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招生计划 > 正文

【冯友兰负的方法和天地境界的实现】 冯友兰天地境界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天地境界是冯友兰新理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归宿。冯友兰对天地境界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他也构建了自己的形上学体系,提出了正的方法、负的方法。本文将着重介绍负的方法的实质,对天地境界的认识,探讨运用冯友兰所提的方法是否可以实现“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关键词:天地境界;正的方法;负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B9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人生境界说是冯友兰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其孜孜以求的天地境界,是新理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归宿。那么天地境界是一个怎么样的境界,如何能够入“圣域”进入天地境界呢?
  在冯友兰哲学体系里,有新理学的方法――正负方法,运用他所提的方法是否可以实现“与天地参”的天地境界。
  一、负的方法
  负的方法在冯友兰那里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直到最后成为登上哲学高峰的必经之路。
  1、“负的方法”和“直觉主义底方法”
  “直觉主义底方法,从讲形上学不能讲讲讲起,所以其方法可谓为负底方法。正底方法是从正面讲形上学,负底方法是从侧面讲形上学。”但是“用直觉主义讲底形上学,并不是讲者的直觉。形上学是一种学,学是讲出底义理,而直觉则不是讲出底义理。用直觉主义讲形上学者,可以说讲其所不讲。”[1]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在冯友兰哲学方法论里,“负的方法”同“直觉主义底方法”是等同的。
  2、“负的方法”和“神秘主义的方法”
  在冯友兰那里“负的方法”同“神秘主义的方法”也是等同的,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到:“在各种哲学的形而上学体系里,无论它们采用的方法是负的方法或正的方法,最后都往往戴上了神秘主义的皇冠。负的方法便是神秘主义的方法。”“神秘主义不是和明晰思考对立的,也不是低于明晰思考,毋宁说,它是超越于明晰思考的。它不是反理性,而是超理性的。”[2]可以看出说“神秘主义”是没有任何贬低的色彩的,反而是超越理性的高一层次的思考。
  陈来先生在《论冯友兰哲学中的神秘主义》一文中指出:“冯友兰承认天地境界的神秘主义,但同时也坚持哲学的理性的意义,天地境界必须看成哲学境界,因为若非通过哲学得到对宇宙的某种理解就不可能达到天地境界。” [3]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神秘主义与传统意义上的神秘主义是有区别的,这点冯友兰先生也意识到了。他在《中国哲学中之神秘主义》一文中指出:“神秘主义一名,有种种不同底意义。本文所说神秘主义,乃专一种哲学,承认有所谓‘万物一体’之境界者;在此境界中,个人与‘全’(宇宙之全),合而为一;所谓主观客观、人我内外之分,俱已不存。”[4]这里所谓的“万物一体、个人与宇宙之全合而为一”的境界不就是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力求的天地境界吗?
  二、天地境界
  关于天地境界,冯友兰在《新原人》一书中写到:“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在此种境界中的人,有完全高一层的觉解。”“得到此等境界的人,不但是与天地参,而且是与天地一。得到此等境界是天地境界中的最高的造诣。亦可说,人惟得到此境界,方是真得到天地境界。”[5]
  那么究竟要如何提高人的觉解,来提高人的境界,冯友兰提出了他的哲学方法论。他在《新知言》绪论中讲到:“形上学的功用,本不在于增加人的实际的积极地知识。形上学的功用,本只在于提高人的境界。它不能使人有更多的积极地知识。它只可以使人有最高的境界。人学形上学,未必即有天地境界,但人不学形上学,必不能有天地境界。”[6]那么用其新理学的正、负方法是否能够入圣域,实现天地境界,值得深思。
  前面提到了神秘主义的境界是个人与“全”合而为一;主观客观、人我内外之分,俱已不存的天地境界。冯友兰在《中国哲学中之神秘主义》一文结尾处又指出了“姑无论神秘主义底境界为何,但以智识与神秘主义底知识求之,实乃南辕北辙。道家且以取消智识底知识,为达到神秘主义底境界之方法,可知二者之相矛盾矣。总之,智识底知识与神秘主义,乃在两个绝不相干底世界之中。”[7]也就是说用正的方法是实现不了天地境界的,也就是说要实现天地境界只能依靠负的方法了。
  王中江在《‘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哲学的终极关怀》一文中指出:“个人通过努力是可以成为圣人的。表示圣之途径或圣之方的说法,冯友兰有时用‘圣学’有时用‘功夫’或‘圣功’,有时则用‘修养’或‘学养’,但意义并没有什么差别,都是指实现圣人的方法或功夫。这一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通过学习哲学,达到对人生和宇宙意义的最高觉解,进入天地境界;第二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敬’的功夫保持所已达到的觉解和境界。冯先生概括为,第一方面是‘为道’第二方面是‘主敬’。”[8]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保持已达到的觉解和境界而是如何提高现在的觉解和境界,以达到天地境界。通过学习哲学,达到对人生和宇宙意义的最高觉解,进入天地境界,这主要的还是正的方法,前面已经提到了是不能够进入天地境界的。
  可见,运用冯友兰所提到的方法是实现不了他的理想境界,无法入“圣域”实现“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究其原因是新理学对直觉、境界本身以及觉解与境界的根本问题,均没有给予深刻的认知。冯友兰哲学体系内部,本体论和方法论之间存在断裂,难以实现其最后的归宿――天地境界。
  
  参考文献:
  [1][4] [7]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512、49、59.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0).311.
  [3]郑家栋、陈鹏:解析冯友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07-326.
  [5]冯友兰:新原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48、143.
  [6]冯友兰:新知言[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绪论5.
  [8]陈岱孙、季羡林、张岱年: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21-323.

标签:境界 方法 天地 冯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