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试题 > 正文

【对沈从文佛经故事改写的追寻探源】沈从文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沈从文的小说集《月下小景》创作于1932年至1933年,集中九篇小说。《月下小景》是依据于沈从文祖籍所在地凤凰县黄罗寨的故事,其余各篇均为《法苑珠林》中佛经故事的新编。这些改写的故事都加入了作者的再创作。本文将整体感知佛教文化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并以《月下小景》集为例,探讨作者改写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月下小景》集;佛经故事;追寻探源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众所周知,沈从文受佛教影响是比较显著的,他曾在小说、自传和书信中提到过他受佛教的浸染。佛教对沈从文既有情感的需要,也有理性疏解人生的需要,因此他的创作中或隐或显的出现佛教因素,并且他是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佛教中积极的因子,形成自己的文学世界。佛教还使他以无可言说的博爱看待万物,并在终极意义上把握人生,因而其创作具有爱的感悟和禅的内涵。本文将整体感知佛教文化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并以《月下小景》集为例,阐述作者对佛经故事的改写的深层原因。
  一、沈从文的佛缘
  儿时的沈从文有着模糊的记忆呈现,湘西人从小就生活在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中,大人们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带着进庙去拜菩萨,喊观音为干妈,又回头来为老和尚磕头。这种古老的历史遗存,在人们蒙昧的精神状态下,往往积淀为集体无意识,置身在这样的文化背景,沈从文同样受着集体无意识的支配。这种文化记忆会有意无意的出现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
  青年时期的沈从文开始了对佛教教义的思索与领悟。他突破了儿时模糊的记忆,原先懵懂的记忆碎片瞬间多了理性的顿悟。此外还有散文《七色魇》也是直接以佛经故事为题材。
  沈从文除了在小说和散文中有改写佛经的痕迹,他在给张兆和的书信中也多次提及佛经:“下午我们到图书馆去拜访宋馆长,一谈又是半天,一半时间就是在藏书四十万卷库房消耗的。看到许多《大藏经》,发现一片银红的好锦面,我想看看明《大藏经》。”[1]《大藏经》是佛教一切经典的总称。这说明沈从文对佛经有浓厚的兴趣,在书信中也不忘提及。从这些书信可以看出作者受佛教影响之深,这些佛教影响的痕迹唤醒了沈从文的生命意识,并影响到他的文学风格与深层意蕴。这是整体上对梳理沈从文受佛教影响的表现,并介绍了他创作中包含佛教因素的作品。那么沈从文改写佛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二、改写佛经的追寻探源
  沈从文曾在《月下小景》的题记中提到因为要教小说史的关系才关注到佛经典籍与佛经故事,这种改写归因于沈从文对自我人生的体验的再度重现、佛经与湘西神秘文化契合、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层体悟,从而使他以启蒙姿态进行文学再创作。
  (一)、人生体验的再度重现
  三十年代是沈从文生命长河中人事最为纷纭的阶段。虽然经徐志摩推荐可以离开上海前往青岛大学任教,但上海的生活最终还是给沈从文留下难以言说的复杂感受。加上好友胡也频和徐志摩相继遇难,更使作者的内心遭受巨大的冲击。形而上的抽象理念使沈从文束手无策,他不知道该怎样排解。佛经的阅读与此时的心境有某种暗合,使他在佛经的改写中找到可以抒发内心郁结的方式。
  作者在《月下小景》的题记里,曾提过创作小说的原因:一是因为在学校里教小说史,在对传统小说梳理的同时,发现佛经故事往往能在短短篇章中,并能组织极其动人的情节,于是他便付诸实践;二是他曾经答应张兆和的五弟写些小故事给他看,使他明白死去的故事可以变成活的,而且可以更加感人。这只是一些表面的创作原因,而在《水云》里沈从文则回忆了《月下小景》创作的深层原因,是他在经历世事的复杂,有了一种对历史的认识:“有人用文字写人类行为的历史。我要写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我试验过了,还要从另外一些方面做种种试验。”他认为“人生至少还容许用将来重新安排一次,就那么试来重作安排,因此又写成一本《月下小景》。”[2]因此作者在创作《月下小景》时,内心一直关注着对自我人生的思考,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再现。这篇小说集的改写都涉及沈从文对自我人生的反思,充分彰显了作者的精神思辨性,这也是沈从文在这一时期的复杂心理状态的展现。
  (二)、佛教教义与湘西神秘文化契合
  湘西这片神秘的土地,融汇了巫文化与佛教的双重滋润。沈从文耳濡目染的会受到影响,这是湘西人精神中不可避免的文化因素。因此,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时,常把善良美丽的湘西女子比作观音,其中融入了作者内心的文化暗合。
  在改写的佛经故事中包含佛教的博爱主义、因果报应和禁欲主义等内容,沈从文吸取了佛经中积极因素,加入自身的湘西文化,于是呈现出别样的意义。他注重书写悲悯情怀,平等博爱,这些是沈从文所看重的。正如《被刖刑者的爱》中就展示了夫妇之间谦让悲悯,这是佛教所倡导的,同时也是湘西人最重感情的表现。佛教教义与湘西神秘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他们都是异域的情感表达,是一种对生死的淡化。
  神在湘西被普遍的信仰着,虽然没有发展成统一的宗教,但从汉族传入的佛教在湘西占了一席之位。湘西是一个极富宗教情绪的地方,对待一切事物都是纯然的态度,因此更容易接受外来的佛教。佛教看破生死,正如湘西对生死场域的淡化,他们刚烈的个性,更是对死亡的漠然。正是由于佛经可以与湘西神秘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才使沈从文创作了《月下小景》集。
  (三)、现实给予的深层体悟
  沈从文从踏上文坛开始就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他总是在不断摸索中进行深度思考。他给予现实的关注绝不亚于任何当代作家,因此在改写《月下小景》集时作家同样也有对现实的深层体悟。在《医生》中就饱含还原历史情境的隐喻,医生为了解救天鹅宁愿牺牲自己。这与现实中的革命者为了解救铁屋子里普通民众是一样的。现实中某种体悟,总是要通过小说进行传达,已解除自身的郁结。同时也抒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正如《慷慨王子》中的王子对世人的解救,不顾自身的安危,而是慷慨解囊,与现实中那些不堪入目的求利者形成对比,加深了小说的批判力度。
  现实中的繁杂人生不可能通过想象中的浪漫与虚幻来消解,沈从文遭受到现实这一切所加予自身肉体的沉重,他必须去关注现实中发生的一切,思索摆脱现实的种种。不可否认的是,沈从文的创作有强烈参与现实的意识,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无法调节,这也是他在佛经中进行写作的一种抒发。只有把让情感喷发,才能追寻自我心声,理清世界的纷繁复杂,从而找到民族出路。
  在对现实的民族问题、个人问题有了深层的体悟之后,沈从文在《月下小景》集中多了一种启蒙的姿态。沈从文对启蒙姿态、方式有着充分的理解,文学创作时最得体的武器,他充分的利用了这种方式。对民族思想启蒙的功用是沈从文改写的最终动因,小说集中饱含着哲理性的感悟,是对博爱与善美由衷的赞叹,它是沈从文的一部经典之作。
  结语
  通过对佛经的改写可以看出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的精神深度,以及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再现,对现实社会的体悟,更是对美与善的启蒙。正如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这部《月下小景》集虽然是利用了现成的故事,却完全和一部独创的作品无异,作者把他一向创作的精髓都输进去,从而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作者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
  
  注释:
  [1]沈从文:《致张兆和》,《沈从文全集》第二十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2]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89页。

标签:探源 佛经 改写 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