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招生计划 > 正文

道德与法2018全集视频_部分媒体“道德构建”特色专栏评析与展示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近期,全国各媒体纷纷开设了有关公民道德建设的专栏,结合自身定位与特色,相继推出各具地域特点的道德型,褒扬善举、宣传道德模范的事迹,以身边人物的事与情抒写平凡感动、彰显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e形成,也体现了不少党报的创新力度与高水平策划。
  本刊于2012年第1期集中展示了部分媒体有关专栏,反响热烈。本期继续予以呈现,也欢迎读者继续推荐、自荐相;的优秀栏目、版面、做法。《辽宁日报》“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策划:创新正面报道的成功尝试
  从2011年10月14日至11月17日,《辽宁日报》在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的部署和指导下.推出大型策划“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共计20块整版,刊发稿件15万字,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当今中国的道德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当今中国主流道德是向上的”观点。整个策划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形式生动、规模大、有声势,一经推出,立即吸引了广大读者和网民的强烈关注,国内主流媒体和网站竞相转载,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肯定,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这个策划的成功,让我们对党报在正面报道上有更大作为充满信心。总结其中的有益经验,将有助于主流媒体在道德建设的宣传报道上取得更大实效。
  辽宁省委宣传部领导对这一策划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江同志亲自召开会议,召集宣传部有关部门和《辽宁日报》领导,研究报道思路,提出了“主流道德判断”的六大观点,并逐字逐句进行推敲。他还多次来到《辽宁日报》的编采一线,对系列报道的内容、栏目设置全程给予指导。
  《辽宁日报》把这一策划作为重点工程,从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强大的报道阵容。总编辑孙刚同志带领所有编采人员,多次召开策划会议,定观点、定版面、定栏目设计、定稿件风格,并在采访、编辑和后期制作等环节,投入一切资源,给予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
  参与报道工作的所有编辑记者也都把这次报道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走转改”的实战练兵,投入了全部的智慧和精力。大家要求自己务必坚持“三贴近”,深入社区、家庭,深入高校、企业,与普通百姓面对面采访交流,心贴心交流,真实客观地呈现当今中国主流道德的风貌。
  策划过程严谨细致,注重宣传实效
  1.旗帜鲜明地提出“六大判断”
  对目前的道德现状应该怎么看?作为一家省级党报,有责任在万众喧嚣中为读者提供理性的思考视角,发出主流媒体的声音。既不能回避问题、装聋作哑,也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必须旗帜鲜明地站出来表明立场。策划采取了“不争论、去判断”的原则,在第一期的总论中,以本报编辑部名义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基础是坚固的、是非标准是分明的、主流道德是向上的。并提出了“六大判断”,对每一个判断逐一进行论述。
  2.大规模,有声势,注重宣传实效
  整组策划共9期,20个整版,采访稿件2S万字,见报稿件15万字。设置了本报编辑部文章、高端访谈、道德实验、道德调查、道德模范说新闻、读者反馈、即时新闻采访等栏目,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支撑,又有社会生活的如实呈现,同时辅之以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使报道既有理有据,又真实贴近。
  3.立体化呈现,加强与读者和网民的互动。系列策划在第一期推出后,就开通了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网络联系方式,注重与读者的交流,并在第二期开始开设了反馈栏,及时反映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据此获取更多的信息,完善后续的报道。
  特色鲜明,以贴近性和创新取胜
  1.导向性
  从讨论方案的设计、题目的设计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最后到形式的共识、讨论的结果,都有鲜明的主题。除了旗帜鲜明地提出“六大判断”,在报道进行的过程中,也注意时时关注与道德相关的热点新闻。例如,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后,记者立即围绕对“冷漠说”如何回应进行了采访,在第一时间引导舆论。
  2.针对性
  道德问题本身就是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公众最焦虑的是什么?不同社会群体的关注点在哪里?在道德调查、道德实验等每个栏目,都根据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精心设计,有的放矢,因此也调动起了被采访对象和读者的兴趣,吸引大家广泛参与。例如在道德实验环节,精心设计了许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场景,比如借手机、找人求助、遗失钱物等环节,直接观察公众的真实反应,得出第一手的道德报告。正因为内容来自真实的百姓生活,使得报道的观点言之有据,有说服力。
  3.广泛性
  整组策划涉及的问卷调查人数300多人,采访对象近千人,网络点击率超过100万人次。这其中,既有专家学者、官员,又有社区干部、普通百姓,既有道德模范,也考随机遇上的路人、不知名的网民,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平等对话,既营造了自由表达意见的宽松环境,也达到了统一思想的目的。
  4.生动性
  策划有意识地采用了朴实的文风,尽百能原汁原味地引用老百姓的语言,力求贴近群众。同时也利用丰富的编辑手段使版面活泼耐看,内容可读性强。例如,在《帮助与求助》这篇道德实验中,还有一位从开原农村带着儿子来沈阳看病的孩子妈在火车站接受了志愿者的帮助后,“挥手告别时自言自语:‘大城市真好!’”语言生动、亲切、真实。(作者单位分别是: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日报社)《沧州日报》“沧州好人”:树起道德标杆营造大爱之城 李晨光 曹杰
  精心策划重磅推出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按照沧州市委的要求,2007年4月,《沧州日报》推出“沧州好人”专栏,使其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整个宣传报道过程中,编辑部精心谋划,重点宣传。同时,分别在一版要闻、二版综合新闻、五版渤海周刊、六版身边等版面刊发相关报道。
  对于“沧州好人”专栏,编辑部选派主力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掌握一手资料。同时,写作上也提出严格要求:人物要经得起推敲,故事要有生动细节。刊发时,还要配以图片,对于相对重头的稿件,还会配发评论。遇有时效性强、新闻性强、可读性强的稿子,领导还会亲自调度协调,做连续跟踪报道,把新闻做足。可以说,“沧州好人”刊发密度之高、所用版面之大,前所未有。
  通过《沧州日报》的报道,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个感动人心的好人典型走到读者面前。这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平常人,成了家喻户晓、人人敬重的社会人物。
  这些“好人”大都来自基层,报道这些在普通群众中发现的先进典型,可以增强宣传的贴近性和群众性,提高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和时代感召力,使人们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也使先进人物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更深厚的成长土壤,典型宣传也因此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五年时间推出典型上百人,其中,10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沧州好人”也成为《沧州日报》的特色专栏,同时被评为河北省优秀专栏。
  此外,对于具有广泛宣传价值的重大典型,还积极向上级媒体推荐。一批好人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北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上级领导曾就黄骅“2?28冰河救人英雄群体”和40年赡养17位非亲非故孤老的青县籍画家尹升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各大媒体报道他们的感人事迹;为180多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的周汝珍从全国3300余例慈孝事迹中脱颖而出,荣获提名奖。此外,像57年如一日做好事的谢清洁、带着养母上大学的付华等,都成为全国各级媒体关注的典型。
  强大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为引导人们学“好人”、做“好人”,沧州市委还开展了“沧州好人”评选活动,每年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同这天都会举行隆重颁奖仪式,当选的“沧州好人”走上前台,像“明星”一样接受人们敬佩的目光。至今,“沧州好人”典型评选活动已开展五届,共评出70名“沧州好人”典型代表,171位提名奖获得者。随着“沧州好人”报道的不断深入,一大批“好人”典型出现在老百姓身边,群众普遍反应由感慨继而转化成一种无法言喻的骄傲。“好人”是旗帜,为群众树起了道德标杆。
  为了对“沧州好人”进行表彰,沧州市委编辑出版《德馨狮城――“沧州好人”典型事迹集萃》丛书;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文化活动中,“沧州好人”代表被邀请作为嘉宾出席;沧州日报社还开展了为“沧州好人”征集春联和文艺作品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众多市民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沧州好人”事迹的宣传和传播,使道德的光辉进一步放大,
  “好人”的力量感化了更多的人,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道德的楷模,也要全社会形成了“学好人”“做好人”的浓厚氛围。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沧州人的文明素质不断提升,推动社会和谐文明的力量不断增强,也让沧州这座素以厚重人文著称的热心城市,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通过对“沧州好人”的报道,沧州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也让沧州成为一个因“好人”闻名全国的城市,一座充满着“爱”的城市。河北电视台连续举办四届“河北省十大热心肠人物”评选活动,沧州不仅每届都有候选人、当选者,而且其中两届都有两人当选。2008年10月,中央文明办等多部门联合在沧州举行了“中国好人榜”首站颁奖仪式。201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通知,把“沧州好人”评选活动,作为十大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经验典型在全国推广。
  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千百个“好人”构建了沧州人的精神家园。(作者单位:沧州日报社)
  《大连晚报》“大连好人”:放大好人品质,弘扬社会正气 张晓帆
  大连城市规模不是最大,人口不是最多,经济也不是最发达的,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时,捐款数量却名列全国众多城市前列;大连连续几届获得“文明城市”的称号,市民文明素质高,既有东北人的豁达仗义,又有山东人的纯朴善良,“好管闲事”全国闻名。多年来,大连涌现出了很多先进人物,既有像谭彦、方永刚、赵振金这样的“大人物”,又有像“感动中国”的宋徽中、佟伟这样的“小人物”。他们的事迹构成了大连道德建设的高地,滋养着这座城市的精神绿洲。
  多年来,《大连晚报》坚守主流媒体的责任意识,以传播真善美,引导社会正气为己任,“好人好报,大连晚报”的办报理念深入人心。从2011年11月起,《大连晚报》精心策划,在重要版面、醒目位置开设道德建设报道专栏“大连好人”,通过寻访身边平凡而伟大的好人,记录他们的感人故事,展现道德的力量。让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好人品质感染每个人。
  到目前为止,“大连好人”栏目已经刊发了15位“大连好人”的故事。采写好人故事时候,《大连晚报》采访中心要求记者在文笔、写法、构思、语言等方面均不同于以往的普通报道,要以情动人、文采出众。在版面上,除了人物通讯主体稿件外,还配以“榜样语录”“记者感言”“社会评语”3个小栏目,从多个侧面全面展示“大连好人”的风采。
  《大连晚报》“大连好人”栏目自开办以来,每天都有热心读者提供好人线索。采访中记者发现,身边除了那些堪称道德建设榜样的“大连好人”外,还有一些未必做了惊天动地的事业,却因为一个举动、一个承诺,同样能够感染他人、影响他人的好人好事。于是,作为“大连好人”栏目的延伸和补充,又开设了“好人好报,以德报德”栏目,定位为“平凡人、平凡事”。通过对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一个小人物的报道。撷取与展现生活中的闪光点。
  不久前,《大连晚报》封面新闻眼位置,以《九旬老太加倍还钱书写信义人生》为题,报道了年过九旬的董奶奶,在4年前逛早市时被小偷偷去了身上仅有的200元钱,在她哭着报案时,办案民警心生同情,自己掏了200元钱给了董奶奶。4年过去,老人始终惦记着这件事,特意找到派出所,一定要还给民警400元钱……报道董奶奶的故事中,记者还意外得知,老人感念民警的恩情,虽然家境贫寒,一直教育自己的孙辈要讲信义。2011年她的孙女曾捡到1万元现金,老人领着孩子将钱交给警方,很快找到失主。九旬老人的信义故事不但感动了民警,感动了采访她的记者,更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
  再如,在此栏目中报道的《好交警呼唤重伤老大娘40分钟》,说的是一名老人被车挂倒,后脑磕伤,路人纷纷帮忙。特别是一名80后交警,蹲在地上,用手捂住老人头上的伤口,不停地呼唤老人,坚持了40分钟,直到救护车赶到。事后了解到,这名交警曾是一名外科医生,正是因为在工作中看到了太多车祸受害者,才投考警校,成为一名指挥交通,引导人们遵章守法的交警。
  两个栏目的成功开办,引发读者强烈的关注。不但积极提供线索,针对已经报道过的内容,还有很多读者写来感想。当好人、做好人、敬好人的风气悄然延展。一两个栏目的开办及成功的作用未必有想象得大,但只要能够弘扬正气,展现人性光辉,歌颂真善美、鞭笞丑恶假,我们就愿意承担起媒体的责任,将“好人”报道到底!(作者单位:《大连晚报》)
  《河南日报》“道德的力量”:“草根情”,动人动心 张华君
  河南是一方英雄辈出的热土。从焦裕禄到吴金印,从赵春娥到李文祥,从史来贺到张荣锁,一直到勇于担当的洪战辉、侠之大者魏青刚、大孝至爱谢延信、钢铁战士武文斌、抗震英雄李隆……他们就像一根根通天巨柱,撑起了新时期中原大地辽远的道德天空。而作为孕育这些精神巨人的土壤,河南人的日常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惩恶扬善的侠骨、敬老抚幼的柔情、君子一诺的坚 守、负重前行的担当。省委书记卢展工将普通河南人身上的这些性格特点,高度浓缩地概括为“三平精神”“八种河南人形象”: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普普通通河南人、踏踏实实河南人、不畏艰难河南人、侠肝义胆河南人、包容宽厚河南人、忍辱负重河南人、自尊自强河南人、能拼会赢河南人。
  为了系统挖掘和弘扬“三平精神”,《河南日报》于2011年12月1日起,在要闻版(二版)开设了道德建设专栏“道德的力量”。目前已发稿21篇,取得了良好效果。
  身边人物身边事,可亲可信。随着社会思想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如何搞好正面典型人物宣传,成为新时期困扰各级媒体的重大业务课题之一。“典型宣传难”根子就在于完美无瑕、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写作模式,让读者对典型人物敬而远之,漠然视之。而反观“道德的力量”专栏里的人物,无论是“悉心照料瘫痪丈夫13年”的黄小朋,还是“为父母撑起一片幸福的天”的张红霞,抑或是“上门女婿扛起一个家”的马峰……他们或者是我们的同事,或者是我们的邻居,无一例外都在我们身边;而他们所做的事儿,也都是人们应该做、能够做而现实中很多人做不好的。这些典型对于读者来说,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可亲可敬可信,自然就会得到他们的认可,入脑入心。不少网友看到高挑漂亮的张红霞因为照料重病在家的双亲而大龄未婚时,在大河网论坛留言夸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还有网友由此反思自己对父母是否尽到了孝心。
  质朴作风质朴文,耐读耐品。“道德的力量”栏目性质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群众生活,通过大量鲜活、扎实的采访,才能把平凡、平静、平常中的伟大、激情和强烈责任感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因此,栏目很多稿件用的是白描手法,呈现出来的是质朴的人物做出来的质朴的事儿,稿件中充满新鲜、质朴的群众语言。这样的文体风格使报道显得真实、可信,朴实无华,从而充满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驻马店市烟草局职工刘桂花的丈夫生前借了百万元的巨额债务。丈夫去世后,刘桂花逐门逐户向债主们表态:“人死了,账不烂。”父母双亡的郸城县王存邦高位截瘫时年仅20岁,2s年来全靠两位嫂嫂于秀琴、赵美荣悉心照料的他说:“就是亲娘也不一定有俺两个嫂子照顾得好!”淮阳县83岁高龄的范龙云不顾一切地跳入水中.拼命救出两名落水儿童,他告诉记者:“我死了不碍事,孩子还小。只要能换回孩子的命,咋都值。”这些语言铿锵有力,情真意切。一些退休多年的老编辑、老报人打来电话,称赞这个栏目的稿件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当前进行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颇有教益。
  “草根”选择“草根”情,动人动心。“道德的力量”让人感到了温暖和放心。一位读者说,渑池陈凤云20年悉心照料前夫父母和商水县胡彩丽倾力赡养亲生父母、养父母、公婆等7位老人的事迹,让他感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而淮阳县残疾女医生20年坚持不懈到庙会义诊、许昌市赵丽锋老师像妈妈一样点亮盲童心灵的故事,则让人品出了生命的价值。“道德的力量”专栏里的人物故事之所以动人心弦,不在于主人公面临的人生选择多么离奇、多么曲折,恰恰在于选择的平淡、简单和坚持。当整理遗物时发现丈夫生前欠下的巨额外债,刘桂花的第一反应就是替夫还债,一还就是近百万;当眼睛被炸双目失明,璩正茂的选择是在老伴的帮助下绿化荒山,一干就是13年……这样平淡、简单和坚持的选择,毫不犹豫,无声无息,令人敬仰。一位网友在论坛上留言。河南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优势在哪里、动力在哪里?从这些“草根”们淡定的人生选择中,可以找到答案。(作者单位:《河南日报》)
  编辑 陈国权

标签:评析 构建 道德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