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历史 > 正文

中考历史考点

时间:2017-04-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中考历史核心考点总结(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点)

中考历史核心考点总结(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点) 中考对历史知识的考查分为三个层次要求:识记、理解、运用。

A、识记:再认、再现历史课本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B、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转换表述历史知识,对有关知识作出必要性解释,揭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已知知识进行初步的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C、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的历史知识,通过初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说明或解答问题。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P1~6页)(识记)

1、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170万年。

2、北京人:发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20万年,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河姆渡遗址(水稻)和半坡遗址(粟):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开始了原始农耕,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经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主要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过着定居生活;都懂得制造和使用陶器,半坡(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中考历史考点)原始居民烧制的彩陶是原始艺术的精品;都懂得纺线织布。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代表。

二、商鞅变法(P29页)<理解>

1、目的:战国时期,各国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3、内容:(1)废井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4、历史作用: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当时一次最为彻底的变法。

三、文字、孔子、百家争鸣(P38-39) <识记>

1、文字:(P31)

(1)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这是一种相当成

(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铭文;

(3)大篆:

(4)竹书、帛书:(5)小篆、隶书: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简单

的隶书。

我国文字的演化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隶书(秦)

2、思想家老子(P36页)(识记)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具有朴素辩证

。(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就是宋代道教的老子的石造像)

3、孔子:(P37页)(识记)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3)教育: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都江堰(P27页)(识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既消除了水患,有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

5、百家争鸣:(P38-39)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有: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2)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3)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著有《韩非子》。

(4)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P41~43页)<识记>

1、建立:建国家——秦朝,都城咸阳。

2、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郡下设县。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经济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3)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

(4)巩固、开发边疆: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开发越族地区,开凿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P55~57页)、汉通西域(P72~75页)<理解>

1、汉武帝(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的“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破格录用人才(如董仲舒、卫青等)。

(2)经济上:把地方 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3)思想上:

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6)民族关系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汉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西汉:①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央与西域的联系。张骞为沟通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做出了贡献。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 这是西域各(3)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4)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166年,大秦(古罗马)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三、丝绸之路(P73)<理解>

西汉张骞说明当时中国已与欧洲建立联系,当时的中国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古今地名对照:

古代:欧洲←西亚←今新疆境内 ← 河西走廊 ← 长安

现在:欧洲←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今新疆境内 ← 甘肃河西走廊 ← 西安

四、评价汉武帝(P57页)(理解)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五十多年里,实行许多重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见汉武帝的“大一统”),由于他“兴造功业”,多方建树,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将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但是汉武帝连年用兵,国力耗损,晚年时社会出现动荡。面对危机,汉武帝毅然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已昭”,宣布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与民休息”,使西汉鼎盛局面又得以延续。

五、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P89~91页)(识记)

(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刘备、孙权联军以少胜多在赤壁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的形成:220

221

222

形成。(曹操不属于三国时代)

六、江南地区的开发(P99~102页)(指南6页)<识记>

(1)主要原因:①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最重要原因);④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得到迅速开发。

(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①三国时的吴国,重视农耕,江南经济得到发展;②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开始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③东晋南朝时期,使江南得到迅速发展;④从五代十国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六、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拓拔宏)改革与民族融合(P105页)<理解>

1、背景: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

(1)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2)实行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 年迁都洛阳;

(4)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3、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七、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P77-78)<理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初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 105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八、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P81—83页)<识记>

1、佛教的传入: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后)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派人到西域求取佛经,迎来西域高僧,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教的兴起: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的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奉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张陵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教徒尊他为张天师。(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宗教)

九、石窟艺术(P116)<识记>

1、开凿的原因: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是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佛教而开凿的。(石窟艺术与都佛教的盛行有关)

2、主要的石窟群:①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开凿于北魏前期);

②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开凿于北魏至隋唐时期);

③敦煌莫高窟(在今甘肃敦煌,开凿于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第二册P37)

十、《史记》(P85—86页)《资治通鉴》(第二册P74页)<识记>

1、《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作者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资治通鉴》:(第二册P74页)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第二册

一、隋唐科举制度、(P2 —P6)大运河的开凿(P3-4)<理解>

1、隋唐科举制度:(1时,设进士。唐朝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2) 里,集权到中央。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P3-4)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篇二:中考历史重点、热点及主干考点

历史中考重点热点及主干考点解读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1、中华文明的起源(A)

(1)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①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②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③距今约1.8万年,“山顶洞人”。

(2)氏族聚落

①距今约6000多年的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已会种植粟、白菜或荠菜等农作物,所以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②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主要种植水稻,所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3)炎帝和黄帝

①相传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相传黄帝造出富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②炎帝和黄帝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2、夏朝的建立和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A)

(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历史开始跨入文明时代。

(2)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后灭商纣,建立西周。公元771年,犬戎攻破镐京,灭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B)

(1)禅让制:以相对和平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制度。传说时代,尧传给舜,舜又传给禹。

(2)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父位,开始“家天下”历史,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西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②主要内容:“授民授疆土”,并规定受封者相关义务。受封对象:亲属、功臣和前朝贵族。

③作用: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周朝的统治;密切了与边地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的发展。

4、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A)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在争霸战争中先后称霸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原因:一是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军制,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有争霸实力;二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三是拥有山海渔盐之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标志:齐桓公于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2)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

5、孔子及“百家争鸣”(A)

(1)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仁”和“礼”。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开平民教育先河;主张“因材施教”等。其言论被整理成《论语》。

(2)百家争鸣:①出现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②主要派别:儒、墨、道、法等。③思想争鸣:如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墨家以“兼爱”、儒家以礼、法家以法、道家以“无为而治”等主张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6、商鞅变法(C)

①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②作用:秦国通过变法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7、秦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及其意义(C)

(1)秦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咸阳。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①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地位;②中央设“三公”,地方设郡县;③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④修筑长城;⑤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一。

(3)意义:秦统一后推行的各项措施,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奠定了我国长期统一的基础,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8、汉武帝(C)

(1)推进大一统措施:①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②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③加强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④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巩固边远地区统治。

(2)影响:①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局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②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9、张骞通西域(A)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受汉武帝委派,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10、丝绸之路(C)

汉朝开辟的横穿欧亚的陆上商道,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它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1、三国鼎立形成(A)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都建业。

12、江南的开发(A)(参照第19条相关知识,主要是了解江南开发的原因、过程及表现)

13、北魏孝文帝改革(B)

①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②内容: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汉化措施。③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治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

14、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B)

(1)贞观之治:

①措施:经济上:轻徭薄赋,并允许纳物代役,减轻人民负担;政治上:完善隋代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思想文化上:完善科举制,进一步巩固专制制度;民族关系上: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边疆各族发展(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等);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外交上:对外开放(玄奘西游、国际大都市长安)。——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际影响力。

②评价:其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他也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

(2)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其统治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奠定基础。

(3)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使唐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15、隋唐科举制度及明清八股取士(B)

(1)隋唐科举制度①定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了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在隋朝隋炀帝时期创立,唐朝时逐步完善。②主要内容: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2)八股取士: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固定的八个连续的部分即“八股文”形式。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16、唐代中外文化交流(B)

①遣唐使来华交流,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②鉴真东渡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③玄奘西行成为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④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中外文化交流特点:具有双向性)

17、唐代的民族交往(A)

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18、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A)

(1)政权建立:916年,契丹阿保机建立政权,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都汴京;1038年,党项族元吴称大夏国皇帝,都兴庆;1115年,女真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都会宁。

(2)碰撞与交融:宋辽战与“澶渊之盟”;宋夏和战;金灭辽,“靖康之变”金灭宋;以岳飞为代表的南

宋军民抗金斗争及宋金和议;北宋与辽、西夏的榷场贸易,辽、西夏接受中原先进文明;金统治者注意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习俗,推动女真族完成封建化的过程。

(3)认识:北宋、辽、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既有对立和斗争,也有共同发展、友好往来,相互学习,而后者是民族关系中的主流。中华民族在密切交往中进一步融合。

19、宋代的社会生活、南方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A)

(1)宋代的社会生活:①城市:瓦子和茶肆;②丰富的节日生活。(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①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①南方自然条件好;②政治中心南移;③北方战乱,南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④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⑤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注意兴修水利(太湖、江淮),重视生产的发展;民族融合,共同开发。

②过程: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南方;而到宋代已成定局(南宋时南方超过北方);清朝前期,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至南方,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主要表现:①形成长江流域的经济已超越黄河流域的经济格局;②水利、农作物、经济作物产量、品种都有发展(占城稻);③手工业发展表现在煤的产量与使用均在世界首位;钢铁居世界水平。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尤其在造船业上发展较快;④商业已成为南方政权的主要财政来源,纸币出现是世界最早;⑤南方人口超过北方;⑥海外贸易发展,广州等地设市舶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在重要港口设“蕃坊”“蕃市”“蕃学”等。

20、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及民族关系发展(B)

(1)政权沿革: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建立元朝,1272年都大都。

(2)民族关系发展表现:①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②出现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1、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B)

(1)明朝时期:①朱元璋废除实行了1 500多年的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指挥;②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专门侦查官民言行;明成祖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监视百官、百姓,“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③朱元璋设立廷杖制度,君臣成为主仆,皇帝树立绝对权威。

(2)清朝:①雍正帝增设军机处,皇权高度膨胀到达顶峰;②文字狱:明清统治者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实行文化专制。

22、郑和下西洋(A)

(1)过程与规模:1405~1433年,先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评价:①作用与意义: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观之举,比欧洲远航早半个世纪。②局限性:郑和下西洋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

2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A)

(1)戚继光抗倭:明中期海防松弛,戚继光受命浙东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2)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地区。1662年,在打败殖民者后,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3)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双方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24、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A)

(1)巩固西北边疆: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重大作用。

(2)紧密与西藏联系:确立达赖和班禅中央政府册封制度;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并制定“金瓶掣签”制度,密切西藏同内地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3)清朝还在伊犁、吉林、黑龙江、盛京、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立将军,在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等官职,兼管军务和民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25、闭关锁国的表现及影响(B)

①表现:限制对外贸易,限制国产货物出口;减少通商口岸数量;禁止教外国人汉语;盲目自大;排斥西学;监视外商等方面。②影响: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它严重的后果是: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

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目塞听,社会保守,停滞不前和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26、古代数学、医学、青铜工艺成就(A)

(1)数学:①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②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了约1 000年。

(2)医学:①东汉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上的创举,被誉为“神医”;②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③明代杰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3)青铜艺术:商朝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7、汉字的演变和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的主要成就(A)

(1)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商朝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始于商朝;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金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秦始皇统一后规定小篆为标准文字,后又推行更为简便的字体隶书。

(2)古代书法、绘画主要成就:①东晋王羲之书法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美称,代表作《兰亭序》,被后人尊为“书圣”;②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③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描绘汴京日常社会生活和习俗风情。

(3)雕塑:①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雕塑的杰作。②三大石窟:莫高窟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窟之一。云冈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研究我国佛教石刻艺术的宝贵财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雕刻技术的高超。

(4)音乐:湖北随州战国墓中出土的一套编钟,得到中外艺术界的高度评价。

28、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A)

(1)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创作了大量作品,称为“诗史”。(2)宋词:代表词人包括苏轼、李清照及辛弃疾。

(3)明清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

29、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A)

(1)战国李冰父子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在四川成都平原、使四川赢得“天府之国”美称)

(2)秦朝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6000多公里,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3)隋炀帝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连接五大水系,全长2 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隋朝李春设计修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5)明清时期修建的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30、四大发明及其影响(C)

①造纸术:西汉出现,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②印刷术: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时间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11世纪中叶,北宋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③指南针: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④火药:唐朝时孙思邈在《丹经》一书中最早提到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

31、《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A)

北魏杰出地理学家郦道元编著《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从书中可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石油资源的国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1、林则徐虎门销烟(A)(1839年6月)(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2、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C)

(1)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④协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A)

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4、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A)(1860年10月,英法联军)

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及影响(B)

(1)甲午中日战争——时间:1894~1895年;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同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②赔款——2亿两白银;③开放通商口岸;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3)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左宗棠收复新疆(A)

7、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及其地位和作用(C)

(1)目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以奕诉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3)洋务派的主要活动: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创办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②后期,又提出“求富”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4)地位和作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8、戊戌变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及影响(C)

(1)兴起: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高潮: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戊戌变法主要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5)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9、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C)

(1)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①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②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③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④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起义。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这次革命又称“辛亥革命”。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干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10、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和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1915年,陈独秀、胡适)(B)

(1)目的:反对尊孔复古。

(2)领袖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主要代表人物及活动:①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宣传民主和科学;②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篇三:2016年中考历史34个考点背诵

2016年中考历史34个考点背诵

八上考点1---15

1.林则徐与虎门销烟(p八上1~4页):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牟取暴利,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鸦片的大量输入,一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二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机构,三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1839年6月3日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2.(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②赔款2100万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便利英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关税协定,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与其它条约的不同之处: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于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挠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增辟通商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1901年《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最突出的不同点:列强获得了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特权。

内容:①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②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洋人的朝廷”);

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驻兵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中国人民增加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中国主权。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左宗棠收复新疆(p八上12~14页):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讨伐中亚浩罕国入侵者阿古柏。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1881年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4.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近代化特点

经历了由经济变革(洋务运动)到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再到思想变革(新文化运动)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

浅入深、层层深入发展过程。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

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戊戌变法;⑵孙中山——辛亥革命; ⑶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⑷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要有哪些使命感?我们应该关心国家前途,从小立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读书的远大志向。②你有何感悟?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近代化保证。中国人民具有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精神,探索的层次越来越高。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㈠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经济、技术)——洋务运动(p八上28~30页)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自救运动,以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⑴主要活动: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②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⑵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和破产。

⑶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⑷评价: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⑸作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看出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㈡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1、戊戌变法(百日维新,p八上32~34页):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了“公车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⑴时间:1898年6月到9月。⑵主要内容:政治上,改革政治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鼓励私人工矿企业;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⑶性质: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⑷领导人: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⑸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⑹结果:失败,历时103天。⑺作用: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解放)作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2、1911年辛亥革命(p八上36~39页):领导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⑴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②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③组织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④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⑵辛亥革命:①标志性事件: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②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辛亥革命历史意义:A.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君主专制制度、最重大历史意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B.也有失败的一面: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窃取,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㈢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p八上40~42页):

⑴开始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为《新青年》。 ⑵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

⑶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⑷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⑸主要内容:①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主要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了十月革命。)

⑹评价:a.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b.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c.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5.五四爱国运动:(p八上46~47页)(中国的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⑴时间:1919年5月4日。⑵原因(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⑶过程:①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聚会,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陈独秀、李大钊领导这场学生运动,爱国浪潮席卷全国。北洋军阀政府逮捕学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②发展扩大:6月3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主力由学生转向工人。③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撤销三个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⑷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⑸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其中爱国主义精神又是五四精神的核心。或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现出中国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品质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⑹青年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是青年运动的旗帜,青年一代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勤于学习,发扬五四先驱所倡导的科学精神。要善于创造,不断开拓,甘于奉献,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

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北洋军阀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⑻结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的召开(p八上47~48页)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通过了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它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6.(1)八一南昌起义(p八上54页):(八一建军节是为了纪念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⑵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p八上55~56页):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到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它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最大最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由闽西和赣南两个根据地组成),成为共和国的摇篮。

(3)秋收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那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p八上59~63页)

①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②红一方面军(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和主要事件:1934年10月从中央根据地出发(闽西长汀等地)o血战湘江o向贵州进军o渡过乌江,解放贵州遵义o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o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o强渡大渡河o飞夺泸定桥o爬雪山o过草地o1935年10月在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o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③长征胜利、三军大会师: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④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集体,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⑤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中国革命的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⑥长征精神: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乐观向上、紧密团结的长征精神。

8.(1)局部抗战开始标志(p八上70~71页):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以此为借口,占领沈阳城。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人民及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时期。

※《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2)全面抗战开始标志:七七事变(p八上74~76页)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日战争(全面抗战)的开始。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3)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日淞沪会战开始,11月,上海沦陷。

9.(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的和平解决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p八上71~72页)

(2)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日战争(全面抗战)的开始。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10.(1)1937年9月,日军大举进攻山西,太原会战开始。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在山西平型关伏击日军,歼灭日军1000多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质,取得了抗战开始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歼敌1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向日军猛烈攻击,取得辉煌的战绩。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4)抗日战争的胜利:

⑴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⑵八年抗战中国胜利的根本原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意义:见书。

11.见教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19课)

标签:考点 中考 历史 2017广东中考历史考点 中考历史考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