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试题 > 正文

天文知识大全 高中校园天文活动“112”模式构建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我国是世界上校园天文台数量最多的国家,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配置了大量的天文观测设备。调查表明,拥有校园天文馆而有组织、持续性开展校园天文活动的学校不足1/10。2004年底珠海市第二中学启动“高中校园天文活动可持续性研究”课题实验,经过七年探索实践,建构了高中校园天文活动可持续发展的“112”模式。
  一、一支队伍――“金字塔”式结构队伍
  校园天文活动既要普及,也要提高,更要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校致力探索构建“金字塔”型天文活动结构队伍:最底层由高一年级为主体的师生群体组成;中间层是“天文爱好者”协会的成员,包括对天文感兴趣,并能参加各项天文活动的师生;顶层是酷爱天文的骨干分子和指导教师,这是队伍的领导层,由具有一定天文科技知识、有责任心的教师和一些在艰难观测中能坚持、能吃苦,并且在活动前能充分做好各项准备的学生组成。
  构建高中校园天文活动“金字塔”式结构队伍的关键措施主要有:①依托课程,广泛普及。每学年开学初,在高一年级结合《地理必修1》课程中有关天文内容的学习,分班开展观测月相、太阳黑子、测量太阳高度、寻找北极星等天文活动。通过与地理必修课程相关活动,稳固“金字塔”式结构队伍的底座。②定期讲座,培养中坚。每年11月进行“天文爱好者”协会招收新会员考试培训活动,协会成员成为天文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学习者,构成“金字塔”式结构队伍的中坚力量。③发展骨干,引领队伍。每学期中进行“天文爱好者”协会干部改选,充实骨干队伍,他们属于天文的“酷爱型”群体,是“金字塔”式结构队伍的核心力量,这批骨干虽然数量少,但对校园天文活动起引领作用。
  二、一个平台――校园天文活动平台
  高中校园天文活动平台以学校天文馆、科技活动室、图书室、网络教室、校内外地理实践基地等为活动场所,面向校内、校际、社区开展系列天文实践和交流活动。在这一平台上,每位参与者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都能体现自身价值。校园天文活动平台的中心任务是实践、交流和展示,核心价值是营造师生向往的“天文之家”。
  高中校内活动平台营造活动基础,据此开设天文校本课程,展示各类精美天文照片和星图,聘请专家学者、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科普人员等到校讲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开放的校内活动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一届届学生得到启蒙、熏陶、培养,也塑造了一批具备一定天文知识与技能、热爱天文、乐于奉献的辅导教师。
  校际、社区活动平台拓展活动空间,此为校园天文活动平台的外延部分,其扩大校园天文活动影响,有效开发与利用社会天文资源。如利用“珠海科普开放日”、“金秋揽月”等活动与澳门天文学会、澳门培正中学气象学社、北师大珠海校区等,通过资源共享、天文爱好者联谊等活动,实现内联外延,使校园天文活动更具生命力。
  网络活动平台加速活动交流,通过学校“少年地球探险家”专题网站开设天文栏目,利用珠海市“地理教育信息网”发布天文活动信息,并且通过互联网与各地天文爱好者相互交流,大大拓展学习空间和交流群体。
  三、“两条主线”――天文爱好者活动和校本科技活动
  主线之一――“天文爱好者活动”,引领校园天文活动的潮流。活跃在此的是“天文爱好者”协会成员,他们利用校园天文活动平台,有计划地开展系列观测和交流活动,例如,观测及拍摄水星凌日(2006年11月9日)、月全食(2007年8月28日)、金星伴月(2008年11月1日)、日全食(2009年7月22日安徽桐城)、日偏食(2010年1月15日)等。通过这些特殊天象观测,带动校内外活动的展开。2006年以来,他们中有30多人次获广东省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奖项。
  主线之二――“校本科技活动”,夯实校园天文活动的基础。校本科技活动着眼于天文知识和科技活动的普及,结合《地理必修1》,分班参观天文馆,观测月相、流星雨,测量太阳高度,观看天体形成、太空探索的电影等,使校本科技活动这条主线充满活力和魅力。例如,通过活动学生地理素养显著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每年选考地理人数逐年增加,在珠海市各类学校中位居第一。七年观测,2 500多个日日夜夜,本校3 000多名天文爱好者,拍摄了水星凌日、金星凌日、月全食、金木合月等上千张珍贵、特殊的天象图片,为华南区域天文观测和教学研究建立了强大的课程资源库,照片被珠海市“教育信息网”地理专栏采用,并大量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充分体现了探索成果在地理教育教学中的价值。

标签:天文 构建 高中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