自己即将步入考场的朋友们加油时,也暗自在思量:缺席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于自己整个人生而言不知是幸运还是遗憾。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保研了。
  其实,当所有尘埃落定后回头看,那一段岁月过得还真是惊心动魄。
  2006年9月上旬,大四上学期一开学,我就向系里递交了推荐免试研究生的申请书,申请的学校是北京大学。那时,系里的保研指标还没有下来,今年全系能保送几个,保谁,保到哪儿,都是一个未知数。但作为总分连续六个学期都是第一的我来说,只要我们系的指标数不是零,我就能拿到这个指标。因此系里上下对我的申请非常重视。院长几次三番与我聊天,为我分析面临的形势:申请北大,可以,但是一旦申请失败,传媒大学也不再接受我的保送申请。也就是说,全班第一名的我很有可能落得无处可去。相比之下,如果选择本校(特别是本系)的保送,那么以我的成绩和平时表现,风险指数几乎为零,保研可以说是铁板上钉钉的事。
  所有人都问我: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不用。
  那一刻,破釜沉舟的我已经自绝退路,面对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的北大保研考试,我告诉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我同时申请了两个专业――北大的传播学和现当代文学。2006年9月20日,我到北大校本部递交了所有申请手续;23日,我接到了新闻传播学院和中文系的电话,通知我在规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参加复试。
  2006年9月27日,我参加了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保送生考试。
  这次考试的对手无疑是我参加过的所有考试和比赛中最强的――要知道能够获得保送名额的可都是各所大学的顶尖学生啊!坐在新闻传播学院的大教室里候考时,我环顾了一下身边的对手们:一半是北大本校的学生,其次是清华的、人大的、北师大的、同济的、武汉大学的、复旦大学的、吉林大学的……真是强手如林。
  在一群正抓紧最后时间翻专业书寻找知识漏洞的强手中,除了推荐材料之外身无长物,未带一本书的我显得特别扎眼。
  说实话,我在众多的考生中可能是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因为我的本科四年学习的是与传播学关系不大的播音主持,不像大多考生都来自于传播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等专业。对于传播学的知识储备我也很有限――仅仅是在大三下学期听过一学期全校范围的公共课《传播学概论》。尽管如此,我却固执地相信:北大作为一所提倡“兼容并包”的名校,更看重的是考生的潜能而不是已经取得的成就。因此,我对自己的考试还是充满希望的。
  北大的传播学考试只安排了一场面试。按照规定,我上午9点就抵达了候考室,可真正轮到我时候已经是下午了。
  午饭过后,我第一个开始接受面试。面试的内容分三部分:专业知识测试、综合素质测试和外语能力测试。专业测试的题目是让我谈谈“受众究竟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我就谈了几种主要的受众理论,以及传播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并且简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接着老师问我读过哪些传播学著作,有哪些印象比较深的章节。我便列举了一些自己看过的传播学著作,还特地谈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学报《现代传播》,并重点谈了其中提到的一些较为前沿的观点。外语能力测试比较郁闷,我抽到的一张小纸条上竟然用英语写着:“什么是‘stereotype’?举例说明。”这哪里是在考察外语能力,分明是考察专业知识嘛!这道题对别人来说可能不难,可我本科所学不是传播学专业,一个“stereotype”成了拦路虎,我只得硬着头皮回答:“To tell you the truth, I do not know the exact meaning of this word. But I think I can try to guess……(实话告诉你,我虽然不知道这个单词的准确意思,但是我会尽量推测)”
  所幸面试的老师极为和气,有位慈眉善目的男老师(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龚文庠教授)对我说:“如果我告诉你‘stereotype’是‘刻板印象’的意思,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吗?”我望着和颜悦色的龚老师,心里那叫一个感激啊,因为我知道这是他在额外给我一次机会。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侃侃而谈:“《夜宴》(那两天这部大片正在热播)里葛优的台词、表演被无数观众嘲笑,难道他真有那么差吗?不,这主要是‘刻板印象’在作怪。人们对葛优有种刻板印象,觉得他只能演搞笑的角色,把他锁定在了条条框框里……”这个题目我答得很多,举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例子,从考官们不时点头的动作和和认真聆听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一次的回答应该是比较满意了。
  9月28日又参加完中文系的两场笔试后,我就开始了心理上漫长的等待。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不了解对手的情况,谁心里也没有底。随之而来的“十一”长假,我留在北京一个人等待最后的结果。那段日子有焦虑,有担忧,有期盼,可就是没有后悔。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如果最终录取的结果没有我,我是否会后悔?后悔不该放弃到手的本校保送,选择难度如此之高的北大?内心深处的回答是否定的。我想,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无悔于自己能抓住这次与北大“亲密接触”的机会。当有一天我已是白发苍苍的时候,我都无悔于自己曾经那样的果敢和执着。
  也许是我的这份果敢和执着感动了上天,10月中旬,我终于接到了北大的保研录取通知。当拆开EMS,看到加盖着公章的《北京大学2007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接收函》时,我感到一种充实的快乐。这一路经历的辛苦,承受的压力,面对的艰难让这份快乐变得更加真切可贵。我想,我终于用汗水和勇气为自己的青春岁月交上了又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在央视实习
  
  在两年之前,我就去电视台做过女主播,是一档时尚资讯类节目。录制地用的是《影视同期声》的棚,设备很精良,有先进的提词器和高灵敏的话筒。其实录制任务很简单,一档关于时尚电子产品的节目,我的串词都是编导事先写好的,只需要对着提词器表情丰富语气夸张地读一读而已。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关于做造型还挺复杂的,我的造型师据说是北京光线电视的王牌造型师,沈星的御用造型师。她先是对着我的清瘦大发了一通感慨,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像我这么好的脸型上镜简直太好看啦;第二,像我这么瘦的手臂上镜简直太恐怖啦。于是她动用了一切可以想到和可能实现的技巧来扬我所长,避我所短。先是在我脸上搽了极厚的粉底,又扑了N层粉,接着针对我熬夜复习滋生的黑眼圈进行全力补救――形形色色的干粉湿粉一齐扑将过来。然后是腮红,唇彩,眼妆……最后到了最庞大的发型工程上。造型师看看我一头呆板单调的长直发,摇摇头说,不如搞成一次性的锡纸烫。谁都知道一次性烫发最伤头发,这下我的一头秀发可废掉了。我心中暗暗叫苦。然而敬业精神还是要有的,我只能面无表情地任由造型师摆弄。眼睁睁看着她举着硕大的螺旋状烫板在我头顶“风驰电掣”。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再朝镜子中的自己一看――天哪!一头妩媚至极的不规则波浪无比招摇,让我不忍心再看下去。一切就绪,就要进演播间的时候,编导突然又叫住我,说我身上的淑女屋无袖吊带连衣裙过于可爱,压不住场,而且使我那“没有人样”的双臂越发突出。可是现场又没有别的女装,万般无奈,比我大不了几岁的编导姐姐情急生智,脱下身上的中袖上衣和我作了交换。我也只能将就着以这一身怪诞的装扮进了演播间。还好正式录制的时候一切进行的比较顺利,基本上每条我都是一次过。如此录制了不到20分钟,我的任务算是圆满完成了。再抬头朝演播间外一望,早已是夜色弥漫了。
  央视二套《第一时间》节目主持人马斌是我大二时的专业课老师,就在这时候,马老师问我愿不愿意到《第一时间》节目组实习,我很高兴地答应了。
  《第一时间》分为两个工作组:读报组和新闻组。因为这个节目下设一个小栏目叫《马斌读报》,而表现手段相对单一的读报类节目对编辑的要求较高,所以《马斌读报》有一个专门的编导组。正是他们的工作保证了高质量的稿件。实习的第一天,《第一时间》的总制片人哈学胜老师就告诉我:他们这个节目组是央视十个“精神文明节目组”之一。“中央台的节目有300多个,可精神文明节目一共才10个。所以咱们节目组的气氛是比较好的,大家平时也都说笑打闹的,就跟一家人一样!来到这儿不要紧张,咱没那么多辈份规矩,有意见就提,有想法就讲。但有一点:工作一定要做好!《第一时间》最强调执行力!”这是哈老师在第一次见面时告诉我的,他的这番话为我勾勒出了一个朝气活泼又不失严谨敬业的团队形象。我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个团队里努力工作,学到更多的东西。
  《第一时间》的同事们常拿这样一句话来调侃自己:“睡得比鬼还晚,起得比鸡还早。”这话一点不假。由于我们这个节目是在清晨7点播出,栏目的定位和宗旨又是“第一时间”,也就是说要及时地把最新近发生的东西传达给观众,因此大家需要夜以继日地工作,才能保证讲新鲜出炉的资讯及时传达出来。于是,“天天熬夜”,成了我对节目组工作状态最初的印象。
   按照带班老师的叮嘱,第一天上班我是带着被子去的,可这被子却几乎没派上什么用场。晚上8点,我准时来到梅地亚上班(我可没写错,确实是“上班”而不是“下班”!)进楼之前,抬头看看高高伫立的梅地亚大楼,偌大的楼上只有零零星星的几间房间还亮着灯,其中有一间正是我们节目组的房间。那种感觉真的很悲凉啊……
  在电脑前一坐下,我就开始了无休止地搜索。不仅要随时关注有哪些报社刚刚发来的版式和稿件,要在各大网站上搜索实时更新的最新消息以上报选题,同时还要随时留心我们《马斌读报》节目组专用的新浪邮箱,那里面会随时地出现带班主编派发给我们的已经敲定的选题……还好本人的笔头子算快的,读完新闻原稿往往能马上写成具有读报风格的稿件。就这样,报选题,读原稿,写稿子,上交成稿……如此循环往复,第一天上班我竟独自写了七条稿件,占所有稿件量的三分之一!
  不过,这只是量的达标。质的方面,我的稿子却时有被打回的情况。带班的杨春老师几乎对我的每条稿件都提出了或多或少的建议:“这篇应该再写得生动一些,注意细节!”“这篇的结尾应该有句马斌特色的点评,既要说到点子上,又不能太‘正’,搞成板起脸来说教!”“这个还不错,字数上再压缩一点。”……就是在这种被打回稿件,再反复琢磨的过程中,我渐渐体会到了《马斌读报》节目应有的语言风格,那就是导向鲜明又不失幽默,简练鲜明且诙谐调侃。在其中,自己的写作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红楼海选
  
  在2006年里,我的生活中另外一个经历是:竟然报名参加了“红楼梦中人”的海选。
  消息一出,大家反应不一。有人全力支持,有人觉得可笑,有人大惑不解:麻宁的学不是上得好好的吗?怎么又要进军演艺圈了?
  其实,参加这个比赛只是为了了却自己心中多年的一段“红楼情结”。
  我从小就喜欢读《红楼梦》,十几年来除了原著,红学研究的书不知看了多少。可以说,对《红楼梦》,我心底是有一份特殊的情结的。如今,正值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重拍,要在全国范围内海选演员。我正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与我最心爱的名著再贴近一点。当然,也是想在比赛的过程中进一步地锻炼自己,多一种经历,为自己多积累一些经验。
  抱着这种心态我参加了郑州赛区的比赛,参选的角色是惜春。经过两轮激烈的竞争,我终于进入了郑州赛区的48强,主办方还把我的角色调整为了林黛玉。
  2006年12月24日,在别人都欢度平安夜的时候,我们林黛玉组的9名选手却按照主办方河南电视台的安排,入住郑州市龙门大酒店,开始了五天的封闭培训。
  培训的日子是艰苦的,那些天里我们每天早上8点半集合,排练开场舞,学习表演技巧,录制宣传片,练习各自的才艺表演……中午往往只吃一顿盒饭,而每天忙完一切的时候往往已是深夜十一二点了。累,还在其次,最痛苦的是排练的艰难。
  因为这场比赛的执行导演FB比较擅长歌舞类的节目,因此他把比赛的重点定位在了唱歌和跳舞上。第一天见面,问过我们每个人的爱好特长之后,他大手一挥:“我建议还是唱歌跳舞!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眼球!”他还要求我们必须学会一个集体的中场舞,理由同样是“这样节目才好看”。
  于是,我们的苦日子算是开始了。FB找来两个专业舞蹈老师给我们排舞,说实在的,那两个老师舞跳得不错,思维却有点混乱,一会儿让我们这样,一会儿又让我们那样,刚刚教完的动作突然又说不用了,很明显是没有事先编好动作,一边教一边临时考虑的。搞得大家叫苦连天,好不容易学会的动作往往三秒钟内就弃之不用。尤其是我这种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更是手足无措,只能在一片混乱中茫然地学着一个很可能马上要被毙掉的动作……
  跌跌撞撞地好不容易把舞蹈学会了,我们开始学习表演。我们几个都没有什么表演经验,选好各自的本子后都挺没底的。好在教我们表演的河南省话剧团的袁老师非常耐心,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做示范,分析人物心理,甚至亲自为我们配戏……我选择的回目是第20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有一段宝黛怄气又互诉衷肠的戏,戏剧冲突比较集中,台词也比较多。袁老师在辅导时指出了我的缺陷,认为我的眼神“太现代化了”,显得英气有余,含蓄不足。她还为我反复示范黛玉那种满目含情,悠悠抬眼的神态,并亲自扮成“宝哥哥”为我配戏……我和大家一样,在袁老师的指导下,进步很明显。
  几天的培训下来,虽然很辛苦,但大家都有了很大的收获。
  12月29日的晚上,郑州下起了小雪。我们决赛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虽然已经提前知道了比赛的结果,可当镁光灯亮起来的时候,站在舞台上的我还是格外激动。我的确是为了比赛付出了并且尽力做好比赛的每一个环节,也收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告诉自己,我已经成功了。
  当我站在PK台上时,竟然有很多的观众为我投票,还有许多现场观众说我是他们心目中的林黛玉。那一刻我笑了,有这么多真诚而热情的观众对我如此肯定和支持,虽被淘汰,我也没有遗憾。当主持人采访我的感受时,我真诚地说:“我觉得自己已经表现得很优秀了。今晚的比赛我只把它当成一场盛宴,这场盛宴自己已经做得很出色了,没有丝毫的遗憾!”
  比赛结束后,一位现场的观众特地跑过来对我说:“华丽的转身非常优雅!你没有失败!”
  我的红楼选秀经历就这样结束了。我结识了许多朋友,学习到了自己以前从未涉足的表演领域的一些技巧,充实了自己的经历,我感谢这次经历带给自己的历练。我想,这是一种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006年的故事说到这里就该停笔了。面对刚刚到来的2007,我相信又会有很多精彩的日子在等着我。也许会有得意与失意,快乐与忧伤,还会有顺利与坎坷,成长与感动……那个时候,又会有许多好故事等着我向你诉说呢!

标签:六年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