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招生计划 > 正文

[全面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资源型城市的贡献和支持。然而在今天,传统的经济推进模式已不能支撑此类城市的健康高速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转方式、调结构工作,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本文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通过探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实际、高效运转的转型发展之路,增强东营发展新优势,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经济结构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对于资源型城市――东营市而言,恰处于发展的转折点,只有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高效运转的转型发展之路,才能取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进展,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东营城市转型发展的背景条件及其必然性?
  从1964年至2003年年底,东营市累计销售原油7.66亿吨,天然气96.9亿立方米,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066.2亿元,上缴利税674.8亿元,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东营境内的原油产量从最高时的2890万吨下降到目前的2360万吨,大区块、易开采、质量高的油藏已基本开采殆尽,资源枯竭问题已经有所显现。我们必须居安思危,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其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非再生资源递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盐碱地上建立起来的东营,没有任何工业基础,它所有的资本就是石油以及由石油而发展起来的相关化工产业,经济增长对投资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石油经济仍占相当大的份额。然而,大区块、易开采、质量高的油藏已基本开采殆尽,过度依靠非再生自然资源,必然带来非资源产业的动力不足,制约着经济转型和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目前,东营市的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不够稳固,缺乏市场竞争力;工业发展中传统石油矿业的比重仍然较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有待扩大,资源型产业主要依靠初加工产品;服务业发展所占比重亟须逐步提高。在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依然过大,严重制约着经济总量的增长,三次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
  第三,环境质量下降与生态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处理好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走集约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东营市油矿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巨大,过度依靠油矿经济,会带来大气污染、水源污染以及废渣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造成环境承载能力不高、生态脆弱。?
  第四,人才外流与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之间的矛盾。人力资本是城市发展的财富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以及人的智力的投入,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知识等要素的组合。东营市人才密度较低,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尤其在一些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人才的使用效率不高,流失严重,特别在高新技术推广和项目推进中,难以收到很好的?成效。??
  二、东营城市转型发展的可行性?
  东营市虽然是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但还没有到达资源完全枯竭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空间。?
  第一,区位优势。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可与中原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东南沿海经济带相连,是京津唐与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及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特别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和半岛城市群经济的跨越发展,大大推动了东营市区域物流枢纽的形成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政策优势。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和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市既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在“蓝”、“黄”经济区中完全重合的市,东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第三,资源优势。虽然东营市自然资源在逐步减少,但相对而言,仍具备土地、淡水、石油天然气和海洋四大资源优势。东营市土地总面积1200多万亩,人均6.7亩,拥有未利用地452万亩。黄河作为东营主要的淡水水资源,境内全长138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28亿立方米。东营市石油天然气储备量虽然逐年缩减,但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境内。东营海岸线长413公里,滩涂和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生物资源多样,岩盐、卤水储量丰富,地热资源富集。??[1]??
  三、国内外典型资源城市的转型探索及经验?
  从国外情况看,结构单一的专业性资源枯竭城市实施了两种不同模式的战略转换。一种是引入全新产业进行大转型,从而实现城市发展新周期的转换,如日本。另一种是按产业链的延伸,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实行小转型。如美国。从国内情况看,主要模式有:向制造业转型,如鞍山;向资源开发与加工并重转型,如大庆;资源枯竭与产业全新转型的资源型城市,如阜新。??[2]?其总体经验可以概?括为:??
  一是构建资源转型城市的长效机制。资源性城市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注重长效机制的构建(包括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产业发展扶持机制、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等)。只有注重长效机制的构建,才能应对城市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新问题、新矛盾,在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
  二是加大资源转型城市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生态环境恢复等诸多问题,需要大量政策和资金作为支撑。政府要实行多种多样的财税支持,如对转型产业的税收优惠、价格补贴、研发补助、环保资助以及创造就业补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经济转型的深入、有序开展。?
  三是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城市经济转型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城市经济转型中,必须健全组织保障体系。结合实际情况,一方面设立负责转型发展的专门机构,另一方面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为城市经济转型提供组织和智力保障。?
  四、对东营城市转型发展思路的认识和思考?
  美国地质学家胡贝特德德矿业生命周期理论,把资源矿业生命周期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预备期――资源开发前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成长期――全面投产到达设计规模阶段;第三阶段,成熟期――生产达到设计规模阶段后继续发展,利用主导产业的前后向和旁侧的联系发展相关联的产业,矿产综合区域发展程度逐步提高,规模逐步扩大;第四阶段,转型期――以矿为主体的产业地位下降,如果有新的产业兴起,矿产区域的性质功能转变,一般演变为综合型工商业中心城市。没有新的产业兴起,城市开始衰退、消失。??[3]?东营市资源并没有完全枯竭,但推进经济转型是已成为必然选择。东营市要从实际出发,未雨绸缪、提前谋划,摒弃传统发展观念、明确政府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人才强市,努力创造新型转型发展之路。?
  第一,摒弃传统发展观念。传统发展观念是一种依托资源消耗来发展经济的粗放发展模式。城市经济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指经济的转型,还是传统发展观念和社会文化心理的转型。要综合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模式经验和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树立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思想,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结合市情,有步骤、分层次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在加拿大、美国,受资源型城镇规模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转型多以市场为指导;在德国、日本,政府则发挥了主导作用。我国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市相比,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规划、设计、资源整合和利益协调的作用,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努力建成综合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民生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转型企业的政策引导,搞好协调服务。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顺利实现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4] ??
  第三,努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要正确发挥城市政策对需求结构的引导作用,坚持资源条件的可行性、产销双方的一致性、经济效益的择优性,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巩固第一产业;积极改组改造第二产业,拉长产业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校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等;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和新型商务服务业,逐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综合反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型经济模式,强调应从投资、生产、消费三个环节统筹考虑。在资源开采环节,要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提倡绿色消费。采取多元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跳出产业衰退循环的怪圈。?
  第五,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建设一批专业人才和既精通业务,又懂管理、财务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东营市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必须进一步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引进具备项目管理、区域经济、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等方面知识的人才,甚至具有国内外资源城市转型方面知识的产业领军人才。同时,政府要充分发挥本区域的教育资源优势,依托高等专业院校,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和综合性人才,带动高端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光义.在重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面前[N].黄河报, 2009-12-29.?
  [2]李辑.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国际经验[J].广西城镇建设, 2009,(10).?
  [3]沈坚.工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发展的探索[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04).?
  [4]戴学锋.从国际经验看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J].今日中国论坛, 2009,(Z1).?
  [责任编辑:杜红艳]
  
  收稿日期:2012-01-16?
  作者简介:边轶男(1981-),女,山东东营人,东营市东营区区直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局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标签:全面推进 转型 城市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