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试题 > 正文

[毛奇龄“推移”说与清代汉易复兴] 清代汉女装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毛奇龄提出易有变易、交易、转易、对易、移易,演《易》系辞用移易,并证之以经文。他从《系辞传》“乾坤成列”、“刚柔相推”、“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出发,整合了易学史上以卦变为核心的易象说,提出移易说,以此详细推演了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毛氏的移易说以全新的易学象数视域解读《周易》经文和《易传》,从中提炼和抽绎出“移易”、“聚卦”、“分卦”等概念,进而解构和重建六十四卦符号系统,以此探索卦与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与以往卦变说不同的、以移易为核心的符号系统。他以移易之象和其他象解《易》,成为清初复兴汉易最重要的标志。同时,他运用考据的方法对于宋代图书之学进行全面的检讨和批判,开清初考据学之学风,对于清中后期乾嘉学派形成和汉易鼎盛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毛奇龄;《易》;易学;卦变;移易;汉易复兴
  中图分类号:B2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2-0098-07
  收稿日期:2011-07-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ZX004)
  作者简介:林忠军,男,山东莱阳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毛奇龄(1623-1713)①,清初著名的经学家,以易学鸣世,曾撰《仲氏易》《推易始末》《易小帖》《河图洛书原舛编》《春秋占筮书》《易韵》等易学著作。其言《易》,发明荀、虞、干、侯诸家,旁及卦变、卦综之法,力辟宋以来所传《河图》《洛书》之非。《仲氏易》30卷是毛奇龄代表作,乃其训解《易》旨,以为《易》兼“变易”、“反易”、“对易”、“移易”之五义,以移易为演《易》系辞,自成一家之说。一、易有五易而演《易》系辞用移易
  对于《周易》之“易”意义,易学史上有不同的理解。《易传》最早对《周易》之“易”的含义进行概括,提出“生生之谓易”,即把易解释为生生不息、大化流行。《易纬》提出三义或四义说。《乾凿度》云:“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乾坤凿度》云:“易名有四义,本曰月相衔,又易者,又易,易定。”《说文》所言:“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郑玄立足于《易传?系辞》,对“易”之义又有新解:“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②。程颐说:“易,变易也。”朱熹则把易之义概括为“变易”、“交易”。朱熹指出:“易有两义:一是变易,便是流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对待底。”毛奇龄在总结前人基础上提出“五易”说。
  《易》有五易,谓变易、交易、转易、对易、移
  易,而实有不易之理该乎其中。
  《易》有五易,世第知两易,而不知三易;故
  但可言“易”,而不可以言“周易”。夫所谓“两
  易”者何也?一曰“变易”,谓阳变阴,阴变阳
  也;一曰“交易”,谓阴交乎阳,阳交乎阴也;此
  两易者,前儒能言之,然此只伏羲氏之《易》也。
  是何也?则以画卦用变易,重卦用交易也;画
  卦、重卦,伏羲之事也。若夫三易:则一曰“反
  易”,谓相其顺逆,审其向背而反见之;一曰“对
  易”,谓比其阴阳,絮其刚柔而对观之;一曰“移
  易”,谓审其分聚,计其往来,而推移而上下之:
  此三易者,自汉魏迄今,多未之著,而《周易》之
  所为《易》,实本诸此。是何也?则以序卦用转
  易,分经用对易,演《易》系辞用移易也。
  按照他的理解,所谓“变易”是阴阳互变,“谓阳变阴,阴变阳也”。如乾变坤,坎变离。所谓“交易”是阴阳相交,“谓阴交乎阳,阳交乎阴也”。如乾坤交为泰否,坎离交既济未济。所谓“转易”,又称“反易”,是指卦之翻转,即他说的“谓相其顺逆,审其向背而反见之”。如屯转为蒙,咸转为恒。其实是虞翻的“反卦”,孔颖达的“覆卦”,来知德的“综卦”。所谓“对易”,是两个反易卦与另外两个反易卦相对,或两个覆卦与另外两个覆卦相对,为“对易”,即他说“谓比其阴阳,絮其刚柔而对观之”。如上经需讼为反易卦,与下经晋三明夷。以地对天,以水对火。上经同人大有与下经央茎蓁,以五阳对五阳,以一阴对一阴。此为“对易”。所谓“移易”,指阴阳爻聚而推移。“谓审其分聚计其往来而推移上下之”。如泰为阴阳类聚之卦,移三爻为上爻,三阳往而上阴来,则为损。否为阳阴类聚之卦,移四爻为初爻,四阳来而初阴往,则为益2,类。按照他自己的解释,此与朱子卦变不同,朱子卦变以筮占为用,此不以筮占为用,而以注经为用。“若诸卦变则皆从两卦递变,而顺逆相接以变占,不以推演矣,此取推前演爻辞,不取变后占象数者。”在他看来,“变易”、“交易”为伏羲所用,是伏羲易。伏羲画卦用“变易”,重卦用“交易”。而“反易”、“对易”、“移易”为文王所用,是文王易。文王“序卦用转易,分经用对易,演《易》系辞用移易也”。他认为,伏羲用“变易”、“交易”,先儒多能言之,而文王用“反易”、“对易”、“移易”作《周易》,“自汉魏迄今,多未之著”。也就是说,只有他自己能言移易。
  毛奇龄认为,移易卦为《周易》所固有,是文王系辞“特创一法”,孔子作《易传》重申之:“在羲画之时,未尝先画聚而后画分也,即序卦之时,亦未尝序聚先而序分后也。而文以为吾演卦演爻则必从其已聚之卦而移而易之,而然后系之以辞,故其分卦之为彖,则必与聚卦之所移有相发者。分爻之为象,则必与聚爻之所移有相应者而无如。”在他看来,《周易》观象系辞,多取聚卦。“演易属辞概有十例:曰名,曰象,曰方位,曰次第顺逆,曰大小体,曰互体,曰时,曰气,曰数目,曰乘承敌应。而第在当时,抽辞比旨,多取成卦之聚画。”
  ,
  故他以卦名为例言之,“有以移为卦者”。如损上艮下兑,艮为山,兑为泽,“艮兑名损,山泽无所为损也”。损是泰三爻移上,有减损义。益上巽下震,巽为风,震为雷,“巽震名益,风雷何以有益也”。益,是否詈四爻移画下,有增益意义。萃上兑为泽,下坤为地,“泽高于地则不聚,而反名聚”。萃,聚也。观上移四,为萃蓁。观,“阳而不间则犹有聚”。升上坤为地,下巽为风,“风入地下则不升,而反名升”。小过四阳爻易二为升,“柔而上行则亦名升”。因此,“是当其命卦名时固早已豫启其例”。
  以卦爻辞证之。如蒙为临初九所移,则卦辞为“初筮”。比为剥复两卦所移,则比卦辞为“原筮”。为两卦所移,即两易,“原者,再也”。屯以临之九二移作九五,六二与九二阴阳对易,有“婚媾”之象。蒙以子母卦升之九三移作上九,蒙六三不能以上九为配,有“勿取女”之象。讼无故而有“旧德”之辞。大过三阳移上为讼,“讼卦六三为大过上六所移,而今将讼上,故‘食旧德’,《象传》所云‘从上吉也”’。比卦辞称“后夫”。剥蚕上移五为比,“比九五为剥上所移,而今处五后、且在剥为阳,故称‘夫’,《象传》所云‘无首’以此”。履上九有“其旋元吉”之辞。履上乾为天,下兑为泽,“天难人泽安有‘其旋’。履上九为夫之三 阳所移,苟仍返为阳,则纯乾矣,故曰‘其旋元吉’。不然上天下泽无所旋返”。小畜初九言“复自道”,“小畜初九本四所移,今初四相畜不过,还其所相易者,故曰‘复自道’,不然五阳一阴有何复道。”
  以《易传》证之。《易传》“刚柔”、“上下”、“往来”,是言阴阳移易。如《彖传?随》“刚来而下柔”,是随为否之上九移三、咸之九三与初六相易。《彖?咸》“柔上而刚下”,是言成为否之六三舆上九相易。《彖?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是言无妄初九,系逐三移初,为内震之主。《彖?贲》“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是言贲是三易之卦,即由泰、损、益所移易。为泰二刚与上柔移,上柔来二。损九二与六三移,三柔之二。是谓“柔来而文刚”。益九五与六三移,是刚在上位者而文三之柔。那么,何为移易?移易卦是如何推演出?毛奇龄做了极为详细的说明。
  二、阴阳聚而分移之为移易
  在他看来,虽然文王作《周易》用“反易”、“对易”、“移易”三种方法,但“移易”,是文王“独其演系辞则于序卦分篇之外,又特创一法”,是《周易》成书的关键。他说:“《周易》者,移易之书也。虽易例有三:一曰倒易,叙卦用之;一曰对易,分篇者用之;而必以移易一例为演易属辞之用。”因此,重点探讨了“移易”内涵。他说:
  阳与阳聚,阴与阴聚,无所间错者,而乃从
  而分移之,移阳于阴,亦移阴于阳,《大传》所谓
  “乾坤成列”,则阴阳聚也。其所谓“分阴分
  阳”,则从而分之者也。所谓“刚柔相推”则移
  之也。推者移也。而总以二语概之曰:“方以
  类聚、物以群分”,然后推移之旨全焉。
  吾欲演易,则必使易之为义行于辞间,取六
  十四卦之已成者,相其阴阳之各萃与夫阴阳之
  相间者,而两判之其各萃者,则谓之聚。谓阴与
  阴聚,阳与阳聚也,以中无间之者也。其相间者
  则谓之分,谓分阴于阳,分阳于阴也。若因其已
  聚而分之者也,而于是就已成之聚与已成之分
  者,而为之移易焉。他从《系辞传》“乾坤成列”、“刚柔相推”、“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出发,认为《周易》六十四卦阴阳符号的构成,有聚,有分。聚,指阴阳符号相聚不杂;分,指阴阳杂居。因此,《周易》六十四卦分为聚卦和分易卦两大类。阴阳相聚的卦是聚卦,阴阳杂居的卦是分易卦。聚卦是母卦,分易卦是由聚卦阴阳推移而成,故《周易》符号本质上体现了“移易”之特点,为移易之书,易卦被称为移易卦。以《周易》阴阳符号分布的特点,“移易卦”可分为“聚卦”、“半聚卦”、“子母聚卦”、“分易卦”。
  “聚卦”,指“阴阳各聚于一方以待移”之卦。聚卦有十二:六阳之乾和六阴之坤,一阳五阴卦剥、复,二阳四阴卦观、临,三阴三阳卦否、泰,四阳二阴卦遁、大壮,五阳一阴卦?、?。其实是汉儒所谓“十二辟卦”。而乾坤阴阳聚而成列,但无可移易,为不易卦。而其他十卦,为待移之卦。因此,真正意义的聚卦是十。
  半聚卦(一名环聚卦),指以阳聚分阴聚,阴聚分阳聚。“谓阳聚于中,则阴两分;阴聚于中,则阳两分。只半聚而半实分焉。……其又曰环聚,则以所分者,初与上可环接也。”如小过与中孚卦,小过二阳聚于中,分上下二阴,中孚蚕二阴聚于中,分上下二阳。毛奇龄解释曰:“中孚,二阴间四阳,小过,二阳间四阴,皆非聚卦。然二阳聚者,不能移之为小过,四阳聚者,不能移之为中孚,则亦聚矣。盖上、下环转,原一聚例。”
  子母聚卦,又称“子母易卦”,是说一卦既可从他卦易来,又可易为他卦。共有十卦,毛奇龄曰云:“子母十卦,皆以相环为聚母,然仍为子者,以皆有所来耳”。“谓本卦为他卦所移为子,然又可移之作他卦之母者也。《大传》所云‘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是也。”从毛氏的解释看,其“子母聚卦”之说,则是以《系辞传》“分阴分阳、迭用刚柔”立论的,特点是皆以阴阳相环为聚,既“聚”,则可成为他卦之母,故称“子母聚卦”。毛奇龄所谓“子母聚卦”,是以“一阳五阴”、“二阳四阴”、“三阳三阴”、“四阳二阴”、“五阳一阴”排列的。“一阳五阴”、“五阳一阴”空缺。二阳四阴卦三卦:颐、萃、升。三阳三阴卦四卦:咸、恒、损、益。四阳二阴卦三卦:大过、无妄、大畜。而十卦中,咸与恒、损与益两组则恰好彼此互为子母卦。
  分易卦,即由“聚卦”、“半聚卦”、“子母聚卦”所推移而形成的卦。毛奇龄云:“谓移所聚,而易其画,则阴阳俱分。《大传》所云‘物以群分’是也。第聚卦与易分卦,受易与易者,每一卦可易四卦,至九卦止。受易者,则每一卦可易二卦,至四卦止,往来推移,神明存焉。《大传》所云‘往来不穷谓之通’,又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此之谓也。”以毛氏之见,《周易》最大的特点是阴阳相推移,推移的结果是一卦而形成另一卦,即“聚卦”推移而成“分易卦”。分易卦是由聚卦阴阳相推而成,故又称“分推卦”。具体言之,分易卦推演如下:
  “聚卦”剥、复一阳五阴之卦,媚、夫五阳一阴之卦,可各易四卦,共十六卦:
  剥
  上依次移二、三、四、五为四卦:师谦豫比
  复
  初依次移二、三、四、五为四卦:师谦豫比
  ?
  二、三、四、五依次移初为四卦:同人履小畜大有
  ?
  二、三、四、五依次移初为四卦:同人履小畜大有
  二阳四阴之卦观、临、小过每卦可移八卦,共二十四卦:
  观
  五依次移初、二、三、四为:颐蒙艮晋
  上依次移初、二、三、四为:屯坎蹇萃
  临
  初依次移三、四、五、上为:升解坎蒙
  二依次移三、四、五、上为:明夷震屯颐
  小过
  三依次移初、二、五、上为:震解萃晋
  四依次移初、二、五、上为:明夷升蹇艮
  子母卦颐、萃、升以同样方法每卦可移六卦,共十八卦:
  颐
  初依次移二、三、四为蒙、艮、晋。
  上依次移三、四、五为明夷、震、屯。
  萃
  四依次移初、二、三为屯、坎、蹇。
  五依次移初、二、上为震、解、晋。
  升
  二依次移初、五、上为明夷、蹇、艮。
  三依次移四、五、上为解、坎、蒙。
  否泰每卦可移九卦,共十八卦。
  否
  四依次移初、二、三为益涣渐
  五依次移初、二、三为噬嗑未济旅
  上依次移初、二、三为随困咸
  泰
  初依次移四、五、上为恒井蛊
  二依次移四、五、上为丰既济贲
  三依次移四、五、上为归妹节损
  子母咸、恒、损、益每卦可移八卦。共三十二卦:
  咸三、四、五移分别为,随、困、既济、井、渐、丰、恒、旅。
  恒二、三、四移分别为丰、咸、旅、归妹、困、未济、井、蛊。
  损初、二、上移分别为蛊、未济、涣、贲、噬嗑、益、归妹、节。
  益初、五、上移分别为涣、渐、损、贲、噬嗑、节、既济、随。
  逐、大壮、中孚每卦可以移八卦,共二十四卦:
  逐三、四、五、上分别移初、二为:
  无妄讼家人巽离鼎 革大过
  大壮初、二、三、四分别移五、上为:
  大过鼎革离兑睽需大畜
  中孚初、二、五、上分别移三、四为:
  巽讼家人无妄大畜睽
  需兑
  子母大过、无妄、大畜每卦可移六卦,共十八卦。
  大过
  二移初为革,三移初为兑,三移上为讼,四移初为需,四移上为巽,五移上为鼎。
  无妄
  初移二为讼,四移三家人,五移二为睽,五移三离,上移二为兑,上移三为革。
  大畜
  初移四为鼎,初移五为巽,二移四为离,二移五为家人,三移四为睽,上移为五需。
  总之,按照毛奇龄推移法,主易之卦两卦:乾坤。聚卦(半聚卦)十二卦:泰、否、临、观、剥、复、逐、大壮、骺、夫、中孚、小过(上下经各六卦)。
  子母聚卦十卦:咸、恒、损、益、萃、升、颐、无妄、大畜、大过。
  分易卦四十卦:一阳五阴四卦:师、比、谦、豫。一阴五阳四卦:小畜、同人、大有。
  二阳四阴九卦:屯、蒙、坎、晋、明夷、蹇、解、震、艮。
  二阴四阳九卦:需、讼、离、家人、睽、革、鼎、巽、兑。
  三阳三阴七卦:随、噬嗑、困、渐、旅、涣、未济。
  三阴三阳七卦:蛊、贲、井、归妹、丰、节、既济。
  从毛氏推移卦数量看,推卦之主卦,即不易聚卦十四:乾、坤、泰、否、临、观、剥、复、?、大壮、?、?、中孚、小过。
  而推移卦分为两易卦、三易卦、四易卦。所谓两易卦指一卦从两卦推移而来。三易卦指一卦可从三卦推而来。四易卦,指一卦可以从四卦推移而来。
  两易卦十八:师、比、小畜、履、同人、大有、谦、豫、无妄、大畜、颐、大过、咸、恒、损、益、萃、升。
  三易之卦十四:随、蛊、噬嗑、贲、困、井、渐、归妹、丰、旅、涣、节、既济、未济。
  四易之卦十八:屯、蒙、需、讼、坎、离、晋、明夷、家人、睽、蹇、解、革、鼎、震、艮、巽、兑。
  三、移易说异于卦变而自成体系
  毛氏的移易说,说的是爻之推移变化而使一卦变成另一卦,无论从其内容还是从其功用看,则是与易学史上所谓的卦变无本质的区别,似卦变说的翻版而已,关于这一点,毛氏毫无忌讳。他明确地说过:“移易一例文周倡之,夫子早发明之,而汉初田何受易,传及孟喜,有外黄令焦延寿者,实始嬗移易之学……夫《易林》本以六十四卦变之至四千九十有六,是占变之词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本词不同意,必焦氏当时卦变之外另有推易而后儒不知混之为一……乃东汉儒臣自马融、郑玄外,凡说易家如宋衷、干宝、虞翻、荀爽、陆绩、侯果、蜀才、卢氏以及蔡景君、伏曼容诸儒各守师承以立说。……延及赵宋,则仅晓王学而不识汉学,程颐作传,专斥诸卦变,而考其为传,周章难明,其万不通处,亦终不能不仍取卦变而杂补之。《损》之‘损下益上’,则曰‘下之成兑,由三变,上之成艮,由上变也’;《渐》之‘得位得中’,则曰‘艮、巽之交在中二爻,巽四交三以阳而易阴,艮三交四以阴而易阳也’。是即移易也。是以陈抟之徒不闻正学,反能摭京、焦余唾,推作卦变,取移易倒易二义杂组之,以为变卦反对之图,而南宋朱汉上震曾录其图于《易传丛说》之中。至朱文公熹又谓:‘汉上易变只变三爻,则似于《彖传》不能尽通。’于是又别为之图。自一阴一阳起至五阴五阳止分作五部,庶几尽变而爻止一移,卦无三易,……元儒朱升作十辟卦变,并六子卦变,而明儒来氏知德即以反对作变易;何元子楷专以乾坤为往来,虽名例稍殊而意不甚远。”因此,他说:“推易之说,虽发自仲氏,而诸儒实先启之。西京以后,六季以前必有早为是说者,而汉学中衰,遂致沦没。”因而,他以移易说为尺度,对易学史上卦变说做了检讨和考辨,旨在说明其移易说,不仅有《易传》的理论根据,而且与历代卦变说相合,即他所谓的“从列代论变一线相沿者,稍参订之,以求合于仲氏之旨”。
  当然,他的移易说,并非全盘照搬或复制前人的卦变说,也非对于前人卦变说简单的修正,而是以全新的易学象数视域,解读《周易》经文和《易传》,发现卦爻符号独有的排列规律,从中提炼和抽绎出“移易”、“聚卦”、“分卦”等概念,进而解构和重建六十四卦符号系统,以此探索卦与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与以往卦变说不同的、以移易为核心的符号系统。与以往卦变体系相比,毛氏移易说有其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理论依据不同。虽然他的移易说与卦变说出自《易传》阴阳之变。但是,二者生卦和被生卦理论不同,卦变说是以乾坤阴阳消息为前提的,故以乾坤为本、以十二卦为生卦之母。而移易说是以《易传》的《系辞传》“乾坤成列”、“刚柔相推”、“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为基本前提,以阴阳排列特点把六十四分为聚卦和分卦,用聚卦分卦灵活地解释卦与卦之间的关系。
  其二,汉儒的卦变说,虽然与移易说合,诸家卦变说多偏于某一方面,“或主旁通,或主正变,或以乾坤为父母,或以泰否为胚胎,或兼宗六子,或专本十辟,而里十漏一,依彼失此,初未尝不与推移相合,究之守一则不能相通,遍易则无所自主,补苴傅会未免牵强”。尤其是汉儒卦变是一卦阴阳爻互变,变成另一卦,一卦只能生一卦。即他所说的“推一谓止移一爻,遍易谓凡爻可易”。宋儒朱熹卦变图“自一阴一阳起至五阴五阳止分作五部,庶几尽变而爻止一移,卦无三易”。而移易说,一卦不仅可以由一卦阴阳推移而成,而且可以由两卦三卦四卦阴阳推移而成,即所谓的一易卦、二易卦、三易卦、四易卦。这就为灵活解释文辞与卦爻象之间的联系奠定基础。
  其三,汉儒的卦变说陷入是悖论,即卦变说乾坤、十二消息卦、其他被生之卦,本来是一个层次分明、前后贯通的体系,这是每个易学家十分清楚的。但是由于《周易》文辞不是或不完全是以卦变说为基础形成的,故若建构这样一个前后贯通、富有逻辑的体系很难融通经文。若使卦变说与经文完全符合,其卦变说不能自圆其说,则不得不打破这个本来可以圆融的体系,另立特例。宋儒以朱熹为代表完善了汉儒的卦变系统,则克服了汉儒的卦变说体系中弊端,但失之注经之用。“因于作《本义》时,凡一十九卦惟讼晋二卦与图相同,而余即多立变法,全与图异。”明儒来知德则不得不用错综取代卦变,“然仍多不合,盖推易、倒易截然两事,而欲强溷而一之宜,其舛也”。而毛氏移易说,不仅在体系建构上圆融贯通,前后一致,自成体系,而且用于注经,仍然保持移易说高度一致。虽然移易说并未像他所言“文周倡之,夫子早发明之”,但阴阳聚分、推移是《易传》所固有的思想,毛奇龄在整合了前人卦变说的基础上,将《易传》阴阳聚分、推移这一抽象的思想符号化、形象化。在这个意义上,移易说符合易学精神,是对卦变说极大地发展和超越。
  四、移易说与汉易复兴
  综上所述,毛奇龄整合了易学史上的卦变说,提出移易说,揭示了蕴藏在《周易》符号内的阴阳聚分动静变化思想,进一步阐明了象辞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象数易学。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极力 倡导以移易说解《易》,改变了清初易学研究之风。众所周知,清初易学秉承宋元明易学传统,尊崇程朱,言义理,明河洛,立宋易为官学。如顺治帝以明代《周易大全》繁冗芜杂、舛讹缺漏、同异互存,而授意傅以渐等撰写的《周易通注》“考注疏于王孔,未续微言,幸遵传义于程朱,妙窥真际,……撮要删繁,博选诸家之笺注,要终原始,独探至理之要归”。康熙命李光地撰《周易折中》,“冠以图说,殿以《启蒙》,未尝不用数,而不以盛谈河洛,致晦玩占观象之原,冠以程传,次以《本义》未尝不主理,而不以屏斥谶纬并废互体、变爻之用,其诸家训解,或不合于伊川、紫阳而实足发明经义者,皆兼收并采”。清初易学大致与官学易一致,尊程朱,言义理。孙奇逢《读易大旨》说《易》虽“不显攻图书,亦无一字及图书”,但“大意发挥义理,切近人事”,刁包《易酌》“本于义理,惟以明道为主,绝不为程试之计,是书,推阐易理,亦大抵明白正大,足以羽翼程朱”。张尔岐撰《周易说略》,本《周易本义》,“因象析义,消融偏滞”。张烈《读易曰钞》以朱子本义为宗,“因象设事,就事陈理,犹说易家之切实者”。陈梦雷《周易浅述》“以朱子《本义》为主,而参以王弼注、孔颖达疏、苏轼传、胡广大全、来知德注,诸家所未及,及所见与《本义》互异者,则别抒已意以明之”。
  处于清初的毛奇龄却反其道而行之,撰《仲氏易》《推易始末》等著作,提倡汉易,反对宋易。如前所言,他整合了易学史上以卦变为核心的易象说,提出移易说,并以此移易之象和其他象解《易》,成为清初复兴汉易最重要的标志。虽然毛奇龄移易说与汉代的卦变说不完全相同。具体言之,毛奇龄对汉儒所创立的卦变说有所批判和修正,以移易说取代了卦变说,但是由于移易说出自汉儒卦变说,其以象解《易》的思路和以象解《易》方法与汉儒一脉相承,未有本质的改变。他们皆以《系辞传》“观象系辞”为依据,视象为《易》之本,辞本于象,以象证辞。他们的分歧不是以象《易》,而是如何取象解《易》的细节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清儒江藩提出,清初学者毛奇龄与黄宗羲、黄宗炎、胡渭等人一起掀起排王韩注和河洛之学的思潮,“惟毛奇龄《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四书颇宗旧旨,不杂芜辞”。江氏所说的“旧旨”,则是汉代易学。
  同时,毛奇龄撰《河图洛书原舛编》等著作,重考辨与训诂,并运用考据的方法对于宋代图书之学进行全面的检讨和批判,澄清了易学史上关于图书之学的误解,开清初考据学之学风,易学研究开始转向,对于清中后期乾嘉学派形成和汉易鼎盛产生重大的影响。清汉学家阮元指出:“国朝经学盛兴,检讨(毛奇龄)首出于东林蕺山(刘宗周)空文,讲学之余,以经学自任,大声疾呼,而一时之实学顿起。当是时,充宗(万斯大)起于浙东,?明(胡渭)起于浙西,宁人(顾炎武)百诗(阎若璩)起于江淮之间。检讨以博辨之才,睥睨一切论不相下,而道实相成。迄今学者日益昌明,大江南北,著述授徒之家数十,视检讨而精核者固多,谓非检讨开始之功,则不可。”梁启超对其好立异、独断、狂妄的学术风气有所批评,但对他复兴汉易仍然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若论清学界最初之革命者,尚有毛奇龄其人。……平心而论,毛氏在启蒙期,不失为一冲锋陷阵之猛将。”“西河有天才而好立异,故其书往往有独到处。有《河图洛书原舛编》、《太极图说遗议》,辨图书之伪,在胡东樵《易图明辨》前,有《仲氏易》……这部书驳杂的地方很多,但提倡汉儒――荀爽、虞翻诸人的易学,总算由他开创。后来的惠定宇之《易汉学》,却受他的影响。”

标签:清代 推移 复兴 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