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时间 > 正文

论新世纪文艺理论谱系的建构 文艺理论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世纪的文艺理论流派众多,整个文艺理论的思维体系呈现多元、开放、包容的状态。在新世纪初,文艺理论家们整合了20世纪的文艺理论,形成了消费谱系、知识与技术谱系、传媒谱系、文化谱系等文艺理论谱系。本文以新世纪文艺理论谱系为论述着眼点,以新世纪文学现实主潮为基础,旨在向人们提供更开阔的文艺理论空间。
   [关键词]文艺理论谱系;知识经济;传媒谱系;文化谱系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2-0113-04
   冒建华(1969―),男,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河南焦作 454003)
  
   时逾百年,新世纪文艺理论的思维体系呈现多元、开放与包容的状态。文艺理论家们各自揭橥玄奥理论的旗帜,标新立异,南辕北辙。在新世纪初,由于人们生活在工业化、信息化、高科技嬗变的节奏中,文艺理论家开始对原有的文艺标准和文艺法则提出了异议,他们排拒元叙事、宏大叙事、历史叙事、社会叙事的叙事方法,谨慎个人化叙事、微观叙事、虚构叙事、后经典叙事的叙事理论。在此背景之下,文艺理论的建设主体、批评心态与接受方式都发生了转型,电脑语言的叙事学、视觉艺术、媒体艺术、都市文化艺术、消费艺术等受到了关注,个体情绪体验、个人思辨、宗教情结、神秘主义、自然宇宙等成为潮流,从而实现了文艺理论在主体-客体下的价值建构,排除了功利性、道德性,使文艺理论成为在场的、真实的存在物。
   与此同时,新世纪的文艺理论家们试图填充现代主义理论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理论之间的沟壑。他们对文艺理论建构的中心从文学领地向亚文化、后工业社会、后革命方向转移。人们的思维普遍被颠覆与解构等破除一切的新思维替代,整个文艺理论处于非理性、无真理的游离状态。各种文艺理论都在消解霸权,认可消费艺术,漠视私人化、个体化。新世纪的文艺理论家整合了20世纪多元的文艺理论之后,建构了文艺理论的四大谱系,即消费谱系、知识与技术谱系、传媒谱系、文化谱系。本文以这四大谱系为论述的着眼点,以新世纪文学现实主潮为基础,旨在向人们提供更开阔的文艺理论空间。
  
   一、消费谱系
   消费谱系是新世纪人们在文艺的生产消费、经营消费、接受消费、审美娱乐消费等方面形成的供求消费体系。在新世纪的消费社会里,人们对文艺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消费什么和不消费什么两个方面。一切文艺符码的意义都由消费来决定。文艺产品成了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有可消费性。20世纪文艺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文艺作品的主体、价值、本体、人性等问题,但由于商品市场经济对大众的开放,大众普遍受商品逻辑的支配,市场已把文艺理论垄断的特权篡夺僭取,艺术反规范、逾越礼法理所当然地成为焦点。新世纪的文艺理论已进入高度现代性的消费社会,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发生了本质变化,消费问题在由文艺理论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
   新世纪文艺理论转向强调复制文艺作品的仿真、影像、符号等。实实在在的文艺创作成了复制文艺的再生产。文艺作品具有无深度、平面、复制等消费商品的直接性和无方向性。在消费文化中,人们对文艺作品的满足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日常消费的快感。人们的日常生活被用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日常生活转化成了艺术。虚饰是这个时代消费文艺的核心。对于文艺文本本身虚化了它的内涵与意义,对于词语的运用也转为强调符码的拼贴,对于艺术的审美已演变为对欲望的强调。当下的文艺作品俯就了人们的欲望,这是人们对启蒙与理性精神的超越,是文艺从私到欲、从性到人的飞跃,是人们感性与正当欲望光芒的放射。
   然而,消费谱系下的新世纪文艺已没有规则,只存在消费的分割,一切都按照市场原则运作。文艺运用于私人领域、公共空间等一切存在的消费宫殿的本身。在消费秩序中,文艺不再以自我的理念为主轴,而以他者是唯一的在场,控制着自我的欲望与理念,并将自我视为他者系统的一支。他者始终约束着人的语言、行动,规定着人按照一定的新伦理价值观、新知识标准以生存需要为目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他者深深根植于自我本质的内部,专注于人的本质内部心灵的震颤。在他者视阈中,一切文艺作品都被商品规则所滤析,并呈现了消费文艺的新特征:物化。物化是当下文艺理论根基的主要部分,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在物化状态下不认人,只认商品和货币,这是后工业社会发展带来的改变。因此,文艺理论构建的合法化也是以人对物的理解进行全面系统的组织。
   物化是宇宙活动的欲望灵魂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物化是人与宇宙的灵魂中最具有亲和力的词。主题都是婚外情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和《蜗居》在审美价值上是大相径庭的。“张洁发表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因为涉及婚外情,在当时引起广泛的争议。但是,在小说中,母亲钟雨与革命老干部之间的爱情,始终限制在精神上的相互吸引与爱慕,身体欲望在当时的叙事中是被严格限制的。母亲与其爱恋的人,甚至只见过为数不多的几面。一整套契诃夫文集,成为两人爱情的见证与母亲终生情感的寄托,也是爱情纯洁高贵的精神性象征。而在去年异常火热的小说(与电视剧)《蜗居》中,‘婚外情’的故事已经完全走向了世俗消费的层面。在《蜗居》中,性、权力,还有公众一直揪心的住房问题,成为新的‘消费点’。”[1]当下文艺理论都注重对物化的研究,不免陷入对事物的现象的内部和外部的标记、符号的意义作深入的解析,并抽出对事物的否定性和批评性而纳入物质消费的底部作理解。
  
   二、知识与技术谱系
   知识与技术谱系是新世纪人们在对文艺理论解构过程中形成的包括文艺知识结构、文艺新特征、文艺新功能、文艺技术等所构成的理论系统。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人作为知识的主体与客体,在知识与文艺思维之间来回穿梭,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知识一一被涉猎。新世纪知识和技术的理念正改变着全球的文明。20世纪知识带有垄断性,强调知识对文艺的心志锤炼,但文艺进入新世纪后,知识被纳入商品的行列,作为知识普照下的文艺也发生了变迁,文艺开始反对知识的垄断,新世纪文艺作品的生产、传递、传播剥离了知识的潜在权力的垄断,文艺理论在非连续性、二次分配的知识维度上构建,并在知识思维的方式下,文艺理论在主体与客体、自律与他律、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全方位地立体展开。文艺理论的落脚点由外部转入内部、由宏观转入微观并进入知识谱系下的动态系统循环。这些文艺作品对知识的运用豪放不羁,一部文艺作品也许要调动各学科的知识并加上高科技的使用才能加以解读。
   新世纪初,由于公众的广泛参与,带来了知识的普及。知识与技术的代码被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知识和技术谱系偏袒市场体制,用新自由主义的秩序替代传统现代性概念化的秩序。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开创了一个虚拟文艺世界的未来景观。在知识的谱系下,文本是游戏的、没有规则的,并带有很多可能性的。它抛开主体想象的不可能性,缔造了一种意义缺席的弥散的非真实秩序。它具有纯粹性和穿透性,试图打破全球欲望称霸的秩序,体验日常生活的崇高,并对周围陌生的和古怪的东西予以关怀,唤起人们对存在世界的可能性、不确定性予以关注。一部文艺作品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象征意义已被忽略,它的神话、宗教、文化地理等成为人们追根溯源的重点,并利用有限的手段包括化学分析、X光、红外线摄影的手段,对艺术进行解剖式的批评和分析。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知识谱系下,技术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在新世纪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电脑技术的发展。文艺与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文艺家与科学家主动相互靠拢。如美国的玛丽-劳勒?莱恩就把计算机的编程方法引入了文艺评论的领域,如虚拟、递归、堆栈、推进、弹出、窗口、变形等术语。
   新世纪的文艺理论普遍表现为对技术的一种自然认同。技术使人们参加文艺理论的讨论合理化和合法化。技术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要使知识和技术得到正确运用,克服技术理性对社会对企业造成的麻烦,根本在于文化价值体系的建立。”[2]知识与技术的谱系在新世纪给人们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方面是“无序”。无序是一个激烈的词,它可能使有序的世界图式带来异常的、反直觉的、任意的形式。新世纪初,整个世界处于对旧有技术的破坏状态,在这个世界中大众是主角,他们处于失控状态,一种对技术迷乱的追求。整个世界中的自我被技术处理为零散化的状态。另一方面是“身体”。尤其是女性肉体伴随着我们的左右。小到日用产品中的钟表、挂饰,大到雕塑、大厦,都可看到是女性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全部。这个肉体已成为可看、可吃、可用的实体。女性身体是一种存在的符号,人们用身体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传媒谱系
   传媒谱系是指全媒体时代传媒所带来的集成与转化下的文艺传媒体系。20世纪人们普遍关注文艺的启蒙与理性精神,但我们应看到新世纪现实生活中,传媒已介入到日常生活中,并且改写着现代文艺的语言。“一个显在的症候就是直白、贫乏的网络文学语言解构了传统文学审美化语言。”[3]在新世纪初,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广播、录像、音乐会、展览、表演、广告、互联网等传媒形式提高了艺术的交流,媒体普遍受大众的青睐,媒体以特定的方式呈现艺术,感染受众,并使艺术合法性,同时,媒体把所有的社会群体囊括在艺术信息之内。新世纪的文艺熔解了传媒记号的语言,赋予了文艺作品新的意涵,并使文艺文本可视化。文艺作品由单一的文字文本变成了文字、声音和图像等视觉化的形式。由于现代传媒技术的提升,一个以电产品、网络、卫星通信等传媒的形式已形成,整个文艺产品被技术化和网络化,从而实现着文艺的全球化。
   对于传媒谱系来说,时间是读者阅读的障碍。新世纪的传媒下的文艺作品往往都抢先读者一步,走在时间的前列,而读者欣赏作品时则要穿越时间隧道,回到那个文本意义的停泊点。文本忽视历史的意义,比较关注现时符码延宕的指涉等问题。同时,这个时间对统一性的历史秩序进行破坏,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历史退场,成为非中心的缺席。文艺作者是以无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的废墟,他们拆解历史的事件,使历史变成碎片中的历史。在这种时间下历史才显露了形而上的本原的面目。传媒下的文本的时间已没有连续性,它是断裂地存在的,因而艺术文本普遍存在差异性及事件的不相关性。文艺文本的广延性构成了四维空间的绵延。另外,传媒谱系把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变成一个符码世界,城市里的广告、建筑、娱乐设施等公共活动空间充斥着符号,就是人也成了一个符号。一切艺术生产已成为符码再生产,当下的人已不能逃离传媒符码的现实原则。人们随着传媒符号内在的生命律的起伏、强弱、流动来判断它无边际的界限的特征。传媒符码的指涉性普遍存在于对日常的感觉经验中,人们通过传媒对人们生活景观的勾勒再生产文艺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媒谱系让文艺回到了文学现实本身。传媒谱系也成了理性与意志的组合、日常生活与新道义的交融、技术与多元正义的培植的结果。在这种谱系下,排除了元叙事,图解宏观叙事、历史叙事等大叙事,把人们现实生活的琐屑叙事成为新世纪叙事的主要支柱。日常传媒生活的存在就是新世纪文艺的审美存在,是人们深层无意识的压抑的存在。新世纪传媒文艺作品中反战运动、无核化运动、反恐运动、环境生态运动等获得认同,同时,私人的生活空间、民间生活、反中心的多元文化等成为人们关注的基本主题。他们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构筑了传媒权力的雄伟大厦。在传媒的巨大影响下,现实政治和道德伦理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传媒下的文艺驱除暴力,放弃冲突式的理论模式,把一些中心主义的理论边缘化,使殖民性东西消失。同时关注人,拯救人,彰显政治与道德伦理的重要,并拂去蒙尘的20世纪的政治价值的体系,追问当下的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新政治的生命关怀,灌注新政治精神的意向构造,让文艺回归本质。
  
   四、文化谱系
   文化谱系是以新世纪文艺理论形成过程中文化历史渊源关系、文化时空坐标作为研究对象的。“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产生了中国新的文化范型和文化视野,形成了一套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文化观念、文化形态、文化价值及文化冲动。”[4]20世纪后半叶的文艺理论有两种倾向:一是以古典文论为骨架;一是以西方的文艺理论为中心。这两种倾向导致了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两种症结,这不仅是中国的文艺理论病,也是世界文艺理论的世纪病。它忽视了文艺理论在商品社会文化条件下的新动向,这就让文艺回到新世纪眼前的文化现实,当下的文艺理论应当以眼前利益为支点来建构,不应对现时利益采取回避和超脱的态度。20世纪的后结构主义用解构思想来反叛文化,后现代主义是反主流文化并填充雅俗文化的沟壑,新历史主义是从文艺的文本回到历史并重新叙述过去,后殖民主义则表现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但人为地创造了文化帝国。这些新文化主义满足不了新世纪人们的审美需求。
   因此,新世纪的文化谱系便要对20世纪的文化秩序进行解构与颠覆,并获得了现时的多重指向与意义。这种文化现象体现在当下文化生活的审美中。在文化谱系中,宗教与艺术作为在世的方式存在。文化的冲突已不再是意识形态侵蚀与反侵蚀之间的斗争。文化已与日常场所和社会品性紧密联系。文化非理性地被还原为丰富性和真实性的状态。新世纪文艺理论像一个漫无边际的没有极限的用各种术语织成的大蛛网,作为文艺理论者也只是悬浮在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意识空间捕捉文艺理论的微尘,建构自己想象的理论世界。同时,文艺理论家对文化的理解已深入到日常琐屑的细节、局部中,并趋向于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在日常生命经验中找寻文化审美的土壤。在新世纪文化领地,我们感觉在一个很宽广的基础上讨论文艺,它指涉主观情感与人的欲望现实,关注文艺的肌质和现存的翻版,是对经验世界的分割、删削、驯服的变体。文艺家开始关心视觉艺术,但摈弃了20世纪文艺理论中的形象、节奏、线条、色彩、形状等纯形式的东西,转向关心包括女性身体在内的欲望及表现欲望的修辞学,对时间与空间里的幽灵进行解读等问题。他们的文艺理论形成了文艺理论的块状结构,有超现实和魔幻现实的东西,有构成派的、建筑学派、几何原理应用派、概念论派等的东西,还有极权主义的东西、非理性主义的东西、反先锋反后现代主义的东西等。新世纪文艺理论成了多元文化主义的不确定性的宁馨儿。
   但是,新世纪的文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首先元叙事被抵触,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带来的普遍影响,因为它改变了讲故事和欣赏故事的叙事者与叙事对象。网络对约定俗成的规范进行挑战,使文艺作品浸润了一些非人化、技术和市场的因子。叙事空间被肢解成了分离的琐碎的叙事形式。在这个叙事领域重视的是叙事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系统性和整体性进行辩证性的反抗。在文化谱系下人们关注“时尚”。人们对文艺关注的目光已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转向关注时尚,人们按照时尚逻辑行事。时尚的意义有些泛化,但有无限的生命力。时尚的本质是一种形式把另一种形式打破。另外人们还关注文艺“复制”。艺术作品被无限制地复制,而且物质性很强,具有乌托邦的色彩。因此我们感觉到艺术作品的极度的平面感,平面地展开,平面地收缩。在复制的文化状态下文化历史已成为诗性的历史、小说的历史,文艺也演绎为一个商品化、平庸化、娱乐化的词。
   综上所述,新世纪的文艺理论谱系已渐次形成,但新世纪文艺理论家又面临如何把这些新文艺理论谱系应用、批评与超越的问题。新世纪文艺理论谱系的应用与高雅文化、大众文化无关,这种新谱系是无深度、平面化的,任何读者都可以使用。对于新世纪文艺理论谱系的批评也将由专业的理论批评家向非专业、他学科的批评理论者转化,但文艺理论的批评仍要遵循科技的标准。
  
  [参考文献]
   [1]赖洪波.文艺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困境与突围[J].文艺争鸣,2011,(14).
   [2]孟凡驰.文化价值体系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作用[J].新视野,2007,(5).
   [3]宗宝琴.现代传媒文学的语言叙事的回归[J].红河学院学报,2011,(3).
   [4]胡明贵,杨健民.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动的文化谱系研究[J].福建论坛,2008,(10).
  
  【责任编辑:张 丽】
  

标签:文艺理论 谱系 新世纪 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