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报名 > 正文

新诗的诞辰_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诗

时间:2019-02-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历史就是历史上的史实。它不是软面团,随人捏成什么模样。历史以史料为出发点和基础,史识服从于史料,史料的新发现往往会产生新的史识,有时会改变原来的史识。史德主要考察学者对史料的诚信度。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是史德的表现。
  关于新诗的诞生日期,是个既简单又相当复杂的问题。它诞生的背景是:近千年世界文化革新的潮流;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小说、散文前行的经验;往国外派遣留学生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桥梁;清末“诗界革命”的余温……。有了这些条件,只要在文坛有影响的人物振臂一呼,且顽强坚持,就有成功的可能;缺一则可能事与愿违。例如无留学生赴美,则少了美国1912-1922年新诗运动的影响,可能胡适就没有创建新诗时孤军奋斗犹能坚持的精神。
  迄今为止,我还不知“新诗”这个词的由来。从中国来说,晋朝陶渊明《移居》中就有“新诗”一词,到唐代,就大量使用了,仅杜甫就用了十五次,几乎全是指新写的诗。因此,我猜测胡适用“新诗”有两种可能,一是与旧诗相对应,以标示新诗与旧诗的不同;二是从1912年兴起的美国新诗(意象派诗)运动和该国许多新诗人自称所写的是“新诗”受到启发,借用其名。有一点可以肯定,1919年在发表《谈新诗》以前包括胡适在内都把当时的新诗,叫作“白话诗”,或称“白话韵文”、“新体诗”、“国语的韵文”、“国语诗”,几乎都不叫“新诗”,从1919年10月10日胡适在《星期评论》发表《谈新诗――八年来的一件大事》后,才普遍采用“新诗”这个名词。
  中国新诗是以译诗开路。这与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有关①。这并非一件不光彩的事,美国一些诗人受中国古诗影响而创造了意象派新诗,中国又受美国意象派诗影响而创造了中国的新诗。用商品交易的语言说,也是出口转内销。从文化交流说,是正常现象不算丑事。胡适在1914年用白话文译苏格兰女诗人林安尼?林萨德(AmLindsay)夫人诗《老洛伯》。它虽系翻译,但从用白话译诗和诗的形体格律而言,是中国的第一首新诗。全诗三十八行,这里录第一节:
  羊儿在栏,羊儿在家,
  静悄悄地黑夜,
  我的好人儿早在我的身边睡了,
  我的心头冤苦,都进作泪如雨下。从词语到声调到押韵以及形体、标点符号,全与旧体诗异趣,有明显的白话新诗的品格。
  同年7月7日,胡适作诗《自杀篇――为叔永题鹊钨风雨集》,在后记中说:“吾近来作诗,颇能不依人蹊径,亦不专学一家。命意固无从摹效,即字句形式亦不为成法所拘,盖胸襟魄力,较前阔大,颇能独立矣。”这尚不能步入创作新诗境界,但必须先具有这种不依傍、不摹仿的观念,才有可能创作新诗。
  胡适并非盲人骑瞎马,他的文学革命论的理论基础是文学进化论。在《尝试集?自序》中,他说,在1915至1916年:
  那时影响我个人最大的,就是我平常所说的“历史的文学进化论”,这个观念是我的文学革命论的基本理论。
  他在另一篇论文②里阐明了文学进化观念的几层意义:第一层“总论文学的进化”,故“一代有一代的文学”;第二层意义是:“每一类文学不是三年两载就可以发达完备的,须是极低微的起原,慢慢的、渐渐的,进化到完全发达的地位。”有时遇到阻力,就停住不进步了,有时因种种束缚,不能自由发展,所以其进化史,就是摆脱束缚争自由的历史。第三层意义是:“一种文学的进化,每经过一个时代,往往带着前一个时代留下的许多无用的纪念品”,它原是很有用的,后来渐渐无用了,人们因守旧的惰性而保存它。第四层意义是:“一种文学有时进化到一个地位,便停住不进步了;直到它与别种文学相接触,有了比较,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或是有意的吸收人的长处,方才再继续有进步。”这,确实是胡适留学美国(1910)后文学理论和学术思想的基础,也是他创作新诗的基础。
  在这个坚实的地基上,胡适从中外文学两个方面发掘资源,以发展新诗。
  此外,乐观主义态度和坚持实地实验的精神、途径、方法,也是胡适创作新诗并使之取得胜利原因之一。
  在新诗的孕育期,胡适的朋友中,梅光迪一直总是带着敌意反对文学革命和白话诗,后来进而反对胡适的一切所作所为,任叔永、朱经农、杨杏佛、柳亚子则虽反对白话诗,但态度仍是友善的。对胡适创作新诗而言,不管梅光迪还是任、朱、杨、柳,都从正面和反面起了激励作用。
  我认为,新诗诞生的纪念碑,应树在1916年秋至1918年1月之间。1916年9月15日《胡适留学日记》说:
  余初作白话诗时,故人中如经农、叔永、觐庄皆极力反对。两月以来,余颇不事笔战,但作白话诗而已。意欲俟“实地试验”之结果,定吾所主张之是非。今虽无大效可言,然《黄蝴蝶》、《尝试》、《他》、《赠经农》四首,皆能使经农、叔永、杏佛称许,则反对之力渐消矣。经农前日来书,不但不反对白话,且竟作白话之诗,欲再挂“白话”招牌。吾之欢喜,何待言也。朱经农的态度和观点的改变表明,胡适倡导的白话新诗,在1916年秋,得到了少量读者的认同。也由于此前胡适的特殊历史情况,他个人在试作新诗中的遭际,基本上代表了新诗孕育的历程。
  我认为,在1916年秋以前,胡适诗作明显倾向白话新诗,始于1915年4月的《老树行》,共四节,每节三行,每行七言,前二节写树的外形,三、四节写道:
  春回百禽还来归,
  枝头好鸟天籁奇,
  谓卿高唱我和之。
  狂风好鸟年年事,
  既鸟语所不能媚,
  亦不因风易高致。
  三句一节,颇新颖。七言四三配或二二三节奏多,似“既鸟语所不能媚”这种语言结构形式少有。赞老树“不能媚”,也不“因风易高致”的骨气,正如作者所云:“这首诗在《去国集》里,要算一首好诗”。但这首诗只是倾向于白话新诗,还不算真正的白话新诗,词语多旧诗文中用过,革新不够;形体上未脱七言诗模式;整个诗新旧参半。
  1916年4月12日,胡适填了一首《沁园春》词,题目叫《誓诗》可以看作是诗歌革命宣言,下半阕云:
  文学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诗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驱驰!从此,胡适下定决心,实地试验用白话写新诗。
  吾志决矣,吾自此以后,不更作文言诗词。
  恰巧这时,胡适和任叔永、梅光迪就古诗中的语言问题发生了争论,胡作了一首一千多字的白话游戏诗回答:
  正要求今日的文学大家,
  把那些活泼泼的白话,拿来锻炼,拿来琢
  磨,拿来作文演说作曲作歌:――
  出几个白话的嚣俄,和几个白话的东坡,
  那不是什么? 尽管这诗诗意不足,致力于说理,但确是用白话写的新诗,不是填词,每行诗字句长短不一,没有用典故,没有文言夹杂。这是胡适“有意试作白话诗”的开始。
  文学是靠作品生存的。没有优秀的作品,所谓某某文学都是空话。胡适在1916年8月4日致任叔永函说:
  我自信颇能用白话作散文,但尚未能用之于韵文。私心颇欲以数年之力,实地练习之。倘数年之后,竟能用文言白话作文作诗,无不随心所欲,岂非一大快事?1916年8月23日,胡适创作了《窗上所见口占》,标题不脱旧体诗词意味,形体是五言,但语言是纯正的白话。后改题为《蝴蝶》,作者大概已意识到原标题的陈旧和不妥。
  应该指出,在1917年之前,中国无人发表过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新诗的作品。《青年杂志》一卷二号(1915年10月15日出版)发表的陈独秀译的印度达噶尔《赞歌》,和美国国歌《亚美利加》,用的是古骚体韵文。一卷三号(1915年11月15日出版)发表谢无量的排律《寄会稽山人八十四韵》是旧体诗。一卷四号(1915年12月15日出版)“诗栏”发表方澍《潮州杂咏》和谢无量《春日哿怀马一浮》仍是旧体诗。文学革命的领袖人物、《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还在谢无量诗后发表了称许谢诗的文字,胡适为此在1916年8月21日写信给陈独秀提出批评。
  1917年2月,“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刊物《新青年》二卷六号(1917年2月1日出版)发表了胡适的《白话诗八首》:《朋友》、《赠朱经农》、《月三首》、《他》、《江上》、《孔丘》,第一次打出了“白话诗“的旗号。但如以新诗要求,形体上都是五言或七言到底。最奇怪的是《孔丘》,硬弄成七言诗:
  “知其不可而为之,”
  亦“不知老之将至”
  认得这个真孔丘,
  一部《论语》都可废。离真正的新诗,仅一步之遥。1917年3月6日作《艳歌三章》(后改题为《景不徙篇》发表于《新青年》四卷一号)也仍是整齐的五言。但11月9日作《人力车夫》和大概写于同年秋冬的《鸽子》、《一念》(均发表于1918年出版之《新青年》四卷一号),则走完了最后一步。《人力车夫》有对话,有抒情,活泼自如:
  警察法令,十八岁以下,五十岁以上皆不得为人力车夫。
  “车子!车子!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你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
  时?”
  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
  别多疑。”
  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坐你车。我坐
  你车,我心惨凄。”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我又寒又
  饥。”
  “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
  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
  ……
  虽然这期《新青年》只发表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九首诗,但因其中大多具有较完备的新诗品格,影响甚大。此后《新青年》的四卷五卷各期,除两个专号和专号性的另二期外,均辟“诗”或“诗歌”专栏发表新诗。该刊此后也不再发表旧体诗词。尽管这时的新诗仍不免幼稚,诗情诗意深度浓度并不尽人意,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队伍也日渐扩大,在《新青年》四、五卷发表新诗者13人,1919年和以前涌现的新诗作者至少有近七十(据许德邻编《分类白话诗选》共71人,疑其中三人系笔名,重复。)胡适再也不是“单枪匹马”前行。
  “愚?”(康白情)在《新诗年选》评胡适作品时说:一、“胡适的诗以说理胜,宜成一派的鼻祖”;二、“形式自成一格”,自然、自由;三、首揭文学革命义旗,登高一呼,四方响应。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已定的了。”
  在中国悠久的诗史上,不朽作品的多数是由于它艺术整体的高致;也有少数作品,艺术未必是上品,但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作为历史长链中的一环,起了开辟新路和开创新局面的作用,具有不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胡适的《尝试集》,属于这种类型。这一诗集写于1910年至1921年底,历经十二载。这十二年,正是中国新诗的孕育期和新生期,变化巨大。而胡适这时的作品,具有新诗孕育、初生的标志性,是其他任何人的诗作所不可取代的。
  在《尝试集》里,真正的白话新诗,是1917年7月作者归国后所作,如《一念》、《鸽子》、《人力车夫》、《老鸦》,从形体到内容,都有新诗的特色。尽管此后胡适还写了有旧体诗味的白话新诗,但他总的创作倾向还是沿着新开辟的路径前行。
  《尝试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是抒写感时愤世情怀,有的是赞扬烈士、领袖、英雄的动人之曲,有的宣扬时代主潮,有的吟咏自然,有的玩味个人情绪,也有应酬之作。他的诗,重视意境的完整,大多用故事构建意境;大多以理为骨干、支撑。《尝试集》在形式上有的虽未脱旧体诗词窠臼,有的又存在“作诗如作文”的毛病,但在词语、形体、格律上致力于创新。
  中国谁最早发表新诗?这已无争议,因为发表新诗的《新青年》等史籍俱在。关于谁最早写新诗的问题,就复杂得多了。胡适发表新诗,是1918年1月和沈尹默、刘半农一起发表了九首。郭沫若在1936年以前发表的文字,都说自己最早写新诗是1918年。例如《女神》中的《死的诱惑》在收入1928年6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初版的《沫若诗集》时,加上了《附白》说:“这是我最早的诗,大概是1918年初夏作的。”他在1932年出版的《创造十年》仍然承认1918开始写诗:“……我便把一九一八年在冈山时做的几首诗,《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离别》,和几首新作的诗投寄了去,这次的投机算投了功,寄去不久便在《学灯》上登了山来。”胡适1933年12月3日脱稿的《逼上梁山》(《四十自述》的一章)说,1916年7月他就开始用白话写“打油诗”;还谈到梅光迪、任叔永等确知。1936年9月4日郭沫若写的《我的作诗的经过》就说:因为和安娜恋爱,“我的作诗的欲望才认真地发生了出来。《女神》中所收的《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别离》、《维奴司》,都是先先后后为她而作的。《辛夷集》的序也是民五的圣诞节,我用英文写来献给她的一篇散文诗,后来把它改成了那样的序的形式。还有《牧羊哀话》里面的几首牧羊歌,时期也相差不远,那些诗是我最早期的诗”③。我不知是相信此前十几年的郭氏,还是相信1936年9月以后的郭氏?此外,这些诗当时是用英文写的还是用中文写的?英文有没有文言、白话之别?这些事,除了郭的妻子安娜外,无人可旁证。因此我万难以郭氏的前后自相矛盾的一种说法为准。何况,文学史主要考察已在社会上产生作用的文学历史现象。我们只能以发表或出版时间为准,发生了社会作用,才有社会价值(含欣赏价值)。才能构成当时历史上的文学现象。因此,我断定,胡适是最早写新涛并发表新诗的人。
  ①参见赵毅衡《远游的诗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
  ②《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载《新青年》5卷4号,1918年10月15日出版。
  ③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沫若文集》11卷140、14l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6月出版。

标签:新诗 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