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分数线 > 正文

【超越现象的诗意提升】 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我过去对宁颖芳的创作几乎没有什么关注,初读她的这组诗,基本的感觉是宁静。除了《一缕月色》之外,组诗中没有和“月光”关系密切的诗篇,但组诗的题目却叫《月光》。这当然不是老师评价作文时的“文不对题”,而是一种艺术上的设计,一种隐喻或者暗示。“月光”是一个具有东方意味的意象,它既暗示了诗人对东方文化精神的某种延续,比如超然、内敛,不看重现象的表述,而倾心于情感的提炼和升华,也是对诗人情怀、诗的格调的一种预先提醒。“月光”不是阳光,也不是暗夜,而是一种半明半暗的状态,一种朦胧的情调,一种比阳光含蓄、比暗夜透明的境界。由此我们可以设想,作者一定是一个追求平和、温馨,向往宁静的诗人。
  宁颖芳对于时间有着特别的敏感。这组作品,选材不同,切入角度不同,但在本质上,它们表现的都是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伤和警醒。诗人说,对于葡萄的酸甜,“我要吃到枝头空空,吃到牙齿酸软,才肯停下来”,可结果,“我还没有学会这门手艺/风就凉了,果子落了”;奶奶的一切还是那样清晰。但是她的墓碑上却只有几行字:“张老孺人,1920年至2006年”,诗人追问:“可中间省略的八十六年去了哪里?”人的名字就是人的符号。人们随处都会用到它,结果却是,“今生用完,我们把它交给墓碑/把尘世的钥匙交还给上帝,卸下人间重担。从此隐姓埋名/不再回来”。无论是写爱情,写亲情,还是写个人的历史,以及日子的交接,季节的更替,都和时间有关,都是诗人敏于关注的话题。
  《一个人在雾中》抒写了一种孤独、孤立的感受,好像是对现实的逃避,但这样的逃避只是暂时的,因为诗人是清醒的。《向后退》是一首感受和表达都比较别致的诗,也较好地揭示了诗人的人生观念。在经历了丰富的人生之后,诗人渴望的是生命的本真,是没有污染的心灵世界,是从头开始的梦幻。“向后退,回到爱情刚抽芽的绿叶上,露珠在闪烁。却不落下/回到故乡那条窄窄的路旁/青草在等待,多么鲜嫩的颜色/回到童年,星星在头顶,我数着,总是数不清”,她甚至渴望“最后,回到一张白纸上/我拥有缤纷的色彩,却迟迟不愿落笔”。这些过去的经历在现在看来都是值得珍惜的,这是诗人从时间中获得的体认。诗人能回得去吗?在现实中肯定不行。但在诗中,她可以。也正是这种梦想。可以带给读者以心灵的抚慰和人生的启悟。
  从诗的艺术表达来说,宁颖芳的写法无可厚非。她总是试图避免具体事象的过多纠缠,试图将个人的感受提升为一种情怀,把背后的体验、经历都淡化甚至隐藏起来,语言的诗化程度也比较高,很难在她的作品中挑出什么硬伤。但是,如果和大量类似的作品对比起来阅读,就可以发现,这种写法所建构的个性特征显得不够鲜明,我们很难从一大堆作品中一下子就辨别出哪些是她的作品;同时,虽然优秀的诗歌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和价值,但每一个时代的诗歌一定有一些共同的时代元素蕴涵其中。在宁颖芳的诗中。我们好像很难说诗人所抒写的情感体验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对于时间的敏感、对于亲情的抒写、对于个人体验的回味,是任何时代都可能存在的。另外,由于以抒写净化、升华后的情感为主,作品显得比较轻淡,这种风格当然可以成就优秀的诗篇,但过度的轻巧有时候是会损害作品的厚度与深度的。轻与浅,有时是联系在一起的。
  在我看来,宁颖芳的诗歌创作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她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当下诗坛的发展趋势。尝试一些新颖的、独到的表达方式,来一次自我超越,将她所追求的宁静之境建构得更为完满。她是有这样的潜力的,因为她敏锐,因为她拥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方式与情感取向。

标签:诗意 超越 现象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