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试题 > 正文

数学新课程实践与探索丛书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人结合自已最近几年的教学谈自已的一点体会。
  一、 重视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充分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已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愉快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促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二、 重视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亲近数学。
  三、 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①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甚至三合板来制作,要学生制作对称图案的面具,并进行比赛,参加的学生一定会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②收集有对称图案的昆虫、动物的照片,进行展览。又如在学习圆锥的侧面积计算时,让学生自已用纸做圆锥,自己沿母线剪开发现侧面展开图是扇形。通过这些亲手操作的过程,做到“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 重视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的过程。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已知道的知识直接传给学生,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五、 重视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后,可以让学生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强化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给教师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作为教师应大胆尝试,不断学习,改进自已的教学方法。
  (王坤善 江苏省赣榆县城西中学 222100)
  

标签: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 探索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