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报名 > 正文

青春励志语录 青春文学写作馆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策划:本刊编辑部、新浪读书频道青春馆   执行:苏 悉 从 云      十二年前,有位叫郁秀的十六岁少女作家,创作了一部名为《花季雨季》的小说,去纪录她成长中的感受和困惑。这部小说一经出版,立刻掀起了热销浪潮,并迅速被拍成电影、电视剧。
  后来,有专业人士声称,这部小说大力推动了内地“青春文学”的成长。那么什么是“青春文学”?“青春文学”的具体界定又是什么呢?恐怕没有人能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但对于每一个成长中的少年,似乎都曾迷恋过那样的文字,都曾被那些纯美的情节所打动。从1996年的《花季雨季》,到1999年韩寒的《三重门》横空出世,再到2003年郭敬明依靠《幻城》一举成名。似乎每隔三、四年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青春文学掌门人、代表作家。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青春文学作家水格谈到这种趋势时说,这种潮流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每个年代都会有自己的青春文学代言人,你无法想像1996年的郁秀作品还会被喜爱《幻城》的青少年读者去追捧。
  其实,这里面也没什么玄机。青春是一个永远写不完的主题,有永远写不完的故事。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青春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每一个经历过成长或者正在经历成长的人,必定在青春的路上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彷徨、挣扎、迷茫,甚至堕落。但,每一个人又都一如既往地执著地追求着属于他们的青春岁月。每一个人用自己对于青春的复杂体味,用文学这种形式给予了热情鞭挞与讴歌。这种矛盾的心情,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和感动。
  在时间的洪流里,总有一些什么值得期待,值得惦念,青春无疑是最难以忘怀的,而“青春文学”恰恰给了惦念一种文学的载体。青春的星火原来可以燎原,没错,只要有青春,“青春文学”就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PART 1. 馆内门派
  
  青春校园派:写实派青春小说,故事一般发生在校园或以学生作为主人翁,初入社会遭遇的心灵冲击或青春成长的情感。
  代表作家:郭敬明、张悦然、饶雪漫、水格等,也有新兴一代,如2007年引起关注的新星《紫茗红菱》作者鲍尔金娜,《探花吻蕊》作者刘珈辰,《寂寞的撒旦》、《逃离伊甸园》作者沐童。
  
  甜蜜纯爱派:略带日韩风格的校园故事,“流星花园”式的人物设定,贵族子弟、英俊帅哥、小不点儿灰姑娘玩转校园,间或有校园推理探案。关键词:天使、王子、灰姑娘。
  代表作家:郭妮《麻雀要革命》系列、《天使街23号》系列;小妮子《仲夏夜之恋》、《恶魔王子》;米米拉《吐着泡泡说爱你》、《不听话的格蕾亚》;童非非《闪亮的帕斯塔》。
  
  现代都市派:偏青春纯情的都市恋曲,有脱离实际的情节畅想和发散思维的人物创作。豪门恩怨、青春爱恋、黑道故事、师生悲情……他们的感情真挚简单,手法不尽成熟,但往往迎合了青春期女生或者心怀春情的白领们的心理。
  代表作家:明晓溪《泡沫之夏》――最受欢迎的作品;匪我思存《佳期如梦》――此中佼佼;顾漫《何以笙箫默》――至今仍是很多人心中最爱,07年新浪网青春文学四小花旦之一;07年新秀辛夷坞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引发了太多的青春爱情喟叹感伤,处女作持续热卖;纪媛媛《翻译官》、《堕落天使》――笔法大胆,情感纯粹,感染力强;《夏玄雪》作者赵洛瑶――新浪第四届原创大赛冠军,笔法冷冽,善于焚烧感情,引人落泪。
  
  历史言情派:以历史为背景创作的故事,偏重言情,或写某个朝代,或架空。着重写女子在此段历史中的情感遭遇,单纯真挚。
  代表作家:桐华《云中歌》――很有思想深度,笔法较为老道的汉代女子故事,07年新浪网青春文学四小花旦之一;薇络《契丹王妃》――18岁高中女孩的处女作,新浪第四届原创大赛冠军,07年新浪网青春文学四小花旦之一,文笔稚嫩但质朴,故事单纯但真切;寐语者《帝王业》――文笔姣好,细密智慧的创作者。
  
  穿越时空派:以穿越时空为契机,创作当代人穿越时空或造访其他时代,抑或带着异界之人到当代。笔法多轻松活泼,小女子纵横江湖或朝堂的感觉,一般女主人公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多表现不同环境和阅历的人性冲突,是当下最热门的创作类型。
  代表作家:金子《梦回大清》――穿越小说的先锋也是巅峰,之后衍生了无数穿越小说,也开启了一个言情小说的新时代,至今无人能超越其成就,在大多数读者心目中有不可撼动的位置;李歆《独步天下》――被誉为穿越界后妈,文笔俏丽,故事大气,多悲情,07年新浪网青春文学四小花旦之一;Vivibear《寻找前世之旅》――比较具有知识含量的穿越,有不同国度的风土人情,古埃及、日本等等,不同文明在文章中有所描绘。可以说是世界各地风土的小百科全书;波波《绾青丝》。
  
  PART 2. 我是掌门人
  
  请你听我慢慢地说
  明晓溪
  不知不觉中,好像很多东西慢慢改变了,这种变化,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在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
  上天是公平的,给你一些东西,就会拿走一些东西。
  我一向是这么认为的。
  关键在于,你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按此做出你的选择。
  总是回想起写《明若晓溪》的时候,《明若》完全是给我自己看的故事。没有文笔,没有章法,甚至不考虑逻辑,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哗哗哗地每天以7千字的速度在写。一直到写完《明若》的第二部,都没有给任何人看过,那个故事,完全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所以也任性地写得很长。后来不想写了,写完第二部就扔掉了半年,直到半年后突发奇想在晋江贴文,才继续写下去。
  或许就是从《明若》的第三部开始吧,我的小说不再属于我一个人。我开始在意读者是不是喜欢,开始想要读者们看得开心,而努力改变我自己……
  是的,我非常在意读者和读者的评论,从《明若》的第三部开始,我也一直在努力。《明若》的文笔很差,所以《烈火如歌》里努力想去提高它;《烈火如歌》整体故事的框架我控制起来有些吃力有些散,所以《会有天使替我爱你》里面,我试图使它的结构严谨起来;写《天使》的时候,忽然不再喜欢故事里只有爱情,于是《泡沫之夏》里想要加入一条事业的线索……
  这些努力给我的写作带来了一些提高。
  但是渐渐地。
  我发现也有很多地方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比如,我的故事总是很罗嗦,显得节奏缓慢。曾经试图去改变它,可是,最终发现我无法改变,因为那是我自己性格决定的。你们看,呵呵,我写个前言就这么罗嗦,生活里也是罗里罗嗦,跟朋友们说话也是废话很多。
  比如,我的故事总是不够深刻。那是由我的经历决定的,虽然年龄早就不是小孩子了,可是一直以来,在家人和朋友们的呵护下,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风雨坎坷,不恰当比喻的话,就像温室中的一根小草。而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深刻,虽然非常赞叹钦佩,但是毕竟不是我身上曾经发生过的,学也学不到精髓。
  比如,我的故事总是很不现实。似乎越来越多的人抨击这一点,可是,我本来就不是要写现实啊。我写的是梦,是不管女孩子14岁还是40岁,只要是女孩子,都会偶尔去做的一个梦。它只是梦而已,完全不切实际的梦,为什么要用现实于否去衡量它呢?有很多书写得很好,也能够深刻地反映现实,这样的书我很喜欢,但是于我而言,目前只想写梦一般的故事啊。
  于是一度感到很沮丧。
  因为作品里很多地方不能够做得很完美,听到抨击的声音,却是无力去改变。对于我来讲,心里很难受,而且渐渐出现了一些感到很奇怪的言论,比如说《泡沫之夏》写三部,是因为我商业化,故意拉长之类等等。刚看到觉得很诧异,在完全没人知道的时候,《明若》就已经写得很长了啊。
  因为我无法做到完美,因为我的作品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缺陷,所以接受各种不同声音的评论,也是应该的。读者们有权在看完以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但是作为我――
  我不想再过多去考虑这些了。
  对于我最重要的,是写文的本心。
  我想回到最初《明若》的时候,只为我自己而写,写我自己喜欢的。一些写文的缺点,虽然自己知道得很清楚,也不断有读者指出来,但是无法改变的那些,不会再强迫自己去痛苦了。
  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可是如果写文的人自己不快乐了,又怎么写出好的作品来呢?呵呵,那就让我任性下去吧。《泡沫3》的结局我已经基本决定了,会按照我自己的思路写下去。
  我喜欢用缓慢的速度来讲述一个故事,喜欢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和那些感动我的情感。如果必须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够使得这些细节和感觉出来,那么也许我就会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完成它……
  我喜欢纠缠得有些夸张的情节,因为我觉得那样很好看,写的时候很快乐。而为了这种快乐,也许会放弃一些逻辑上的东西……
  很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尤其有些读者是从最初的《明若》一直陪伴着我,希望我们能一直并肩走下去。但是我知道世上很多事情是无法强求的。
  就让我安安静静地自由地写文。
  喜欢的话,可以将你的想法告诉我,可以将你的心情告诉我,也可以把你的意见告诉我,只是我很可能会坚持我写文的感觉。人生都有不同的阶段,或许有一天你不喜欢我的文了,但是我会很感激你曾经的鼓励。
  
  为了命中注定的相遇
  ――摘自《火星少女GirlneYa》第四辑
  郭妮
  
  在我很小的时候,
  妈妈说,礼貌是好的,要学习,
  爸爸说,说谎是坏的,要改正,
  ……
  于是渐渐地,世界在我的心里有了分明的棱角:
  好与坏,善与恶,爱与恨,喜与忧……
  我执著地以为,世界就是这样纯粹的。我坚持着相信,幸福就如它的名字一样甜蜜得彻底,而爱情也如地平线一样,将一直美满地行进下去,直到人生的终结。
  怀着这样的信念,我像小麻雀那样,怀着一颗勇敢而又忐忑的心,踏上了人生漫长的旅程。
  我快乐地享受着人生,却渐渐地感觉到,这个世界与我想像中的世界在开始渐渐分离,变成了两条通往不同方向的线。
  究竟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
  我开始感到迷茫。
  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向。
  于是,我选择停留下来,坐在原地静静地思考,回忆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过去,模拟着不同的自己选择不同的方向,将会遭遇怎样的命运。一如在《天使街23号》中,紫衣人对苏佑慧所说的那样,“一个王子活在现实中,一个王子活在虚幻中。只要选择了其中的一个,便将永远地留在那个世界里。”
  于是,便有了《麻雀要革命》中勇敢的麻秋秋,《天使街23号》中聪慧的苏佑慧,《恶魔的法则》中洒脱的易林希,《壁花小姐奇遇记》中善良的蔡翎……
  我在故事里和她们一起成长,并随着故事的发展,认真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人生。
  我最终发现,曾经的信念是那样的幼稚,这个世界不存在纯粹与绝对。快乐和痛苦,幸福和磨难,总是如影随行。
  于是,故事的开始总是那样的美丽,可是到了最后,空气中却总飘荡着一丝遗憾或是酸涩。当明白了这一点,我开始为一些未知的事情感到困惑。
  既然现实世界中的“爱”并不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直线,那么“爱”的尽头究竟是什么?“幸福”的背后又是什么颜色?“梦想”是否只存在于虚幻的世界?“快乐”是否被现实绝缘?……
  承诺、失去,梦与爱,魂与血,花瓣,泪……
  就这样,怀着一个个问号和惊叹号,“苏菲”随着我的思绪,降临了人间。而我却又跟随“苏菲”,踏上另一段崭新的“旅程”,探索“爱”与“命运”的真谛。
  和以往有些不同,这段“旅程”还在起点,我便感觉到了厚重的空气。虽然“苏菲”总是用他那如阳光般灿烂的笑颜照亮阴霾的天空,可是命运的轮回与枷锁,似乎却不能因此而改变。渐渐地,我开始无法掌控,这一段旅程究竟会是惊悚的噩梦?还是甜蜜的美梦?……我只能随着他一起开怀大笑,随着他一起痛哭流涕,就这样一直跟随着他的命运,沉默地往前走,往前走……直到“旅程”的尽头。
  故事结束,回首望去,发现在不知不觉间,他已伴随我,或是我已伴随他,走了好远好远的一段路。这一路,是用花瓣和泪水堆砌,用绝望和憎恨铺就。
  “这就是现实啊!”
  这时,有人这样告诉我。
  “爱”与“幸福”总是无法持久,命运终究是无法改变的痛苦轮回。
  是的,事实的确如此。
  可是即使如此,我依然坚信,在命运的转盘上,既然“爱”与“幸福”终究会转变成“不幸”,那么“不幸”也一定会再次转变成“爱”与“幸福”!
  当我和“苏菲”都懂得了这一点,被厚厚阴云遮掩的眼睛,重新闪出了勇敢而又坚毅的光彩!
  我们只能这样认为,不是吗?
  我们必须这样思考,不是吗?
  当厚重的命运降临到我们的身上,能改变它的只有我们自己。
  我和“苏菲”一起遭遇了,与“成长”命中注定的相遇。
  这样默默地告诉了自己,我和“苏菲”都静静地闭上自己的眼睛。
  一切到这里结束。
  一切从这里开始。
  未来,会沿着哪处洋流驶向何方,没有谁能预知。
  而唯有扬起信念的帆,掌好勇气的舵,我们才能到达命运幸福的彼方。
  
  让青春文学成为男人的战场
  沐童
  
  
  这篇文章的主题其实由两个概念搭建而成,一是“青春文学”,二是“男人”。我得承认这两个词汇被摆放在一处,看上去的确有点别扭。原因在于,所谓青春文学,依照惯常的思维,无外是些风花雪月、感怀伤逝的调调。青春文学的作者,自然也是女性居多。
  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国内尚没有对小说写作群体的大型调查,但由于我身在其中,可以强烈地感觉到“青春文学之潭”中的“阴盛阳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物学上的,也有社会学上的。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女孩的生理结构使之更容易回忆与怀旧,她们在青春期中有比男孩多得多的期冀与幻想,而她们成年之后对青春韶华的留恋亦更真切;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国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人才结构”始终是女多男少。看一看大学中文系中的男女比例,便不奇怪为什么“青春文学”竞技场上满目红颜、须眉寥寥了。
  这其实是种畸形的现象,原因在于,对青春的经历与理解,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无论男女。对青春的文学阐释,若想实现真正的广度与深度,作者群的结构也应更加“完善”。换言之,由清一色的女性记录和阐释的青春,只能揭开“青春”这张怀旧之脸的半张面纱,这也是我希望有更多的男性写作者介入青春文学写作行列的原因。
  “青春文学”这个概念,作为一种小说的类型,向上可以追溯到18世纪晚期德国的“狂飙突进”时代,歌德有部《少年维特之烦恼》,在类型上开创了近代青春文学的先河。美国的好莱坞对青春文学的贡献极大,以至于如今“青春片”已经成为美国电影工业中一个庞大的类型库。出于商业上的考虑,好莱坞又把“青春片”细化为“残酷青春”(如《我私人的爱达荷》、《男孩不哭》等,被日本很好地继承和借鉴)、“情色青春”(如《美国派》系列)和“青春惊悚”(如《死神来了》系列,被香港借鉴颇多)三类。经由日本流行文化为中介,青春文学和青春片成为中国内地80年代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之所以在上面不厌其烦地把青春文学的来龙去脉讲述得如此详细,只想表达一个观点:青春文学是有强大力量的,因为在一切重大社会动荡与变革之中,青春文学的参与向来必不可少。这种力量的根源在于,青春深深根植于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且永远无法销毁和磨灭。一个人,只要不是早夭,他/她可以没有爱情,可以没有友情,但绝不可能没有青春。如此一来,“青春”二字兼有人性与社会历史的双重意蕴。
  我无意贬损其他类型的小说及其作者,很多和我一样的男生写作者在悬疑、恐怖、军事、历史和奇幻领域都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但我始终认为,青春文学更加贴近人性的本质,一个文学创作繁荣的时代,青春文学绝不应当缺失,自然也不应当畸形。
  当然,男性作者想要以更为雄性与冷静的思维写青春文学,往往要面临很多声色俱厉的指责。此处我不说别人,只举自己的例子。曾有一位书评人读过《寂寞的撒旦》,评价是“厌恶,对年轻人深深的失望”。另有南方某报记者称《寂寞的撒旦》与《色戒》一样,是在取悦人们“病态的情欲”。我毋宁将这种指责定义为对青春文学的误解乃至强奸。道德洁癖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很多人一厢情愿地认为青春必须纯洁美好,什么早恋、逃学、抽烟、喝酒都污秽不堪,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所谓“现实主义”,却始终蒙着眼睛,不敢正视赤裸的现实。这也是青春文学始终受到所谓“主流文坛”排挤与侮辱的原因。
  我相信,越来越多的男人投入青春文学的“战场”,可以让这一文学类型更加丰富与严肃。缺乏好作品并非青春文学有什么先天的缺陷,而在于世俗的冷遇和误解,而这种误解不是一味避让和妥协所能解决的。我并不介意做一个写青春文学的男人,希望你们也如此。
  
  蔷薇记
  安意如
  
  
  我心里有一只猛虎在细嗅蔷薇
  ――英?西格夫里?萨松
  (Siegfried Sassoon)
  
  我没有想到,这最后的数万字,会在北京完成。我以为,会是在那个高原小城里,看见窗外飘落的雪,拥着藏家的炉子,在键盘上静静绽放我的文字。
  那样。告别人世的喧嚣。
  我相信会有一天,我会走入那种不被打扰的宁静当中去,就像那日我站在班禅面前,见他笑时,心里的洁白平静。而现在这般,也是好。我能够停留在这样温存大气的城市里,在人间烟火中继续我的蛊惑,一旦被人识穿虚弱,也可以很快地遁入人群找到另外的寄身,或者回到自己枯黄皱巴的书册中去。
  这本书的序言,本来是要让江湖夜雨兄帮我写的。他欣然应下来,后来因为一些外在的原因而作罢。那么就算了,我不想他为难,而且有一些话,依然是自己来表达比较妥当。
  题记是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诗,我原本不知道,是一个朋友在我的文章后面留了言,看到这句话心里悸动了一下,然后就念念不忘,深知它与我缘分已定。
  乐府,不仅仅是乐府,那些古诗都似是种在我心里的蔷薇,而多年积郁的情感又如长大的猛虎,我不敢轻易放它出来,深怕它不识轻重触伤了细弱的蔷薇。
  我小心将它放出来,幸而它竟懂得细嗅。
  如人所吟:那猛虎在细嗅着蔷薇。一刚一柔却如此交融,故,刚如冷石,心中仍存柔弱莲花。
  写乐府很难,手边的资料多是生涩的,那些年少时的记忆亦不复能够负担我现在文字的重量。常常就写得很长,因为有太纷乱的历史需要去援引,消化在文中。南北朝的历史光怪陆离,大一统之前的年代荒诞华美而不可尽言。那些简单的歌章,则必须有历史加以映衬,否则就轻浮浅薄,看不出其间的思想动荡。
  在历史中游历,有如行走在蔷薇园,你可看到那些华美的诗句,一如正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昨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别那蔷薇下的刺,不被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坎坷所刺伤刺痛。这本书注定要以史来绎情。
  我不愿去回顾之前的文字,尽管它们彼此亲密无间,但它们对我而言是过去式。蛇不会对它蜕下的皮有任何眷恋,我就是那条蛇。一个朋友对我说,我感觉到你的变化,在呈述一件事上面你变得更有自己的主见,我不再是听你讲故事,我能不知不觉走到文字里去。你知道,不知不觉,就很难得。
  这样的话让疲累的我一下子精神振奋。
  一直以来,我相信自己的改变是对的。走上更沉静的道路,也更静默。一个写作者要对自己的将来有明确的信念,耐得住寂寞。写作,是借由文字的光束照进内心的舞台,你成就自己的舞蹈。然而,这舞蹈不是只跳给自己看的。不可因为一时掌声激烈而分心,亦不可因为舞蹈中台下没有声音而气馁,因为那不是此时你该关注的事。
  我能在文字中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向那些古人讨一些情爱暖暖身。写到谢安、嵇康时心旌摇曳,写到慕容冲、陈后主时也哀怜不已。我对他们心无偏见,这是最大的成功。而李白、刘禹锡……这些熟悉的人,我用神秘的力量将他们从历史中唤起,再次演绎他们的故事,就一定要懂得珍惜这份机缘。
  我于是完全没有时间空虚,这些人、事已经占据了我全部的心思。我不能出门,不能与人顺畅交谈,拒绝一切的干扰。倘使我分心去做别的事情,我对他们的感情就被削弱,写出来的文字也淡薄无味,若我心有别念,他们即不再信任我。
  很辛苦,很满足。很多人惊异我写作的速度之快,而我知道那是缓慢的。我与他们搏斗良久,如果我胜出,我就写出他们。如果我输了,我就得毫无怨言地自己憋着,等待下一次胜出的机会。
  而且,这是随笔。可以一场一场的胜出,速战速决是好事。如果是小说就必须积聚力量,以赢得最终的胜利。
  一个系列的书,这是最后的一本。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写这样题材的作品。我需要给自己复原及重生的力量。
  我是涉水而过的旅者,脚下河流深深。失却最初的跃跃欲试,平静地走过河中,在最后的一段路程当中,要让自己内心充满力量,能够坚持稳当地到达对岸。这最后的一本书,它不是完结,而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到达之后预示着更长远、更新的开始。在这之后,我要放下包袱,背起行囊,去到新的地方,开始另一段旅程。
  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一直在听贾鹏芳的二胡。他的音乐,原版碟在日本,做的却是纯中国化的音乐,非常喜欢。
  
  也曾在网上见到,极少,且不能确定真假。数百元的原声碟,如果用手提电脑的音箱来听简直是暴殄天物。
  这些在网上当下来的音乐,伴我无数个夜晚,给我灵感及抚慰。
  在写的时候,引用了一些人的观点和话语。来源已无从查考,不能一一注明,只能在这里说一声,表示我的感谢。
  心里蔷薇能够如期盛开有很多人的功劳。一路走来,我亦得到太多的关照和扶持。
  心内感激。有一句禅诗,用来形容我的心情和态度正好:“花未开全月未圆”。
  一切还有圆满的余地,时光漫漫,何妨扬眉淡笑,心境从容。

标签:写作 青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