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招生计划 > 正文

【浅谈语文教育中的语感培养】浅谈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培养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本文通过对语感概念、性质及培养的重要性的论述,结合实际,分点阐释了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并进一步指出了重视语感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一、关于语感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语文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中也反复强调指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需特别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强调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可见,如果想要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培养学生的语感无疑是最重要的路径。
  何谓语感呢?其实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倾听别人讲话或是自己阅读的方式直接感知语言。它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时培养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本能的、敏锐感知力,也成为可以体现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它主要来源于言语个体关于其语言活动的经验,语感一经形成,必将要伴随其主体言语活动的始终,这种经验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不会随言语活动对象、时空等条件变化而变化。有时候,当形成既定语感的主体离开熟悉的语境时,会对主体的语感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会出现语感能力降低的情况,但不会消失,等到原有语境再次出现,那么其主体的语感能力也就会相应的得到恢复。诚然,语感也并非天生具备,它主要还是来自于个体在后天言语活动过程中的形成和获得,并将一直伴随着个体的言语活动的存在而存在,以此类推,亦会随着个体的言语活动消失而消失,也就是说个体自我的经验和经历是语感的主要来源。
  二、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语文课标》中早已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高中语文课标》在“感受鉴赏”目标中也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国家对语感培养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可见,语感培养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应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
  (一)语感培养对语文知识教学有直接的影响,并已成为语文知识教学的初衷和最终归宿。语感在实际应用上左右着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居于关键位置。但是,强调语感培养绝度不是排斥或轻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因为理性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语感的培养二者并不冲突。语文本身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
  (二)作为一个统一体的语言、知识、思想是相互关联着发展的,语言的习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思想感情的形成,知识的传播、扩散和个体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均是受到语言的使用推动着的。所以说,就不能简单地将语感素质理解为是对语言的一种感觉,或只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也更加不可以认为是笼统、抽象的无意识言语活动,而是作为具有社会普遍性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反应。人们可以凭借语感积极主动地去选择与自己心理相符合的言语内容和形式,从而与活跃于语言对象中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鸣,使内心情感产生愉悦感,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自己的人文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和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对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的反复的感知认同,有助于社会人求真,逐善,创美和提升审美意境,活跃身心细胞。因为美的形象性与语感的直觉特征在很多时候是和谐统一的,审美教育往往要借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来实现,语感能力的高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体现着审美能力的高低。从语感教学入手进行美育教学,符合学生心理上的审美需要,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无形之中又可以将“文道统一”的原则有效地加以贯彻。
  三、语感培养的方法、途径
  (一)感知加积累。汉语是世界上最动听、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对于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确非常重要。
  1、听与说相结合,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逐步培养语感。听话是听者凭借语言信息的反馈,有效理解说话者所讲意思的过程,也是一种不会受拘于时空限制的最为常见和普遍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听的言语活动当中,不是只有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的过程,而是还伴随着大脑的积极主动思考和对语言材料进行重组的重任,即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在这里,听无疑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听,不但要求听见,还要求要听清,例如:收听新闻广播和一般性的发言时,要努力抓住中心和要点;倾听记叙性文章时,要务必将所写的人和事听清楚;聆听说明性文章时,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是首要需抓住的内容;听读议论性文章时,要能听出作者的观点和理由的能力;而与人交谈时,则要善听“弦外之音”,能够辨析清楚口误和错话,能听出方言,揣摩、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在语感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听,可以通过听录音材料,像演讲、辩论赛的实况录音,收音机里的小说、散文、评书播讲等方式来反复对其强化,要注意重点琢磨别人是怎么发音,怎样处理语调、停顿和语速的,以及如何处理语气、语序等等,在体味语言精妙之处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语感。
  2、读与写相结合培养语感。在众多方法中,阅读也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和语文能力、培养和积累语感的比较不错的方法。多读的基础上熟读,读后学会反复深思,就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古时的私塾里,先生总是不断要求学生反复读加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最好的解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通过对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使得学习者在特定的精神上留下了“声音映像”,当有外界的刺激作用于这些内在的映像时,记忆中便会有熟悉的语言流本能地溢出。当学生通过读获得了语言的感知之后,就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再加上自己对所获得的感知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用书写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这种感知过程,以此来巩固读的成果,如此一来,良好的语感就在读中得到了积累,又在写中得到了发展。
  (二)领悟加分析。理性思维的参与与语感的培养总是互相伴随着的,当然还有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和其自身的悟性。因此,应当积极创设丰富多样的语感情境,让学生在不断地分析、琢磨中提升语感能力,以便其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领悟要建立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共同参与之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加以深层把握,将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合二为一,形成“物我交融”的局面。“熟读精思,分析琢磨”是领悟的最佳方法。我们不妨以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为例,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分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两句,于是他们会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的话顺序不尽相同。问题出在哪里?先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然后引导他们整理、推导得出结论,因为在这是表达强调的作用,显示词人的惊喜之情,由于避雨的地方被他找到了,在山野夜行遇雨本来很不幸,但却又幸运地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山穷水复,柳暗花明”的心情会是何等的欣慰?如此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是无法体会的。从而于自然而然中将这首诗的旨意体现了出来。如此,在教学中不断的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进而反复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长此以往,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也就得到了进一步锻炼。
  (三)加工与运用。积累和运用就犹如吸气和吐气般,只有吸足了气,才能吐出气。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除此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鉴赏,能够惬意地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亦需要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进行沟通,还需要学生与作者在心灵情感上达到共鸣。这样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会悟出所说话语的弦外之音,才能有效而准确地抒发出读完文本之后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样反复训练与内化,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于潜移默化中发生质的飞跃,学生才会对语言敏感,形成源自本能的语言反应。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总之,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本文只是从语感的性质、地位及培养的方法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对语感培养的探讨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艰苦的努力和科学的研究。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卫灿金,武永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徐云之.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
  [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标签:语感 浅谈 语文教育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