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试题 > 正文

【汉初的霸、王道之争】王道霸妃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文、景时代是以经济建设和政治削藩为两手抓的基本国策,到了孝武皇帝时代就形成以战争战略“外争国权”、以严刑酷法“内惩国贼”的基本国策,即:对外帝国主义、对内法治主义,帝国主义即皇帝威权主义。所以,世界上只有弱国主义、和亲主义、和平主义和强国主义、强权主义、帝国主义两种国际主义时态,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
  关键词:霸道;王道;德治;法治;集权制
  
  中图分类号:K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245-01
  
  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明显受到迂腐儒学的影响,看到“单于来朝”就忘了刘邦当初的耻辱,说:“《尚书》有云,治国唯以德,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只要对匈奴施以礼教、以德报怨,天下自然太平。乱天下者法、墨、兵,酷吏罗织罪名,刑罚大臣。《史记》中,赵良曾劝阻商鞅,不要对权贵施刑,商鞅不听,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军人轻佻战端,交恶友邦,帝国89年,王恢说‘匈奴好打’,发动马邑战役,自己却畏敌不战,落了个处斩的下场”。
  汉宣帝说:汉帝国政体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形成秦、汉帝国主义传统,夏商周的礼仪教化、厚古薄今、沽名钓誉已经不能满足帝国集权管理的需要,《尚书》是夏商周的政治思想大纲,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名号自周武王死后就只有像二战后日本国王一样的国家元首的虚名,历代诸侯像日本首相一样掌有大权、实权。
  秦、汉以来的帝国主义体制是天子集权的需要,高祖自沛县起兵,到驾崩的14年间,天下纷争,战斗不休,“楚汉战争”、“异姓王战争”国力透支严重,高祖车队的马匹颜色、高矮、肥瘦不一,大臣还没有马,只能乘牛车出行,政治上“萧规曹随”了长达60年的时间,军事上躲在长城掩体后面长达60年,未曾出战。
  汉朝总体上只能以和亲主义、和平主义为国策。自孝武帝主政后,政治方面:民生继续得到恢复,但文、景时代的发展成果分散在刘姓封国手中,中央仍无法集中全国之力回击匈奴,报仇雪恨。一方面要防范匈奴在长城一线不断挑事,一方面还要分心诸侯的“窝里反”,甚至于有些刘姓诸侯还公然勾结不共戴天的外敌(匈奴),以迫使中央下放更多的权利,供他们享乐,全然不顾高祖平城惨败、和亲外交之国耻、族恨。
  所以,文、景时代是以经济建设和政治削藩为两手抓的基本国策,到了孝武皇帝时代就形成以战争战略“外争国权”、以严刑酷法“内惩国贼”的基本国策,即:对外帝国主义、对内法治主义,帝国主义即皇帝威权主义。
  武帝的对外战争是“汉帝国主义”的重要表征,是强国主义、强权主义的表征,如果说国际主义只有弱国主义和强权主义两种,大多数人很难理解,很想在其中寻找平衡点,但,我说寻找平衡点本身就是徒劳的,无法找到一个匈奴对汉朝发动了多少次侵袭,我们又该反击多少次的平衡点?也无法统计匈奴到底杀害了我们多少边民、士卒?我们又该报复他们到什么程度的理想平衡点?对外关系的构建和商业关系的构建完全不同,在国际关系中从来就没有等价交换!
  用“女人”换“和平”不是等价交换,用“战争”换“和平”也不是等价交换。之所以用汉匈战争的胜利换来“大汉帝国主义”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把匈奴打什么程度,他们或者哪位神仙可以明确的告诉我们,可以向我们明确的保证匈奴不会再犯。所以,我们只能把自己的国家利益最大化,把匈奴人对失败战争的恐惧加深一些,把汉朝人的和平尽可能的延长,把下一次汉匈战争尽可能的退后,这一切都是以国内民众“紧衣缩食”为代价得到的,这些自然都是“战争”与“和平”的不等价交换,既是帝国主义,否则就是另一种不等价交换――“女人”换“和平”。
  所以,世界上只有弱国主义、和亲主义、和平主义和强国主义、强权主义、帝国主义两种国际主义时态,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所谓“汉帝国主义”就是把汉初的汉匈关系调了个个,而已。
  在内外国策的把持上,中外一理,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华盛顿不当国王,不要可以世袭的、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的虚名,要的就是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三军总司令于一身的“总统制”,美国的“总统制”自创建以来明显超越了“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尤其是二战后就被视为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
  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就是美国版的“对外帝国主义”,对内的“法治主义”表现在对尼克松水门事件的念念不忘、对克林顿桃色事件的弹劾问责,企业强制拆分、银行被迫关门等层出不穷。
  “治国唯以德”是好极端,“无德者丧邦”是坏榜样,人才选拔和政治决策不是“非黑即白”的低智商抉择,所谓“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就拿“周公辅成王”来说。
  “周公辅成王”其实起了一个很坏的先例,其副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周朝覆灭以后。周公做了跟多尔衮一样的摄政王,虽然他的人品很高,但这不能抹杀"带头大哥"的历史意义,因为后来有很多人效仿周公,所以政坛成了人品的试验场。诸葛亮辅刘备、霍光辅汉武帝都是历史美谈,但诸葛亮、霍光继续辅佐后继接班人的时候,人品和权力的天平发生倾斜,以至于霍光身死、蜀国覆灭。
  所以,《周礼》、《尚书》极力表彰的德政“周公辅成王”有两个体制缺陷:
  第一,周天子(周成王)年龄再小,因为他是武王的儿子,是国君,大家就都要尊敬他,服从他。一开始,依赖文、武王的余威和周公(周成王的叔叔)的贤能,可以镇住场面,后来的周恒王等周天子也一样“无能”,他的叔叔变成了郑庄公,他的贤臣变成了齐桓公等,就麻烦来了。
  
  (下转247页)

标签:之争 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