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试题 > 正文

法庭辩论不良倾向_语文课堂教学中解读文本的不良倾向及对策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 河北赤城县第三中学 河北赤城 075500)      当前中学语文课存在着各种对文本处理的不良倾向。比如对文本内容的浅尝辄止、与文本对话难以自然生成等等,这主要是由于教师课程观念没有根本转变,教师基本功不厚实,自信力不强,以及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为准则,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等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处理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介入文本的方式陈旧,引导也好,解读也好,互动也好,都是按部就班从头到尾,对教材的取舍缺少创新意识,没有从“教教材”的窠臼中解脱出来,没有从学生初涉文本的角度设身处地遵循认知规律和阅读规律,不敢甚至没想到从中间学起或从结尾学起。有的介入脱离生活,只是一个花哨的设计;有的介入远离思维的本源,缺少思维的强度,教师只是把讲课当作一件任务来完成,自己本身就没有被文本吸引。?
  其二,刚刚入门就急于拓展迁移,入得浅出得快,宽而不着边际。读书须知出入之法,能出能入,浅而能深才叫自如。“涵泳着重于投入其间,体察着重于与作者及读物中人物等的交游神会,而这又都是为了最终离开读物,超越读物。这就是‘知入知出’的‘出入法’。”[1]打开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默读分组读角色读之后,教师就开始拓展了,或究其一点不及其余,或远离文本真意肆意拓展,学生一个个变成“脱笼之鹄”,思维如脱缰野马任意驰骋。文本的阅读与教学是有边界的,即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哈姆莱特也还是哈姆莱特,而不是麦克白不是李尔王。语文教学应提倡拓展,“但是,这种拓展应该是有一个中心的,这个中心不是别的,正是语文本身。我们应该围绕语文来拓展、延迁、引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而这,就需要拓展:向语文的更深更精彩处拓展。”[2]语文课堂应该遵循文本真意,试图进入作者内心世界之后,有方向有类比点进行思维拓展,而不是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意识的跑马场。?
  其三,与第二点恰恰相反,入得此门不得出法。师生局限于文本之内,死扣文本死挖文本,就文说文就课论课,不拓展也不比照辐射,从某种意义上说,将人文性很强的语文课囿定在一个预定的圈子里,不仅是远离了生活,而且也限制了思维,学生的阅读体验难以与自己的生活阅历、与过去的阅读储存、与自身的精神生活相互关联,学生思维的精神之门并没有处在敞开、接纳与共鸣的状态,这是不可取的。?
  针对这些不良倾向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
  首先,教师要熟读文本,让文本说真话,倾听作者内心的呼吸,“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听懂我们日常听觉范围以外的深层含义,能倾听世间各物对我们说的话。”[3]能够言说的前提是能够倾听,而不是曲解文本后产生的假话大话空话。?
  其次教师要感悟文本,与文本进行富于个性的对话,充分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阅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向文本的深处思考,使感悟既源于文本又源于生活;最后教师要超越文本,从先前读过的东西追忆、比较、唤回情感,由此文本到彼文本优游逍遥,打通心灵与心灵的界限,走进师生共享审美愉悦的极乐天地。“对苏格拉底而言,文本充其量就是文字,里面的符号与意义交叠之精确令人眩感。诠释、评注、注释、评论、联想、驳斥、象征性与寓意性的意义,所有这些都非起自文本自身,而是来自读者所附添。文本,就像一幅绘画,只说出‘雅典的月亮’,而读者则给它添加了完整的象牙色面貌、一片黑邃的天空、一处苏格拉底曾漫步其中的古代废墟景致。”[4]我们往往不注重文本自身的挖掘,而习惯于注重文本以外的东西,而这些又常常与读者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定式紧密关联,与语文教师程式化引导不无关系。对文本误读的直接结果造成了对文本原义的肢解、曲解与误解,进行舍本逐末式的肆意迁移。因此,师生所解读的并非是“雅典的月亮”以及给它添加的象牙色面貌等等,而是面对文本产生的无意识流动,无边界的拓展与延伸。?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最要紧的是如何让语文教师自己沉下心来去读书,在充满诱惑的浮躁环境中静静地濡染书香,来一个精神与思想的启蒙;还要注意不能把书读死,成为两脚书橱,成为僵化知识的传声筒,而要在书籍天地里游刃有余,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生活的气息,读出时代的韵味。熏陶、感悟、共鸣、碰撞;同情、体贴、反思、质疑;设身处地,沉潜把玩,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只有这样,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转化为情感态度,转化为精神资源。阅读,语文教师登堂入室的第一把钥匙,介入文本领悟文本的基本方略。语文教师要在不断输出的同时,通过广泛阅读吐故纳新,使心胸豁达起来,气质清雅起来,精神充沛起来,境界开阔起来。?
  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师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本领,回归语文教育的“人文”之本。就像韩军所言,“好的语文教育,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经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语言本领。”[5]??
  
  参考文献?
  [1]李维鼎著《语文言意论》第10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2]李海林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上)》,《语文学习》2005年第4期,第9页。?
  [3][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第14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阅读史》第75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第1版。?
  [5]陶继新著《他,让语文教育返本归根――韩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

标签:对策 倾向 解读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