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地理 > 正文

【山东卷佳作选评(4篇)】 高中生精选佳作精评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   雷抒雁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给孟幻同学的一封信
  
  孟幻同学:
  您好!原本不想给你回信,但考虑到你一定在热切地期盼着收到我的只言片语,也考虑到有必要和你沟通思想,统一认识。于是写了下面的文字。
  你说在你看到我的一瞬,便被我的清纯征服了。你认为清纯是一种美。你说那是我转学刚来到高二班的时候,老师领我走进教室,我穿着一件藕荷色的上衣,面带微笑,在同学们的注视中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这时的你好像是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清纯。以后的日子里,我说话的声调,走路的姿态,回答问题的方式等等,你说都被你欣赏。你曾经想了好久,想和我交谈,但始终没有。因为你自卑。但你始终不愿意错过交我这个朋友,于是有了这封信。
  我说,其实你对我不了解。正因为如此,远距离看我的你,才感觉我是你心中美的偶像。我粗心,我爱面子,我刚愎自用,我小肚鸡肠,我还有小女子共有的弱点――爱哭鼻子。我这么说,你可能会说我谦虚。不是的,你如果和我交往一个阶段,就会因为这些弱点接受不了我,会说:这人怎么会这样呢?我有好几个朋友,都是因为我的这些缺点,由过去的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到现在的形如陌生人。我一直在自省,努力改正这些弱点,可我不能够,也许需要时间吧!
  说真的,收到你的信,青春年少的我也好一阵激动。竟有欣赏我的人啊!我不禁有些飘飘然了。于是,我开始关注你,关注你的穿着,你的言行,甚至你瞬间的表情,感觉你符合帅哥的标准。但我在自省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同样是我远距离看你的结果,自己不能因为这远距离观看产生的美,在错误的季节犯一次幼稚的错误。
  实际上,作为少男少女的我们,之所以很容易相互爱慕,除了生理发育方面的原因外,与我们的认识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实在不能把距离产生的美当作事物的本质。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会冷静了许多,客观了许多,也就会少盲动从事,从而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使自己的学习更上层楼。
  你说呢?相信你收到我的信后,也会作一反思,同意我的观点。最后,送你一首小诗共勉。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这首诗的题目是《星星》,作者是我们所熟悉的写《小草在歌唱》的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
  李玫
  2006年6月7日
  点评:男同学给自己爱慕的女同学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该叫情书吧。作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女同学,回了这封信。这封信该怎么写呢?这该是我们所关心的。于是,便想着读下去,一探究竟。文章有了可读性,也就为赢得读者的好评打好了基础。文章娓娓而谈,谈的是因距离产生的美,并不是事物的本质。结合自身剖析来谈,并由此推及人,处处扣题。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结尾引了雷抒雁的诗来点题,由于引得不动声色,引得自然,我们读到时不禁要拍案叫绝。还有,作者还善于用人名来扣题,孟幻,梦幻也;李枚,距离产生美也。我们意识到这些,又怎么不会为作者的独具匠心发出会心的微笑呢?
  (闫会才)
  
  朦胧之美
  
  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清晰透明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杏花烟雨,雾中水月也是一种美;江北高山,奇峰突兀是坚定透彻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江南小桥,雾锁楼台也是一种美。生活也是如此,精确的数据,经典的公式是严谨之美,而深刻的散文,瑰丽的诗篇更是体现着生活的朦胧之美。
  诗人有云: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暇。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诚然,星星上的尘土展示的是荒凉与真实之美,然而关于星星月亮的美丽传说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正是这些遐思与向往,正是这些朦胧的美丽唤起人们心中的向往,引导着人们飞向月球、飞向火星、飞向外太空,生活中的朦胧之美是生活进步的助推器。
  朦胧之美是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源头。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造人,从嫦娥奔月到夸父追日,缤纷多彩的神话故事作为民族的瑰宝流传下来。这些,何尝不是前进中的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朦胧的感知呢?即使在接受了物种起源和进化论的今天,信奉无神论的我们仍旧可在其中体会到想像与创造的美丽。
  朦胧之美是灵感迸发的源泉。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更是深入人心。然而近年来,不少人却提出新解,将之译为江村桥和枫桥对着愁眠山,还不惜为此进行考证,结果将千古绝唱的动人意韵破坏的荡然无存。如果说探索月球是未知的神秘在召唤我们,是对朦胧之美的继承,那对“新解”所做的考证就完全是画蛇添足了。当汨罗江畔的屈原吟出《天问》时,我想他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一个回答。问天何寿?问地何极?生何欢?死何苦?情为何物?苍生何辜?若是将这些疑问尽数回答,那这千古瑰丽诗篇的韵味岂不是要荡然无存?
  生活的智者总会在如流的岁月中坐观红尘,拈花微笑。纵然失意如张继,悲古如屈原,仍能品出生活的朦胧意韵,我们又何苦去破坏呢?懂得领略朦胧之美,才能懂得生活的真谛。
  点评:开头、结尾都是诗般的语言,读来有一种诗意美,开头即艺术入题,结尾又再次点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除此之外,本文还有两点值得我们欣赏。一是善用总分结构。无论是第三段,还是第四段,都是上来先写一个总括句,然后才是具体的分述。这样的结构,给人阅读把握段落大意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应试作文,适当注意使用一下这种手法,对于时间紧、任务重的阅卷老师来说,他们一定喜欢。二是材料分析有独到见解,给人新意。这主要表现在第四段对张继《枫桥夜泊》和屈原《天问》的看法上。我们读到这里,思想都为之一震:怎么平时就没想到这些呢?看来,这位考生平常阅读面十分宽,且善于思考,不是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人。
  (闫会才)
  
  草色遥看近却无
  
  古人看月亮,猜想那是“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人间仙境;但从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那刻起,婵娟的桂宫变成了一个处处坑洼的丑陋的球体。
  仰望星空的人,总认为星星是宝石;但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和地球一样,有灰尘、石渣。
  一块纤尘不染的白布或一块白璧无瑕的美玉,总是代表着完美和纯洁;但当放在显微镜下时,各种微小的细菌与细密的纹络尽收眼底。
  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生活中,眼睛也可以欺骗你。
  同一样事物,人们在脑中想像的和实际中存在的有很大差距。在很远的地方看与在很近的地方看,同样有不小的距离。记得有一年暑假,妈妈带我到内蒙古大草原旅游,导游遥指一片山头,说那里是电视剧《还珠格格》拍摄地,我和妈妈都很激动,那漫山如茵绿草和悠闲的马匹正是我们这种在都市樊笼里的人心驰神往的。我们顶着大太阳奔到那座山上,定睛一看不禁大失所望。远处看大片的绿草实际上只是三三两两的直立在贫瘠的土地上,俯身看草下土地,各种各样的昆虫清晰可见,那些马匹臀部还有厚厚的马粪,不断甩着尾巴驱赶成群的牛虻。这就是人间天堂?一座山上的草地与马匹,只隔着几百米远,便可以有如此大的不同,更何况那与地球相距几万里甚至几光年的月亮星星,以及比肉眼分辨率小一千倍的显微镜下的世界?
  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同样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如果人们不能多角度多方面统筹看待问题,同样会闹出笑话。一家纺织公司新进了一种布,当拿到董事会桌子上时,桌子东边的人说它是红的,而西边的人说它是黄的。当桌子两边的人互换座位以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刚才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只看到了布的一方面。其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多角度看问题的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个角度看问题的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总是自己欺骗了自己。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为”固然不可,但“目见耳闻”不是全部。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想做一个智慧的人,就应当远观近看,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分析万事万物。惟有此,才能成为生活的智者。
  点评:当众多考生在写“距离产生美”的时候,这位考生却在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就是眼光。避开大路,引导我们的游客――阅卷老师欣赏别一样景致,自然会赢得他们的喜欢。除此之外,本文还有值得欣赏的三点。一是选材。一些同学动不动就到古人那里搬救兵,总让人感觉缺少生活气息。为什么不到我们的生活中看一看呢?本文作者就很聪明。你看第五段自己和妈妈去内蒙古大草原旅游的生活片段就用上了,既切题,又有生活情趣,谁不喜欢读?二是能够提到一个高度来看问题。远看、近观,实际上都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作者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为此专门写了倒数第二段。我们看了,觉得作者看问题实在是高屋建瓴。三是题目。题目借了唐朝诗人韩愈的诗句,又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凝练含蓄,特别传神。
  (闫会才)
  
  距离的眼睛
  
  我没有去过太空,但我听说,从太空遥望地球,那是一颗美丽的天蓝色的星球,像一颗宝石,在摇曳着光辉。但从小就生活在地球的我,每天看看脚下的土地,工厂不停地排出的废气、污水,一切似乎没有了那份祥和、宁静。于是,我理解了距离产生美的意义。
  一直不相信完美而又一直在追求完美的我们,有时太过于接近目标,以至于它那微小的裂痕都被我们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于是我们厌倦了这些不完美而去追求别的完美,人生也在这一次次放弃和追求中充实。之后,我明白了,真正的完美需要距离的修饰。
  有一个画家,在他作画的时候,总是不时地后退几步来观察自己的作品。因好奇心的驱使,问他后退的原因,他的回答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作品”。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猛醒:作为人,了解不需要形影不离,喜爱需要有一定空间来彼此放松。
  距离的存在使我大悟,原本优雅的山峰,欣赏其优雅,无需身临其境;原本汹涌的大海,要领略她的波涛,也不必登上海轮,你只要站在高高的岩石上,任海风吹乱发丝,任骄阳晒黑皮肤,任潮水拍打脚下的巨石。如果你还觉得不够,那么,让自己飞翔,化作一只苍鹰,你会看到蓝天、白浪、金色的沙滩、暗红的礁石。这时,你说你找到了通向美的道路,我衷心向你祝贺。
  其实每个人都能看到美,感受美,只是有人太急于求成,把一切都抓取到眼前,以致无美可言,于是抱怨这个世界太不美。想一想吧,不是吗?有的人或抱得太紧,或看得太清,而世间本就没有完人,所以他们的一生充斥着孤独和失落。人与人就像两个运动的分子,只有拉开了距离才会相互吸引,只有距离才会使本就不完美的人看上去完美。
  于是距离成了一双眼睛,她明亮、她迷离,她使世界因她而充满了美。彼此不要如此紧密,世界就会因充满了距离而美丽。
  点评: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标题《距离的眼睛》,很是引人注目。什么意思呢?我们会带着悬念去读文章。这样,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读完文章,我们知道作者说的是距离产生美。作者时时处处紧扣这一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谈,谈充分了,谈透彻了,便水到渠成引出了结尾段中的“于是距离成了一双眼睛,她明亮、她迷离,她使世界因她而充满了美”,我们读到这里也就能够知道标题原来是来自这里,我们也就知道标题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想一想,整条龙都已经画好,再给其点上眼睛,焉有不飞之理?
  (闫会才)

标签:山东 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