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试题 > 正文

中国银行业竞争与稳定关系研究 中国银行业竞争

时间:2019-02-0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运用Z指数和勒纳指数衡量了银行稳定与市场竞争程度,并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的稳定性和竞争程度在样本期内均呈现出波动变化的特征,竞争与风险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即在初期银行竞争有助于稳定性的增强,而随着竞争程度的进一步上升稳定性有所下降。
  关键词:商业银行;竞争;稳定;市场结构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stability of Chinese banking is a debatable topic. We use the data of Chinese banking during 1993-2008 to conduct empirical research. First,we measure the stability and competition degree by Z-index and Lerner Index,and then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variabl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se two variables have the character of volatility during the period,and there is a U-shap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variables.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competition,stability,market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2-0073-05
  一、引言
  自我国银行业实施商业化改革以来,学者们普遍提倡增强银行业竞争程度以提高银行效率水平,近年来伴随着机构数量的增加和市场集中度的逐步下降,银行业竞争程度日益增强,整体效率水平有所提高(徐传谌等,2007)。银行业竞争程度提高的同时也会影响到银行业的稳定。传统的“竞争―脆弱”假说认为较高的银行竞争程度会破坏市场支配力,降低利润收益,使得特许权价值下降,这促使银行承担较高的风险以增加收益,从而破坏银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竞争―稳定”假说则认为如果银行业竞争程度较低,则具有较高市场支配力的银行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会设定较高的贷款利率,这一行为会引发市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催生较高风险的借款人并导致银行的不稳定。根据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假说,会产生不同的政策取向:根据“竞争―脆弱”假说应当限制银行业市场的竞争,提高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保证银行具有较高的市场支配力和特许权价值,才能确保银行业市场的稳定性。根据这一类假说,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改革应当适可而止,并适当限制银行业市场的竞争程度。相反,“竞争―稳定”假说则会鼓励银行业市场的竞争,降低银行业市场的进入壁垒,通过银行业较高的竞争程度来保证银行业市场的稳定性。如果这一假说适用于我国银行业市场,则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改革和市场结构的调整还需要进一步深化,银行业的稳定性不会因为竞争程度的提高而面临挑战。
  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中的支柱行业,它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也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为此,必须准确判断国内银行业竞争和稳定之间的关系,为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清晰的思路。本文的目标即探讨两类假说在我国银行业的适用性,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基利(Keeley,1990)关于美国银行业竞争和危机的分析,引发了学者们对银行业竞争与稳定之间联系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竞争―脆弱”和“竞争―稳定”两类假说。诸多学者围绕这两类假说分别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展开了研究,此类研究主要关注银行竞争是否会通过风险转嫁、授信行为与危机传染影响银行稳定(吴秋实,江春,2006)。
  传统的“竞争―脆弱”假说主要认为竞争会降低市场支配力和银行的盈利水平,激发银行承担过度风险,引发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基利(1990)认为较高的竞争程度降低了银行业的利润水平,促使银行承担较高的风险以增加收益,如降低发放贷款的要求,使得贷款质量有可能下降,造成银行的不稳定。赫尔曼等(Hellmann等,2000)则指出存款竞争程度的提高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并降低了特许权价值,考虑到政府维护经济安全的意图,银行有动力采取道德风险行为,承担较高的风险。
  近年来,“竞争―稳定”假说得到较多研究的支持。针对贷款竞争引发“竞争―脆弱”假说,第因克(Dinc,2000)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假定存在一个无穷次重复的借贷市场,当竞争增强时,银行对质量好的和质量中等的客户均给予承诺,以获得更大的期望收益,使得银行业稳定得到保证。同样,赵旭(2002)通过把竞争纳入社会福利函数,发现借贷利率竞争会降低贷款利率并产生较大的投资规模而不增加破产风险。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此类理论假说,如希门尼斯等(Jimenez等,2007)对西班牙银行业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贷款市场支配力和资产组合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此外,也有学者从银行效率的角度论证了竞争可以提高银行稳定性的观点。卡尔等(Carr等,1995)分析了1967年之前加拿大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环境下银行业保持稳定的情况,认为充分竞争造就了规模大、效率高的银行,保持了银行业的稳定。夏德海(1998)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银行为了在竞争中增加收益,将采取措施提高自身效率,使得银行系统的整体效率得以提升,从而使银行体系保持稳定。发展中国家引入外资银行会提高本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这也为银行竞争与稳定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机会。叶欣和冯宗宪(2004)对30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20个发达国家1988―199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将显著减少银行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结论。
  在上述两种假说之外,也出现了“竞争―中性”的新观点,如科斯凯拉和斯滕巴卡(Koskela和Stenbacka,2000)针对存款竞争引发“竞争―脆弱”的假说构建了一个模型,指出在贷款利率较低时,会降低借款人破产的风险,并认为在信贷市场竞争与金融脆弱之间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德米尔居奇和莱文 (Demirguc-Kunt和Levine,2000)的研究发现,银行市场集中与体系稳定之间不存在经验上的相关性。博伊德等(Boyd等,2003)认为无论是竞争性的银行体系还是垄断性的银行体系都曾出现银行危机,即银行业竞争对银行稳定的影响不大。
  在上述银行竞争与稳定关系的研究中,采用的衡量指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运用市场集中度指标CRn和HHI指数来衡量竞争程度时存在此类指标的内生性问题,而选用Panzar-Rosse模型衡量竞争程度则存在假设市场均衡的问题。此外,在衡量银行业市场的稳定性时通常选用存贷款风险的指标,而忽略了银行业市场整体风险的问题。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本文拟选用勒纳指数(Lerner Index)衡量银行业竞争程度,并用Z指数衡量银行稳定。
  三、模型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以往研究中通常将银行竞争与稳定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设定为线性关系,雷普略(Repullo,2003)指出这一假设存在不合理性,忽略了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本文遵循这一思想,将银行竞争与稳定之间的关系设定为非线性关系,模型形式如下:
   (1)
  其中,Stability代表银行稳定性,本文选取Z指数来衡量;Competition代表银行竞争程度,采用勒纳指数衡量;Bank Controls代表控制变量,本文选用市场结构指标作为控制变量,运用银行资产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来衡量。表1中给出了本文所选取的变量,并对变量定义进行了描述。
  表1:变量定义
  因变量 定义
  Z 该值较高则表明银行稳定性相对较高,且银行整体风险相对较低。
  自变量 定义
  Lerner 代表银行的竞争程度,由Lerner指数衡量,该值较高则表明银行业部门的竞争程度相对较低。
  HHI 银行集中度指标,由银行总资产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衡量,该值较高则表明市场集中度较高。
  本文选取14家规模较大而且在全国设有分支机构的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样本期为1993―200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以及Bankscope数据库。
  (二)Z指数的衡量
  有关商业银行风险或稳定的研究,大多数仅局限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或市场风险的某一个方面,而且绝大多数是从信用角度来考察的,这很难完整地描述商业银行的风险全貌。本文采用莱温和莱文(Laeven和 Levine,2006)等人有关风险或稳定度量的思想,将银行的风险用破产风险来表示,即定义为亏损(利润为负数)超过资本(净资产)的概率,或者说是净资产无法抵补亏损的可能性。
   (2)
  其中,E表示资本(即净资产),K=资本/总资产(资产资本率), 为税后利润,r为税后利润/总资产(即资产收益率,ROA),F(r)为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概率密度函数。
  假设各个银行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分别用 和 表示 的期望和方差,如果 和 存在,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则:
   (3)
   (4)
  为标准差,表示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A为总资产。用Z来衡量破产风险,从(3)式中可以看出,Z值越高,表明破产风险就越低,而稳定与风险的含义正好相反,所以,Z值越高,银行的稳定性就越好,本文用Z值表示银行的稳定性。银行的稳定性由资产收益率、资产资本率和资产收益率的波动幅度来决定。如果银行利润年度波动剧烈,即使利润和资本值高,也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好,这在理论上拓展了银行业稳定的含义。
  给定样本银行资产收益率(ROA)、资产资本率的年度均值和标准差,并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出银行的稳定变量Z的值,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稳定变量的统计描述
  时间 ROA E/TA Z 1/Z
   平均值 标准差 平均值 标准差
  1993 0.0105 0.0094 0.0653 0.0416 8.0392 0.1244
  1994 0.0105 0.0094 0.0724 0.0424 8.8023 0.1136
  1995 0.0105 0.0094 0.0596 0.0313 7.4417 0.1344
  1996 0.0089 0.0078 0.0652 0.0416 9.5508 0.1047
  1997 0.0086 0.0065 0.0596 0.0282 10.5122 0.0951
  1998 0.0065 0.0059 0.0620 0.0174 11.6703 0.0857
  1999 0.0038 0.0024 0.0473 0.0158 21.0951 0.0474
  2000 0.0035 0.0023 0.0463 0.0175 21.6678 0.0462
  2001 0.0034 0.0020 0.0402 0.0150 21.2428 0.0471
  2002 0.0035 0.0018 0.0337 0.0143 20.9787 0.0477
  2003 0.0041 0.0022 0.0342 0.0122 17.3341 0.0577
  2004 0.0045 0.0033 0.0331 0.0122 11.5301 0.0867
  2005 0.0051 0.0030 0.0350 0.0155 13.5618 0.0737
  2006 0.0059 0.0026 0.0419 0.0188 18.5185 0.0540
  2007 0.0097 0.0036 0.0489 0.0192 16.1426 0.0619
  2008 0.0094 0.0040 0.0500 0.0147 14.8451 0.0674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的稳定性存在波动,在1993―2002年间银行业的稳定性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而在2003―2008年间则呈现出波动起伏的特征,2006年之后有所下降。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资本率呈现出U型的特征。国有商业银行在2003年之后逐步改制上市,这一举措使得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从而表现为两项指标的逐步上升。此外,银行间资产收益率(ROA)的波动幅度逐渐减小。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逐步下降和竞争程度的提升使得银行间的资产收益率呈现趋同的倾向。
  (三)勒纳指数的衡量
  本文采用勒纳指数作为市场竞争程度的衡量指标,用L代表勒纳指数,p代表价格,mc代表边际成本,根据定义, , ,该指数衡量了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幅度。新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p=mc,L=0;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 , ,并且L越大,说明厂商或者行业的垄断能力越高、市场竞争越不充分。本文主要关注信贷市场,因此运用贷款价格,通过利息收益除以贷款总额求得,同时将贷款视为产出,据此计算边际成本。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根据一项产出和两项投入的价格来估计边际成本。成本函数形式设定如下:
  (5)
  其中,C代表总成本,y为贷款,w1为资金的价格(用存款利率表示,即利息支出除以存款),w2为劳动力价格(用工资率表示,由于直接相关的数据难以获得,因此用营业费用除以资产总额来间接衡量),i代表银行,t代表时间, 为待定系数, 为误差项。成本函数所估计出的系数将被用于计算边际成本:
   (6)
  运用当年市场竞争程度的勒纳指数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的勒纳指数在1993―2008年间呈现出波动变化的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93―1997年,勒纳指数保持较低水平,银行业在这一阶段所面临的竞争程度相对较高;二是1998―2002年,勒纳指数基本处于上升趋势,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呈现出下降的倾向;三是2003―2008年,勒纳指数明显下降,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再次趋于激烈。
  表3:勒纳指数(Lerner Index)
  年份 平均贷款利率(p) 贷款边际成本(mc) 加成(p-mc) 勒纳指数(L)
  1993 0.3111 0.0752 0.0046 0.0576
  1994 0.0819 0.0766 0.0053 0.0645
  1995 0.0804 0.0759 0.0045 0.0564
  1996 0.7710 0.0731 0.0040 0.0520
  1997 0.6950 0.0649 0.0046 0.0656
  1998 0.0477 0.0423 0.0054 0.1142
  1999 0.0371 0.0346 0.0025 0.0677
  2000 0.0325 0.0295 0.0030 0.0933
  2001 0.0297 0.0259 0.0038 0.1289
  2002 0.0265 0.0212 0.0053 0.1993
  2003 0.0273 0.0219 0.0054 0.1977
  2004 0.0299 0.0262 0.0037 0.1236
  2005 0.0297 0.0274 0.0023 0.0766
  2006 0.0314 0.0301 0.0013 0.0409
  2007 0.0303 0.0279 0.0024 0.0804
  2008 0.0305 0.0285 0.0020 0.0660
  数据来源:根据Bankscope数据库和《中国金融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四)市场结构的判断
  本文采用银行资产的HHI指数来判断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HHI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代表市场总规模,n代表该行业企业总数, 代表各行业的有关数值。HHI取值在0到1之间,越接近1表示市场垄断程度越高,取值为1表示完全垄断市场;取值越趋近于0表示市场竞争程度越高,HHI为0表示完全竞争市场。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中国银行业资产的HHI指数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HHI 0.243 0.239 0.240 0.240 0.215 0.211 0.205 0.199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0.189 0.180 0.167 0.160 0.160 0.157 0.149 0.149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和Bankscope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根据表4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的HHI指数在样本期内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具体而言,如果HHI值大于0.18,则该市场为高度集中的市场;若HHI值在0.1和0.18之间,则该市场属于适度集中市场;若HHI值小于0.1,则该市场属于低集中度市场。从表4中可以看出,1993―2001年间为高度集中的市场;2002―2008年间为适度集中的市场。结合本文勒纳指数的测度结果,可以看出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过程与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动轨迹整体上是一致的,即在市场集中度下降的同时,银行业竞争程度逐步上升。但是两者也不完全一致,如在某些年份竞争程度也存在下降的倾向。市场结构决定竞争行为是哈佛学派结构―行为―绩效(SCP)假说的传统观点,较高的集中度下往往存在着合谋,而较低的市场集中度常常与较高的竞争程度相对应,但是潜在竞争假说指出了这一观点的缺陷,即如果面临潜在进入者或潜在竞争,那么市场中的企业也会采取竞争性的价格。这一假说可以为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持续下降和市场竞争程度波动变化做出解释。与此同时,银行业改革初期的行政色彩还较为浓厚,主要银行之间的分工领域各不相同,也会影响到竞争程度的高低。
  四、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银行业竞争与稳定关系的发展轨迹和趋势。根据式(1)所设定的银行业竞争与稳定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构建如下回归模型进行研究:
   (7)
  为了便于数据处理,本文选取稳定变量Z的倒数,在(7)式中r即为Z的倒数,代表银行破产风险的概率值,作为被解释变量;L为代表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勒纳指数;H为代表银行业市场结构的HHI指数; 为随机误差项。运用Eviews5.0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竞争与稳定值回归结果
  r c L L2 H
  系数 -0.0015 -0.2953 0.5803 0.5185
  t值 -0.0282 -0.4439 1.2182* 2.9743*
  注:*代表在10%的水平上显著。
  从表5中可以看出:首先,银行业竞争程度指标L与风险r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这表明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强并不会简单地引起风险水平的下降,这一结果不能反映我国银行业市场中“竞争―稳定”假说的合理性。
  其次,银行竞争程度指标L的平方与银行风险r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与风险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即在初期随着银行业竞争程度的上升,风险水平会有所下降,这与“竞争―稳定”假说的观点相一致,即随着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上升,银行的收益通常会减少,为了增加收益和在竞争的强大压力下,银行往往会降低贷款利率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存款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随着贷款利率的降低,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变小。面对下降的盈利能力和日益减少的收入,各家银行可以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来应对不利局面:一是提高效率。效率的提高,既能减少现有产品的成本;又能改善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增加产品的水平差异化程度。这能提高产品的价格,扩大市场份额,最终增加银行的收入和利润。二是增加产品的种类。产品种类增加以后,垂直差异化程度提高,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拥有垄断势力,获得垄断利润,两种途径都会提高银行的稳定性。同时,U型关系也表明伴随着竞争程度的逐步上升,风险水平的变动趋势也会由下降转变为上升。这一结果与“竞争―脆弱”假说的观点相一致,即在超出某一临界点之后,竞争程度的上升只会造成银行风险的上升和稳定性的下降,此时银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利润水平不断下降,特许权价值逐渐减少,银行不得不通过承担较高的风险水平来获取利润,并最终导致稳定性的降低。
  第三,市场结构指标H与银行风险r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下降,在银行业市场结构由高度集中转变为适度集中的过程中,风险水平也逐步降低,稳定性有所上升。根据SCP假说,较低的市场集中度往往与较高的竞争程度相关联,表明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上升,银行稳定性也会相应提高。但是鉴于潜在竞争假说的观点,即使存在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如果存在较低的进入壁垒和潜在竞争的可能,那么市场中的企业也会采取竞争性的市场价格,从而市场结构与竞争程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不能将市场结构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看成是市场竞争程度与风险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而应理解为当前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动,即从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向适度集中的结构转变的过程中,银行的破产风险逐渐降低,稳定性逐步上升,表明我国银行业市场中机构数量在近年来虽然有了显著的增加,但是并没有对银行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对我国银行业放松进入管制,通过银行业市场中的数量竞争推动质量提升的政策措施是有力的支持。
  五、结论
  本文运用1993―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竞争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分别运用Z值和勒纳指数衡量了银行业的稳定和竞争程度,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银行业的稳定性在2002年之前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而此后则呈现出波动的特征。同时,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在样本期内也呈现出波动变化的特征,1998年以来市场竞争程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在2003年之后呈现出上升的倾向。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与风险之间存在U型关系,在初期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强,银行业稳定性有所上升,而随着竞争程度的进一步增强,风险会上升,银行稳定性会下降。与此同时,在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从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向适度集中的结构转变的过程中,银行的破产风险逐渐降低,稳定性逐步上升。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首先,竞争与稳定是银行业发展所追求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目标。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市场改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允许外资银行进入、鼓励中小规模银行设立,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等都是为了提升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提高银行业效率,改进银行业服务质量。近年来伴随着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下降,市场竞争程度逐步上升,但是也要注意到要保持银行业竞争的有效性,维持银行业的稳定,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有助于金融机构成长的制度环境,包括监管措施的改进以及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等。
  第二,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市场结构变动是银行业保持竞争和稳定的重要保障。我国银行业市场对外资银行逐步开放的过程,也是中资银行抓紧机遇学习和调整的过程。另一方面,国内中小规模银行的设立,是逐步放松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和价格等方面限制的过程。我国银行业的稳步改革和市场结构的渐进变化是我国银行业保持稳定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改革进程中的宝贵经验,为我国银行业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最后,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的主体还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此类银行的稳定关系到我国金融市场整体的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而此类银行的竞争能力关系到我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机制的强化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银行业竞争将面临新的环境,保持稳定的压力和难度也将面临新的挑战,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徐传谌,齐树天. 中国商业银行X-效率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2007,(3).
  [2]Keeley M.1990.Deposit Insurance,Risk and Market Power in Banking[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2).
  [3]吴秋实,江春.银行竞争与银行业稳定研究述评[J]. 国际金融研究,2006,(7).
  [4]Hellman,T.,Murdock,K.,and J.Stiglitz,2000. Liberalization,Moral Hazard in Banking,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Are Capital Requirement Enoug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90).
  [5]夏德海. 银行竞争浅析[J].金融研究,1998,(7) .
  [6]叶欣,冯宗宪. 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4,(1).
  [7]Boyd,J.H.,Nicolo,G.D.and Smith,B.D.2003.Crises in Competitive Versus Monopolistic Banking Systems[R]. IMF Working Paper WP/03/188.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GX)

标签:中国银行业 竞争 稳定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