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数学 > 正文

中考数学建议

时间:2017-03-2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中考数学复习建议

">数学的复习要讲究策略。

●一定要弄清《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强化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避免进行偏、繁、难题目的练习,避免题海战术,并注重核心内容的学习。

●在进行基础性题目(如填空、选择题,小型解答题)的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到知识的覆盖面,重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知识的难易程度,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把握住概念、结论、方法的探究过程。要适当加强运用基础知识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图形、文字阅读能力和运算技能的培养。

●关注应用性问题。数学来源于社会和实际生活,又应用于实践。在复习中,注重对来源于生活中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从而逐步提高解题、分析的能力。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看待、解决一些问题,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注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时效。引导学生合理地制定复习计划,注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善于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对做过的题要及时总结经验,寻找其规律和特点,学会举一反三。

专题一实数

本专题涉及:

(1)实数的有关概念;(2)实数的四则运算;(3)近似数与科学记数法;(4)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5)非负数的运用等.

由于数的进一步扩充,这对今后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后续内容的重要基础.根据近几年中考情况分析可知,本专题难度不大,分数不多,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出现,也可能出现一些小型的计算题.命题围绕以下几部分展开:

1.借助数轴,以数形结合的形式探究相反数、绝对值、算术平方根等概念与性质以及实数大小比较.

2.用实际生活的题材为背景,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考查近似数、有效数字、科学记数法等.

3.实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以及混合运算也是命题的重点,备考时要注意把握好符号关.

4.探究实数有关概念实数的不同分类方法,探究实数中的非负数及其性质.

1.由于本节概念较多,有理数与无理数、相反数与倒数、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等等.在复习时要对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透彻,找出其区别与联系.

2.对于一些大数、小数和近似数能熟练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在应试中还应注意有效数字的实际意义,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应用.

3.要注重本专题与其他专题的联系,本专题与函数、不等式等有密切联系,因此复习时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点,同时也要重视相关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专题二整式与因式分解

本专题涉及整式的有关知识及整式的四则运算仍会以填空、选择和解答题的形式出现,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可逐步渗透到综合题中去进行考查.数与式的应用题将是今后中考的一个热点.

近年来各省、市中考中对整式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以及同类项概念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这两种客观性命题出现,题目的难度不大,但容易出错,对于求代数式的值和乘法公式应用多在解答题中出现,有时还从恒等变形中进行考查.预计今后的中考试题还会以填空和选择的题型来考查这部分的知识,但对于求代数式的值和乘法公式的应用如果在解答题中出现,将主要从这数学方法上去考查,例:用整体代人的方法求值,在求值时还要注意用分类方法,将乘法公式变形后来运用,这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并简化运算.命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通过对代数式概念的理解,达到会说、会列、会写、会求值这四点要求.

2.通过对整式的有关概念的理解,探究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探究同类项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同类项的定义在解题中的运用,合并同类项,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乘法公式的运用等.

3.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互为逆变形,利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解决一类式的化简、求值等实际问题,也是各地中考的热点,题目难度不大,备考时大家一定要加强训练. ’

1.复习时要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整式、代数式、同类项等概念,应试时一定要仔细审题,剔除障碍,抓住关键.

2.复习时要加强训练,提高计算能力,熟练地掌握运算法则,注意运算顺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

3.复习时要注重本专题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因式分解作为一种重要的代数恒等变形,它是分式、二次根式化简求值的基础,一定要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这些是考查学生能力的最好考查点.因此,复习中不仅要掌握本专题的基本知识点,同时也要构建知识网络,重视各相关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专题三 分式的概念与运算

本专题涉及的是分式和有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四则运算.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本专题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在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时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中考必考内容.以填空、选择题形式较多,有时出现解答题、阅读题,近几年来在应用题中出现的机率越来越高,这一点应引起注意.有时渗透到综合题中进行考查.命题主要围绕以下几部分展开:

1.首先通过学习已有的分数概念,对比着引出分式的概念,然后通过与分数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变号法则.

2.本专题中有关的通分,约分等知识及最简公分母的概念的学习,是我们正确进行分

式运算的关键,也是命题的重点.

3.有关分式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出现的机率越来越高,备考时我们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

1.命题中会针对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变号法则给学生设置障碍,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情况.因此,为防止基础知识丢分,复习时应对基础概念认真理解,应试时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关键.

2.复习时要注意本专题与其他专题的联系,本专题中分式的概念与分数的概念;分式的运算与分数运算都有密切联系,在进行分式加减运算时应先通分,为便于求最简公分母,各分式中的分母能分解因式的应进行分解,并注意符号的处理,还应注意分式运算时的运算顺序.有关分式的运算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在复习时要构建知识网络,重视各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3.有关分式的应用,既要熟悉背景材料,又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应试时一定要进行多角度比较、联系,达到灵活应用.

专题四方程(组)

本专题涉及方程(组)的解法和应用等内容.其中方程(组)的应用是中考的热点,特别是近几年来,其分值有着上升的趋势.近几年来,应用题的取材富有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时代脉搏.这部分知识与几何、函数等知识结合在一起的方程型综合题,也是命题的重点.命题主要从以下几部分入手:

1.方程及方程组的解法,其中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

2.方程与方程组的应用题,试题类型多样化,主要考查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考查的问题有运用常用的相等关系,如数字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增长率问题等,也有结合日常生活中工业、运输、商业、经济等方面的应用题.

1.对本专题的基础知识要全面掌握,能熟练地解方程与方程组,对于分式方程,特别要注意验根.

2.复习时要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注意与其他知识点的结合,还要多训练探索性题型.

3.对于方程与方程组的应用题首先应与其他类型(如不等式、函数等)应用题结合起来,进行建模训练,其次要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和常用的相等关系,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要认真审题,读懂题意,巧设未知数,列出方程(组),最后做适当的练习,注意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

专题五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本专题涉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及其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本部分知识与方程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或与函数

中考数学建议

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部分知识是初中数学的难点内容之一,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根据近几年中考情况分析可知,命题主要从以下几部分展开:

1.通过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学习,及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的理解,探究它们与方程的基本性质及解的区别和联系.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区别和联系,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结合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预测今后仍以解不等式(组),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特殊解,用不等式(组)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考点,特别关注不等式(组)与方程,函数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的运用,把应用题作为重点.

1.命题中会针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异同,及不等式的解和解集与方程的解的区别设置障碍,以考查学生比较、辨析能力.

2.复习时要注重本专题与其他专题的联系.要认真研究不等式(组)的特殊解,将不等式的知识与方程和函数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训练,这样有利于提高能力.

3.注重应用,培养能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常常作为生活中一些典型问题的重要基础知识,方案设计,可行性的讨论,最值问题等常常要讨论某个未知数的取值范围,这就要用到不等式(组)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多做、多看、多思考、多总结结论,找出典型题的解法规律和方法.

说明:以专题一 “数与式”为例

1.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 )

2.2006年广州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达3466.53亿元,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保留三个有效数字,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其结果是 亿元.

3.有下列说法:①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②不带根号的数一定是有理数;③负数没有立方根; 17的平方根.其中正确的有 ( )

A.0个B.1个 C.2个 D.3个

4.如图,若数轴上的两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5. 则实数a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大致位置是

( )

6.下列计算结果为负数的是

( )

7.

8.木材加工厂堆放木料的方式如下图所示:

依此规律可得出第六堆木料的根数是 .

9.观察下列各等式:

10.

11. 12.某项科学研究,以45min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

A.3 B.-3 C.-2.15D.-7.45

13.若-1<a<0,那么代数式a(1-a)(1+a)的值一定是( )

A.负数 B.正数

C.非负数 D.正、负数不能惟一确定

14.某种细胞开始有2个,1h后分裂成4个并死去1个,2h后分裂成6个并死去1个,3h后分裂成10个并死去1个,?,6h后细胞存活的个数是( )

A.63 B.65C.67 D.71

15.如图,数轴上的点A所表示的是实数a,则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

( )

17.为鼓励节约用电,某地对居民用户用电收费标准作如下规定:每户每月用电如果不超过100度,那么每度电价按a元收费;如果超过100度,那么超过部分每度电价按b元收费.某户居民在一个月内用电160度,该户居民这个月应缴纳电费是 元(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18.已知x、y是实数,+9=0,则xy的值是

( )

篇二:中考数学复习建议

、近年广元市中考试题分析

为了更好地做好中考复习,首先应对近年广元市中考试题作必要的分析. 1.整体特点

(1)主要考查重点知识点,无偏题怪题;

(2)试卷结构、题型保持较平稳,但在不断寻求变化,(如2013年函数内容较前几年明显增加)有所推陈出新;并且考察单一知识点的题目减少,知识间的交叉渗透比较多。

(3)2012年第23题,24题;2013年第7题、10题、22题、24题难度较大,区分度明显,充分体现选拔功能. 2.考点分布及分值统计

按《数学课程标准》和国家初中数学学业考试命题指导研究组的要求:初中数学学业考试整卷应涉及全部二级知识点,即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统计、概率.三级知识点(共45个)的覆盖率不能低于85%.下表是近两年广元市中考数学试题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板块分值占比情况的统计.

细化到每个考点,统计如下:

2012、2013年广元市中考数学试题考点分值统计表

3.考点分析

从上表不难看出很多考点每年都考,且题型大体不变. ●选择、填空题常见考点: (1)科学计数法 (2)整式(幂)的运算; (3)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 (4) 几何变换与坐标;

(5) 与圆有关的角度或长度计算; (6) 众数与中位数. ●计算题常见类型:

(1)实数运算(含特殊角三角函数); (2)分式运算; (3)整式运算; (4)解不等式组; (5)解方程. ●解答题常见题型:

(1)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综合; (2)用列表法或树状图求概率; (3)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篇三:初三数学学习的几点建议

xt">南京一中 吴敏

同学们已经砺兵苜马整整8载,再过一年,我们就将迎来人生中第一场战役——中考!那么在这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年里,我们要注意哪些,才能使我们取得最终的胜利呢?作为一名刚刚经历过08年中考的数学老师,我有以下四点心得与大家共分享——

一、戒急戒躁、循序渐进

有一句广告词叫“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所以一进入初三,就会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起来。或是自己先行复习;或是超前学习。对于前者,我们承认温故能够知新,但如果是纯粹的为了复习而复习,没有跟现学有机结合,就难免事倍功半了;至于后者,就更是吃力不讨好。即使完成了最终计划,一旦缺少了过程中的精雕细琢,结果肯定是千疮百孔。有的同学对题目是一讲就懂、一做就错,就是如此!

其实从中考所考察的知识点及分值来看,初三课本绝对值得花时间。以08年南京市中考试卷为例,第8、10、13、16、23、25、27题考察二次方程、二次函数、锐角函数、圆(初三新学知识),共计39分(总分120分)。另外,苏科版数学在一些知识点(如图形与证明、概率、统计)的设计上是采取螺旋上升式的,初一、初二学习部分内容或只做简单要求,初三才是完整研究并作较高要求,第21、24题(共计13分)就是这类题型。由此看来,在初三课本的学习过程中,花充分的时间去研究训练,表面上看是挤占宝贵时间,实则是为后面的总复习能够顺利高效的推进打基础。如果在新学阶段囫囵吞枣,那么到了复习阶段就必须打补丁、炒冷饭,为纠正已经形成的错误认知和不良习惯不知得花费多少时间精力,能否亡羊补牢还尚未可知!而如果在总复习阶段继续赶进度、走过场,暴露的问题不加以解决,那总复习就将彻底失去意义!

二、回归课本、重视三基

历年来,南京市的数学中考试卷难度系数一般都是控制在0.70左右,试题的难度结构由易到难为3:4:2:1。基本题不但所占分值大,而且易上手,可谓考生的必得之分!而且,再大再难的问题也都是由一个个小的简单的基本问题综合而成。所以,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回归本源、夯实基础。那么,何谓三基呢?就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

其中,基本知识就是在课本中以粗体字或彩色底纹形式出现的定义、性质、定理、公式、法则??对于基本知识,我们首先要求一能牢记、二能构建框架,继而才谈灵活应用。何为牢记?说到底就是背!而且不论成绩好坏,都需要背!成绩差的,要背。不背,连最基本的计算证明都不会做;成绩好的,更要背。一般的题目只需要对知识点了解就能解决,但那些综合性强的或者涉及新概念的题型却需要对各个知识点非常熟悉,才能有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宏观把握或者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那么,如何构建知识框架呢?教科书每章小结里都有对该章知识点的梳理及框架建构,同学们可以模仿学习,把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点也串联起来。比如,在九(上)我们将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彼时我们就可以把初中阶段所学的所有方程知识建构成一个框架——

一元一次方程 元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整式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 次 一元二次方程

分式方程

然后再对其中各种方程的概念、解法、根的情况、实际应用题型加以整理、对比。等到九(下)

二次函数学完,也可对函数进行类似的框架建构。当然,利用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三者放在一起,建构一个更大的知识框架体系。有的同学不愿意花时间做这个整理,觉得没什么用,不如多做几道题目;还有的同学可以通过课外辅导或教辅书籍直接获取,所以也就懒的再去自己琢磨了。但我建议大家还是要尽量自己做。中考历来重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如何综合所学?平时不架构知识框架,注意宏观把握,临上考场就能突然地产生这种能力?恐怕到时脑海中的知识点还是单独的、割裂的,无法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有不少同学单元测验考得不错,但是一到期末大考就不行了,关键就在于此!

基本技能是指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作图能力??对于这些基本技能,我们不光要求会,还要求熟!进入初三了,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一遍通过率”,务求做题既快又准!另外,分析历年来的中考题,许多试题都是改编于课本中的例题、练习题和复习题。以08年南京市中考试卷为例,这类试题所占分值超过三分之一。如第3题、第4题直接来源于课本中的习题;第10题改编于课本中的例题;第24题源于教材,情景设置略加改编??所以,我们与其到外面找参考书做、投身于茫茫题海中,不如回归课本,把所有题目扎扎实实地做几遍。这里要特别强调两点:1.动手做,最好把完整过程也写下来,不要光看看、想想;2.多做几遍,不要指望做一遍就能记住并在考试中活学活用,尤其是做错的题目。

基本思想方法是指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像今年南京市数学中考试卷的第27题,就是在考察运动变化、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当然,思想方法的学习掌握肯定要比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难得多,不可能光背背书、做做题就搞定。在初三这一年里,我们要做有心人,在平时的解题中要多想想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注意总结常规方法。还可以把同类型、同知识点的题目放在一起比较,琢磨有没有什么普遍规律、共通思想。

三、大片撒网、重点培养

这里的大片撒网,不是指搞题海战术,而是指复习要全面,练习时不能挑肥拣瘦。有的同学买了好几本习题集,这本做几页,那本做几页;或者拿着一套习题看,自认为有意义的做,没意义的就跳过。这么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挑漏了眼,薄弱项没有完全暴露,暴露的那几点又没有练透。我的建议是:先把课本、《中考指导书》、学校发的练习册、试卷做一遍,然后将其中的错题摘抄下来,适当补充同类型题目再做一遍,接着把第二遍的错题摘抄下来再做第三遍??直至不再做错为止!要想效果更明显,还可以在过程中整理错题集,隔一段时间或是考试前拿出来再做一遍!

四、注意细节、严谨规范

在中考中,结果写的差不多就算对、就能拿满分吗?今年的南京市中考阅卷结果告诉我们,这种情况非但不能拿满分,而且可能全扣光!以26题第(3)小问为例,正确答案是当2m-3<0,即m<1.5时,y1>y2;当2m-3=0,即m=1.5时,y1=y2;当2m-3>0,即m>1.5时,y1<y2。(3种分类情况共计3分)。有同学写成当2m-3<0时,y1>y2;当2m-3=0时,y1=y2;当2m-3>0时,y1<y2。大家都会觉得差不多吧?估计就算不能拿满分,也只会扣1~2分意思意思吧?但阅卷结果是3分全扣光!

鉴于此,我们在平时学习训练时就要注意细节、严谨规范。比如:解题过程是否清晰;计算结果是否到底了;单位是否写了,有没有写错;画图题有没有作答;分式方程有没有验根??

当然,再好的方法也要付诸实践才能收获成功!同学们只要在最后的一年里实干、巧干,必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标签:中考 数学 建议 中考数学试卷 中考题库数学